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的整理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强调:“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甲骨收藏单位,国家图书馆在做好甲骨收藏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重视甲骨资料的揭示与利用。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陆续公布馆藏甲骨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推动甲骨文国际交流,让殷契重光,在文明探源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6006正拓片作者供图

让殷契重光

甲骨文被发现后的近30年间,因当地百姓私自挖掘、古董商和外国传教士等搜集而流散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物收藏界向国家捐献藏品的热潮中,大量藏于民间的甲骨汇集到国家文博机构。国图绝大多数馆藏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经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接收捐赠等方式入藏的。成为国图藏品后,这些甲骨不再是藏家的宝玩,而是学界、大众的公器。多年来,随着《甲骨文合集》等甲骨文集大成资料书的出版,甲骨学和殷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甲骨文中仍有不少字尚未能辨识,需要进一步分析、探索;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也给甲骨文揭示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以说,甲骨收藏单位全面整理所藏甲骨正当其时。

《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编纂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图积极参与其中,国图曾毅公担任编委,除为编辑组提供馆藏甲骨和拓本情况外,还把所编《甲骨文捃》拓本提供编辑组参考。《合集》及《甲骨文合集补编》收录甲骨5.5万余片,其中国图甲骨约1.5万片,国图所藏甲骨精华多在其中,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甲骨学、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加强,很多甲骨收藏单位充实了甲骨专业力量。高清摄影的甲骨和拓片也通过互联网传播。国图率先发布的“甲骨世界”资源库已成为学界获取新的一手甲骨材料的重要窗口。甲骨学缀合研究的进展,也赋予片文只字的甲骨小片更高的价值。这些举措都大大推动了收藏单位全面揭示所藏甲骨。

2018年,“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项目支持下,国图全面整理所藏甲骨,拍摄高清数码照片,为学术界提供更全面的一手资料。彩色高清图片方便专家细致观察甲骨细节;网络发布可为多主题赋值、多角度检索和排序等提供方便。国图还先后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为甲骨文物的著录、网络发布研制标准规范,填补业内空白。

助力文明探源

国图所藏甲骨多来自名家旧藏,其中不乏对商代历史研究和文明探源研究起到关键作用的甲骨片。国图6006(《合集》32384部分)甲骨经王国维、董作宾与其他两个碎片缀合,可较为完整地反映商代先王先后次序为“上甲、报乙、报丙、报丁”,印证传世文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可信,同时也纠正《史记·殷本纪》“报丁”在“报丙”之前的错误,是重要的甲骨文物标本。此片甲骨与其他重要甲骨在国图历次展览中多次展出,用实物展示甲骨文献确为可靠信史。

随着甲骨类组研究的深入,甲骨缀合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成果丰硕,其中就有不少涉及国图藏甲骨。国图长期为甲骨学界缀合提供实物验证,共核实甲骨学界所缀504组,发现39组为误缀。还发现了部分新的缀合,如国图12176(《合集》29389)与国图12675缀合。缀合片中的(见图1)字,根据缀合后辞例“王其田(见图1)犬,亡(无)灾”,此字应即“衣(卒)”字,但与常见字形“(见图2)”相比缺上部构件,很少见。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全面整理也发现一批新见字形和新见字。如8957释文为:“(见图6)冓(遘)戎。/…夕…”,其中“(见图6)”字特异,同字也见于26253(《合集》18835),作“(见图7)”。裘锡圭先生《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文根据《合集》20624字形“(见图8)”,认为其“(见图9)”为“乍”之省写,其余构件为草木之形,故释此字为“柞”,“伐除树木”的意思。但据国图8957与26253两个字形,该字右侧不是“乍”,左侧也非草木之形,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新的发现将进一步推动甲骨文未释字考释和殷商史研究。

图6

图7

图8

图9

积极推进甲骨学研究

甲骨文是世界上唯一由古文明时期演化沿用至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系统文字,其表意属性,完备的象形、会意、形声构造方式,处处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甲骨学也是一门国际性学问,是中西学术交流和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现在所知存世甲骨约16万片,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所藏超过2万片。新中国成立以来,甲骨学研究突飞猛进。

国图在做好馆藏甲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甲骨学研究,参与文明交流互鉴。2008年,国图藏“四方风”收入世界数字图书馆(WDL),通过互联网以多语种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早期文明。2017年10月,由国图发出倡议,共11家单位联合申报的中国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甲骨文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世界公认。

