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在明朝晚期施行思想解放改革,中国可能在400年前的明朝就会发展出资本主义。
其实,在那时候早就有人提出思想解放,他也为之奋斗一生,只是结局太过悲惨!
后续仍有多位思想家思考以民为本思想解放,无奈和最后清军入关,清廷再次把中国深深埋进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淤泥里!
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文人墨客遍布朝野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生怕一不小心就触犯了朝廷的规矩,惹来杀身之祸。
可就有这么一位老兄,他不仅不怕,反而特立独行,把全国的文人高官都给骂了个痛快淋漓。这位老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贽。
李贽(zhì),福建晋江人,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七岁丧母,跟随父亲生活。
李贽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善于思考。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只读圣贤书,不问窗外事,而是对社会现象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李贽二十岁就独自出门闯荡,二十三岁那年,考中了举人。之后,他又在万历五年(1577年)考中了进士,成功踏入了仕途。
按说,考中进士后,李贽应该按部就班地做官,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偏偏不,他更喜欢追求真理,喜欢思考人生。
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年后,李贽逐渐发现了明朝官场的种种弊端。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那些文人高官们,一个个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贪污腐败,欺压百姓。
李贽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决定要揭露这些丑恶的嘴脸,让世人看清真相。
有人称赞他是“当代的孟子”,也有人骂他是“疯子”、“异端”。但李贽不在乎,他就是要说真话,就是要让那些虚伪的人无处遁形。
李贽的批判不仅限于文人高官,他还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认为,封建礼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他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男尊女卑,认为妇女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些观点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的,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可是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根本没有地位和尊严可言。
李贽的言论很快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那些被他骂过的文人高官们,一个个怀恨在心,纷纷向朝廷告状,要求严惩李贽。朝廷也感到头疼,毕竟李贽说的都是事实,但要是真让他这么说下去,那朝廷的脸面还往哪儿搁?
然而,李贽的坚持并没有换来好结果。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朝廷里有个叫张问达的家伙,听了首辅沈一贯的话,跑去跟神宗皇帝说李贽的坏话,说他“乱说话,骗老百姓”。神宗一听,火了,下令在通州把李贽给抓了,还把他写的书都烧了。
李贽被抓进大牢后,一点不慌,
他坦然说道:
“名山大壑登临遍,
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
几回白日几黄昏。
”
后来听说朝廷要把他送回老家福建,
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
到了三月十五日,李贽找了个理发师来给他剃头,结果他趁着这个机会,拿起剃刀就割了自己的喉咙,但并没有马上死去,而是血流两日后才断气,实属悲惨。享年七十六岁。
李贽留下一偈:
“壮士不忘在沟壑,
烈士不忘丧其元。
李贽死后,他的朋友马经纶把他葬在了北京通州的一个寺庙旁边,就是现在的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里。
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李贽又被当作尊法反儒的英雄,加以推崇,当时把他的著作被划归“法家”。
回顾李贽的一生,他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也是不被接受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智慧。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年代,他敢于站出来,批判那些虚伪的文人高官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他的言论虽然尖锐刺耳,但却像一把利剑,刺破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