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问自己,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记得英国文学家、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大小算个文人,当过文化站长、做过宣传委员,后来还成了省作协会员,出过几本书,与舞文弄墨走得近。读书成了我的癖好,尽管有时眼力不济,还是会坚持读点书。好在现在读书的渠道比较多,除了读纸质书,还可以在手机上读,听原文朗读,尽管读的不多,但有个感觉,一天不读书,还真的有些不自在。
成语“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形容人学问大的,让人望而生敬。庄子那个年代的书,还是一卷卷的竹简。五车竹简书,恐怕还抵不上今天一车纸质书。我们现在读书的环境太好了,用功的程度还远不如古人。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都有丰富的藏书:老舍五千余册,德国的伏尔泰六千九百余册,鲁迅一万四千余册,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三万两千余册,郑振铎先生最多,九万四千余册。虽说并非谁的藏书越多,谁的学问就越大,但要想做学问、做好学问,不读书、不读许多书,恐怕是不行的。
文学的两个支点就是阅读与生活。阅读就是写作的源头和活水。对于读书,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强调的读书思路。读过的书终究会变成血肉筋骨,进入意识之中,润物无声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带着兴致阅读。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以书为良师益友,为修心养性之至宝,古来如此。然而,看书,一定要看名著。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福斯特认为,每个故事有它
自己的模式,这些故事模式一般都是从那些伟大的作品开始的。而这些伟大的作品,因为故事讲得好,历久弥坚,又成为后世作家创作文学、影视作品的借鉴,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读懂了那些经典书籍,熟悉了那些典型的故事模式,此后再读其他书籍,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奔着追求阅读。人总要有点追求,读书也一样。人活一世不能一味追逐名利,有质量的人生一定是厚重的人生,而厚重除了需要丰富的阅历,还需要智慧来填充。生活和工作使人获得阅历,读书使人获得智慧,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从言谈举止中,从待人接物中,不同气质的人表现出不一样的精神追求。跟不读书的人聊天,只能聊柴米油盐酱醋茶、聊工资、聊房价,倘若跟读书人在一起,天南海北、古往今来都可以聊,遇上知心的,聊一聊各自最近读的书,聊与之有关的所感所悟,是心灵的碰撞,是再多金钱都不能替代的享受。如何做一个志趣高洁、纯真善良,让人如沐春风的人,书籍也许是最好的老师。文学爱好者,应该也必须是有着精神追求的人,在文明的社会中,发挥文明的力量,成为文明的标杆。一个人一生当中有一二知己足矣,照此而言,倘若朋友中有读书人,实乃幸运矣。尤其是一个与文字结缘的人,不亲近书本,不热爱阅读,果真如此,输出的文字也会日渐式微,逐渐成为唱给自己的挽歌。
古诗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有时直接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喜欢读书的人,应该是天下最美的人。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当你烦恼时拿起一本书,它会告诉你开心是多么的重要;当你愤怒时,拿起一本书,它会告诉你,理解是多么的宝贵;当你无聊时,拿起一本书,它会告诉你充实的生活是多么的难求。我们身处“中国文学之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为文化名城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