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千问(综合篇)历史传承

从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二号西汉墓发掘出土的《孙膑兵法》16篇分析,《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兵法》等前代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许多新的有价值的思想。

其一,进一步阐发了战争道义观,肯定“道”“义”为胜利的基础。

《孙子兵法》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还将“道”作为“五事”之首,将“主孰有道”作为预知胜负的首要条件。《孙膑兵法》则更多地讲到“道”。孙膑说:“先知胜不胜之谓道。”“求其道,国固长久。”“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据《见威王》篇记载,孙膑对威王说:“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将用兵打仗当做可以永久依赖的手段。这是先王所传之道。《孙膑兵法》还讲到“义”:“义者,兵之首也。”“卒寡而兵强者,义也。”“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可见,孙膑对战争的性质及其意义已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其二,强调重视战争的必要性,同时要求慎重对待战争。《见威王》篇记载,孙膑拜见威王时,引用五帝、三王用兵战胜攻取而有天下的史例说明,当战争不可避免而必须使用武力时,应当“举兵绳之”。继而他又指出:“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还指出,“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故须“事备而后动”,绝不能“利胜”与“乐战”,轻率用兵的结果必然是遭受失败与耻辱。

其三,进一步阐发了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原则。孙膑在与齐威王和田忌的问对中,认为寡可胜众、弱能胜强,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战法。例如“让威”,即避开敌人的锋芒,不同敌人硬拼;“避而骄之,引而劳之”;“告之不敢,示之不能”,“以骄其意,以惰其志”;“营而离之(迷惑分散敌人),我并卒而击之”,等等。这些思想观点,无疑与孙武一脉相承。

其四,强调创造和利用“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法。孙武要求利用“形”和“势”进行战前布局,孙膑也强调“势”,并专门有《势备》篇,着重论述“势”。他指出:“凡兵之道有四:曰阵,曰势,曰权,曰变。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势者,攻无备,出不意。”由于孙膑强调和重视对“势”的运用,故《吕氏春秋●不二》称“孙膑贵势”。此外,孙膑还要求作战要“料敌计险”,善于利用地形,主张“易则多用其车,险则多用其骑,厄则多用其弩”,“进步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以便使四路畅通,使敌军陷于“四路必穷,五动必忧”的困难境地。

总之,与《孙子兵法》相比较,《孙膑兵法》反映出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变化。此时,先进兵器广泛使用,如弩、投机、梯、钩拒等;骑兵出现,战车减少,战争规模扩大。这些新的变化,揭示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状况,对孙膑军事思想的形成势必产生影响。《孙膑兵法》正是立足于新军事实践的基础上,从上述诸多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和理论。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是今存《孙子兵法》第一个注本的作者。整个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战争的胜负关系着各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命运。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对兵法,尤其是《孙子兵法》都格外重视。曹操对《孙子兵法》倍加赞赏,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略解●序》)他根据御军30年的经验,在戎马倥偬之际为《孙子兵法》作注,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从而使孙子兵学进入注解的新时代。据统计,历史上出现过的整理、研究、注解《孙子兵法》的著作共有几百种,这些著作莫不与“曹注”有关。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释简明切要,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问世后备受人们的称赞推崇。其注为三卷十三篇,正与阮孝绪《七略》著录《孙子》三卷相契合。这说明曹氏乃是就太史公所云《孙子》十三篇作注,至于孙武之佚文和他人所增附的内容则阙而不论。这亦从侧面进一步证实“十三篇”才是《孙子》的主体。曹操精通兵法,并著有《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书,除注《孙子兵法》外,还校正、注释《司马法》等。

曹操是一位既取得很大成功又遭受不少失败的军事实践家,他学用结合,身体力行,至老不倦,从“名微而众寡”起步,逐渐统一北方,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教训。他对《孙子》的注解是研究《孙子兵法》的一把钥匙。所以,就更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后被人称为智圣。隐居隆中期间,诸葛亮博览群书,尤其熟读《孙子兵法》,故虽身在“草野”,却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其作《隆中对》时,年仅27岁。陈寿称其“乃建奇策”并不过之。

