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束的“束”--shu四声(同“树”),而不读——结“素”;
2、强劲的“劲”--jing四声(同“净”),而不读——强“禁”;
3、召开的“召”--zhao四声(同“照”),而不是——“招”开;
4、迁徙的“徙”--xi三声(同“喜”),而不读——迁“稀”;
5、勉强的“强”--qiang三声(同“抢”),而不读——勉“墙”;
6、粗犷的“犷”--guang三声(同“广”),而不读——粗“矿”;
7、果实累累--(léi),不读lěi
8、良莠不齐的“莠”--you三声(同“有”),而不读——良“又”不齐;
9、瑕不掩瑜的“瑜”--yu二声(同“鱼”),而不读——瑕不掩“玉”;
10、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筵”--yan二声(同“言”),而不读——天下没有不散的“厌”席。
11、禅让的“禅”——读shan(同“善”),佛教坐禅当读chan(同“蝉”);
12、自怨自艾的“艾”读作yi(四声);
13、呱呱坠地的“呱”--读gū(一声),不读guā
14、住宿的“宿”--读su(四声),不读xu
1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读xian(四声);
16、驾一叶之扁舟的“扁”--读作pian(一声);
17、博闻强识的“识”——“博闻强识”、“标识”的“识”同“志”,要读zhi,四声;
18、虚以委蛇的“蛇”--读作yí(二声);
19、殷红如血的“殷”--读作yan(一声);
20、亚洲的“亚”――正读第四声,误读第三声
21、洞穴的“穴”――正读第二声,误读第四声
22、室内的“室”――正读第四声,误读第三声
23、给予的“给”――(ji)三声
24、角色的“角”――(jue)二声
25、关卡的“卡”――(qia)三声
26、凹陷的“凹”――读ao(一声),不读yao(摇)
27、拗口的“拗”――在这里读(傲),不读执拗不过大腿的niu(牛,去声)
28、芭蕾的“蕾”――读lei(磊),不读lei(雷),花蕾、蓓蕾。
29、巷道的“巷”--读hàng,不读xiàng
30、白炽的“炽”――读chi(翅),不读zhi(织)。;炽热,炽盛的均读chi(翅)
31、暴殄天物――“殄”读tian(舔),灭绝。
32、蚌埠――“蚌”在这里读beng(蹦),不读蚌壳,鹬蚌相争的bang(棒)。
33、秘鲁――“秘”在这里读bi(必),不读秘密mi(觅)
33、贲临――“贲”在这里读bi(必),不读贲临ben(奔)
34、裨益――“裨”在这里读bi(必),不读裨益pi(皮)
35、鞭笞――“笞”读chi(吃),不读tai(台)
36、鞭挞――“挞”读ta(踏),不读da(达)
37、屏息――“屏”在这里读bing(丙),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ping(平)
38、博闻强识――“识”在这里读zhi(志),不读识字shi(时)
39、不啻――“啻”读chi(翅),不读di(帝)
40、不卑不亢――“亢”读kang(抗),不读kang(康)
41、猜度――“度”在这里duo(夺),不读温度,气度,置之度外的du(肚)。以己度人,审时度势,度德量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度”君读duo(夺)
42、谄媚――“谄”chan(产),不读xian(陷)
43、忏悔――“忏”读chan(颤),不读qian(千)
44、徜徉――changyang(肠羊),不读tangyang(躺样)
45、嗔怪――“嗔”读chen(抻),不读tian(填)
46、瞠目结舌――“瞠”读cheng(撑),不读tang(堂)
47、成绩――“绩”读ji(机),不读ji(记)。功绩,战绩,劳绩的“绩”均读ji(机)
48、踟躇――chichu(池除),不读zhizhu(知著)
49、粗糙――“糙”读cao(操),不读zao(造)
50、粗犷――“犷”读guang(广),不读kuang(矿)
51、猝不及防――“猝”读cu(醋),不读cui(翠)
52、大腹便便――“便便”在这里读便宜的pian(骈),不读方便的bian(便)
