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方案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保护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特定民间社区群体世代相传,反映该地区群体历史渊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观念形态、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及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源泉,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对于建设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通过保护工程建设,到2020年,使市内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

按照分级保护、分类实施的原则,确定一批分级保护项目和单位,并建立保护名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收购保护珍藏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精品实物;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收藏展示阵地;挖掘整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优秀成果;保护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和传承人(传承单位);建立一个全面反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网络平台,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保障措施和工作机制。

(二)保护方针

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主的方针。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确保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抢救、保护、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三)实施原则

坚持立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三、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与实施内容

(一)保护对象

一是特有的民族语言及记音符号。

三是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等。重点对舞蹈《霸王鞭》、《地蹦子》,戏曲《张户卖水》、《小黄牛》,打夯号子等民间艺术、野麻湾堡防风沙技术、长城建筑技术等民间建筑技术进行挖掘、整理。

四是民间工艺,如器械制做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木作工艺、髹饰工艺、织染工艺、造纸印刷工艺等;重点对民间工艺《绒盒》、大轱辘车、石砚、驼绒画、风雨石雕、芨芨草编织工艺、赶毡工艺等民间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五是传统的礼仪、节日、庆典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重点对出关仪式、腊月三十烧纸的过程及口中念词、八月十五千层饼做法、八月十五孙猴猴盘、体育活动拔棒子等进行搜集、整理。

七是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传统文化。

(二)基本保护方式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

2、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其他形式予以妥善收藏保存或展示。

3、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非物质文化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4、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鼓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三)主要实施内容

1、全面普查,摸清全市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数。

2、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

5、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6、整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系列丛书,把我市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用文字、图片形式完整记录下来,为后续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

7、摄录市非物质文化绝技、民间优秀艺人、民间艺术分类系列录音、影视资料。

8、比较全面完整地征集收藏具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实物。

9、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采取资助扶持等措施,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10、命名一批市民间艺术大师,通过给优秀民间艺人命名“大师”、“名艺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鼓励民间艺人传承技艺,提高我市优秀民间艺人在省内外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11、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收藏保护、宣传展示的阵地和窗口。

1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一大批热爱非物质文化、专业技术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

13、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方法,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特别要培育当地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责任感。

14、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发展非物质传统文化事业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四、实施步骤

保护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2007—2008年),普查试点和抢救濒危文化阶段;第二期(2009—2013年),全面开展保护工作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期(2014—2020年),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二)第一期(2007—2008年)阶段性目标和工作任务

2、开展试点。通过调查摸底和市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确定市级试点项目。

3、建立和申报保护名录。在全面普查,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市级保护名录,从中筛选一批珍贵、濒危、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申报,争取列入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

4、建立传承机制。研究和制定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命名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的标准规范与命名办法,命名一批传承人(传承单位)。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传承单位)授予相应称号。初步建立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个人多元化运作的传承机制,培养一批传承人(传承单位)。

6、宣传展示。从2008年开始,分期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演、保护成果展览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节等活动,扩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内外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保护工程,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激发和培养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7、建立保护阵地。在保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展览中心”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档案馆、艺术精品收藏展览馆、资源网络库、非物质艺术演示、学术研究、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做为展示宣传市优秀非物质文化的窗口。

8、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保护组织。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吸引从事非物质文化研究和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

9、加强交流研究。加强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联系,积极开展与各地方、各有关单位的协作交流,采取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借鉴工作经验,拓展保护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五、组织形式

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顺利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成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

(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

李兆华市文物景区党总支书记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关政策,对有关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审定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审定工程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并对有关事项做出决策。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侯金森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保护工程提供专业咨询与业务指导,论证、评审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法规政策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保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区办法,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保障。

(二)设立专项资金。市财政设立保护工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保护工作的普查、调研、论证及珍贵资料与实物的征集和收购;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影视作品的整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对省、市级试点和重要保护项目的支持及保护工作队伍培训工作。另外,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每个项目另外申请专项费用,确保我市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制定标准,应用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保护工程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保护方面的有关标准。要充分发挥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的咨询、论证和专业指导作用,利用各项科研成果,加强现代技术的运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工作方式。

IT手段助力

非遗博览园立足于对全人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与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它既是国际级文化主题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也是每两年一届国际非遗节的永久举办地,同时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态展示和生产性保护基地。

