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银锭》是汤国彦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93年第一次印刷。它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大型图书。全书以时为经,概述了银锭作为货币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分析了作为称量货币必不可少的色、平、兑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银锭长期存于流通界的奥秘。客观的分析银锭及银两制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求反映它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并从钱币学的角度,系统的整理了铸造银锭的古老工艺,并对银锭的器形和铭文进行分析,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的银锭实物标本图片。
一:历代用银概述
1.白银进入流通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曾明确肯定远在虞夏之时,我国已用银铸币,直到秦统一后,才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而在东汉时期,文献中使用白银的记载逐渐增多,多见于赏赐及储藏等方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统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出现了商品交换的实物化趋势。这一时期史籍中用银的记载较之两汉时期却有增无减,也是在这个时期,白银的计量单位开始由以“斤”计向以“两”过渡。
2.白银广泛流通
人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进人了极盛时期,社会经济获得了较为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为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尤其在中唐以后,因铜钱短缺而形成的“钱荒”,更使得白银的使用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不但政府用白银来充裕国库、打造器饰,政府的财政开支亦开始用白银支付,民间更是广泛的使用白银。
唐代白银的计量单位已由魏晋以来的斤两并用,过渡到了以两为单位。在宋金时期,白银的使用不但在政府收入方面,宋代的各种税收,均已部分征银;金政府不仅在财政收支方面大量使用白银,还一度实行了“承安宝货”银币流通制度,对民间交易用银更是大力提倡。
元朝政府在用银方面,除了沿袭唐宋以来即已具备的各种用途之外,元代白银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用途是,用它来平准钞法。元世祖建立的中统钞制度亦是主要以银作为纸币的发行准备,并在各路设置平准库和交钞库,要求各地在发钞时,必须准备充足的白银以保证银钞可以随时兑换。
元代的兑换机构已由唐宋时期的金银铺改称银铺或银匠铺,表明兑换白银已成为元代兑换机构的主要业务之一。
明中叶后,由于与南洋各地的频繁贸易,海外白银亦大量流入中国。大量海外白银的流入,无疑成为明代用银的重要支柱。
到了清朝时期,币制虽仍为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但清統治者重银轻钱的态度却是极为明确的,白银的使用大大超过铜钱,大凡一切大额交易均以白银支付。但是清代白银产量不如明朝,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国白银的流入来满足市场货币的需求。清中叶以后,在中国长期使用的银两货币制度开始逐渐走向末路。
自I816年英国率先放弃银本位,改用金本位币制之后,到十几世纪末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先后改行金本位。1926年,印度完全放弃银本位币制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用银大国,各国藏银大量涌入中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此时的银两制度对外既无法保持汇价平衡,对内亦无法稳定物价。种种情况表明,银两制度已走到尽头了。
随着废两改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1932年7月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确定废两改元的原则。后又因为白银的大量外流,推行了法币政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统一了全国货币制度,人民币成为了市场唯一合法的货币。
二:银锭的型制
白银作为称量货币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这种客观存在的形态人们称之为型制。它是由银锭的器形,银锭的专用名称,以及银锭上的铭文组成。银锭的型制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促成银锭型制变化的原因,只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中去寻找。银锭型制的变化过程,真实地反映了银锭在各个历史时期货币结构中的地位。
三:银锭的铸造与发行
我国银锭的铸造历史悠久,有一整套传统的工艺流程。清雍正以后,银锭器形向多样化发展,其铸造银锭的工艺流程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异曲同工,荟萃成繁花似锦的中国银锭。
银锭的铸造及发行,政府历来没有统一的严格的规定,允许民间自由铸造与发行。
四:银两的色、平、兑
色、平是确定银锭货币价值的依据。色、即成色,指银的含纯量。平,即平码,指衡定银锭重量的标准。兑、即确定银锭币值时的折算关系。
银锭作为货币进人流通时,色、平、兑关系就必然体现出来。可以说,成色,平码、兑换问题自始至终和银两货币连结在一起。民国二十二年废两改元前,几乎全国各地的银锭都有自已的成色、平码标准和兑换计算方式。色、平、兑关系的多元化,给异地流通带来很多困难,制约了银锭流通范围的扩大,加重了银两制度的落后性,使银两制度越来越难于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银锭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必须研究色、平、兑与银两货币的关系。
五:实银虚银银票
凡作为货币金属的白银不管器形如何,成色如何,大小轻重如何,统统属于实银范畴。实银是银两货币存在的基础。在银两制度下,一切交易,一切结算,无不以实银为基础,授受的是实银。在流通中银锭冲破地域的限制,就产生了一种通行的标准银,这种标准银叫做虚银。它是实银的价值符号,成为社会认可的一种记帐单位。
银票是实银的价值符号,以实银存在为其存在基础,每种银票都规定有成色、平码标准。一种银票的色平标准必然与一种虚银的色平标准相吻合。因此银票以看成是虚银的具体化。银票的出现,方便了货币流通,是银两制度发展、完善的产物。随着银两制度结束,银票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六:银两制度
货币制度,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中国货币有实物货币发展为金属货币,再发展为纸币。不仅是货币商品,货币形态的发展,也是货币制度的发展。
银两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通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即以计算白银重量的名称为计算货币的单位的制度,清算时以虚银为标准,实际授受的是实银。
中国的银两制度,处在与制钱平行的币制中。银两和制钱都是独立的货币,二者各不从属。
洛阳市图书馆地址: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大道71号总访问量:15726789日访问量:8235
洛阳市图书馆地址: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大道71号
总访问量:15726789日访问量:8235
温馨提示:
2、如果您希望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活动,首先成为本馆正式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