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说,自家的孩子上一年级,但是体检的时候是假性近视,于是,平时有意让孩子用听故事的方式取代看书,但是又听别人说,这样子不利于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怎么办呢?
我家孩子5岁多,刚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年度体检,我家孩子有些散光,右眼视力0.6,医生说5岁的标准是0.8,但也是正常范围之内,让平时少看一些闪光的东西。
他平时也喜欢听故事,所以,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表一下看法。
一、与其担心孩子的视力健康就有意让孩子少阅读,不如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顺序。
1、如果很纠结孩子是不是假性近视,可以去别的医院再确认一遍。
不过,既然这边医生有这种说法了,平时还是多注意一些比较好,毕竟现在的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孩子通过电子产品来学习和玩耍的频率也相对高。
因为孩子只是上一年级而已,看看现在的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初中生的早晚自习,高考的压力...,我们要做的是适当保护眼睛,而不是刻意让他少阅读。
2、什么是假性近视?
近视一般分为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以及混合性近视。假性近视是由于用眼过度致使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厚度增加,视物模糊不清。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方法缓解视疲劳,使视力恢复到正常状态。假性近视若不及时缓解,终究会导致眼轴变大而成为真性近视。
一句话来说,假性近视是可逆的,不管是假性近视或者是散光,都是视疲劳引起的,是可以缓解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节:
①维生素A俗称“护眼之神”,平时可以调整一下孩子的饮食,比如胡萝卜、红色的苹果等等。
②尽量让孩子在自然光下,也不刺眼的地方阅读和玩耍
我们家坐北朝南,阳台和房间的飘窗都是朝南的,光线很好。夏天的时候,我们主要在房间,因为房间光线良好,也可以开空调,阳台太晒了。
早上的时候我们都是在阳台看书,相比较而言,客厅更温馨,但是,阳台光线好。
在孩子晚上睡觉之前,可能需要阅读或者做作业,那么,房间光线要适宜,不要太亮,也不要太暗,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③合理使用电子屏幕,注意时长
这方面我们一定会有意减少,包括孩子自己也会很注意。
假若我们已经明白,假性近视是可以缓解的,就要告诉孩子这个事实,不要让他觉得这是个特别严重的事情,更不要孩子一想看电视了什么的,就想生气。
双方商量一个可以接受的时长和频率,慢慢改。
④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接近大自然
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转一转,经常近距离用眼,视觉很容易疲劳,那么,在靠近大自然的时候,眼睛就会很放松,心情也会很好,这对视力的恢复都是有好处的。
二、阅读的4个好处,听故事实现不了
虽然听故事和看故事书的结果,我们大都理解为这个故事反正我是得到了,听和读只是获取方式不一样,但是以下这几个好处,听故事实现不了。
1、获取的信息量不一样。阅读的时候,孩子的手到,眼到,心到,他更专注,还能水到渠成的认识更多字。
他会尝试着将自己看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库相连接,处理成自己的东西,还会断断续续地表达出来。
除了认字,认真听故事的孩子也能做到这些,但是相比较而言,阅读的过程中图画和文字的出现,让孩子的感受更直白,孩子的大脑中是有一幅画的。
比如说,他听了很多遍童话故事,只觉得很美好,但是你把带图画的故事书往孩子面前一放,感觉能一样吗?
还记得他听故事的时候问我,“吝啬”、“莽撞”、“帮倒忙”是什么意思,我有的时候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来给他解释。
有的时候就告诉他等我忙完,结果我忙完了,我忘了,他也忘了,但是在阅读的时候这种问题就可以及时解答。
3、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必然的。我也一直认为,父母给孩子准备的每一本图画书,其实就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美术馆,或许这就是正版绘本为什么那么贵的原因之一。
4、如果是亲子阅读的话,可能好处会更多,比如:
家长和孩子都能同时从书本里学到一些新东西;
促进亲子之间的连接,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独一无二的美好;
通过家长的五花八门的讲解,孩子可能会更加喜爱阅读这件事;
单纯听故事的话,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丰富的体验了。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孩子想要自己阅读的欲望,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喜爱阅读的人,而不仅仅是听了这个故事。儿童也应该顺其自然地靠自己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三、哪些情况下会选择听故事?
平时主要还是我讲故事,如果孩子可以独立阅读,那就以独立阅读为主。
1、我在做饭洗碗的时候,孩子听故事。
2、想给孩子引入某个故事的时候,先不着急买,就会从听故事开始,比如《奇先生妙小姐》这套故事集。
开始的时候就是听,听完之后他开始给我们复述这个故事,我就问他,有这样的一套故事书,你需要吗?然后就入手了。
一位儿童文学家说过:“当你把一本书交到孩子的手上,或者是你读书给孩子听,你就是一个启发者,会带给孩子一生无限的可能。”
END
我是盛夏书香,一位5岁男孩的妈妈,毕业十年不曾看书,因为孩子,我重拾书本,并一直活跃在育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