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03甘肃
第三部分作文指导
——初中议论文阅读与写作指导
一、议论文初步(学写议论文)
引言:
1、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议论文结构、常见的议论文的写法、议论文的种类等。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3、论证:论证时使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也叫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c、对比论证(也叫正反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d、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文学性、说服力。
二、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对照、层进、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然、但是”“固然”“诚然”是等。
三、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
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论部分: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
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
你初学写议论文,可学习模仿这个结构。
本文选的事例很典型。从不同角度选取了三个事例: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到现代知识分子。三个事例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又骨气的”之一中心论点。
你再写论文时,如果用两个以上的事例,也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
书店有卖《论点论据大全》的,你可以买来,选一个专题,写前想清楚,模仿着上面的结构,列好提纲再动笔写。开始撰写短文,选一个事例,一条名言,连缀成文。你就用上面的方法试着写吧,一定会成功的。
谈骨气
吴晗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7.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8.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9.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0.【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发出号召)
《谈骨气》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第二,开篇点题。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4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谈骨气》拓展阅读:选文与原文的比较
说勤
林家箴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2.中心论点提出的方式不同,《说勤》先引用俗语名言作铺垫,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谈骨气》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解释。
3.引用的事例不同,《说勤》引用的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谈骨气》引用的是中国古今有骨气的人的事例。
4.论证中心论点的形式不同,《说勤》从中心论点中引出两个分论点,再举实例加以论证;《谈骨气》围绕中心论点,列举三个实例,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证。
把议论文当做记叙文来写
议论文,对于初中生来说,似乎是一个雷池,觉得深不可测,难以逾越。这种意识,大概是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以练习记叙文为重点,几乎没写过议论文;二是接触议论文的数量远低于记叙文,平时也不大喜欢阅读议论文。
现在,我们把写记叙文的“五段格式法”拿来,用到写议论文上来,看看效果如何。不过,我们需要先复习一下“五段格式”:
一、把“五段格式”引入议论文
“五段格式”的总体要求:每一篇正规的作文,自然分段不得少于五个段(根据需要允许超过多个分段),这五个基本段落的内容分配是:(用①②③④⑤表示自然段)
记叙文议论文
①(开头)重复命题引出观点
②(主体)第一件事(详)摆第一个事例(正)
③(主体)第二件事(详)摆第二个事例(正)
④(主体)第三件事(略)摆第三个事例(反)或者铺排段
⑤(结尾)回扣命题得出结论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
⑴在事例叙述之后,要加以分析,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自己对这个事例的看法。
⑵所列举的事例,最好是两“正”一“反”,即:两个正面例子,一个反面例子,这就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五段格式”的例证法优秀范文】
熟悉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人对未知具有天生的恐惧,随着对未知事物熟悉程度的加深,恐惧会逐渐下降。熟悉,让人感到安全。【概述生活常识或生活现象,以引出论题或论点。】但是,熟悉往往也预示着危险。【反向立意,确立中心论点。】
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失去警惕。小时候喜欢游泳,自恃水性还不错。但是家人从来不准我私自下河游泳,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我不以为然。有一次去虹口,来到河边玩水,我自恃水性好,熟悉,便想下河一试。没想到刚一下水,就发现河中看似平静的水面下竟湍急异常,一不留神就被冲倒了,转眼就被冲走十多米。所幸在河道拐弯处被一位游客拉上来才没葬身江底。上岸后,惊魂甫定的我想起家人的话,一阵彻骨的寒意袭上心头。熟悉,让人失去警惕,陷于危险的境地。【从“为什么”的角度,由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按照完全段的的要求展开论述:分论点+自身经历+结论。】
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失去冷静。前秦国主苻坚在建国之时,与前凉、前燕等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一生可谓戎马倥偬,并最终取得胜利。当全国只剩下偏安一隅的东晋未统一时,他以为自已久娴战阵,对征战之事无比熟悉,便不顾东晋君臣团结的事实,不听自己群臣的谏净,执意发动对晋作战。在战争中,又自以为勇猛过人,恃勇轻进,不等后方几十万军队集结就率领先锋八万余人进逼淝水,结果大败而还。熟悉,让人失去冷静,最终导致失败。【确立分论点二,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历史故事展开论述。】
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陷入思维定式。物理学家泊松主要研究光的本质,支持“粒子说”。他做了各种各样的光学实验无数次,自以为已熟悉所有的试验结果。当青年科学家菲涅耳提出验证光的波动性的一种方法时,泊松通过计算表明光在通过圆形障碍物时会在阴影中心出现亮斑,他立刻想到自己曾做过的实验没有亮斑出现,于是撰文对菲涅尔大加嘲笑,认为其理论荒谬。但是菲涅耳在竞赛的关键时刻,通过最新的观察手段观察到了那个亮斑,证实泊松错误!最终竞赛以波动说胜利而告终,而那个亮斑被人们称为“泊松亮斑”,以此嘲笑泊松的自负。熟悉,让人陷入思维定式,不能发现真理。【确立分论点三,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科学研究故事展开论述。】
当我们在感受着熟悉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和方便时,同时也要想想,这些“熟悉”有没有让我们失去警惕,有没有让我们失去冷静,有没有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式。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获得成功。【结论段总结上文论述,向人们提出告诫,照应开头部分的中心论点。】
【评点剖析】
整体看来,“五段格式”例证法确实简化了议论文写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