先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李赞文,来自广东东莞,生性开朗、平时喜欢讲讲冷笑话,看看电影,做做产品设计,当了三年的图书馆管理员,业余海报爱好者。大学期间也参加了很多竞赛,拿过一些奖项。
我把我自己的大学学习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马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多走几步,再多走一步。
大一的时候:
那时候也不懂工业设计是什么,也不懂产品设计师是干什么的,简单地以为就是拎着锤子,在模型室里面敲敲打打,然后一天就过去了。后来我才知道那种职业人叫“工匠”。
刚好宿舍有两个师兄,对我很照顾,一个叫陈明生,一个叫崔帅。明生一直在设计网站上帮外国公司做logo,一个logo几百块美金到上千块美金,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他带着我玩,我跟着他学,在网站上面找了个为品牌起名字的设计,当时不懂平面设计,不懂建模渲染,起名字是门槛最低的设计项目。就是为一些刚刚成立公司起名字,刚刚开的饭店,帮刚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字,帮宠物阿猫阿狗起名字。
并找到了高中好朋友一起做,自我感觉语文水平还是很高的。
做了一个月,也拿到了我人生中第一笔设计费——80元(本来是800元的,故事有点长,这里就不细说了)。
同学很慷慨地说:操,才80块,那我就不要了,给你自个留着补肾吧。
第二阶段:龟兔赛跑: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别忘了别人还在奔跑。
大二的时候:
同学之间的差距会拉开。有些人是兔子,很聪明,跑的很快,有些人是乌龟,很有毅力,很坚持。不要犯懒,还轮不到拼天赋的时候,聪明的人都比你勤奋,比你晚睡,你有什么资格讲自己没有天赋?
尽量把软件学好,学扎实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这些软件技能和手绘技能会直接影响你做设计,做作品及设计表达,把创意想法落实。
不然到了大三大四,你会因为有一个好方案,而不会建模在那里郁闷很久,或者软件不会操作。
退一步说,你把软件学好,就算你设计思维和审美能力差一点,但是你至少也是一个“美工”。具有很好的执行能力,也是一项加分项。
学软件的方法有很多,看自己的需求,可以自学,也可以报班学。
培养好的设计习惯
1、习惯按Ctrl+S
2、习惯熬夜
(前两条,我觉得是必备习惯,习惯保存,可以降低熬夜猝死死亡率。)
3、习惯每天收集素材
收集3个潜在行为与习惯(无意识的行为动作)
提出1个对的问题
收集10个好设计
看懂1个优秀设计师的作品
做好作品,做完作业
这些书本,在我大学期间很受用,建议都购买。
第三阶段:田忌赛马
你们把基础技能和思维都有所掌握后,就到大三了。
到了工作室,可以选择参加一些设计比赛,看看自己能力到哪里了。很好地提升自己综合设计能力,这个时候你就要扬长避短,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做自己擅长的事。同时准备好作品集,大三也可以找一份实习工作。
这个时候,是用80%的思维,只用你20%的技能。高手过招,都是拼智力的,张剑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不要总做挑大粪的体力活,费力不讨好。好的设计是聪明的设计。
接下来,是我收集的一些获奖作品,也进行了初步分类,和同类比较。
同一问题,不同方法解决。
这是历年红点IF的单车锁的设计。从功能叠加,到物体转换(锁头应用在附加产品上),再到物与环境设计。用头盔锁单车;用脚踏锁单车;用座椅锁单车;用刹车锁单车,锁在柱子上,锁在墙上,各式各样的锁。他们的问题出发点都是一样。只是分别从不同方式去解决,很投机取巧,每个机会点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创意点。
当时,我经常在想:大学城很多同学都是把车锁在树上。防止被盗,这也是很好的解决方式。我们经常头脑风暴,发散和聚焦都是为了寻找好的创意点。
转译和替换
发现一个东西的原理,不断地去套用,去替换各种物体。早几年红点iF方案很多这样类似的手法。
设计手法:打洞、挖槽、切角;万能结构套用;形态做减法;圆的改方的.....
