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翻译工作,是一项内容复杂、篇幅浩大的翻译工程。两套译作由27卷册中译本组成;还有两部词典和两部论文集四部衍生产品,共31卷册,约3000多万字。与一般重大项目(单卷或多卷本)相比显然不同。
2012年6月国家社科规划办对剑桥翻译工程进行了中期检查,现将2012年以后的工作进展情况作汇报。
一、组织管理工作
2012年度工作会议2012年2月18—19日,翻译工程召开2012年度工作会议,对译名统一、工作计划、质量检查等作了安排。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首席专家武寅、社科规划办、社科院科研局的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回顾了翻译工程2011年度工作进展,对2012年工作做了安排。会议对古代史组提交的几个工具性的文件——《人名地名翻译规范》《简化拉丁语希腊语译音对照表》《古代西亚专有名词译音表》《古代埃及语译音表》进行了讨论。成立了《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两个专家译名审核小组。两个专家组分别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讨论了译名统一的工作安排。
中期检查工作结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的中期检查工作,2012年8月21—25日,翻译工程召开中期检查工作会议。对工程进展进行进一步检查。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首席专家武寅、社科院科研局和社科规划办的同志、三十余位专家和出版社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翻译工程自启动以来所做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作中期检查工作动员报告;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史尚元通报了翻译工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期检查的情况;《新编剑桥中世纪史》子项目负责人侯建新作中世纪卷工作进度报告;《剑桥古代史》子项目负责人郭小凌作古代卷工作进度报告。各卷(册)主编分别汇报了各自卷(册)的翻译进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会议向专家们提供了七个文件作为统一译名的依据。这些文件包括:1、人名地名翻译规范(终稿);2、简化拉丁语希腊语译音对照表;3、古代西亚专有名词译音表;4、古代埃及语译音表;5、译名错误分析表;6、各卷册译名错误统计表;7、人名地名英汉对照表(古代卷,1—9卷);8、人名地名英汉对照表(中世纪,部分)。这些文件在2012年2月香山会议以及会后经过了反复讨论和修改。本次会议前课题组又经过反复校对,将其打印并装订成册分发给大家。但古代史人地名翻译历来存在不同观点,这次会上就一些问题又进行了热烈讨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会上再次发放了剑桥翻译工程中期进度检查表,要求大家认真填写。这次不仅要求大家交表而且要交完成的译稿,出版社承诺将综合两方面的情况预发部分稿酬,同时要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提交阶段性成果。
通过听取汇报,并综合各卷三次提交的中期进度检查表,基本摸清了工程进展情况。作出了到2012年底,将有10卷(册)完成初稿进入互校程序,2013年2—3本有望出版的估计。
2013年工作会议2013年4月13-15日,翻译工程2013年工作会议在浙江金华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浙江师范大学协办。翻译工程首席专家武寅、院科研局、社科规划办和社科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用纸本和电子本两种形式向大会提交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包括:1、剑桥古代史人名地名英汉对照表;2、新编剑桥中世纪史人名地名英汉对照表;3、人名地名翻译规范(终稿);4、简化拉丁语希腊语译音对照表;5、古代西亚专有名词译音表;6、古代埃及语译音表;7、《千淘万漉皆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剑桥古代史>人名地名规范统一工作实录》等。8、部分卷册的译稿。与会领导和专家看到自己的这些成果都眼前一亮。会议作出部署,要求在2013年底完成大部分书稿的初稿,全面进入校订和审稿阶段。
剑桥史翻译工程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学术工程,它对于推动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学科的建设,提升世界通史研究水平,弥补和丰富世界史基础资料,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世界史研究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译名统一工作
古代史组译名工作是翻译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研究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剑桥翻译工程提供译名根据,同时也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剑桥古代史中有80%的译名是首次翻译,译得科学、准确、规范,可为将来的翻译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将编辑《世界古代史译名词典》《世界中世纪史译名词典》,以促进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两个学科的发展,进而促进作为一级学科的世界史的发展。
2012年5月27—29日,召开了《剑桥古代史》翻译工程译名工作会议。首席专家武寅、社科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社科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宏举主持。会议期间,古代史译名小组成员郭小凌、汪连兴、晏绍祥、金寿福、刘健和郭小凌的两位研究生陈超、宋新泉等加班加点,中午不休息,晚上挑灯夜战,逐条统一了《剑桥古代史》前九卷的译名。在这次会上,汪连兴老师累得眼疾复发。
这次会议之后,专家组又对后10卷的译名进行了统一。
中世纪组2012年2月香山会议后,中世纪课题组召开了译名统一会议,成立了中世纪译名统一工作组,由侯建新任组长,彭小瑜任常务副组长。
2012年3月28日,收齐各卷索引,共计39983条。统一格式,调整顺序,删除重复,余14000条,交徐家玲、王加丰进行第二次审核。8月份将二审后的译名交彭小瑜三审。彭小瑜在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黄笔标出,他审了两个月。最后汇总到天津师大侯建新处,又进行了四审,这一次发现问题用棕色笔和红色笔标出,共一千多条,形成讨论稿。
2013年工作会议以后,古代史组和中世纪组又抽调专人对《剑桥古代史》译名和《新编中世纪史》译名的交叉部分进行了统一,并最终完成译名定稿,发给译者使用。
三、翻译工程进度
经过努力,翻译工程绝大部分书稿完成了初稿,进入校订阶段;部分书稿进入编辑过程。具体情况如下:
1、《剑桥古代史》部分
《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一分册》汪连兴、郭小凌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二分册》刘健完稿,在编辑
《剑桥古代史第二卷第一分册》吴宇虹完稿,在编辑
《剑桥古代史第二卷第二分册》李政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三卷第一分册》王以欣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三卷第二分册》拱玉书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三卷第三分册》黄洋完成初稿2/5
《剑桥古代史第四卷》张强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五卷》郭小凌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六卷》晏绍祥完稿,在编辑
《剑桥古代史第七卷第一分侧》杨巨平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七卷第二分册》王大庆、胡玉娟完稿,在编辑
《剑桥古代史第八卷》陈恒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九卷》裔昭印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十卷》宫秀华完成初稿3/4
《剑桥古代史第十一卷》金寿福完成初稿3/4
