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9团体社会工作(高纲170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要求

一、《团体社会工作》课程性质

《团体社会工作》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试者是否较为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等专门知识而设置的一个专业课程。

《团体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团体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是属于微观层面的干预方法。团体社会工作又称为团体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本课程的教材中使用“小组工作”这一术语来表述团体社会工作。

根据教材,《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包括:小组工作概述;小组工作模式;小组的动力;小组领导;小组沟通与冲突;小组筹备;小组初期;小组转换期;小组生产期;小组后期;小组评估;小组工作的运用和反思。

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任务:建立团体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介绍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团体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运用。

四、《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学习《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地掌握团体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实务技巧,提高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助人能力和效果。

2.学习《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要求是:自学应考者必须认真认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技巧,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必须紧密联系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应用这门课程的有关知识,分析团体社会工作种的具体案例,把握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各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

第三章小组的动力

第四章小组领导

第五章小组沟通与冲突

第六章小组筹备

第七章小组初期

第八章小组转换期

第九章小组生产期

第十一章小组评估

第十二章小组工作的运用和反思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并进而提出实施要求。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使自学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掌握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记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理论基础、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工作》,万江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教材共有十二章

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各篇、各章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自学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其次,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注意分清相近的概念、相似的问题,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此,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为此,要求自学者要反复通读、精读教材,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抓重点和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既要理解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来自团体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因此,在自学教材时,应当把团体工作的理论和现实中的团体工作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不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防止自学者中出现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试者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课程的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不要片面的对自学应方式者夸大重点与一般之分,更不要把重点与一般割裂开来,应指导自学应考者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努力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特出内容的重点,同时又要兼顾到一般,切勿孤立地抓重点,以免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疑问轨道。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不定期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任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不随意提高和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这里,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不能混淆。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见本大纲的附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基督教青年会由乔治·威廉姆斯创立于()

A.1834年B.1844年C.1851年D.1859年

2.小组可分为组成小组和自然小组,这种划分标准是()

A.小组的形成方式B.成员间的联系C.小组的结构D.小组的性质和目的

二、填空题

1.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系统论、场域论和。

THE END
1.分类施策治理网络行为失范第36527版:理论周刊·新论202412以价值引领化解网络社会环境冲击 社会指向的网络行为失范是指主体在利用网络过程中发生的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产生的危害网络行为。这类失范的根源在于社会利益多元性、价值多样化和网络治理复杂性。为此,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价值引领。 一是政治引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网络空间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412/09/content_10120542.html
2.论网络社会心态的现代治理摘要:从治理维度推进网络社会心态建设,是现代化治理背景下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稳定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有力保障。鉴于网络社会心态的复杂性,要从虚拟性治理、协同性治理、过程性治理和文化性治理的视角深化网络社会心态治理的现代化意蕴,进而明确和谐性网络社会心态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Y3NjM0Nw==&mid=2247489721&idx=1&sn=441b11bf1b21a0c24818fe1d39381915&chksm=e80a082ddf7d813b54b7cdb92cfd3873c87c4961824ea77832c11ab5083b5949dd3d4b6ffab7&scene=27
3.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机理对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机理的系统检视,是进一步拓展网络意识形态相关问题 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要件.网络意识形态是一种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念形态或思 想体系,对网络行为主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有着引导和整合功能.网络意识形态有 别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彰显出强烈的泛政治性,实践性和解构性等特征.http://nysk.njupt.edu.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805002&journal_id=nysk&year_id=2018
4.教育科普:什么是社会网络,它能反映我们的社会关系吗?社交网络将如何发展?科技的进步将如何影响社交网络的未来?我们将展望未来,探讨可能的发展趋势,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与社交网络的结合。社交网络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主题,它不仅是数字时代的象征,也是我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深入了解社交网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交技能,以及更好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924534364317506&wfr=spider&for=pc
5.理论科普什么是社会网络?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不但要参与多领域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任何领域都会形成多种角色关系,这样在人们身上就会形成纵横交叉的关系。我们把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称为“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网络”),并把承载着众多关系的社会成员称为社会网络的“结点”。 http://sharewh2.xuexi365.com/share/5c9448a4-a817-457e-8028-24d2ee8f3308?c=6a0c8871-1667-416e-b080-4271322d33c5&t=2
6.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紧密试题出自试卷《00034《社会学概论》预测卷(六)》 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可以分为( ) 问题1选项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https://www.educity.cn/tiku/10733129.html
7.社会学概论试题库1在198015.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6.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4099771
8.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docx26/29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第一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识别:确定潜在威胁。 2第二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威胁影响。 5第三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应对措施。 10第四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监测威胁动态。 13第五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处置:协同应对威胁。 16第六部分网络意识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6253891.html
9.互联网发展形态的演进趋势研究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再到秩序互联网,信息互联网是数字社会的基础,价值互联网中蕴含所有与信任、价值相关的连接网络,秩序互联网把技术规则和法律规则结合起来,实现信用和秩序的共享,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形态。 本文来源:陈运红(ID:capitalwings),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511272
10.学理论杂志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主办2019年第10期关键词:风险社会 网络意识形态 政府网络治理 风险散化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问题已延伸至网络领域,网络空间在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各种非主流、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播提供渠道,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场域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需要予以有效回应和处理。基于该出发点https://www.youfabiao.com/xll/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