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圖書館創意創新不斷

靜心閱讀圖書、觀摩古籍修復、聆聽黑膠唱片、欣賞歌劇藝術……即便平日,也有不少讀者來到北京城市圖書館,沉浸在圖書海洋,徜徉在藝術世界裡。

“如今人們獲取一本書已經很便捷,那讀者為什麼要走進圖書館?我們希望把一些不同主題的館藏資源提取出來,轉化成可體驗的、可互動的、可感知的場景。”在首都圖書館宣傳策劃部副主任李凌霄的生動講解下,近日,記者開啟了北京城市圖書館探訪之旅。

走進古籍文獻館,“一息尚存書要讀——齊白石圖書文獻展”正在展出。此次展覽以北京畫院圖書館珍藏的近百件齊白石圖書文獻為主要展品,融合繪畫和書法作品、視頻和圖片等多媒體資料,帶領讀者和觀眾用文字勾勒齊白石的藝術人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更深入了解齊白石的生平經歷、藝術創作和影響成就。展覽特別呈現了齊白石回憶自己學藝經歷時提及的畫譜、印集等珍貴古籍,如清末拓《爨龍顏碑》、清晚期拓《爨寶子碑》、民國鈐印本《龍泓山人印譜》等,吸引讀者紛紛駐足觀看。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首都圖書館傳習所同樣位於古籍文獻館內,向讀者開放已三個多月。在安靜又雅致的空間內,首都圖書館古籍修復師劉曉羽正在修復晚清時期的《國語發正》。他先向破損的書頁噴水,然后將補紙貼在書頁背面,並用鑷子小心翼翼撕掉多余的紙邊,他說正在修復的這葉古籍有四處破損,需要花費一個小時修復完成。“每周二至周五,我們都有一個演示活動,還會和讀者聊聊造紙、印刷、修復等知識。”而在修復演示台的四周,倚牆而立的櫃子裡整整齊齊地擺放著90余種中國傳統手工紙,它們來自全國各地,都是經過修復師精心挑選出來適宜修復古籍的純手工紙。在修復材料展示區外面,則特別設立了“書之修”玻璃展櫃,精心布置陳設出的修復工具,是修復師們日日相伴的“伙伴”,如同珍寶般受到尊崇。

在這裡,“芸林雅集”體驗活動已推出“古籍探源”“紙,因有你”等系列手作活動,涵蓋甲骨契刻、竹簡書寫、金石傳拓、古法造紙、花草紙制作、流沙箋制作、卷軸裝裝幀、經折裝裝幀、線裝書裝幀、書頁修復、舊畫裝裱等30余個體驗項目,所有活動都是一位難求。

走進非遺文獻館,有讀者正在安靜閱讀。盡管非遺館設計藏書量達2萬冊,但這裡不會僅止步於文字傳承,一個立體而豐富的非遺文化傳承世界正在徐徐展開。截至2024年11月,圍繞傳統節日文化,這裡今年已舉辦了58場活動,很多非遺傳承人來到現場,帶領大家體驗非遺文化,有效激發了讀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喜愛與傳播。“明年,非遺館將推出100場活動,邀請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與讀者互動。”李凌霄說,活動形式也會更多元,比如會讓讀者體驗演藝表演、學習非遺技藝等。

來到位於東側二層的藝術文獻館藝術沙龍活動空間,如同穿越到另一個時空隧道。銀幕上正在放映威爾第的歌劇《假面舞會》,男高音詠嘆調飄蕩在空氣中,和藝術文獻館的黑膠唱片世界奇妙地融為一體。一位讀者正在聆聽黑膠唱片。李凌霄告訴記者,千余張開架閱覽的現代黑膠唱片中,包含中外歌曲、戲曲、器樂曲等多種音樂類型,館內提供6台高端的黑膠唱機以及播放系統,讓讀者對城市圖書館又多了一個割舍不掉的理由。李凌霄還告訴記者,“在藝術文獻館,目前為止最火的一個品牌叫‘城市音樂薈’,每到周末,我們會邀請很多專業音樂演奏家,一邊演奏,一邊講解,比如演奏家會用琴聲來演繹春天下雨的感覺。”