《剑桥古代史第十二卷》徐晓旭、叶民完成初稿2/3
《剑桥古代史第十三卷》陈仲丹完成初稿,在互校
《剑桥古代史第十四卷》祝宏俊、宋立宏完成初稿,在互校
2、《新编剑桥中世纪史》部分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一卷》徐家玲完成初稿2/3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二卷》郭方完成初稿1/5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三卷》顾銮斋完稿,在编辑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四卷第一分册》彭小瑜完成初稿2/3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四卷第二分册》陈志强完稿,在编辑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五卷》徐浩完成初稿3/4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六卷》王加丰完稿,在编辑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七卷》侯建新完成初稿,在互校
3、完成了《剑桥古代史译名对照表》和《剑桥中世纪史译名对照表》,在此基础上将编写
《世界古代史译名辞典》(100万字)郭小凌、刘健
《世界中世纪史译名辞典》(60万字)侯建新、郭方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中译本《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将成为其第一个外文译本
(发表于《光明日报》)
《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和《剑桥近现代史》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自1902年以来陆续出版的三部世界史巨制,有“剑桥三史”的美誉。它发端于阿克顿勋爵策划与主编的14卷本《剑桥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编剑桥近代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为名,于上世纪末陆续翻译和出版,惠泽众多中国学人与世界史爱好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亲任首席专家的“《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作为该院第一个受资助的大型基础研究类史学名著翻译系列项目,去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其后,又于2010年12月27日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问:《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迄今尚无英文之外的译本,中译本的翻译工程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开始启动?
武寅:这两部巨著篇幅巨大,内容涉及史前史、古埃及史、古代近东史、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基督教文明史和伊斯兰教文明史等,它所涉及的大量古代文字包括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等,所以此前我国还没有哪一家机构能组织和翻译这两部巨著,也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有决心、有能力胜任这一工作。
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学科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已经形成了一批受过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基本功全面训练的研究队伍,可以说具备了翻译的人员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学科刚刚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开始与中国史和考古学并列。我们除了兴奋和欣慰,更要通过一些具体举措来落实作为国家一级学科的世界史的学科建设,我们要边翻译边研究。
问:这两套巨著在学术价值上有哪些亮点?
武寅:初版于20世纪前期的《剑桥古代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了长达30年的重写,由原来的12卷扩展至14卷19册,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的篇幅更是成倍增加,还将初版中公元3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了公元7世纪左右。
新版《剑桥古代史》还大幅增加了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在有关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堪称代表20世纪后期西方古代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问:我们为《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高质量翻译和顺利出版提供了哪些具体保障?
武寅:这不是传世力作,就会留下千古骂名,所以我们所有参与者都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本翻译工程由我主持和出任首席专家,还在院科研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本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管的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牵头,其组织和翻译主力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的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的一流学者及中青年骨干。
为统一《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众多译名,还由各卷册负责人组织翻译了各卷册名词索引,汇总成《世界古代史译名词典》和《世界中世纪史译名词典》并予以出版。
问:这一翻译工程的进度又是如何规划的?
武寅:整个工程四个子课题、31个子项目,我们计划在五年内完成翻译,七年内也就是到2016年年底全部出版。
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已经如期完成翻译各卷目录和索引的汇总整理。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各卷提交占总量十分之一的样章,之后召开各卷负责人和顾问委员会成员参加的翻译工作会议,讨论和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将完成全部译稿的校订和统稿,编辑工作必须基本完成。
由于我们的出版方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签订的合同还规定了一个具体的出版期,根据翻译的国际惯例,我们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大前提下,还会力所能及地加快进度。
问:《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中译本翻译、出版告竣后,将有哪些重大意义?
武寅:这两套史学巨著的翻译和出版,会将体现世界史学高水平的“剑桥三史”完整地介绍到国内,将帮助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了解当代西方史学思潮的变迁与发展,为国内历史学、哲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提供广泛的参考资料及可资借鉴的内容,并为中国读者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提供更为可靠的历史信息。
与此同时,它对推动我国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学科的建设,提升中国世界史体系及世界通史研究水平,培育和打造一支面向21世纪的高水平世界史学研究队伍,均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名震遐迩的《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迄今尚无除英文之外的其他语种的完整译本,中译本的翻译和最终出版,将是其第一个外文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