确保展览精彩

展示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合雕塑、图文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为了更好地营造展示效果,烘托气氛,展馆需要根据展示的不同内容自动调节展示环境,如灯光的关闭、明暗,控制音频设备和视频设备的相互切换、配合等。对于一个长期运营的展示馆,其展示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在如此大的展馆内方便、快捷地更新多媒体展示内容,将是展示馆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保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项目教学实施;设计专业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在对“非遗”传承创新上存在着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创新人,发挥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项目主持单位,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原则以“非遗”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资源库,搭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我院的艺术类的课程根据课程授课需求与非遗资源开发融合,提高了学生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的思路

以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项目教学与非遗资源深度融合为重点,树立理论服务实践、学科逻辑服从工作逻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在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产品化、文创产品商品化的教学实践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流程式展示、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三维仿真式修复留存、视频表达演示呈现、跨终端跨平台式传播等多媒体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保护向互动式立体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提供借鉴模式。搭建作品资源与产品资源双向转化平台。将学校教学过程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对接,为学校创意成果转化和企业订单交易、信息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剖析

三、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非遗资源为教学载体,将教学成果与资源库项目验收要点结合,同时作品参加北京市动漫设计比赛,将非遗内容与课堂教学及专业参赛深度结合,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各方面的“多赢”。

1.学生作品水平得到提高。非遗资源融入课程是对课程内容和载体有益补充;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与互动技术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学生面对非遗类选题比较感兴趣;作品艺术水准得到提交,到达入库标准。

2.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全面提升。在非遗内容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扮演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可使学生置身于从接单到客户沟通直至提交完成品的完整行业工作情境,以“准员工”的身份,在规定的岗位上,完整体验和承担符合学生接受度的“仿真项目”工作任务。非遗项目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表现形式,准确传达项目信息;丰富的非遗创造元素和题材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加深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文化应用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及向国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使艺术设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有益的彰显,是培养职业型设计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课后都感到备课和教学的压力,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非遗资源带动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资源库项目带动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我院教师在承担资源库建设及非遗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多项,开发多套教学案例,都为日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动研讨中提高,教科研成果互相转化,让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受益。

4.专业教学成果不断涌现。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非遗电子读物、网页、动画作品经过资源库审核小组审核,全部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直接入库在我院属于首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作品参加第四届北京市动漫设计大赛取得了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成阳.“融”“溶”之别─传统视觉元素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新思路[J].装饰,2013,(6):72-73.

[2]刘明.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进大学课堂[J].美术学报,2009,(3):70-73.

[4]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80.

一、制定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方案

保护工作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尊重技艺的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规律。确保文化部批准的项目保护五年计划得到具体落实,确保千年技艺在遗产搜集、完善建档、理论研究、推介展示等静态保护和装备、工艺复原、师徒技艺传承、产业科学发展的动态保护两个层面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严格执行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的各项规定。项目保护工作力求做到:规划科学、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合理、务求实效。

至2013年底,项目保护工作将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条件,分阶段组织实施,先后实现以下目标:

(1)全面、完整重置复原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全部传统工艺装备和器具,为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社会的各种形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技艺的传承机制,真正实现传统技艺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与人之间连续不断的传承。

(3)完整复原全部原真工艺流程和工艺操作,并以文字和影像形式进行详尽纪录,规范与完善技艺档案,为后世研究与复原技艺提供准确、充分的依据。

二、明确工作机制与保护责任的范围

为切实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强对保护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依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岳西县文化馆将在主管局的领导下开展项目保护工作。定期向主管局和各上级职能机构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保护经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接受主管局的监督与管理。主管局为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支持与帮助。项目保护单位引入现代企业“项目经理”机制,实行领导主持下的“项目专人负责制”,将保护工作总体目标分解为相互关联的若干个项目,确定专人全程负责每个项目的实施。并将实施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以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全面落实。认真组织,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我县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未雨绸缪,在工程启动之初早在2009年时,我们便起草了《桑皮纸制作技艺保护规划草案》,对今后将开展的各项保护内容进行可行性探讨研究,多次制定多次修改,仅是保护计划草案就制定了很多套,做到先练兵,再打仗,多计划、防变化。一旦保护工作开展就能有最大效率最快速度的工作反映。

