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程焕文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图书馆学史专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AZD066),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现当代图书馆学史专题研究》《中国图书馆学史著名人物与经典著作》。课题组成员有:潘燕桃、王蕾、肖鹏、张琦、冯云、刘喜球、高雅、蒋啸南、林梦笑、周余姣、王静芬、彭嗣禹、文琴、苏日娜、陈润好、唐艳、张靖、周旖、唐琼、何韵、罗惠敏、杨新涯、廖柏成、潘雅茵、王梅玲、谢宝暖、庄道明、蔡明月。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图书馆学史是中国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图书馆学史的研究中,中国现当代图书馆学占据关键的位置,与当下中国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的联系最为密切。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中国现当代图书馆学史专题研究》共包括十章,每章为一个专题。
专题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馆学的恢复和建立”。该专题主要探讨1949~1957年新中国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这一时期,在外有苏联图书馆思想的传播,在内有我国“为工农兵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政策影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图书馆学开启了一个有别于民国图书馆学术思想脉络的新时期。
专题二是“大跃进时期到‘文革’时期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停滞”。从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运动连续不断、波澜迭起的动荡时期,也是图书馆思想的异化时期。但在“文革”末期,随着以MARC目录思想为代表的国外图书馆学新思想的初步引入,图书馆学研究开始发生转折,为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学学术体系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专题三是“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学研究的重新兴起”。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中国图书馆学的学术体系逐步重新确立、专业学会和管理机构相继成立、图书馆学教育开始复兴,学术出版、书刊交流和教材建设等工作也逐步展开。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尤其注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学界围绕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以及新技术革命等议题展开争鸣。此外,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议题还包括有偿服务、资源共享、信息组织、开架阅览和图书馆自动化等。
专题四是“学术与实践深度整合时期:近30年图书馆学研究回顾”。1996年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中国现当代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了兴盛时期,学术与实践开始发生深度整合。近30年来,图书馆学研究受到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随着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化,学术研究的内涵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图书馆权利、公共图书馆立法等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工作逐步展开,深刻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进程。这一时期,中国图书馆界在图书馆学研究的支撑下,取得了以“图书馆之城”“免费服务”等为代表的十大成就。
专题五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分期和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爬梳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学研究的七个关键议题,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公共图书馆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建设、馆员培训与交流、案例研究等。课题组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被严重忽视,应当着力发掘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社会转型期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专题六则以香港特区的大学图书馆长联席会(JointUniversityLibrariansAdvisoryCommittee,JULAC)为中心,探讨香港特区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JULAC是1967年成立的香港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机构,主要功能是讨论、协调各种馆际合作事宜,并提供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合作平台。通过梳理JULAC五十余年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该香港特区的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可概括为三点:强化内部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巩固以地缘为基础的区域合作、面向国际展开跨区域合作。
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图书馆学术的宏观图景。而在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进程中,对本土影响最大的便是苏联和美国的图书馆学。因此,专题七为“苏联图书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专题八为“美国图书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分别考察这两个国家图书馆学与中国图书馆学的交流与互动。
专题七发现,苏联图书馆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高峰期在1950~1964年,主要通过国内的专家学者翻译、研究,专业人员的交流与教育,文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宣传推广苏联文化等途径实现广泛传播。中国对苏联图书馆学的引介和研究,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思想、图书馆服务理念、图书分类学、目录学、儿童图书馆、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最为活跃。苏联图书馆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面的,从正面来讲,它促进了中国新政权下全新图书馆理论体系的构建,从反面来讲,“苏联化”的中国图书馆学在理论深度和技术创新上仍有所欠缺。
专题八发现,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些活动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美图书馆学交流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形式是论著和人员的交流:一方面,对美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翻译与介绍研究,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美国华人图书馆员是中美交流中的重要媒介,长期以来,在增进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出台。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法律是中国图书馆现当代学史中最重要的文本。它们凝练并系统反映了中国图书馆学人的思想精华和学术成就,并将直接作用于未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因此,专题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与研究”和专题十“公共图书馆立法研究回顾”尝试深入研究并解读这两个学术文本的内涵与精神。
《中国图书馆学史著名人物与经典著作》尝试以一种崭新的学术体例,回顾中国图书馆学史的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中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经典著作和里程碑式作品。
“世纪大师”对韦棣华、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四位宗师的生平、事业和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位列篇首,以示不忘根本、饮水思源。余下的十五个章节覆盖图书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含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的两条学术脉络。第一条以近代“图书馆制度”的组织和形成为中心,包括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术史、图书馆史、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描述、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图书馆服务、数字图书馆等研究领域;第二条以“图书”的研究和保存为中心,包括图书史、目录学、图书馆古籍整理、文献保护等四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