诸葛亮从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走出隆中,到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于北伐前线,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整整活动了27年,其间担任蜀丞相13年之久。他虽然对《孙子兵法》没有专门的注解和论著,但在他留下的著作中、描绘他的文学作品中,包括对他的民间传说中,都渗透着他对孙子兵法的实际运用、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

其一,庙算思想是《孙子兵法》重要思想之一。孙武在《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刘备所以在三顾之前东奔西走屡战屡败一无所成,原因即在于他一直没有一个经过“庙算”之后作出的好的战略规划,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恰恰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运用孙武的思想,论政治,论军事,论外交,论地理,高屋建瓴,廓开大计,使刘备茅塞顿开,大有醍醐灌顶之感,所以不觉称“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备集团只要遵循了《隆中对》的路线,事业就发展,就顺利,反之则往往遭到挫败。

其二,“兵以利动”是贯穿《孙子兵法》的一条红线,孙武主张要以全面的观点来判断战争行动的利害关系,“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作战篇》)。诸葛亮在用兵中善于趋利避害,在《隆中对》里,他明确指出:“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尖锐地挑明了与曹操抗争的利害关系,建议刘备暂避其锋芒,扩充势力,待“天下有变……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政不覃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其三,《孙子兵法》深刻阐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战争必须有深厚的经济基础为后盾,须具备“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等等,“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作战篇》)。反之,“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军争篇》)。点明了战争与经济基础相互间利害关系。诸葛亮对于三国之争的战争条件做了一番调查分析后,胸有成竹地向刘备提出:“益州险塞,沃野午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诸葛亮的这番话,辩证唯物地分析了蜀国的地理、经济形势,与孙武战争与经济的理论异曲同工。

其四,孙武的治军思想突出的是严明赏罚、重视选将、重视部队训练。在这方面,诸葛亮固然有过错用马谡的失误。但在他以街亭失守之罪忍痛而斩马谡时,曾有感而发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三国志●蜀书》)言下之意申明自己要效法孙武严明法制的精神,决不为一己私情而枉法。至此以后,诸葛亮对孙武的治军思想,不仅有所继承,而且有所发展。他初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致使魏三郡之地叛而响应,“关中响震”;他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他一旦殁于敌庭,敌竟不敢追,以至于为后世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佳话(以上见本传及注引《汉晋春秋》)。诸葛亮曾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诸葛亮集●文集》卷二《兵要》)治军而能达到此种境界,可谓登峰造极,即便是孙武,恐亦不易企及……

其五,重视心战、善于谋攻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附《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载,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他送行,他则向马谡问计,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不仅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而且还将这一策略作为教令下发部队,一路上兵战与心战相结合,终于赢得了南方小数民族此后的长期安定。这一思想虽为马谡提出,但却是经诸葛亮运用到实践当中的,并且两人也很有可能本来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其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是《孙子兵法》经典之处。诸葛亮在用兵作战中注重对战略全局的分析,注意调查研究,观察地形气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始料如他也”(《将苑●谨侯》)。在他“六出祁山”中,努力争取主动权,将不利形势转化为有利态势,灵活运用孙武“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以攻为守等战略战术,在数年的对峙中,未能使魏军前进一步。甚至在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蜀军撤军时,尚能使魏军不敢追击。连他的劲敌司马懿也不得不称他为“天下奇才”(《诸葛亮传》)。

其七,《孙子兵法》专设《势篇》以论势。在《将苑》中,诸葛亮也讲“势”,还提出了掌握和利用时机的方法:“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意思是说,掌握时机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天时地利,二是形势变化,三是人心向背。不能准确把握和恰当利用战机,即非智慧、贤能和勇敢。《诸葛亮兵法》之《治军》篇集中论述了进攻和防守问题。他认为,作战能否成功,主要在于能否掌握全局的“势”,用有利的“势”取胜。他指出,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不知从何处防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敌人不知从哪里进攻。此外,对于孙武的“虚实”之法和“奇正”之法,诸葛亮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可以说都达到了十分精纯的地步。

其八,诸葛亮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他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胜。”(《兵要》,载《诸葛亮集●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60年8月版)又说:“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将苑●习练》,载《诸葛亮集●文集》卷四,中华书局1960年8月版)在重视军队训练的同时,诸葛亮还主张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此与孙武的“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和“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在实际上是一致的。