三、完善总体方案与实施办法的细节

传统的桑皮纸的手工制作周期长、技术复杂,所用设施、装备器具繁多。历史上事纸业户约定俗成地遵循与延续着行业传统,一些不可或缺的大型设施、装备如:皮碓、皮甑、纸槽、纸焙等,由各业户共同出资添置,所置设施装备共同所有、共同维护管理,轮流使用。而另一些小件的可移动装备、器具,则由各业户自行购置,独自使用与管理。

目前,由于传统手工造纸作为一个行业已凋败多年,传统工艺设施、装备已基本绝迹。凤毛麟角存在的个别从业者,即无力独自承担传统设施装备的购置投入,也无需继续采用繁杂费力的传统工艺。他们无一例外的采用机械加工,化学处理、高效便捷的现代工艺方式。所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全套传统工艺装备的完整复原。这既是以后原真工艺流程与工艺操作复原和纪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又是师徒授艺、培养技艺传承人与其他一系列静态保护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全部项目保护工作的基础目标。计划在2010年度完成此项工作之后,在此基础上,将依次展开一系列项目保护工作。

计划2010年度选定第一批2-4名后续传承人,拜师王柏林学习技艺,到2011年底完成第一批传承人的培训;2012年至2013年完成第二批2-4名后续传承人的培训。并在两批传承人中优选若干人进行晋阶培训。计划在2011年和2012年的造纸季节完成技艺的原真工艺流程和工艺操作在传统装备上的复原与详尽纪录,2013年完善建档。

2011年起,计划在传统装备环境形成的特定文化空间或省市有关非遗宣传活动中,进行技艺的展示与宣传推介。探索建立项目固定展陈演示场所和体系,推动项目研究和保护工作交流,以促进项目资源共享和技艺传承。项目静态保护工作按拟定计划进行。

五、营造全民参与主动保护的和谐氛围

Abstract:Duetothediversitycharacter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ternetresourceandthedifficultytomaintain,thepaperproposesasolutionbasedontheContentManagementSystem(CMS)ofDotNetNuke(DNN).Itdescribes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proceduresofnetworkplatformofJiangsu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

关键词:DotNetNuke;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

Keywords:DNN;Jiangsu;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networkplatform

0引言

然而随着网站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而且信息的类型和存储方式的种类各异,这使得信息系统日益繁杂,网站的信息维护更加困难,迫切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本文提出基于DotNetNuke的内容管理系统(CMS)来构建解决方案,Dotnetnuke(DNN)是一个免费、开源、可扩展、几近完美的内容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商务网站、企业内网和外网网站、在线内容网站。基于DNN使得网站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更新,易于实现个性化设置并便于维护管理。同时网站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可以根据当前的需要进行定制CMS业务,方便网站的运营管理和内容维护。

1基于DNN的网络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管理可行性:通过网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管理与保存,可以高效的宣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数据驱动的DNN网站,使得管理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简单而有效,避免了处理各类数据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了保存和传承非遗的经济效益,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经济可行性:从投入角度来说,DNN系统是开源免费的系统,提供各种免费模块,无需支付网站系统和模块开发的费用,而且DNN基本可以实现无代码建站,使得不具有编程能力的人员可以轻松建设一个内容和功能丰富的网站。运行环境只需要windowsxp以上版本即可,目前PC的性能普遍都能够满足,都能顺利运行。只需支付网站建设的费用以及日后进行网站维护的费用,从经济效益上来说,使用系统将大大减少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因此使用DNN系统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2基于DNN的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设计

2.1构建开发环境①网站开发环境: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Dreamweaver8.0;②网站开发语言:+HTML;③网站后台数据库:SQL2000或以上版本;④调试工具:IIS;⑤开发环境运行平台:WindowsXP或以上版本。

2.2网站前台功能结构设计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职能作用

[DOI]10.13939/ki.zgsc.2016.24.200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的“两会”上,中央新的五年计划,简称“十三五”规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在规划中的第67章第3节中则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由此可见中央对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

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手工技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由我们的先祖一代代传承下来,它代表着我们过去文化的辉煌,如今许多的技术的发展,都是吸取了过去技艺的精华和经验,而且需要继续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需要根据当代的现实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找它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而随着中央政策的出台,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1“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

