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

创建地点:中国北京创建年份:晚清时代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当时称“国立北平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最初的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文津街7号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建于1931年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位于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主楼是上世纪初典型的以藏书为中心,兼阅览服务的闭架管理型图书馆建筑。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的建筑设计,则体现了上世纪末国家图书馆“藏用并重、开架闭架并举”的服务模式。而处于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在继续秉承原有服务模式优势的同时,也迎合了“以人为本”、“服务立馆”、“数字化图书馆”的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图书馆共设有阅览室25个、阅览座位5000余个,在编员工1529人,设有33个机构部门。

国家图书馆,一期加二期,一共南北方向474米,东西方向223米。二期地上高度27米,与古籍馆(一期)裙房高度一致,南北向90米,东西向120米。书库高度64米。地下三层到地下二层,柱网7.5米×7.5米,基座南北方向90米,东西方向120米。周圈(大)开间阅览室进深26-30米。内区的阅览中庭投影面积50米×50米,内部无柱,三四层南北方向112米,东西方向105米。(大)开间阅览室进深12-19米。

新馆(总馆南区)是由13个单体组成的建筑群,占地7.42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可容藏书2000万册,拥有3000个阅览座位。

新馆采用了高书库、低阅览的布局。低层阅览室环绕着高塔形的书库,形成有三个内院的建筑群。

工程吸取了中国庭院手法,在内院种植花木,布置水池、曲桥亭子等,呈现出馆园结合的幽美环境。

建筑设计采用对称严谨,高低错落,协调统一的方法,使之富有中国民族及文化传统的特色。外檐为孔雀蓝的琉璃瓦顶或大屋顶外墙面为淡灰色的面砖,白色粒状大理石线脚,花岗石基座和台阶,汉白玉栏杆。

这些淡雅明朗的饰面材料,配以古铜色铝合金窗和茶色玻璃,在紫竹院绿荫的衬托下增添了图书馆朴实大方的气氛和中国书院的特色室内环境设计着重考虑读者的阅览和馆员的工作条件,探求完整的空间处理,创造舒适安静的阅览环境。

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总馆北区)建设地点位于白石桥一期馆舍的北侧。

整个建筑外形像一本合上的书,内部中央阶梯型的中庭上下回环贯穿,互相交融,屋顶采用超应力板壳结构,没有支撑柱。

在地下一层的藏书区玻璃窗内,放置着镇馆之宝《四库全书》。升起的基座和台阶、巨大的立柱、水平伸展的巨型屋顶和内院,这些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元素都被建筑师用现代的方式演绎,追求文化和历史的密切关系。

二期工程业务建设的重点是数字图书馆业务功能的实现,以及中文书刊和电子资源的服务扩展。其中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构建数字资源采集、加工、发布和保存的技术支撑平台,通过软硬件系统的配备,满足公众对网络数字资源的需求。

新环境下的国家图书馆新馆(总馆北区)上让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图二期的三个基本建筑元素:升起的基座和台阶、巨(大)的支柱、水平伸展的巨构屋顶。以尊重一期老馆的姿态出现。在周围喧器紧杂的城市环境中,它显得简约、安静、低调、内敛、凝重,又极具现代建筑技术带来的视觉震撼。

基座部分外立面双层结构:里层玻璃墙,外层石材百叶屋顶:钢结构屋顶三四五层巨型桁架东西立面玻璃幕墻,南北方向金属幕墻开若干窗

尊重一期老馆的姿态,材质本身颜色,简约、安静、低调、内敛、凝重,又极具现代建筑技术带来的视觉震撼。

位置:国家图书馆北侧

设计:德国KSPEngelundZimmermann建筑事务所

总建筑面积:77678平方米,其中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为64766平方米,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为12921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枢架核心筒+钢构架建筑层数:地下三层,地上五层

作为古典建筑结构的现代演绎,总馆北区追求的是文化和历史的密切关系。新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耳目一新的简约风格,在这些外观之下,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四个基本要素:升起的基座和台阶、巨大的立柱,水平伸展的巨型屋顶和内院。新馆从水平方向可分为三段:基座内的传统式图书馆-中华文明深厚的基石;外型轻颖,表面光亮可鉴、让人感到悬浮于空中的“大屋盖”,代表着科技和文化发展新方向的数字图书馆;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通透的连接体-今天的人。

建筑物地下三层、二层为闭架书库,地下一层的中央部分是阅览区,也是中庭的底面,《四库全书》展示窗,在其中轴线上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底层平面东侧为学术交流中心和读者餐厅等配套设施,它们既为图书馆提供服务,又可在闭馆后仍能方便地独立使用。二层是整个建筑的主要入口层,人们沿大型台阶拾级而上,从东侧大厅的电梯、自动扶梯等到达不同的楼层,两侧为电脑检索,借还书柜台等。三层平面是四面通透的幕墙,人们可以走到基座的屋顶平台四面远眺,这里也是联系“历史”与“未来”的纽带,7.5米的层高为人们营造了宏伟开阔的气氛。处于“大屋顶”内的第四、五层为电子阅览、数字化图书馆等,中央阶梯型的中庭把历史、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上下贯穿,互相交融,是人们读书的最佳空间。