其九,《孙子兵法》规定了将帅在战争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和所负的主要责任,要求将帅应保持最高的修养,达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孙子●地形篇》)。诸葛亮则在《将苑》篇里要求将帅“得其财帛不自实,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二人愿斩,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亦即与孙武强调将帅作用和职责有着共同思想。

《十家注孙子》最初出现在《宋志》。《宋志》录有吉天保辑《十家会注孙子》,然未说明十家姓名。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又有《十家注孙子》,该书有注者却无辑者姓名。十家为曹操、王凌、张子尚、贾诩、李筌、杜牧、陈皞、孙镐、梅尧臣、王皙。清代孙星衍自《道藏》中抄出《孙子集注》,又以此本为底本,据《通典》、《御览》等对“十三篇”进行斟订,并据《宋志》改成《孙子十家注》。

《十一家注孙子》是宋代一部汇集《孙子兵法》注释的兵书,又称《孙子注解》《孙子集注》《校订注释孙子十三篇》等。此书最早见录于尤袤的《遂初堂书目》,约刊于南宋宁宗时代。明刻《十一家注》最早是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内府刊《道藏》13卷本,改名为《孙子注解》。自曹操开注《孙子》先河之后,至宋以前最著名的是该书所收录的11位注家:曹操、孟氏、李筌、杜佑、杜牧、陈皞(hao)、贾林、梅尧臣、王皙(xī)、何廷锡、张预。1962年,中华书局将宋刻《十一家注》本影印,才使人们见到清代和近代学者大都未曾见过的古本。此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于1978年予以排印,并附有郭化若的《代序》和今译。

《十一家注孙子》与《十家注孙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注家的名字和人数不同。二是学术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不同。关于“十家”的排列顺序,清代孙星衍经过考证后进行了订正,其校解也有可取之处,但参校基础过于狭窄,既没有见过宋本,也没有采集其他明本,更没有参据《武经》各本及前人有价值的校解,免不了存有许多错误。1962年中华书局宋刊《十一家注》影印本,成就是主要的,校改了原本的一些毛病,但并不彻底。三是影响不同。宋本《十一家注》是基础版本,影响深远,但近代国内难见真本,所以实际产生的社会作用有限。孙星衍所校勘《十家注》,在近代产生较大影响,推动了此后形成的研究、校勘《孙子兵法》的高潮。

朱升,明初学者,洪武元年(1368年)进翰林学士。撰有《孙子旁注》等著作。

刘寅,明初学者,撰《武经直解》。

王训,明代学者,撰有《孙子注解》《保边政要策》。

王崇献,明代学者,撰有《孙子释疑》。

郑灵,明正统前后福建人,著有《武经节要》等著作。

李清,明代学者,撰有《重镌武经七书集注》。

童轩,明代大臣,撰有《孙子释文》。

阎禹锡,明代河南洛阳人,撰有《孙子集解》。

黄润玉,明代学者,撰有《孙子纲领》。

赵鹤,明代学者,撰有《孙武十三篇定本》等著作。

成谐,明代兴化人,撰有《孙子阵法新说》《车战篇》。

王守仁,明代理学家,浙江余姚人,撰有《武经》《兵志》《兵符节制》等。

谈恺,明代将领,校勘《孙子集注十三篇》,并作前后《平粤录》。

苏佑,明代学者,撰有《孙子吴子集解》等。

归有光,明代学者,吴郡昆山人,著有《诸子会函》等。

邵以正,明代正统年间道士,奉诏督校刻印正统《道藏》,收录《孙子注解》、魏武帝《孙子序》等。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湖广江陵人,主要军事著作有《增订武经直解》,后经王淇纂序重印,刊于日本,题名《鳌头七书》。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批点孙子》等。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孙子参同》《七书参同》。

汪本源,明代学者,撰有《武经七书题旨明说》,内有《孙子题旨明说》。

茅元仪,明末兵学家,著有《武备志》,内载《兵诀评●孙子十三篇》是他研究《孙子》的著作。

郑二阳,明代中州人,撰有《孙子明解》。

程道生,明代学者,撰有《武经》《射义新书》等。

朱墉,清代康熙年间江苏吴县人,撰有《武经七书汇解》,影响广泛。

孙星衍,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孙子》注家,所校《孙子十家注》是《孙子》书最重要的传本之一。

