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百年馆舍历久弥新馆址藏书文津街中国国家图书馆

今天,国家图书馆迎来了自己115岁生日!

一代代国家图书馆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恪尽职守、务实创新,谱就了国家图书馆在奋起中发展壮大的不朽篇章。

尽管馆名数次变更,馆舍几度易地,但这一次次变迁,也正是国家图书馆光辉历程的见证。

为庆祝国家图书馆115周年诞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特以图像的方式,回顾国家图书馆馆舍变迁之路,祝愿国家图书馆在新的历史起点——不忘初心,再创辉煌!

几度易址,初绽光芒

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正式筹建。

京师图书馆筹建伊始,由于政局动荡、财力不足,只能暂借其他建筑开馆。

1910年京师图书馆借居广化寺,作为图书馆暂行试办之地。广化寺位于什刹海北岸,该地因馆舍简陋,故到馆读者数量很少。1913年10月,教育部下令“另觅适宜馆址”。

1917年经教育部议定后,京师图书馆搬迁至京师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与广化寺馆舍相比,方家胡同的馆舍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1928年,国民政府同意将中南海公园居仁堂及周边部分建筑拨归国立北平图书馆使用。1929年1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在中南海居仁堂开馆。

这一时期,虽然馆舍几度易址,但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京师图书馆的办馆条件逐步改善。

书香致远,文化津梁

20世纪20年代,“新图书馆运动”渐入高潮。为了彻底改变无立馆之基的不利局面,在有识之士的积极运作下,京师图书馆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达成协议合办图书馆。克服种种困难,新的图书馆馆舍于1931年落成并开放。这个馆舍就是现在所说的文津街馆舍。

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当时就被誉为“东亚最美图书馆”。它的建成意味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文津街馆舍自建成后沿用至今,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该馆舍位于北海西岸,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是国家图书馆的主要办公场所。2006年5月25日,它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北平图书馆旧址”之名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兴建新馆,从“心”起航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及文化服务需求的大幅增加,原有的文津街馆舍规模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修建新馆的事宜逐步提上日程。

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一批具有开创精神的建设者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北京图书馆新馆(即白石桥馆舍一期工程)建设工作于1983年启动,并于1987年7月完成建设,同年10月正式面向读者开放。

北京图书馆新馆位于紫竹院公园东侧,由13个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42162平方米,可藏书2000万册。新馆甫一开馆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北京图书馆新馆在北京评选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时名列榜首。

续写篇章,再创辉煌

21世纪之交,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并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完成了白石桥馆舍的二期建设。

二期馆舍采用大开间、全开放的空间设计,同步建设的数字图书馆顺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广大读者搭建了数字阅读平台。

2009年9月,国家图书馆二期馆舍被评选为“北京当代十大建筑”。

历经115年的陆续建设,截至目前,国家图书馆”两个馆区,三个馆舍“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亚洲最大的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变迁史不单单是一部建筑史,更为重要的是,它见证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

百余载砥砺奋进,

百余载铸就辉煌!

弥足珍贵的馆舍图像资料,

不仅记录着馆舍变迁的进程,

更诠释了每一名国图人

不懈奋斗的精神底色。

热烈庆祝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

注:本文部分图片选自胡建平著《石渠千秋——国家图书馆馆舍变迁》一书。

THE END
1.国家图书馆百年简史从京师图书馆,到文津街北京图书馆,再到现代化的国家图书馆一、二期新馆,这一系列变化也见证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国家图书馆在引领和推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搜集和保存中国文献典籍和世界文化遗产,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诸方面,承担了应有的历史重任,发挥了重要社会职能,使百年国图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26/14/39564225_1118409254.shtml
2.理论网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图书馆等藏书场所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作用。从即日起,学习时报推出“文脉传承话藏书”栏目,探寻中国历代图书馆、藏书楼、官方藏书、个人藏书等发展演进轨迹,讲述历史上那些与藏书有关的人物和故事,揭示华夏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而传承至今的文脉所在。https://www.cntheory.com/wscy/202403/t20240311_63606.html
3.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学会 出版年:1983 作者:严文郁 学科: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新疆生态与地理所 社会科学部 在架上 37.6042/258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图书情报资料区 在架上 37.6042/258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3e795a1cc996ba7133142c7be0faf310
4.10部全球顶级纪录片一个可以听的图书馆31、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博物馆 http://www.wzbwg.com/Szzb 32、红色记忆——中共中央在武汉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https://720yun.com/t/c6e2fuOkwl6?pano_id=1672669 33、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数字展馆 武汉革命博物馆 http://www.lzg.whgmbwg.com/pano/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923374
5.配合“四史”教育学习活动,图书馆推出“四史”专题资源服务图书馆通过多渠道的“四史”资源推送,旨在让每一位读者更方便地获取资源,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把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穿梭历史浮沉,同感祖国命运,缅怀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图书馆) https://www.lib.shnu.edu.cn/26/f0/c26257a730864/page.htm
6.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本馆筹建于50年代初,正式成立于1953年。1962年,在国家科委主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中被列为全国气象专业中心图书馆,经过7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信息中心。2022年,经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批准加挂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牌子,成为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http://www.cmalibrary.cn/
7.感百湖发展之“魅”魅力大庆大庆拥有中国最大的石油科技博物馆。大庆油田科技博物馆,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的漂亮建筑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 大庆市图书馆位:省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大庆市图书馆位于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北邻百湖艺术群落,西侧为东北石油大学,东侧为八一农垦大学,南侧https://www.dqdaily.com/2020/2020-09/16/content_5884030.htm
8.40年40本书读懂“深圳精神”《深圳模式:深圳“图书馆之城”探索与创新》 张岩、王林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上榜理由:本书是对深圳“图书馆之城”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内涵的提炼,也是深圳图书馆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自觉和开创中国特色城市图书馆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18-11/09/content_21203816.htm
9.文化和旅游系统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部直属单位篇要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扩大高质量文化内容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推动全民阅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服务网络;要深入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守正创新,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1026144740.html
10.国博举办第二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边地夷情:博德利图书馆藏《云南三迤百蛮图》初探 孙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近公开的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云南三迤百蛮图》,包含了《舆地图说》与《百蛮图说》两大部分,经与《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等相关图册的对比,可判定其为清嘉庆年间成书的《伯麟图说》之又一版本。该图册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09/t20230906_2592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