电池切个角度,方便抠;硬币切个角度,方便拿;插座切个角度,方便插;箱子切个角度;方便拎….
吸管的结构,套用在各个物体上,杯子、袜子、音箱、垃圾桶、浴缸....
这些是早几年的红点iF概念奖设计的作品,看似很巧妙,都是满满的套路。我大二的时候也一直在学这样的手法,也在模仿,但是做多了这样的作品,你会觉得很无聊很无趣,只是为了去拿奖而拿奖。
前几年,一直觉得评委的评选标准都是简单,巧妙,粗暴;反倒是现在的获奖作品变得越来越成熟,更加的产品化,水平不断地提高。
接下来,是我大学很喜欢的一些作品,我也进行了两两对比。
这两幅海报,我很喜欢,表达的主题都是一样的,但是表现形式不一样。都是传达言论自由。他们用两种物体,组合在一起,设计手法也是一样,利用1+1的方式,两个元素进行重组。
麦克风(鸟笼)+鸽子(和平)=言论自由
马桶塞(捅厕所)+嘴巴(说话)=言论自由
马桶塞的表现相对老辣一点。
这一套,何见平老师的作品,何见平算是我的第一个海报启蒙老师,他出版的书籍对我很大帮助。
左:地球暖化,右:中国服饰,中国文化。很棒
这个是李根在的作品《我是李根在》,做的很棒,因为表现形式是全新的,而且他表达了设计师在海外想要成名的迫切心态。打破了以往海报的形式,有点想行为艺术。我将这个作品和接下来的又一山人的作品作品做了个比较,两个作品都很老练很成熟。
这个是又一山人的作品《无言》,也非常棒。
他们的作品,做的很简单,立意很好,手法很高超。好的设计都是聪明的设计。
接下我就是我大学做了一些作品:
一进工作室时候很喜欢做海报,上张剑老师的课,一直在偷偷摸摸地做海报,张剑老师也没有骂我,给我好的建议,借他的珍藏的平面书籍给我看,半开玩笑地说:要不推荐你去考靳埭强的研究生吧。
以下是我大二大三之前的作品,具体就不介绍。可以去个人网站看详细介绍。
这是衡的毕设,一开始的名字叫晃动的蛋蛋,我很喜欢。但是同学们觉得很污,被制止了。
HENG在中文里是平衡,“衡”系列台灯——打破传统台灯的开启方式,木框里的小球是台灯的开关,我们将放置在桌面的小球往上抬,两个小球相互吸引时,两个小球悬浮在空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灯光慢慢变亮。创新的交互方式给乏味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
俊熙那条片子因为要一镜到底,NG了差不多40多次,才拍好了一个一分钟的。
匡的片也拍了一个下午。最后剪了两天,剪出了男女版本。为什么要拍两个版面视频,因为考虑到一个要文艺点,一个要搞笑一点。考虑受众,也怕观众看着会腻。
最后一环节,关于ZAN自媒体
2014年自媒体爆发,《罗辑思维》算是给我启发最大的自媒体。
那时候,在大三的时候,我去实习,每天挤地铁和公交,累剩半条命,刚好听《罗辑思维》他里面讲到一个点:以后在社会能混的饭吃,可能就是一些独立手艺人。
开学了,做出了大胆地尝试,校园招聘管理员,那时候大概有11个人报名,非常感谢他们的信任。最后选择了4位志趣相投,李一红、谢抒雨、翁枫琼、陈薇,价值观一致的队友。
我经常和他们说:
不做标题党:工业设计之父告诉你什么是工业设计!
不做质量差的东西:视频一出,震惊了设计界,不转不是中国人
不去讨好观众:十款智能产品,总有一款产品让你怦然心动
再次感谢大家,感谢现场的老师及同学朋友们。
(现场问答环节,可直接在公众号留言,我会回答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