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后台反馈来看,相比获奖作品的分布,大家还是更关系这些项目为什么能获奖?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中学什么?为此,云规划团队对获奖作品介绍中的编制特色(创新)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希望能从中梳理出一些蛛丝马迹,并通过对获奖项目编制特色(创新)的学习,希望能从一个侧面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什么才算是一个好得规划项目,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如何在项目汇报的时候突出编制亮点?
别人得项目到底好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评价?
2、编制成果和编制技术,包括编制成果内容创新、表达和表现的手法和手段有创新、规划编制技术创新、以及规划编制的示范意义和作用等;
3、规划实施和管理,包括通过哪些措施让规划管理更高效、让规划的实施性、可操作性更高、规划实施评价体系、项目规划师/地区规划师
4、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比如如何在规划编制中运用GIS、CFD等软件、如何通过各种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让规划更科学
5、规划理念和意义,比如创新的规划理念和策略、规划在哪些方面是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首创或第一、新工程技术在本规划项目中的应用
6、某个具体编制内容的创新:比如在道路交通、山水景观、土地和经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塑造传承和历史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策略和方法
7、体现热点主题,规划编制如何体现当下的热点主题,包括绿色低碳、城乡统筹、规划全覆盖、两型社会、存量和增量、多规合一、公众参与等
8、综合评价,总体好坏的评价,没有特定内容指向的自我夸奖
主要是从工作流程的方法论角度,所谓“工作方法对头,结果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本规划抛弃了国内已有的将所有规划成果简单打包,不对具体内容叠合清理的工作模式。首次采用了“一张图”工作方式,即以控规为基础,将专项规划、规划管理结果以及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整合,消除所有矛盾,真正融合各类成果,保证各项规划成果“无缝”衔接,保证每一个地块规划指标的唯一性。为《城乡规划法》在重庆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支撑,为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条件。
在编制方法上,首次采用了“国家指导+专业研究+本地集成”的全新规划编制模式,为其他具有显著专业特点的专业规划编制提供了范例。
生态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过程中,同时开展生态建设、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旅游、景观、交通等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的编制,通过以总体规划为主导的综合协调与整合,使各专项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为总规成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特别组织多专业领域参与,采取扁平化的专项研究于过程总体统筹并行的工作模式,以形成多样化的社会和知识视角,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城市设计注重城市要素系统、场所活力和场所组织关系等特点。
1-2充分的各方沟通和协作
规划编制难免需要和各方打交道,一个好的规划项目肯定是各方沟通、协调、妥协的结果。
三年的工作组织是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方法的探索。本身即是“协调”的体现。《规划研究》尝试在规划编制工作中,搭建各地方政府、不同阶层利益主题和不同领域专家学者间的交流融合平台,达成区域发展策略和行动计划的共识,从而通过“过程协调”实现“成果协调”。
通过扎实、充分的现状调研和历史资料的充分挖掘,在规划的不同阶段召开不同层面、不同部分会议,吸纳专家建议,与建设方和各区管理部门充分协调、沟通,使编制完成的风貌区保护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得到专家、管理者、建设方的一致好评。
在规划方法方面,规划基于“联络型规划”(communicativeplanning)的理念与“开门规划”的方法,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广发容纳、吸收和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利益、特征和目标,协同各行业、各部门、各阶层共同参与,对参与规划各方的利益格局补短进行合理调整。
规划通过召开多次“绿道网规划建设联席会议”,有效整合了规划国土、人居环境、交通运输、水务、城管及各区政府等有关单位的一件和各方力量,达成整体合作的最优效共识,确保建设公族快速、顺利推进。
规划全程参与并知道了系统构建、绿岛网选线、施工建设、宣传推广、时序安排等各个环节,与区域绿道详细规划、施工图涉及并行推进,协调互促,在多专业、多部门和建设单位参与的重大项目中,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和引导作用,并对保障绿道建设的品质和特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时候,什么人做可能比做成什么样更重要,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容易评判。如何向甲方证明设计团队的实力,一直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多专业协作、强强联合体……
