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段特征………………………………………………(17)
类型
指标
“十三五”完成指标
“十三五”规划指标
湖北省规划指标
交通体系
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6.12
8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
17.65
—
15
市政设施
城市供水普及率(%)
100
98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9.8
10
城市燃气普及率(%)
96
95
绿色发展
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
93.76
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80
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
27
50
住房保障
城市住宅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
18
乡村振兴
农村危房改造(户)
224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9.8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0
建筑业
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
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7.5
安全韧性
易涝点整治率(%)
35
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占比(%)
(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带来机遇。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这是全省发展的大局大势,也是定位潜江发展的基准坐标。要牢固树立“九市即一城”理念,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化,加速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进程,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广泛参与区域产业协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方位承接圈内产业转移,重点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打造武汉“光芯屏端网”配套产业基地。
(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潜江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潜江力争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位次前移20位;到2035年,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全市将加快构建“4+1”现代产业体系,锻粗延长石油化工主导产业链,突破发展光电子信息新兴产业链,做优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居制造、机械制造优势产业链,做强虾-稻、半夏特色产业链,发展农旅融合生态产业链,构建“4+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虾-稻产业、500亿级石油化工产业、500亿级智能制造产业、百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1551”产业集群梯队。为实现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梯队建设,需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加快打造重点园区,做好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四)“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带来机遇。“十四五”将重点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近就地城镇化。202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831号),潜江市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坚持纵横联动、协同推进,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我市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有力于推动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阶段特征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正面临大变革,具体表现在:国家层面,社会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求着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品质之城;省级层面,湖北省正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区域层面,要求潜江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实力提升、位次前移,有力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市级层面,为加快实现“冲刺五十强,建设新潜江”目标,要求潜江争当全省县域发展标杆。在此大背景下,全市“十四五”城乡建设将面临“四大转变”。
一是城乡发展理念从“以物为本”回归“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需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造安全、品质、共享的宜居城市。
二是建设考量标准从“有没有”变成“好不好”。突显城市的现代性和美丽宜居性,成为新时代城乡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项目要在补齐短板、保障民生的基础上,向引育高能级现代城市设施方向上迈进,加快提升城市能级。
三是空间发展模式从“做增量”转向“优存量”。潜江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突破55%,虽然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但也将进入增速换挡新阶段,预示着城市发展进入增量扩张与存量更新并行的新时期。
四是城市发展方向从“大建设”升级“大治理”。现代城市发展正快速推进智慧化升级,对以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化建设管理体系需求越来越迫切,要加快建成万物互联的“云上城市”,加快纵深推进数字化城乡全域治理,突出全域一盘棋治理思路。
“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建设快速发展,住建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
(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考验。随着城乡规模的扩大,城乡建设受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越发严重,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要求下,城乡建设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市与乡镇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通的保障。随着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施,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均衡区域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扣主要矛盾变化,提高城乡建设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现状指标
“十四五”规划指标
指标属性
预期性
人均道路网面积(平方米)
约束性
9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33