1.2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

基地建设主要采取建立传承人培训中心,招收待业、失业、大学生、民间艺人等,培养、培训他们广泛深入地掌握非遗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等,使他们从知识和技能上能够准确胜任。例如,2012年兰州首家传承人培训基地在兰州商学院成立,基地建设首先建立抢救性、保护性传承人培训基地。这对于在遵循“原真性”原则下抢救、保护、发扬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1.3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

1.4保护非遗要注意其本真性的文化内涵

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真实性”是检验非遗的一条重要原则,“真实性”即“本真性”或“原真性”,指对非遗进行记录、建档、传承和传播中要尊重其历史原貌,否则就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破坏。因此我国对非遗保护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发展方针。

“非遗”最大的魅力在于蕴含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非遗”中的手工技艺制作则凝聚匠人的感情,通过这一传承下来的技艺,实现了现代人对于先祖文化和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这也是联合国提倡保护非遗的初衷。在保护中要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计方式的大肆开发非遗产品,以满足人们强烈的物质欲望。这些行为完全忽视了对非遗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忽略了非遗的手工艺生产实践环节,从而也丧失了非遗产品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梯队政策

政府层面要积极构建科研机构和大学、中学、小学非遗教育科研机制,将非遗编入现在的教材中,推动本地的非遗的研究,为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对于人才而言,由于政策的制定而创造出良性的环境才是对人才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吸引和培养人才资源最重要的条件。只有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政府对实用性人才,特别是非遗产业领军人才成长的帮助和扶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宽松、优越、充满良性竞争活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才可以真正建立起人才发展环境。

2.1要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非遗产业的人才

2.2提供非遗人才的发展平台和提升空间

地方政府还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帮陪模式,将其他地区已经成功或成果斐然的非遗产业发展成领军型人物,作为本地的首席专家或特聘研究员,对基层的非遗产业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

3.1吸引社会资源保护非遗

3.2鼓励和激励非遗产业的转型发展

政府要注重非遗产业的发展,鼓励非遗产业对原有的技艺等进行创新性的研发,大力提倡利用“互联网+非遗”模式建立网络销售模式,将非遗产品推向全国。

注重发挥西部非遗的地域特色的优势,积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良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确保本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将非遗文化注入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与包装,把其同旅游开发活动相结合,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被传承和保护。

提高当地非遗的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将其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旅游商品的设计上,将非遗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商品中,开发简便、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在保留传统非遗产品生产方式的同时,设计研发一些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产品,吸引旅游者进行消费,使地方非遗这一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在“非遗”保护中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近些年来,由于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中国教育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使得许多青少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毫无兴趣,感觉学来无用,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一种歧视心理,这给高校传承非遗增加了不少难度。

“非遗”保护与学校联结,让学校的教育功能为其所用,并同时为传习班等非正规教育提供平台,试图以此解决非遗的传承问题。与现代的教育教学体制衔接,是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率的机制。通过学校教学改革,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也传承民间文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树立民族文化认知的自信心,通过大众普及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为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后备人才。

二.以经典的作品为教学内容

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共计111项。根据舞蹈类型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选取例如《京西大鼓》、《土家族摆手舞》、《花鼓灯》等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传统的,并被现代人广泛熟知,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经典之作;第二阶段的学习重点是以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历史价值和存活价值较高的省级或实际“非遗”舞蹈作品为主。例如江苏省高校可选取例如《东坝大马灯》、《跳马伕》、《睢宁落子舞》和《麻雀蹦》等作品,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选为教学内容。

三.以多样化呈现为教学形式

2.讲座与研讨结合讲座主要是邀请专家、艺人、传承人及有关人员进行专题性讲述。相比课堂讲授,讲座的内容可以更加的宽泛和自由,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围绕“非遗”舞蹈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讲人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所长和研究方向自定主题,内容可以是阐释定义、罗列现象、或者分析案例。与此同时,主讲人可以根据现场听众的实际接受度增加互动环节。通过对话、提问、研讨、现场示范等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解答难点。

3.观摩与实践结合走出校园,近距离的接触“非遗”舞蹈。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传心授、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的行为方式来传承的,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因此,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非遗”舞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自觉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正如上文所述,“非遗”舞蹈的民间性和草根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很容易“上手”。“师傅带徒弟”,在传统的传授方式中,学生们跟随模仿,反复练习,虚心请教,直至能够掌握重点难点,熟练演示为止。在参与中了解“非遗”,在了解中获得启迪,在启迪中传承创新。

