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那个时候我还在念大学,刚接触Java系列的课程。
那种能疯狂获取新知的感觉和回顾总结自己的所学和积累,也正是我想带给读者朋友们的。
很庆幸,一路走来,初心一直没变。
刚学Java课程,那时候看着网易云课堂的免费视频教程,还有一堆参考书和课本,就这么学了起来:
基础的知识学完了,在学校图书馆左翻右翻到了一些进阶的书,也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
然后就跟着开始学习JavaWeb和Spring等主流框架了:
暑假也没有回家,在学校实验室准备秋招,补了一下自己最薄弱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还有一些基础的东西:
由于秋招不太理想,也渐渐觉得自己想要学习和感兴趣的东西还太多,想要继续学习,于是都快10月份了,才"临时"决定要考研...
考研遗憾差2分,也不愿意调剂,没有缘分就找工作吧,幸好如愿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自己也为之奋斗了7个月,以"被裁"告终:
出来之后,基于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技术"纯粹"的热爱,干脆就自己出来自己干了,也是基于兴趣和爱好学习和输出了起来:
对比各大快速成长起来的公众号主,我算是末流。
第一条消息是我胡乱打出来的,第二条则是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石黑一雄的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的一句话。
请问,哪条消息的“信息量”更大?
直觉上来说,第二条的信息量更大,因为它好歹是一条信息,而第一条则完全是乱码。
但第二条消息只不过是看起来更有意义而已——信息量更大的其实是第一条。
上面的句子我想你一猜就能知道这句话是“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这就是说,第二条消息是可压缩的。
第一条消息,哪怕拿掉任何一个字,你都猜不出它是哪个字。
也就是说,一段消息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仅仅由这条消息的长短决定。
有一个比较好帮助我做到这一点的观点是:信息就是意外。
譬如如果我在写「MoreThanJava」文集的时候,如果就只是像《xx天快速入门Java》一样,快速的过一遍Java的基础语法点,我会觉得我没有做过这件事。
相反我做了一块「编码之前必须了解的东西」这一part,让读者朋友们能了解计算机一些基础但必要的知识,我觉得这就是意外。
另外,更详细更形象我觉得也是一种"信息意外"。
譬如,在介绍变量的时候,借鉴引入了一张"被撕碎的纸片",这就使得变量这个"形象”更具体了:
制造这样的"意外"不仅仅需要更加细致的思考,当然也需要更多知识的摄入,越思考这样的事情,我就越难以下笔,写出来的东西也总觉得"差点儿意思"。
D1缺乏诊治箭伤的知识体系,脑中只有几点零散的知识,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想不到感染、发烧、饮食禁忌等事情,结果他的病人回去后,伤口感染、化脓,引起各种并发症,后来救治无效,含恨离世。
反观D2,因为有知识体系,能够系统的、多维度的、多环节的考虑各种问题,妥善制定箭伤医治策略,他的病人得到了很好的诊治,很快就痊愈了。
医疗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治病救人,效用立竿见影,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同样有这样的效果。
为什么我们看书会觉得有收获,是因为它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成体系的介绍。
成体系的知识才有价值。
所以反思自己,总是以兴趣为起点写文总是缺乏一些"价值",对比JavaGuide、小林Coding、敖丙、帅地这些吾辈楷模来说,自己的输出缺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