朱怀冰,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著有《孙子兵法新诠》。

吴石,民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福建人,撰有《孙子兵法简释》等。

李浴日,民国时期兵学家,著作甚丰,有《孙子新研究》《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等。

考察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不能不追溯到《孙子兵法》。在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孙子兵法》就成为他喜爱的图书。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就读期间,他曾听国文老师袁仲谦讲授过魏源的《孙子集注》,并在《讲堂录》中记下了这样的体会:“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礼,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也。”他还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作为名言摘录,以警人生。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回忆,毛泽东随身带有两本书,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在革命斗争最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利用一切空闲,除研读马列之外,对《孙子兵法》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曾对吴黎平说:“我确实读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有重要的一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点说得很好。”

长征初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曾被他称为平生的得意之笔。当有人问毛泽东说,四渡赤水的战法是不是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毛泽东回答说:我确实读了许多中国古时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之类的著作。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同志还直接引用过孙武的话,指挥红军与敌人周旋,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延安。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吸收、借鉴和运用,甚至曾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攻击他军事思想的炮弹。在中央苏区,王明等人大搞军事冒险主义,企图否定毛泽东创立的游击战“十六字诀”,认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些来自《孙子兵法》的东西,“只有让我们的敌人蒋介石专有”。在遵义会议期间,左倾教条主义者凯丰公开指责毛泽东:“你懂得什么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这些无知的责难和批评,没有动摇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吸收和继承。到达陕北后,为了革命斗争和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需要,毛泽东开始系统研究《孙子兵法》和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著作。

1936年9月在西安工作的同志遵照毛泽东电示,买了一部分军事书寄往延安。毛泽东看后,认为多是战术技术方面的书,遂于9月26日再次致信刘鼎:“不要买普通战术书,只要买战略书,买大兵团作战、战役学书。中国古时兵法书如《孙子兵法》等也买点。写信到南京国府路军学研究社,请他们代办。”同年10月22日,毛泽东又写信给叶剑英、刘鼎:“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和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孙武的话来说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古兵法非常重视,尤其对《孙子兵法》百看不厌,直到晚年,在中南海卧室的床边还一直放着一本线装的《孙子兵法》。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继承、运用有许多得意之笔、独到之见,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虑《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战争指导法则,探索出一条“古为今用”的科学之路。毛泽东一向重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但他反对“厚古薄今”。他曾经说过,秦始皇“以古非今者族”的主张值得赞赏。他一贯提倡的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目的,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优秀遗产,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而不是信而好古,迷信过去。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简洁明快地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指示,通俗地揭示了“古为今用”的本质内容,深化并奠定了《孙子兵法》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现代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他们共同创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受《孙子兵法》及中国传统兵法的影响,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不能不令研究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外国人感慨万分。美国退役准将格里菲思,在西方堪称“毛泽东军事思想通”,他说:“对读过《孙子兵法》的人来说,古代军事思想家孙子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法国将军鲍威尔也认为:“事实上,尽管毛泽东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素养,但他毕竟是一个继承了古典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同克劳塞维茨相比,他受孙子的影响更大些。”

在传承和弘扬孙子兵学文化上,我军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古为今用”的光辉典范。

在解放战争中,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取得一系列重大战果。这些战果的取得,都与华野领导人自觉运用《孙子兵法》指导战争有着直接关系。仅以莱芜战役为例,这是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的内线作战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进行的一次规模浩大、战果辉煌的歼灭战。此役,华野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7.6万人,生俘、击毙国民党将官23名,收复县城13座,使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掌握了战场主动权。1947年1月,蒋介石、陈诚发动“鲁南会战”,调集31万余人的兵力,采取南北对进的战术,企图将华野主力消灭于沂蒙山区。华野“避实而击虚”“示形动敌”,佯装势必保卫临沂城之状,主力却悄然北上;又佯作临沂失利,向西佯度黄河;继而敌变我变,遵循“兵因敌而制胜”“我专而敌分”的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在莱芜完成对敌军李仙洲部的合围。经过三天激战,歼灭李仙洲集团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鲁南会战的计划。抗战胜利后,陈、粟大军不断取得苏中、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淞沪等重大战役,而且每战都有独到之处,都能借鉴孙武的兵法思想,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战法的成果。