2015年和2016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国图甲骨专家和古籍保护专家分两批赴英国国家图书馆交流,与英国甲骨专家探讨甲骨保护、保存与展示。2016年10月,国图“甲骨文记忆展”赴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巡展,神奇的甲骨、甲骨文生肖象形字和中国的生肖文化,结合殷商文明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的讲座,引起墨西哥公众极大兴趣,做到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17年7月,“甲骨文记忆展”赴澳大利亚悉尼巡展,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2019年5月,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国图“甲骨文记忆展”作为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向亚洲各国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文明。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相信甲骨学研究将在系统工程中获益,其成果也将反哺文明起源的探究。

作者:陈红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赵爱学(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组长)

THE END
1.中国国家图书馆京ICP备05014420号 版权所有 ? 2012 中国国家图书馆 手机快速登录 换一个http://sso.nlc.cn/
2.安静舒适的图书馆,孜孜不倦中探求真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图书馆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馆藏文献超过3500万册件并以每年百万册件的速度增长。馆藏总量位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七位,其中中文文献收藏世界第一,外文文献收藏国内首位。https://3g.visitbeijing.com.cn/a1/a-XDIA3OB41595CE968B2FAC
3.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主要提供普通古籍、外文善本、地方志家谱文献服务和临时主题展览服务;总馆南区提供外文文献、中外文专藏文献的专业性服务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展陈服务;总馆北区提供以中文普通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音视频资源服务和少年儿童服务为主的大众服务。 馆藏实力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https://www.maigoo.com/citiao/142962.html
4.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总馆南区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https://www.bjhd.gov.cn/ztzx/2022/hdwl/ldly/whdkd/202311/t20231129_4631150.shtml
5.馆藏特色简介馆藏特色简介 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综述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自1985年创建以来,就始终将文献资源建设放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科学合理、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资源建设道路。建馆27年来,在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文献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我馆收藏各类纸质图书共56.1485万余册,https://lib.cusx.edu.cn/info/1052/1182.htm
6.《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藏文卷》(国家图书馆主编萨尔吉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藏文卷》,作者:国家图书馆 主编 萨尔吉 王建海 萨仁高娃 编著,出版社:学苑出版社。最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藏文卷》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75430.html
7.国博举办“馆藏稿抄文献的辑佚校勘与辨伪”学术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黄燕生终身研究馆员则论述国家博物馆藏《志钧履历》和长启、志润日记对清末世家裕泰家族的史料补正作用。首都图书馆的史丽君研究馆员讨论了如何从马衡佚文中看其对于特殊古籍装帧“蝴蝶装”认识和研究。国家图书馆向辉研究馆员介绍了版本学家、收藏家杨成凯先生关于抄本的版本学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副研究员则讨论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09/t20230921_259362_wap.shtml
8.阅读量是全国人民的2倍?毕竟有人拖着行李箱去图书馆……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文化投资的加大、社会对知识共享和普及的投入增加,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图书馆行业也不断创新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和学习资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互动式展览 植根传统活化经典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https://www.workercn.cn/c/2024-04-23/8230488.shtml
9.2025中国国家图书馆旅游攻略国家图书馆自助游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位于中关村南大街33号,古籍馆西城区文津街7号,现有南区、北区、少年儿童馆、古籍馆、国图音乐厅等,截至2012年底馆藏文献已达3119万册(件)。 景区特色: 摄影、建筑、图书馆 从您位置到国家图书馆 景区的卫星地图 旅游攻略: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四大专藏”为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https://www.meet99.com/jingdian-nlc.html
1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依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60多年的馆藏,以及多年持续建设,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技术类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和服务中心,为国内科研创新提供持续有力的文献支持和战略基础保障。 在文献保障方面,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馆藏文献基本对国内外工程技术领域高质量期刊、会议录等文献https://netl.istic.ac.cn/site/about
1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赵城金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资源,资源总量超过2.5万部1000余万叶。2016年9月28日,“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17年2月28日,在https://www.360doc.cn/article/2237933_1106869199.html
12.国家图书馆攻略(个人不完全版)《国家图书馆攻略(个人不完全版)》写作于2022年上半年(下文简称为“22年版攻略”),随后分享到豆瓣;2023年之后,阅览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学习和查访书籍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22年版攻略存在不少需要修正之处。 由于两年间主要寻访南区善本古籍阅览室,本次更新着重于古籍阅览,对其它区域则略作删改。不足之处,敬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2483967/
13.带您逛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在分馆现有200万册馆藏中,古籍达160多万册,形成了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古籍宝库,为学术界所瞩目。历代编修的新、旧地方志万余种,乃国内外之冠。历代家谱3000种,影响广播海内外。馆藏优势与特色使国家图书馆分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一以惯之的独特魅力。https://www.meipian.cn/2yerc0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