民族风情一条街是以商业为主线,办公、居住、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多方面系统交织在一起,使得该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投入了多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方案的细致讨论,充分发挥了我们院以规划为龙头,建筑、园林景观/市政交叉互补的综合设计优势,力求使方案贯穿“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注重环境,突出特色”的设计思想。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努力追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公益性、公开性,有利于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增强城市发展的凝聚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邀请20多名专家组织四次专家咨询。
(3)执行全程公众参与机制,进行两次网上公众咨询和一个月的成果阶段公众咨询活动。
(4)组织多个交流队伍,分赴广州、东莞、惠州、香港等周边城市进行交流。
在工作组织上,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成立了策划组、制定乡镇总规编制路线和成果框架,负责研究规划编制与行政管理的融合途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成立技术组、开展专题研究,提出技术导则,编制了管理规则,让规划融入管理,并且指导管理。
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统筹,根据“上下联动、取长补短、相互支撑“的原则,联合各区规划院、本地高效,成立400余人的编制组,武汉市成立市、区、乡三级工作专班,完成规划编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
由规划实施主题和建设主体共同委托,组成集规划、交通、形象、色彩、公共艺术、夜景等专业的设计联合体,以保证规划实施的近期可操作性、远期可指导性、论证科学性和内容权威性。
本项目是一次城市设计在新城建设领域的全新尝试和成功实践。一方面,在城市设计所建立的生态城市综合生长系统以及建设标准上,通过开放式的城市设计模式和组织方式,将管委会、业主、建筑师和各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多方面提供的要求和智慧进行有效的叠加,通过若干次不同主题的松山湖城市论坛、具体建筑设计、工程、景观设计讨论等互动工作方式,形成面向同一目标的城市设计的合力。并提供长期的动态咨询服务,保证了设计目标和标准的迅速实现。
另一方面,在项目进展中,松山湖管委会作为建设管理机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标准的认同和相互间的信任,与城市设计小组组建了良好的合作模式,能够将城市设计的成果有效分解转化为实际操作项目,并通过高效的管理团队和特殊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进程和品质,成为落实城市设计的强大动力。同时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始终如一地坚持对于城市环境品质与公共利益的控制和维护,成为松山湖标准的有力保证。
成立武汉市政府直属的轨道建设指挥部,建立了武汉市各委办局、各区政府、地铁集团等政企部门联合参与的项目规划组织机制;多家国际性咨询策划公司、港铁参与的顾问团队和规划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设计单位参与的技术协调团队,组织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本次规划成立一个由区政府领衔,规划师、建委、街道共同组成的总规划师团队,协调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的关切,使之灵活而富有成效地推进不同开发主体的更新改造任务。
该项目采用了联合团队的工作方式,在工作组织上突出了多专业合作,团队作战的特点。整个设计团队分为核心团队和辅助团队,包括6家设计单位,涉及城市形态、低碳应用、地下空间、功能业态多个专业领域。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专业优势,为顺利完成本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例如核心团队按照“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模式组建,承担着该项目80%以上的工作量。辅助团队则根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组建,专门用以解决项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包括地下空间、二层连廊等专题研究。多专业合作的工作特点,核心团队及辅助团队组建的模式使保证项目高质高效完成的一大举措,同时它也成为今后类似项目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借鉴参考的作用。
1-4大量的现场基础调研工作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必要的时候,可以多打打苦情牌,让甲方和专家知道下,先不管成果水平如何,我们做事的态度绝对没问题。
规划资料翔实,资料可靠。在文物档案基础上,项目组对古城区所有古迹、古民居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建立了档案。本控规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上确定了有关指标。
对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将现状问题逐一落户,明确每栋建筑存在的问题,需要整治、改造的内容。综合现状特点和规划的措施,将现状建筑分为保留、原貌恢复、拆除重建和拆除五类。
该项目工作内容上跨度大,涉及面广,必须以翔实的前期策划研究作为基础,主要包括对功能定位、业态布局、交通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从“物、人、管理”三个方面,针对载体空间、使用者、管理者、策略者四类要素,立体化调查。共形成:《现状商业载体调研报告》、《商业发展计划统计报告》、《消费者调查报告》、《专题访谈纪要》、《邻里中心调研报告》、《餐饮业调研报告》六类调研分析成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该工作历时四年半,规划人员超过60天在野外工作,行程超过5000公里,走访上百个村庄,拍摄照片上万张。因为测绘部分对考古知识不甚了解,对文物本体和遗迹的测绘多有不准确之处,规划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反复校核,修正了132个城堡的测绘图,占全部城堡测绘图的90%。
规划在准确掌握了各类管线的现状、拟建及未来发展需求、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观察”实现对“静态资料”的补充和核实,如规划通过竣工图补绘、细致的现场实际踏看踏勘等多种方法对管线普查区外的已建管线进行补充,使现状资料全面、真实、有效,为规划方案编制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