被陈毅称为“论兵新孙武”的刘伯承,对《孙子兵法》称得上烂熟于心,并且结合革命战争的实际,运用得出神入化,巧妙奇绝。他的许多战法,如“围城打援”、“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等等,都是出于古而不泥古,给传统的兵法思想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为创建和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冬,刘伯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主持培养我军高级指挥人员的工作。他遵照毛泽东制定的办院方针,把《孙子兵法》列为学员的必读教材,并亲临讲台,以形象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孙子兵法》。

刘伯承对《孙子兵法》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研究视角。他把《孙子兵法》十三篇概括为六大军事原则:一谋略,二兵势,三正兵和奇兵,四虚和实,五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六用间;并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进行提炼、浓缩,既吸收孙武思想的精华,又结合现代战争实际,增加了自己所特有的内容,把《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结合起来。这六大军事原则为借鉴《孙子兵法》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树起了一座时代丰碑。

1958年,为了适应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军事理论研究,军委决定成立军事科学院,由叶剑英担任第一任院长并兼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上任伊始,叶剑英即组织力量编纂《中国军事史》,并亲自主持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为了满足干部学习《孙子兵法》的需要,推动研究工作深入发展,首先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出版的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翻印,并组织力量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兵法史料中,摘其精粹,进行分类,编著成《中国古代兵法选辑》,下发全军,对指导全军的军事理论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叶剑英运用孙子的思想指导现代军事工作,不拘一格,显示了他对《孙子兵法》研究的深厚功力。20世纪80年代,在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上,他针对一部分人存在的和平麻痹思想,直接引用《孙子●军争篇》中“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话,统一全党全军人防工作的思想。