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率(%)
60
农村供气普及率(%)
-
75
40
擦亮小城镇达标率(%)
30
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个)
1
专栏一:城市更新行动
1.城市片区功能提升工程。
推动城市内片区的迭代升级,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综合性开发。
重点项目:泰丰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紫月湖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2.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老旧小区满足居民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改造,主要包括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
重点项目:潜江市老旧小区外围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老旧小区改造2022、2023、2024—2025年项目。
3.城市风貌提升工程。
每年选取一个街道作为美丽街区打造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沿街建筑立面整治、架空飞线治理、道路、人行道、地下综合管廊维修或新建、城市家具更新、园林绿化修整以及人文景观打造等。
重点项目:城市街道界面改造工程、潜江市2021年美丽街区建设项目、潜江市2022年美丽街区建设项目、潜江市2023—2025年美丽街区建设项目。
专栏二:城市道路网建设
1.骨架路网提升工程。
加大骨架路网优化提升,延伸东荆大道,新建广泽大道及泽口大道,加强园林城区与高新区北部园区及南部园区的交通联系。新建潜江大道、袁梅大道,完善城区骨架道路网结构。谋划兴隆大道及广王路续建工程,消除骨架路网交通瓶颈节点,优化交通组织。
重点项目:东荆大道北延工程、东荆大道南延工程、潜江大道建设工程、红梅路东延工程、广泽大道东延道路工程、泽口大道道路工程、兴隆大道续建工程、广王路东延工程、袁梅大道建设工程。
2.片区路网完善工程。
加快城市路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联系,谋划泰丰片区、紫月湖片区的道路网新建工程,引导片区开发。谋划高新区5个园区的道路网提档升级,服务于高新区企业入驻及生产生活需求。
重点项目:泰丰片区路网完善工程、紫月湖片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王场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杨市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泽口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总口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张金园区路网完善工程。
3.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工程。
对于界面不佳的城市主干道进行环境品质提升,包括绿化改造、建筑立面改造、路面分色、亮化工程、城市家具与雕塑小品。
重点项目:章华中路升级改造工程、东城大道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兴盛路(迎宾大道)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章华南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东荆大道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红梅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紫月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潜阳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
4.城市绿道建设工程。
以市级绿道及社区绿道为重点,推进城区绿道网的形成。
重点项目:城市市级绿道系统建设工程、城市社区级绿道建设工程。
(一)升级供水保障。保障城镇供水水质,加强制水工艺改造,解决因水源污染、设施落后等导致的饮用水水质不安全问题,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扩大区域供水范围,提升管网覆盖范围和维护管理水平,逐步推行管网DMA分区管理,优化管网压力控制,有效降低管网漏损和供水能耗,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下。积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对园林水厂进行工艺改造,扩建泽口水厂、总口水厂,新建高石碑水厂、后湖水厂,原乡镇水厂保留改造为供水加压站,新建与改造配套管网。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应急水源布局结合城市现有供水系统及水源地位置合理布置,考虑应急供水的服务范围,与城市现有供水系统连通,并充分利用现有输、配水主干管网。
专栏三:升级供水保障
1.城区给水提档升级。
新建东荆新区配套给水工程、北片石化精炼聚集区供水管网工程,启动潜江市供水管网改造及水质升级工程,降低管网漏损率。
重点项目:潜江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供水管网工程、北片石化精炼聚集区供水管网工程、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园供水管网建设项目。
2.城乡供水一体化。
按照“源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调度、规模经营、优质服务”原则,通过建立备用水源、实施中心水厂延伸、淘汰不达标水源及实施城乡供水系统改造建设工程等,推动城乡全域供水一体化、供水产业一体化、建设管理一体化。
重点项目: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园林水厂改扩建工程、泽口及总口水厂扩建工程、高石碑水厂新建工程、后湖水厂新建工程、供水管网等配套设施改扩建工程。
(二)升级供气保障。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城区主管网向乡镇、农村社区延伸;提高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应急储备能力,优化市域输配管网布局,扩大城乡覆盖范围,增强用气保供能力;试点高新区供热供暖。“十四五”期末,城市集中建设区及重点镇区天然气供气普及率达到100%。
专栏四:升级供气保障
1.提高城乡供气能力。
推动城区主管网向乡镇、农村社区延伸,提升燃气管网覆盖率。
重点项目:南部片区燃气配套项目,城乡高压、次高压管道新建工程,乡镇中压管道新建工程,CNG/LNG加气站工程。
2.保障供气安全。
潜江市燃气客户端严重隐患专项整改工程、潜江市燃气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城乡燃气更新改造项目。
3.试点供热供暖。
高新区供热供暖一体化项目。
(三)打造海绵城市。城市新区以及新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整治等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逐步实施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易涝片区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十四五”期末,城市建成区4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对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景观道路,配合城市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和其他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建设综合管廊。“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至少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任务。
专栏五:海绵城市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1.海绵城市。
以泰丰片区、紫月湖片区为示范,运用“渗、净、滞、蓄、排、用”的理念,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建设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
