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学习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教育部文件指出,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孩子不爱干活,首要责任在家长
其实周敏遇到的情况,对于现在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记者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报道,杭州一所小学的食堂精心为新生准备的午餐产生很多剩菜,老师发现被孩子们剩下的大多是虾,觉得很奇怪,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因为很多孩子不会剥虾壳,于是干脆不吃了。至于中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做饭甚至不会削水果、系鞋带等等情况更是时常有所耳闻。等到孩子长大了,家长们才着急上火,殊不知正是自己错误的教育理念,造成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劳动兴趣和能力缺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上好劳动课有利于孩子个人成长
劳动是一切创新和进步的基础,培养劳动习惯对孩子获得一生的幸福非常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将劳动课程独立出来,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个举措不仅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有利,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也至关重要。
孙慧阳还谈道:“在如今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劳动之于当下的儿童,无论从内容到采用的方式、方法上,与我们的童年相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中,哪些日常事项可以划归为儿童已经可以力所能及的事情,哪些是需要成人示范、带领去尝试做的事情,需要仔细区分,但无论哪一样,劳动习惯的养成与劳动能力的获得与提升,都需要儿童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慢慢累积经验,最终才能形成可内化的习惯与能力。”
著名阅读推广人、悠贝创始人兼CEO林丹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劳动能力培养放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她认为劳动分脑力和体力两部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重视脑力多于体力,这导致很多孩子失去了直接体验生活的大好时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林丹希望让孩子在较小的时候能通过亲身体验,热爱多元的劳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认知和习惯,将是她一生的财富。虽然,长大以后的孩子,他们可能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但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太大了。”
用孩子喜爱的方式来引导
让孩子热爱劳动,要用孩子喜爱的方式来引导,这其中家长的责任很重要。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参与劳动时是非常投入和异常快乐的。孩子很小的时候都积极主动地给大人做小帮手,乐此不疲,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劳动主动性越来越差,这与有些家长的误导分不开。
“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劳动可以忽略不计。其实,劳动与学业并不矛盾,劳动有益能力培养、身心健康,而且适当的劳动是一种很好的调节,能让孩子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徐玲告诉记者,为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她曾专门写了一本书《我不是小懒虫》(晨光出版社2021年1月版),书中主人公小布谷喜欢玩、喜欢吃、喜欢看动画片,就是不喜欢劳动,妈妈对此头疼不已,最终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小布谷爱上了劳动。徐玲说很多家长看到这本书都十分感慨,认为书中帮助小布谷爱上劳动的一些做法对大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很多不爱劳动的孩子也有一定启发。徐玲说她对自己的女儿要求也很严格,为了培养女儿的劳动观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告诉她,自己的事自己做。每个人做好各自的事情,就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因此她一直很爱劳动,自己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饭菜做得还可以,家里买了小家具她总是抢着拼装,有空还出去做志愿者,女儿常说,劳动让她感受到了生活更美好的一面。”
