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怎样变成文化新地标的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图书总藏量14.4亿册。图书馆是人们阅读和学习的空间,也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日益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家图书馆,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给读者带来新体验?日前,国家图书馆在迎来建馆115周年之际,通过发布古籍数字资源、举办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发挥“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文化服务阵地作用,为当前图书馆求变求新提供了参考样本。

让读者足不出户阅览古籍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库,在古籍的保护、整理与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古籍不再“束之高阁”、走进人们的生活?推动古籍活化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力量不可或缺。

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古籍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等文件为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9月6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召开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12家古籍收藏单位携手向专业学者和社会公众继续开放一批古籍数字资源。此次发布由国家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等国内12家单位联合开展,新增发布古籍资源7085部/件。

资源发布后,全国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等数据库平台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将达到13.9万部(件)。其中由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里的专题资源库达到26个,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5万部(件),44家联合发布文献存藏单位发布古籍资源超过3.4万部(件)。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新增发布国家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古籍数字资源1271部。包括:国家图书馆发布馆藏汉文古籍909部、民族文字古籍115部。其中,善本古籍274部,包括“南宋初建本之精者”的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史记》等30部宋元本古籍,以及200余部明清稿抄本;普通古籍635部,主要涉及文学类和经部古籍;民族文字古籍涉及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契丹文、女真文、满文、水文等8个文种。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的还有山东大学图书馆藏古籍205部,多为清刻本、朱墨套印、木活字本,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藏彝文、傣文、东巴文、壮文、瑶文、傈僳音节文字等文种的民族文字古籍42部,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查姆》《阿黑西尼摩》是彝文古籍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古籍,《董永与七仙女》是汉族“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彝文传本。

据介绍,“中华古籍资源库”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综合性古籍特藏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平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平台遵循边建设、边服务原则,目前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此次发布前已在线发布古籍资源超过10.4万部(件),已成为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坚持公益性基础上,依托丰富馆藏不断加大古籍数字化发布力度,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纷纷响应并推进所藏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工作。这种基于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的方式,让读者和研究者可以足不出户查找和阅览古籍资源,是中华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作为“文化客厅”的图书馆

文化展览、纪录片展映、公益演出……图书馆不仅是全民阅读的场所,还是大众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由此,图书馆成了被打造为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载体。

于是,在全国各地,一座座崭新的图书馆不断涌现,其极富创意的文化空间和主题多样的活动,扮演着大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近年,北京城市图书馆、上海徐家汇书院等迎来如景区一般的读者流量,现身于各大旅游推荐榜单,俨然网红旅游打卡胜地。这些新情况在从前是不曾发生的。9月9日,“亘古巨制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联合国内8家图书馆、博物馆,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向公众集中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成果。

展览共展出珍贵展品55种77件册,重点展品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1180)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四书章句集注》、宋绍兴二年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等。

同时,9月5-9日,国图艺术中心·国图影院还举办了《时光书影——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专题纪录片展映》,由国家图书馆摄制《口述国图》《任继愈》《拓墨铭传》《修书者说》《善本南迁》等多部纪录片也一并呈现。此外,“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演出季”于9月9日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带来了《古籍里的古曲》系列音乐会、《歌声嘹亮》声乐专场音乐会和《我们是一家》主题音乐会等优秀演出节目,其中《歌声嘹亮》和《我们是一家》两场演出为公益免费演出。

THE END
1.图书馆的发展方向11篇(全文)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化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它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存储方式,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检索, 拓展了文献信息服务领域的新层次, 也促使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模式由单一封闭循环的内部网络向开放式、多功能、高速化、智能型的综合广域网络模式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各种经典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kugrzvp.html
2.图书馆的历史:在毁灭与璀璨间循环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有些图书馆建在装饰华丽的宫殿里,而另一些则像伊拉斯谟游学一样,居无定所的书籍跟随着它们漂泊的主人,被一辆辆马车从一个房子运到另一个房子里。历经战争、社会动荡或者盗窃,书籍的流动过程毫无规律可循,在一处被收藏,转而又去向另一处;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同样充满曲折。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21023
3.智慧图书馆建设趋势:迈向技术更新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849620955235585&wfr=spider&for=pc
4.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转)德州学院6 由于图书馆员的职责是发展馆藏、对记录和传递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效保存与整理,因此馆员要珍惜和爱护馆藏知识资源,在工作中不能忽视馆藏资源保存中的潜在危险,不能利用馆藏文献进行商业牟利活动,不能利用自己职务的方便将图书馆的资源变为个人使用,以及随意地提供给自己有社会关系的人,进行情感投资或换取其他各种利益https://libnew.dzu.edu.cn/whhdyydtg/info/1288/1387.htm
5.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精选十篇)一、传统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传统图书馆的特征是:藏书以纸制印刷型图书资料为主,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来反映馆藏信息,读者需到馆借阅书籍,图书馆整理和流通阅览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图书馆在长期的使用中,渐渐浮现出它的缺点和不便。 第一、传统图书馆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馆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多數学校没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9stpei.html
6.郑州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郑州图书馆 “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根据《全国“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https://www.zzlib.org.cn/about/detail?mid=13&did=20939
7.?焦作市图书馆202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知识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科学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明确未来五(2021-2025)年我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http://www.jzlib.cn/news-2268.html
8.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以用户为中心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战略。作为服务性机构,图书馆必须将用户及其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竞争的环境下,如果图书馆不能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失去的不仅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用户,而且也是图书馆自身。 http://www.ewen.co/qikan/bkview.asp?bkid=266012&cid=789276
9.馆藏发展政策澳门公共图书馆馆藏规划首要订定馆藏发展指标和属性,为馆藏选择的具体工作提供参照和条件,该等指标和属性包括:馆藏规模、馆藏特色、馆藏学科深度、馆藏学科比例、馆藏语种广度、语种比例及童书比例。 2.1.1 馆藏规模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指南为基础,设定馆藏年净增长率平均为5%的目标,并视乎年度预算、实际需要https://www.library.gov.mo/zh-hans/aboutus/policy/collection-development-policy
10.厦门市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我国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https://www.xmlib.net/fwsj/gzjh/202208/t20220808_1248956.htm
11.图书馆的发展十大趋势.ppt* 迅速普及的图书馆RFID自助借还机、自助复印机、自助选座机等自助服务系统,将图书馆提供的部分服务交给读者,由读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选择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实现了自我满足。由于读者通常把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意向和阅读方式等行为看作是自己的私人活动,希望保有私密性,自助服务可以不受他人干扰、不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214/72154103.shtm
12.学习时报早期图书馆阅览室 现在的综合楼二层阅览室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随着中央党校的诞生而建立,历史可溯源至1933年江西瑞金中央苏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图书资料室。在近90年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图书和文化馆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学术界著名人士的关怀与支持,经历了基业创建、逐渐完善、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2-12/23/nw.D110000xxsb_20221223_1-A12.htm
13.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是什么?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多样化的内容: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将会更加多样化,涵盖图书、期刊、论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开放式平台:数字图书馆将更加注重开放式平台的建设,与其他机构合作,共享资源,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服务。 智能化技术应用:随着人工https://www.mbalib.com/ask/question-8dc3627319b8e6d78302cefe36066e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