四.以多元形式选用教材

五.以双重途径配备课程教师

六.以综合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七、小结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推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水平。

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运行机制,着重解决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的存在问题。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覆盖。

1、县级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升级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永宁新区青杠湾“两馆一中心”用地进一步落实。完成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规划设计。争取省文化厅对我县“两馆”建设的立项和资金支持。

2、完善我县图书总分馆制,扩大流动图书车的服务范围,推进全市图书借阅“一卡通”工作。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古籍善本修复保护工作。

3、试点建设县文化馆“农民工文化驿站”、县图书馆“留守儿童文化之家”。打造水潦彝族乡高坪村“乡村文化院坝”县级示范点建设等新型文化阵地。

4、继续实施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完成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再建50个村文化活动室和3个以上社区文化活动室。

5、继续完善全县231个村级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接入,保障农村文化体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6、探索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管、用机制和农家书屋多种管理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推出更多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

1、组建县文化(教师艺术团,培养一支相对稳定、常态化的,能胜任省、市、县大型文化活动的人才队伍。

2、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活动,以优异的文艺作品参加省第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舞蹈、音乐专场比赛,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和川南群众文化展示活动。

3、探索创新“文化、百姓舞台”运作模式,采取县文化部门举办、乡镇参与相结合等形式,将该项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向乡镇延伸发展。

4、通过外请专家、内请行家等形式对文化艺术团成员、文艺骨干积极分子和乡镇文化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常年培训,提高其文艺才能、文艺素养或文化管理能力。

5、各乡镇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为特色,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活动。

6、开展元旦、新春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活动、“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文化惠民主题活动,开展“文化、百姓舞台”广场文艺活动、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非遗项目展示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四、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着眼于塑造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1、继续开展春秋祠的维修保护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

2、完成重点项目——上下桥及松坡楼抢救维修工作。

3、完成县木雕石刻陈列馆的布展,启动寺遗址保护方案,开展清凉洞摩崖造像群的保护维修及全县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

4、完善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数据资料。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和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巩固县非遗保护工作成果。

5、挖掘整理新的非遗资源,争取在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

5、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

五、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三化建设,探索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1、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执法队伍监管市场和执法办案的能力素质。

2、深化农村文化市场委托协管工作,改革网吧市场管理,推动网吧行业转型升级。

3、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狠抓大案要案、典型案件办理,维护市场秩序。

六、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1、制定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制定两个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规划,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两条文化旅游线路。(春秋祠AAA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其旅游线路、寺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其旅游线路。

七、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和经费管理使用

1、探索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在免费开放工作上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化管理”(“1+N”的管理模式,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盘活乡镇综合文化站阵地。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管理工作新模式。

2、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和村级文化经费实行统筹安排、考核定补。基本原则是按照阵地管理和大型文化活动两项进行考核,确定补助金额。

2对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乡镇,由乡镇综合文化站向县局专题报告并附活动方案,县局根据活动规模、内容确定补助金额;没有开展大型活动的不予安排。

3对文化活动开展好、资金缺口较大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可以加大补助力度。补助经费从减扣的其它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中调剂安排使用。

4村级文化活动开展和必要的场地、设施建设,由各村向县局专题报告并附活动方案或添置设施清单,乡镇分管领导审签报县局确定补助金额。没有开展活动的村不予安排经费。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线性文化遗产,指的是线状或带状分布存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大运河作为我国具有突出代表意义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的共性特征。大运河除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外,其文化、经济价值更加不容小觑。如何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合理而安全的保护,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线性文化遗产是区别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概念,这一遗产类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研究。我国作为拥有文化遗产数目众多的国家,在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方面也逐渐加大力度。所谓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称之为线性文化遗产[1]。随着对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化线路、遗产运河、遗产廊道等一系列反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体现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动态特征的跨区域的遗产,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2]。我国的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备受国内外瞩目[3]。

一、大运河的概况及申遗过程

二、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大运河明显带有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从分布形状来看,呈线状或者带状分布。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形式呈现出线状或带状,与文化线路存在着共通之处。作为中国最大的运河,它贯穿南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在这些省市中,分布着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大运河将这些具有不同经济文化发展形态的城、镇、村贯通起来,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文化带。大运河始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古代漕运问题,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后期,大运河对政治中心北京和运河沿岸各省市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二)从自然环境来看,呈现错综的分布态势。线性文化遗产覆盖范围广泛,地貌环境各异。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包括政治中心、以工业为主体的城镇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城市等,地貌上包括平原、丘陵等。大运河如同魔法棒一般,将这些不同形态的地域串联起来。