重点项目:泰丰片区、紫月湖片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2.地下综合管廊。
新建潜江高新区化工综合管廊(二期)项目、紫光大道北延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袁杨路南延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东荆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潜阳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红梅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及奥体南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重点项目:城区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专栏六:污水处理全面提质增效
1.“补空白”。
全面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管网建设,消除未覆盖空白区,尽快补齐短板,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
重点项目:城区污水收集管网“补空白”工程、职教园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
2.“改混接”。
积极推动城区道路排水改混接问题,完成“污进雨”、“雨进污”工程点471处。
重点项目:城区排水管网混接点改造工程。
3.“清管泥”。
清除排水管道及检查井中的沉积物,有效减少进入水体污染物量,还可改善污水输送水利条件。
重点项目:城区雨污管网清淤检测。
4.加强源头治理。
小区、机关单位及集中居民点雨污分流改造将以小区为单位,实行“一小区一方案”的改造方式。对未实施雨污分流的小区铺设雨水或污水管道,完善小区排水管网。对已实施雨污水管道分流的小区,对污水、雨水管网进行病害排查,对错接、混接、管网破损、渗漏、淤积堵塞、高程不匹配等情况进行集中排查,按照排查等级分类进行精准“诊疗”修复,特别对管网漏水造成的道路空洞进行重点排查修复。
重点项目:中心城区小区、机关单位及集中居民点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5.全面推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
逐年推动城区道路雨污分流改造。
重点项目:潜江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2021、2022年工程。
6.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
对于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的片区,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工程,保证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与服务片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相匹配。
重点项目:潜江市污水处理厂扩规及配套管网完善工程(一期)项目、南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及管网完善工程、潜江市张金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潜江高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
专栏七:水环境治理工程
近年来,通过加大对渠道治理的投入,渠道水环境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渠道受上游汇水区内管网影响,仍存在局部黑臭现象。“十四五”期间,以“保好水、治差水”为主攻方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重点项目:县河生态修复工程、百里长渠生态修复工程、一五支渠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支渠西侧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四支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六支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光明河改造工程、城南河城区断面流域治理(城南河生态修复)工程、汉南河三江桥、杨林桥污水直排口整治工程、百里长渠城区断面流域治理(城西片区滨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专栏八:乡村振兴工程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结合潜江市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分类及年度计划,对全市域范围内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建设和整治。
重点项目:集镇污水处理厂扩规及收集管网延伸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乡村振兴示范路闭环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环境整治工程。
2.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及“气化乡镇”工程。
3.擦亮小城镇行动。
以集镇功能提升为抓手,对镇区进行老旧道路功能提升改造、管线入地、临街建筑立面及环境整治等改造措施,完成乡镇镇区“脏乱差”整治,塑造城镇新风貌。
重点项目:集镇功能二期工程、集镇功能三期工程、积玉口镇集镇功能提升工程、老新镇徐李集镇功能提升工程。
专栏九:城市排涝工程
1.道路排水管网改造。
结合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开展城区管网改造,逐年实施雨污分流。
2.易涝节点整治。
对城区三江路易涝点治理工程、锦绣路易涝点治理工程、育才路沿线潜在易涝点治理、新月纺织门口易涝点治理工程、竹根滩竹泽路沿线易涝点治理工程等易涝点进行整治。
3.水系连通工程。
袁梅河、袁杨河、章华河水系连通,工程含渠道梳挖、清淤及沿线截污管网工程和景观绿化工程。
4.排水泵站和雨水调蓄池项目。
新建杨市生态雨洪调节池、森林公园雨洪调节池。
对现状调蓄设施进行优化改造,包括现状马昌湖、南门湖、曹禺公园、紫月湖加装闸门、水位控制系统。
专栏十:智慧住建工程
1.智慧燃气。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物联网技术,应用高端智能感知设备,感知城市燃气管网流量、压力、温度和泄漏等运行数据,基于可视化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城市燃气物联网”,并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海量燃气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处理、挖掘和辅助决策的燃气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2.智慧工地。着力解决当前疫情常态化工地现场管理的突出问题,围绕“三区两控”的施工现场分级管理,通过硬件设备的监控及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识别与分析、平台的统计分析及业务处理的闭环流程,建立施工过程管理、复工管理、互联协同、安全监控体系,并通过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预测方案,实现对工地的可视化、远程智能化管理。
3.智慧水务。将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传统水利进行深度融合,结合水务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解决水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落后,如管理系统较多,数据共享困难,数据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全面提升水务事业活动效率,优化水务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水务管理水平和水务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
附件:
政府网站标识码:4290050001主办:潜江市人民政府承办:潜江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