THE END
1.中国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国开(SC)参考资料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 ()主张。[单选题] A、不违天时观念 B、不违地利观念 C、不违天地观念 D、不违人和观念 参考答案是:A 第19题 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单选题] A、测 B、切 C、验 D、查 参考答案是:B 第20题 战国中期卫国人https://wenku.baidu.com/view/85bb1ad51d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e3.html
2.思想文库2023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推出“尼山文库·儒学学者口述史”项目,积极探求儒学学者个人的思想学术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交融、与时代发展相并行,以建立独具特色的儒学研究口述史文献库。宋志明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他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https://phi.ruc.edu.cn/xsyj/sxwk/dc07133cc33c4114a47608053c6afa1b.htm
3.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潘承玉:阳明心学推动科举制度潘承玉认为,阳明心学与科举制度在过去400多年里命运相似,都曾是儒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明心学质疑朱子学,对科举考试力倡的“正学”构成冲击,引发了保守派与激进派的争论。最终,阳明心学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认可,程朱理学失去统治地位,也意味着中国儒学思想体系发生了更大的改变。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12A05FVQ00
4.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经由国务院批准通航我国的航空公司和与我国有通航协议国际的航空公司,申请使用我国境内现行国际航线,一般通过民航业务电报途径申请。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专机飞行的航线、起降机场和备降场由航空公司提出方案,然后直接上报民航局审批。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湿租航空器营运https://www.shuashuati.com/ti/9057c09f425247f1a87000027117762f.html?fm=bdb3d1b3f076837ca01a9aae731a3968f5
5.文学概论(一)精讲219.(单选题)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 A“风骨”说 B“自然”说 C“童心”说 D“境界”说 正确答案:C 解析 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童心”说,强调诗人应该用“赤子之心”去感受世界。 20.(单选题)移情”论的创立者是() A(德)里普斯 B(中国)鲁迅 https://www.jianshu.com/p/0eca961779ce
6.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出了什么常用汉字广告 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 ) C 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 ) C 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 ) C 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 ) C 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 ) C (4分)我国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了( ) C解析试述新课标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 新课标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如下:从结构上看,《标准https://wenda.so.com/q/1689970132214298
7.《学习强国》“挑战答题”题库,目前最新最全!1、___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出题单位:山东科技报社 推荐单位:山东学习平台) A、《淮南子》 B、《史记》 C、《礼记?月令》 D、《授时历》 答案:B 2、我国的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什么税率___。 A、https://www.gdjxjy.com/html/xinwen/ziliao/1011.html
8.学习强国挑战答题带选项答案完整题库(上)60、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的著作是___。(出题:山东科技报社 推荐:山东学习平台) A、《陈旉农书》 B、《农桑辑要》 C、《王祯农书》 D、《农政全书》 答案:A 61、党的___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出题:中共长沙市岳麓区委宣传部 推荐:https://www.mkaq.org/html/2020/05/14/520342.shtml
9.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各种杂题)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http://www.crgkxl.com/bxzxinfo/5160.htm
10.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4、【判断题】《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 5、【判断题】小说《红楼梦》就是作者写关于自己的经历。() 1.2结构的完整 1、【单选题】林黛玉父亲病危时是()带她回去奔丧的。 A、贾宝玉 B、贾琏 C、贾雨村 http://xuzhou.ehqc.cn/html/96_19.html
11.李贽(明代的官员)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者吉田松阴曾熟读李贽的《焚书》和《藏书》,其在思想上受到李贽的影响,积极推动日本社会改革,因此有学者认为李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代社会的转型。 评价 积极 明代学者焦兹评价李贽道:“卓吾先生隐矣,而其人物之高,著述之富,如珠玉然,山晖川媚,有不得而自掩抑http://www.myygl.org/myygl/7298652473341067300.html
12.李贽李贽(1527—1602)作为中国近代启蒙先驱,是我国明代中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思想受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直接影响,既继承传统儒释道,又做出前无古人的新说,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反传统“异端”特质。本文试图对李贽“真人”理想人格思想做探源性研究,梳理其内在逻辑,分析其所阐发的崇真疾伪、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https://www.fx361.com/tags/b/a/650ce62b825695a9/2935374.html
13.拜访泉州李贽故居李贽的大名是因为反叛,因为与众不同,自宋代推崇儒家以来,读书人非礼莫视、非礼莫闻,中规中矩。李贽与此不同,提出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对于儒教的一些内容持怀疑、反对态度。李贽推崇商业,讲究享受生活,对于男尊女卑、重农轻商等做法都提出批评,并撰写书籍,到处讲学,在明代属于另类学者。 https://www.meipian.cn/53wq2nhb
14.现实文化(精选十篇)李林同宗,明代一支林姓改姓为李。明代学者李贽,原姓林名载贽,后因其叔为朱元璋所杀,改姓为李,李贽所著《明灯道古录》一书称:林李两姓,实为一家。泉州林李两姓的共同祖先为元代航海家林闾(《清源林李宗》)。辜林同宗,据《桃源儒林辜氏》旧谱载:禄公五代孙诚,赘于梅定夫之家。配梅氏,因以梅为姓,至二世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3p21eec.html
15.二十句陶行知的名言名句(一句名人名言的启示作文,名人名言加赏析吕坤():明代学者。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傅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对于学习,一个人不应该固步自封,也不应该狂妄自大。 (清)顾严武①《日之录》 学君子,死而后已。 顾的人与书 学了智慧,不学就傻了。学了,就有待遇;不学就会迷茫。自古圣贤圣贤,成就伟业,无人不学。 (清)黄宗羲② 如果你https://www.1566.cn/mymj/24804.html
16.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第六章明清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在线免费阅读退职回乡期间,先辟稽山书院,后办阳明书院,并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各地学者云集,环坐听讲者达数百人。他的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阳明主要弟子及后学有王艮、徐爱、方献夫、黄绾、王畿、聂豹、罗洪先、何心隐、徐阶、唐顺之、黄宗羲、李贽等。 王守仁继承和发挥了宋代陆九渊的“宇宙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129456583091686436
17.向李锦全先生学习,向李锦全先生致敬当学界都在热衷于儒道互补之论的时候,他发表了《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法互补问题》一文,提出传统文化中不仅有修身方面的儒道互补,更有治国理政方面的儒法互补。 李锦全先生为人沉稳厚道,淡泊名利。他做事讲究实际,不务虚名。他做研究,始终坚持学术真理,在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不趋时不守旧,论从己出https://bbs.re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9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