(三)从经济角度来看,拥有巨大开发空间。从春秋时期起,初凿的大运河的一些航段就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扮演着运输者的角色。在元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使得统治者亟需大运河作为特殊工具来奠定统治基础。到了明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大运河都提供了交通方面的保障作用。在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沿线各个城市乡镇的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运河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是目前各地政府建设运河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依据。

(五)从观光角度看,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性分布,串联式景点自然也不少。大运河沿岸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丰富,为大运河又增添了些许魅力。集航运与观光于一身的大运河,将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展示到了极致。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保护与传统的文化遗产项目尽管有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其固有的保护模式。

(一)我国线性文化遗产包括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人文价值的重视,线性文化遗产将呈现出更加良好的研究态势。就大运河而言,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对各省市实际线路综合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专门的研究保护机构,专河专制。在借鉴长城以及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运河发展保护的模式。

(三)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拥有文化遗产这张名片之后,大运河的身价飙涨。体现在旅游业上,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其景点之多堪称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众多的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运河本身的承载力也也将受到考验。因此,需要结合各个省市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为游客提供典型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能缓解旅游业对大运河保护带来的冲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大运河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列,使得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持久的动力,也为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提供了新鲜血液。如何更加合理地保护线性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

〔3〕单霁翔.委员建议加快京杭大运河申遗[J/OL].光明网,2007-3-7.

〔4〕单霁翔.“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J].中国名城,2008,(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产业品牌化

1邳州非遗产业化的自身条件

1.1邳州非遗文化自身的价值

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具有文教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邳州每一项非遗技艺都经历了历史沉淀,无形中已经化为邳州丰厚的文教资产,另一方面,文教资产在历史的沉淀过程中又衍生经济价值,它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邳州的文教价值。两者互利共生,相辅相成。

1.2邳州非遗开发的法律支持、政策扶持

非遗产业化一直是广受争议的焦点,因此在邳州非遗产业化措施实施之前,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基础,权威性的制度保护措施,以保证非遗产业化中生产、销售过程的通畅化,让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和发展双管齐下,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1.3邳州非遗的核心要素及市场化运作

2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难言之隐

2.1传承人的局限

时代在飞速发展,众多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手艺人变成了“守艺人”,他们未来得及与时代共进退,只单单用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面对产业化的冲击,他们没有积极应对,而采取一种偏激的保守措施,不肯接受非遗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存在自我封闭的局限。

若想打破该局限,最为关键的是让传人主动迎合社会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改变,使其手艺能够在新时代里能够继续为时代所接受。在守护中求发展,才是民俗文化正确传承方式。另一方面,传承人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都处在较低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承人的传承行为,阻碍了邳州非遗的多元发展。

2.2非遗文化背后的利益纷争

目前,邳州部分非遗工艺的发展如火如荼,但非遗发展背后的利益纠纷仍不容乐观。部分非遗技艺者为争得传承人的头衔而费心思,只为了当地政府给予的补助资金,非遗技艺传承者的素质问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盗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赚取金钱,不理会传承人的权益,不给予传承人补偿,忽视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致使当地非遗传承和发展进度缓慢。

2.3传统思想与产业化根深蒂固的矛盾

产业化是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其先进的工艺完全服务于资本。老手艺人坚守的是原始而纯粹的手艺,是最根本的文化内涵。面对机器,面对产业化,手艺人选择大都是拒之门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脆弱、非物质形态流变或无形、表现形式个性独特、传播扩散呈现民族地域等特点,因而决定了其不能完全像工业化产品一样无限制地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生产,而更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进行产业化,即使对其产业化也会前景暗淡、步履维艰且负面效果较大。

3邳州非遗产业化品牌发展的对策

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让邳州非遗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劣势,邳州非遗的产业化应运而生,如何打造别具特色的邳州非遗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和传承邳州非遗,成为邳州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3.1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加大对邳州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媒体的消息传播成为主力,借助媒体宣传邳州非遗产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们需要建立起集文化与技术于一体的邳州非遗宣传方案,将邳州非遗文化的共性与个性集中体现,打造邳州非遗文化的特有品牌,营造邳州的非遗文化发展氛围,实现非遗发展与宣传的一体化效果。