THE END
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9年,https://wenku.baidu.com/view/b77cfe71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3.html
2.国家图书馆(1987)藏书书库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的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也是亚洲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居世界国家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C5I6J10514R9KE.html
3.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馆长刘成勇说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保存版本典籍的传统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未曾中断、历久弥新 其中,典籍版本的收集保护与传承工作功不可没 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 担负着将中华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神圣使命 它们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 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致力于为人类文明留下永恒记忆共https://www.ncnews.com.cn/wh/202412/t20241208_2115031.html
4.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意创新不断信息提示首都之窗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首都图书馆传习所同样位于古籍文献馆内,向读者开放已三个多月。在安静又雅致的空间内,首都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刘晓羽正在修复晚清时期的《国语发正》。他先向破损的书页喷水,然后将补纸贴在书页背面,并用镊子小心翼翼撕掉多余的纸边,他说正在修复的这叶古籍有四处破损,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修复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12/t20241209_3960423.html
5.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外文名: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官网: 点击查看 开放时间: 9:00~17:00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图书馆# 目录 中国国家图书馆怎么样 馆藏实力 实用信息 开放时间 实名预约入馆 入馆须知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 学术研究https://www.maigoo.com/citiao/142962.html
6.北华大学图书馆在2024甲辰龙年新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开展2024年“龙腾书海 春满文苑”春节主题活动,将国家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全国图书馆广大读者,让全国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共贺新春。 https://lib.beihua.edu.cn/Home/ServiceDetail/2041
7.中国世界史研究网世界历史研究所邀请仇朝兵研究员作学术讲座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刘建辉教授应邀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合作与发展学术圆桌会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 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http://iwh.cssn.cn/
8.国博举办第二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8月29日,“第二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古旧地图测绘方法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出席并致开幕词,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主持开幕式。在两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以及海洋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09/t20230906_259290_wap.shtml
9.燕京书坊想象力学术前沿与历史的非虚构写作《从“同文三馆”起步:语言障碍与晚清近代化进程》,季压西、陈伟民 著,学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郑小悠(历史学者,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隳三都》是一本令人拿起就放不下的著作,作者以悲怆沉雄的笔法,呈现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史诗。金朝的灭亡,是一段近乎被遗忘的历史;这与它的图存于亡,力毙乃尽的悲壮惨https://www.douban.com/note/808568396/
10.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明清史料及档案“概述–海交史明清时期,进入中国封建帝国的晚期,为了更好地巩固和维护统治秩序,统治者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唐宋元以来的制度和规范,并且日臻完备。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史料浩如烟海,为明清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史料基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明清史领域的研究学者通力协作,在相关存藏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大规模地对明清时期史料及档案https://haijiaoshi.com/archives/1243
11.大历史天人三策:塑造了大汉王朝的基本格局《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董仲舒“天人三策”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整体骨架、政治原则、实施纲领。 整体骨架:天人感应 说起“天人感应”,我们要先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从思想背景来更好地理解“天人感应”的思想理论。 https://www.cqcb.com/wenshi2/dalishi/2022-04-16/4843746_pc.html
12.国图藏善本碑帖《神策军碑》《广政石经》等概览古代艺术澎湃新闻1.收藏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为1909年所创京师图书馆,建馆之初只有总务和图书两个部门,分别负责行政和业务工作。1929年,京师图书馆与北海图书馆合并重组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据教育部核准《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大纲》要求,设立“金石部”,执掌金石拓本的采购、整理、编目、阅览、保管以及装潢、修补等事项,从此以后,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382797
13.学术相关最新整理!绝对不能错过的130个学术网站和26个科研工具6.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 http://netl.istic.ac.cn/netl/index.jsp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可检索该所馆藏的中外文期刊、国内学位论文、中文会议论文、外文科技报告和声像等数据库的内容。 7.sci-hub 实时更新地址的网站: https://tool.yovisun.com/scihub/ https://blog.csdn.net/fengdu78/article/details/126169115
14.汉长安城遗址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曾为民国时期保护机构天禄阁,位于汉长安城遗址未央宫遗址前殿北面约730米处,距离未央宫北宫城墙约60米,全名“天禄麒麟阁”,修建于汉高祖七年(前195年)。汉初丞相萧何在监修未央宫时修建的,主要存放自秦国宫廷所获文史、典籍之所。与石渠阁同为汉宫御用藏书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 https://www.jianshu.com/p/6278c3e526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