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严重禁锢学生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活力已
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经过十几年的系统训练,非但没有写出一
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逼进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
学生惧怕作文,厌写作文。据调查,500名中学生中喜欢作
文的35人,占总人数的7%;不喜欢也不算讨厌的149人,占总
人数的29.8%;讨厌作文的316人,占总人数的63.2%。可见,
绝大多数学生视作文为负担,如同让病人喝下一杯苦药,迫不得
己又无可奈何。
创作思维僵化,缺乏个性。我们的很多学生总是步人后尘,
别人怎么认识,他也怎么认识,没有自己的见解;别人怎么写,
他也怎么写,没有自己的创意。有些熟例你用我用,陈陈相因,
毫无新意,倒成了学生们多年来“保留节目”制胜的法宝了。学
生在作文时,不仅选材似曾相识,而且语言也如出一辙,更兼思
维空间狭隘、思维流向单一,使词语的组装不如大千世界那样鲜
活灵动。学生己习惯于用“公众话语”去说话,也就难免千人一
面、众口一词了。
作文感情虚假,“人”“文”分离。长期以来,“立意要高”
成为衡量作文高下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这里固然有其合
理性,但问题是立意的高否,在语文界总是与“政治性”、“思
想性”划上了等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文教学所提倡的写
“真文”、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就无法实现。
然而,作文总要写,考分总要得,于是有的就搬套范文,有的就
虚构生活,有的干脆胡编乱造,甚至不惜以爹死娘亡来换取阅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作文教学如此馗尬的局面呢?根
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文化影响。“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
能力,是最能开发并超越人类自身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
和挫伤的能力”。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
国,许多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造就了一批又
一批民族的精英。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不适时宜的文化观念
与习俗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如中庸之道:即取法于中、不
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是儒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这种中庸
哲学导致人们怕冒尖、随大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从根本
上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动机。还有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
想,所谓“虚静无为”、“随遇而安”、“听天由命”、“激流
勇退”等,这种淡漠的观念遮蔽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2.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多种
因素,在这里笔者着重谈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
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体。具体说,创造性思维
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互补;是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交
融。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多运用集中思维、逻辑思维的方式,
使学生思维缺少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和敏感性,造
成思维僵化,使写作处于一种麻木状态。
3.信息积累贫乏。“写作,是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
录、交流、传播信息的语言活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写作过程,
这是一个有序的、系统的、完整的动态过程,是由物到意又由意
到言的复杂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积累,也可以说素材
积累或信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素材丰
富与否,是决定作品优劣的重要条件。而素材的获得主要有两种
途径:一是直接积累,二是间接积累。而我们的学生写作文之所
以没有创意,恰恰是因为阻塞了这两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先来说
直接积累。直接积累是创作主体“以整个身心亲自在现实生活中
获取创作素材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观察与体验、感受与理解、
触发与捕捉等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单调乏味的生活使他们不屑
于观察定型的、熟悉的事物,而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往往又不会观
察,他们的所谓观察,仅仅是“看”,而没有启动思维、融进情
感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事物。加之,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
越,双亲的过分照料又使他们避开了许多艰辛的生活锻炼,久而
久之,他们参与实践、观察社会的能力逐渐萎缩,致使本来就阅
历少、知识浅的学生更加孤陋寡闻了。这种狭隘的生活领域、稀
对于获取素材的第二种途径——间接积累,即“借助前人或同时
代人撰写的书籍和口述来积累素材”,学生也没有很好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