3.2深入对邳州非遗历史背景的挖掘,创作“新非遗”,培养“新传人”

每一项邳州非遗工艺都是历史积淀而来,它们发展至今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故事。我们将这些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创作最具邳州非遗特色的文化产品,不断开拓邳州的非遗品牌类型,提高邳州非遗的含金量,将邳州非遗产业做大做好做强,让非遗文化保持活态传承。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积极发展新生力量作为邳州非遗文化的新一代传承人,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将本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创作邳州“新非遗”。

3.3建设及完善市场化经济体制建设,筛选邳州适合开发的非遗项目

市场化的发展要选取邳州合适的非遗工艺,不能一概而论,囫囵吞枣,降低邳州非遗产业化的效率,破坏邳州非遗工艺的本土化发展。

3.4重视非遗传承人

4结语

邳州传统民俗文化不胜枚举、形色多样,许多传统手艺人在文化传承的路上,举步维艰,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变得显而易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适当改变以寻求突破,将邳州非遗文化产业品牌化创新,不但可以促进邳州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然新机,协同好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化再启蒙:文化产业学科的观念基础》《光明日报》[N],2011.

[2]辛儒;王释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内涵解读与策略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1期.

[3]冯骥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第二轮破坏》[N].新华每日讯,2013-06-21.

[4]鲍展斌;黄亚男.新农村建设中非遗产业化与生产性保护问题探讨――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9(01):100-105。

[5]闫玮.洛阳非遗产业化开发的条件及开发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市场,2014,124(07):17-18.