生活即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在陪伴中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是最事半功倍的。林丹有两个建议给家长,首先是要创建环境,打造圈子,让孩子不知不觉在家长用心安排的“教育”场景和活动中快乐成长。“孩子成长的环境千差万别,城市里的孩子缺乏脚踩泥土的机会,我们可以在院子里、阳台上一起种菜,也可联合有共同教育认知和意愿的家长一起,在郊区租个大棚种植蔬菜水果养鸡养鱼,周末的亲子活动也有了稳定的人群。”其次,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家长自己对待家务的态度,也深刻影响孩子的认知。下厨做饭煲汤是为家人准备满满的爱,清洁卫生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热忱,照顾宠物养护植物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希望。现在教育的误区是重脑力不重体力,金钱万能论和分数绝对论,会让家长功利性目的感太强,反而剥夺了孩子热爱劳动的机会。“我在孩子小的时候希望孩子爱阅读爱运动,在生活中建立更多真实的直接体验,所以我们家租了农业大棚,既满足外公外婆种植养殖的乐趣,也成了孩子每个周末劳作的乐园,还是她呼朋唤友体验农耕生活的社交场所。我们家都以田园生活为乐,喜欢小动物,孩子自然也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徐庆群认为,现在教育的最大误区是孩子的世界更多地“驻扎”在书本里,脱离真实的生活,也就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这才会导致有些孩子常常经受不了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学习压力大了、人际关系紧张了,父母批评了、情感出现问题了,他们就容易抑郁甚至走向极端。“所谓挫折教育的提法并不科学,我认为锻造孩子意志品质的方法就是劳动教育。我的女儿比较热爱劳动。她一岁九个月就上了幼儿园,那时老师会每天记录孩子们的在园情况。第一天,老师就在她的小本上写着:袁来小朋友饭后帮老师擦桌子。她今年14岁,做饭、炒菜,缝衣服都会。”
徐庆群告诉记者,她会经常跟女儿说妈妈小时候是多么热爱劳动。“同时,由于我们的工作比较忙,孩子从小都是我们自己带大的,所以就难免经常地让她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放寒暑假时,她自己在家,中午自然就自己做饭了。她不仅热爱劳动,还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比如,袜子穿破了,她就自己拿出针线补。我说扔掉吧,她说不行,缝缝还能穿的。”
家校紧密配合,孩子才能热爱劳动
关于劳动课,家长们的回忆杀
林丹:我小时候还是有劳动教育的,我们家乡对女孩子的基本要求是要会做家务会做手工,受大环境影响我也自然习得了这些能力。会做家务,常做家务,其实也不知不觉练会高效做事的能力,练会把看起来日日重复的事做出创新的乐趣,这些熟能生巧,熟而创新的能力,应用到成年以后对生活事业的平衡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成为父母以后,如何游刃有余,一人多用,与小时候的综合锻练分不开,特别感谢家人从小的引领,没让我成为小镇做题家,而是生活事业小能手。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也能发展事业且有余力热爱生活。
孙慧阳:童年时,校园里每年有定期的义务劳动日,也有不定期的公益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是对于活动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也作为对紧张学习的一种调剂与放松。在劳动过程中,彼此交流的话题都是新鲜的,拓宽了认知边界。完成任务之后,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在家庭生活中,劳动也是作为家庭成员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无论是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或是帮助父母做饭、准备冬储物资……现在回忆起来,不仅仅从克服困难、虽败再战中得到了心性的锻炼、收获了劳动的能力,更是获得了踏实而充实的生活气息,与一家人其乐融融、齐心协力的有温度的亲情记忆。
徐庆群: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劳动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劳动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所以不需要课程。几岁开始劳动已经不记得了,大概从会走路就开始了吧。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的劳动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家务,我会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很小就会和面、发面、蒸馒头、包饺子,还会用缝纫机做鞋垫、裙子、书包,还有打扫家里的卫生,喂鸡鸭鹅狗猪等。二是农活儿,我会经常帮妈妈到菜园里摘菜,到地里插秧、拔草、收割,一望无际的田野有时让我绝望也充满希望。三是学校劳动,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六年一直是班长或者学习委员,值日已经不算什么劳动了,冬天我经常早早地到学校生炉子,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到苗圃捡粪的劳动。我的劳动记忆更多的是在农村,也就是我的13岁之前。上面提到的劳动都是在农村时发生的。13岁以后,全家搬到城里,就没有农活儿了。但是我还会帮妈妈做很多家务。这些劳动经历塑造了我,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任劳任怨的品质,让我更懂得父母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让我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周敏: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和妈妈住在她任教的中学里,那时妈妈带毕业班学生,每天都会很晚回来,于是我就学习帮妈妈煮饭。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煮饭,那时不懂得米饭会膨胀,放进去两碗大米,煮出来一大锅米饭,妈妈和我吃了好几天剩饭。小时候的劳动课和手工课好像是合并在一起的,有教授缝补衣物、毛衣编织等内容。在上了初中以后,同学们就喜欢在周末的时候聚会,其实,就是去某个同学的家里,一起做一顿午餐,共享美食。实际上,我的“厨艺”就是从那时打下的基础,这要得益于我的一位对饮食颇有研究的同学,教了我们好几道名菜的制作工艺。总之,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童年时的劳动经历充满了乐趣,这种乐趣,一方面来自于享受“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则源于劳动过程中,和同伴们的互动交流。现在想起来,相比较而言,后者似乎比前者更能带来快乐。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