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是泛道德化思想观念的网络化延伸及其言行方式的舆论化呈现。作为网络文化的突出症侯,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存在隔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撕裂网络社会的价值共识、阻碍网络社会的“德法共治”以及危害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潜在风险。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滋生是网络“后真相”现象、网民非理性心理、媒介信息技术以及“流量至上”价值理念耦合作用的结果。为此,必须从信息疏导、素养培育、依法治理、技术规制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对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潜在风险;滋生因素;治理策略
道德本质上是引导人向善生活和理性交往的实践智慧,然而泛道德化意义上的道德是异化的道德,其从道德本位出发审视和评判一切,从而使道德演变为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和谐因素的负面角色,进而与道德的本真渐行渐远。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泛道德化的主要栖息地,网络舆论泛道德化也成为重要的时代症候。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本质上依然属于泛道德化的范畴,但是网络的参与又使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运行机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网络舆论泛道德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顽疾来看待。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内涵如何界定?有何现实表征与潜在风险?引发其滋生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有助于“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1〕,从而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维护网络内容生态秩序和营造网络良好舆论氛围,进而为塑造国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社会心态以及价值观念创造条件。
一、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本质内涵及其现实表征
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风险研判
泛道德化本身并非道德行为,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更加剧了泛道德化思想和言论的聚集和扩散,如果任由其发展,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潜在风险,因此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研判能够加深对于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理解与认知。
(一)滋生消极悲观的社会心态,隔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
(二)扰乱网络交往的道德秩序,撕裂网络社会的价值共识
(三)消解网络文化的法治蕴含,阻碍“德法共治”模式下的网络社会治理
(四)为部分西方国家诋毁中国提供可乘之机,危及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从未停歇。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化,部分西方国家诋毁中国的势头愈演愈烈。他们往往运用局部问题全面化、细小问题扩大化、具体问题普遍化等惯用伎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否定和批判,企图以此污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最终达成和平演变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网络舆论泛道德化为部分西方国家诋毁中国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所渲染的社会乱象多种多样,这些社会问题本是社会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党和政府也采取诸多举措为切实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而不懈努力。然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却往往纠结于以偏概全的泛道德化思维模式,并借此唱衰中国,这不仅为部分西方国家诋毁中国制造了舆论氛围,更会被部分西方媒体及其国内代理人所利用,借此污蔑中国共产党,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乎党自身的形象建设,关涉各族人民能否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建设祖国的强大凝聚力,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在网络多元价值环境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对网络舆论泛道德化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滋生的因素解码
(一)网络“后真相①”现象: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滋生的诱发因素
(二)网民非理性心理: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滋生的催化因素
(三)媒介信息技术: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滋生的助推因素
(四)“流量至上”价值理念: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滋生的导向因素
四、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治理的策略探析
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是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产物,并逐渐发展为网络公共领域的一项顽疾,这严重扰乱了网络舆论生态,恶化了人们的虚拟社交体验,更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风气以及精神风貌产生不利影响。依据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滋生的因素解码,我们需要探索从信息疏导、素养培育、依法治网、技术规制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建构和谐有序、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
(一)加强信息疏导,及时制止泛道德化网络舆情的滋生和蔓延
(二)重视素养培育,引导网民和媒体从业者科学审视突发社会事件
(三)推进依法治理,将网络空间的道德审视活动限定在法律轨道之上
(四)探索技术规制,发挥技术在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治理中的工具价值
〔注释〕
②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或称“似而非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供的环境。此概念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
③带节奏,最开始是游戏的术语,指经验丰富的玩家,能够起到一定的领导带头作用,组织自己的队友做一些有意义的进攻或防守,打出属于本队的井井有条、攻守得当的气势和节奏感来。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使用,其引申的含义为“针对某个事件话题的时候,会有人故意发表一些比较具有煽动性和争议性的言论,来挑起一些吃瓜群众的跟风或者是争端,带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煽风点火的性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1).
〔2〕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88.
〔3〕林合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傅伟勋对儒家“泛道德主义”的讨论为中心〔J〕.兰州学刊,2010(09):207-210.
〔4〕黄明理,吕林.泛道德化批判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91-98.
〔5〕崔聪.论网络空间道德秩序构建的法治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21-27.
〔6〕周恒.网络舆论的泛道德化及其司法回应〔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37-144.
〔7〕郁乐.当前道德舆论中的情感、事实与理性——多重视野下的不良道德情绪及其反思〔J〕.哲学动态,2015(06):70-75.
〔8〕张彩霞,杨永军.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的图像与真相〔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147-151.
〔9〕陈宗章.“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思想分析与问题应对〔J〕.探索,2020(03):170-178.
〔10〕陈新平,李湾婷.媒体道德诉求中的不道德——彭宇案与小悦悦事件报道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2(02):146-150.
〔11〕聶静虹.论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J〕.政治学研究,2012(05):111-123.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14〕冉连,张曦.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20(11):32-38.
〔15〕李明德,邝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作用、风险和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0.
责任编辑徐芳
〔收稿日期〕2022-04-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18VHJ004)。
〔作者简介〕崔聪(1992-),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德育、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