THE END
1.历史上的12月9日,新图书馆的诞生与梦想照亮之路在每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日期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变迁,而今天,我们聚焦于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日子——12月9日,这一天见证了新图书馆的诞生与成长,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智慧与梦想的地方,感受学习变化带来的自信与成就感,汲取正能量,融入生活的幽默感。 http://www.weixinsw.com/post/9101.html
2.斯楼不朽在藏书——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史鉴在浙江古城绍兴大通学堂旁边,有一座典雅的古建筑,这就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第一个具有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诞生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楼主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做过兵部郎中和知府等官。因母病致仕还乡后,他就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是一位具有维https://www.ccdi.gov.cn/lswhn/shijian/202412/t20241213_394019.html
3.历史常识:图书馆的由来图书馆历史常识:图书馆的由来 图书馆的由来 藏书之举,起源甚早,大约可以上溯到周代。周朝设“史”这一官吏,专门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 汉代设立国家藏书馆,其中有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藏书的地方。随着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刻书业日益发展,藏书也越来越丰富。南朝https://www.imnc.edu.cn/tsg/info/1002/1292.htm
4.世界最大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由来美国资讯世界最大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由来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同时也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从这里培养出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上百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曾在此学习、工作,其在文学、商学、法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http://us.51liucheng.com/us-zhengce/70672.html
5.搜狗百科:生活类词条编辑指南义项名 采用:国家+X级+图书馆。如深圳图书馆(中国一级图书馆)如无法核实定级结果,则采用:国家+地区+图书馆进行描述。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市图书馆) 摘要图 正门图片>内部实景图>官方logo,如上海图书馆 摘要文字 基本信息栏 属性名 必备性 属性名 必备性 属性名 必备性 分类 中文名 ★ 地址 ★ 官https://baike.sogou.com/v207752499.htm
6.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历史综述摘要:湖北省古称“荆楚大地”,九州水陆通衢之地,自春秋以来文化氛围鼎盛,人文气息浓厚,崇文尚书的传统由来已久。作为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在保存和利用古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一百多年的收集保存,其古籍文献至今已有46万册之多。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其馆藏古籍屡经沧桑劫难,见证了近现代https://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9498664
7.荣巷古镇往事(上)荣巷老街店面多为平房和二层楼房,街北民居多建于清代中、后期,多为单开间门面多重进深格局,两进之间常有天井供通风采光,并掘井供水,后园植花草树木。街南多为明清古型(或民国年间建仿清格局)庭院。荣巷西街梢北端为荣宗敬、荣德生故居,以及竞化女校、大公图书馆旧址。西街梢向北不远,有1919年由荣家创办的公益https://www.wxrb.com/doc/2020/06/18/14958.shtml
8.《楮墨芸香》——七夕曝书史阅读古代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女子乞巧晒衣被,文人晒书雅集,所以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晒书节”等。前两者我们已经熟知,今天主要谈一谈古代七夕晒书节的习俗由来及历史趣话。 (一)何为曝书? 关于曝书的最早记载始见于《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郭璞注云: “https://www.qdlib.net/html/huodongyugao/yuedu/20200819_2636.html
9.图书馆的由来图书馆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保存记事的习惯。早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的神庙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最早的图书馆可以追溯到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起初并不称为“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58849674970343565.html
10.首都图书馆当代有关伊朗的看法也是一样,伊朗遥远的光荣历史同样被磨灭殆尽。它的波斯帝国先辈们相传是一群万事都非常讲究的人,从晚餐桌上的水果到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肖像,再到学者写字的用纸,都必须追求品位。来自伊朗东部马什哈德的图书馆员西米?尼莎普利(Simi Nīshāpūrī)在公元1400年左右撰写的一本名著中,详细记录了一个爱https://bjreading.clcn.net.cn/read.php?bid=1109
11.图书馆的历史:在毁灭与璀璨间循环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本书想要讲述的,不是那些图书馆历史研究所悲叹的、对这种精美手工制品如此明显的蓄意毁坏,而是疏忽与遗弃;书籍和藏品承载着一代人的价值观和兴趣,却无法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许多藏品的命运都躲不过在废弃的阁楼和毁坏的建筑中黯然蒙灰,虽然那也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生并焕发生机的前奏。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21023
12.耒山耒水考一、 耒山、耒水的由来 仓颉造“耒”字,特指耒耜、耒山、耒水。 神农氏在湖南桂阳(汝城)乌龙白骑山和城头寨发明了耒耜,后人就将这座山叫做耒山,耒山发源的河流叫作耒水。耒水是湘江主要支流,流经汝城县、资兴市、苏仙区、永兴县、耒阳市、衡南县,至衡阳市珠晖区下游5公里汇入湘江。全长453公里。 二、 耒http://www.czswdx.cn/165/1245.html
13.《上古卷轴5》红卫人历史由来及人文风情解析红卫人溯源《上古卷轴5》红卫人是落锤省的原住民,他们作为这篇沙漠的第一批住民,并没有被此地的荒漠所吞噬,而是在这里繁衍生息,建立了红卫的家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上古卷轴5》红卫人历史、由来及人文风情解析,让我走进红卫人,来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吧。 《上古卷轴5》背景故事及资料大全 https://www.gamersky.com/handbook/201807/1076333.shtml
14.宁波图书馆主讲人简介:金龙,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兼任中国礼宾礼仪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学士与法学硕士学位。著有《传统礼仪当代启示录》《一本书的图书馆之旅:图书馆阅读推广十五年》《图书馆讲座工作指南》,参编《国家公务员礼仪手册》《中国公务接待》等。 https://www.nblib.cn/information/2867
15.百家姓姓氏起源之黄姓起源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起源 、黄姓图腾、黄国历史、黄姓由来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黄姓祠联、宗祠世系”十大内容。 一、黄姓起源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98396312715471
16.(浅学术)一些武汉方言的历史由来武汉话在此,我与大家分享我在市图书馆奋战一下午的成果,浅谈一些常用武汉话的由来与趣事。 从地理上说,武汉九省通衢,位于中部地区,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人群都要经过这个水陆交通便利的重镇,无论是战乱年代的北伐南下、难民逃荒还是和平岁月的贩夫走卒、商行天下、走南闯北,都在这座城市里留下过永不磨灭的影子和深深https://wuhanhua.longren.com/node/7996?mip
17.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今年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110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晚清和民国的初创与曲折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合并扩张与长足进步时期、改革开放后追赶国外先进大学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时期。 本文回顾历史,关照现实,直面新情势下的挑战,力图探索未来发展。 https://www.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news_id/46175.html
18.图书馆,新气象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多样的馆藏文献资源,肩负着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服务的重任。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品德的熔炼,情操的熏陶及学识的拓展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精神,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各系部的协同合作,在合作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jU1MjIzMw==&mid=2247487155&idx=1&sn=0e04218f988d796f70788cdb4f78550a&chksm=fa0c5375cd7bda633ac80cfa3989183913721f0e562a89b8df6b96835a029c551123f0e0bd4e&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