許多讀者離開圖書館都會戀戀不舍地再看看知識山丘和數字長卷,知識山丘滾動播放的內容有世界各國語言的閱讀名言﹔數字長卷滾動播放的是從宋代到清代不同時期的“聽琴圖”“雅集圖”中截取的文人生活場景,畫中還有一個奔跑的幼童,手裡的風箏一直飛到“知識山丘”中。一位從丹麥回國的華裔小朋友寫下留言,稱北京城市圖書館是他最喜歡的一家圖書館。

事實上,北京城市圖書館之旅永遠都會有驚喜帶給讀者,這是一家不斷煥新、不斷創新的大型“多元復合文化綜合體”。在古籍文獻館,沉浸式閱讀體驗系列活動《書林隱語之游園謎夢》已向讀者開放,這個具有創新意義的解謎活動贏得了大量年輕讀者的熱情參與。藝術文獻館還有藝術空間正處於內部調試階段,這裡將播放8K片源,三維環繞立體音效將與畫面一起,給觀眾帶來震撼。李凌霄透露,明年還將有5場山谷音樂會在晚間與大家謀面。本報記者路艷霞

THE END
1.国家图书馆百年简史从京师图书馆,到文津街北京图书馆,再到现代化的国家图书馆一、二期新馆,这一系列变化也见证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国家图书馆在引领和推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搜集和保存中国文献典籍和世界文化遗产,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诸方面,承担了应有的历史重任,发挥了重要社会职能,使百年国图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26/14/39564225_1118409254.shtml
2.理论网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图书馆等藏书场所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作用。从即日起,学习时报推出“文脉传承话藏书”栏目,探寻中国历代图书馆、藏书楼、官方藏书、个人藏书等发展演进轨迹,讲述历史上那些与藏书有关的人物和故事,揭示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而传承至今的文脉所在。https://www.cntheory.com/wscy/202403/t20240311_63606.html
3.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学会 出版年:1983 作者:严文郁 学科: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新疆生态与地理所 社会科学部 在架上 37.6042/258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图书情报资料区 在架上 37.6042/258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3e795a1cc996ba7133142c7be0faf310
4.10部全球顶级纪录片一个可以听的图书馆31、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博物馆 http://www.wzbwg.com/Szzb 32、红色记忆——中共中央在武汉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https://720yun.com/t/c6e2fuOkwl6?pano_id=1672669 33、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数字展馆 武汉革命博物馆 http://www.lzg.whgmbwg.com/pano/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923374
5.配合“四史”教育学习活动,图书馆推出“四史”专题资源服务图书馆通过多渠道的“四史”资源推送,旨在让每一位读者更方便地获取资源,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把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穿梭历史浮沉,同感祖国命运,缅怀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图书馆) https://www.lib.shnu.edu.cn/26/f0/c26257a730864/page.htm
6.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本馆筹建于50年代初,正式成立于1953年。1962年,在国家科委主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中被列为全国气象专业中心图书馆,经过7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信息中心。2022年,经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批准加挂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牌子,成为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http://www.cmalibrary.cn/
7.感百湖发展之“魅”魅力大庆大庆拥有中国最大的石油科技博物馆。大庆油田科技博物馆,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的漂亮建筑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 大庆市图书馆位:省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大庆市图书馆位于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北邻百湖艺术群落,西侧为东北石油大学,东侧为八一农垦大学,南侧https://www.dqdaily.com/2020/2020-09/16/content_5884030.htm
8.40年40本书读懂“深圳精神”《深圳模式:深圳“图书馆之城”探索与创新》 张岩、王林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上榜理由:本书是对深圳“图书馆之城”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内涵的提炼,也是深圳图书馆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自觉和开创中国特色城市图书馆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18-11/09/content_21203816.htm
9.文化和旅游系统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部直属单位篇要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扩大高质量文化内容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推动全民阅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服务网络;要深入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守正创新,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1026144740.html
10.国博举办第二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边地夷情:博德利图书馆藏《云南三迤百蛮图》初探 孙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近公开的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云南三迤百蛮图》,包含了《舆地图说》与《百蛮图说》两大部分,经与《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等相关图册的对比,可判定其为清嘉庆年间成书的《伯麟图说》之又一版本。该图册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09/t20230906_2592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