53、胆怯――“怯”qie(切),不读que(却).怯懦,怯弱的”怯”均读qie(切)
54、堤岸――“堤”读di(低),不读ti(提),堤防“堤”在这里读di(低),不读ti(题)
55、恫吓――dònghè,不读tongxia(同下)
56、对峙――“峙”读zhi(志),si(寺)
57、阿谀――“阿”在这里读e(一声),不读阿哥,阿飞,阿拉伯的a(啊)
58、饿殍――“殍”读piao(三声),不读fu(浮)
59、菲薄――“菲”fei(匪),不读芳菲的fei(非)
60、分袂――“袂”,袖子,mei(妹),不读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mei(妹)
61、刚愎自用――“愎”读bi(毕),不读fu(复)
62、高丽――“丽”在这里读li(离,二声),不读美丽的li(力)
63、蛤蜊――“蛤”读ge(隔),不读ga(嘎)
64、皈依――“皈”读gui(归),不读fan(贩)
65、诡谲――“谲”读jue(决),不读ju(桔)
66、颔首――“颔”读han(汉),不读han(含)
67、荷枪实弹――“荷”在这里读he(贺),不读荷花的he(何).负荷,荷重,何锄的”荷”均读he(贺)
68、呼天抢地――“抢”在这里读qiang(枪),不读抢劫的qiang(襁)
69、怙恶不悛――“怙”,依靠,坚持,读hu(户),不读gu(姑);”悛”,悔改,读quan(圈),不读jun(俊)
70、回溯――“溯”读su(素),不读suo(缩,去声)。追溯,上溯的”溯”均读su(素)
71、戛然而止――“戛”读jia(颊,二声),不读ga(嘎)
72、校对――“校”在这里读jiao(叫),不读xiao(笑)。校样,校阅,校正的“校”均读jiao(叫)
73、酵母――“酵”jiao(叫),不读xiao(笑)。发酵。
74、劲敌――“劲”在这里读jing(净),不读干劲的jin(进)。劲旅,劲吹,强劲,刚劲,疾风知劲草的“劲”均读jing(净)
75、狙击――“狙”ju(拘),不读zu(阻)
76、角逐――“角”在这里读jue(决),不读角落,号角的jiao(脚)。角色,主角,配角,角斗,口角的“角”均读jue(决)。
77、倔强――“强”在这里读jiang(匠),不读坚强的qiang(墙)
78、龟裂――“龟”在这里读jun(军),不读乌龟的gui(归)
79、恪守――“恪”读ke(客),不读ge(各)。
80、莅临――“莅”读li(力),不wei(位)。
81、耄耋之年――“耄耋”读maodie(冒叠)。
82、面面相觑――“觑”读qu(去),不读xu(虚)。
83、谬论――“谬”读miu,不读niu(拗),荒谬,谬误,大谬不然的“谬”,亦读miu。
84、南无――nāmó,不读nanwu(男吴)。
85、胳臂--读bei(轻声),不读bì
86、剽悍――“剽”读piao(飘),不读biao(彪)。
87、鄱阳湖――“鄱”读po(婆),不读bo(勃)。
88、潜力――“潜”读qian(前),不读qian(浅)。
89、倾轧――“轧”在这里读ya(亚),不读轧钢的zha(闸)。
90、请帖――“帖”在这里读tie(铁),不读服帖,帖的tie(帖),也不读碑帖、习字帖、画帖的tie(餮)。
91、龋齿――“龋”读qu(取),不读yu(禹)。
92、冗长――“冗”读rong(荣,上声),不读chen(辰)。
93、妊娠――“娠”读shen(申),不读chen(辰)。
94、潸然泪下――“潸”读shan(山)。
95、商贾――“贾”在这里gu(古),不读姓贾的jia(甲)。
96、莘莘学子――“莘”读shen(申),不读xin(辛)。
97、狩猎――“狩”读shou(受),不读shou(守)。
98、塑料――“塑”读su(素),不读suo(所,去声)。雕塑,塑像,塑造的“塑”均读su(素)。
99、拓本――“拓”在这里读ta(踏),不读开拓的tuo(唾)。
100、唾手可得――“唾”读tuo(拓),不读chui(垂)。
101、吸吮――“吮”读shun(顺,上声),不读yun(允)。
102、相形见绌――“绌”读chu(黜),不读zhuo(拙)。
103、心广体胖――“胖”在这里读pan(盘),不读肥胖的pang(旁,去声)。
104、星宿――“宿”在这里读xiu(秀),不读宿舍的su(素),如“二十八宿”。
105、噱头――“噱”读xue(学),不读ju(剧)。
106、循规蹈矩――“矩”读ju(举),不读ju(炬)。矩形,矩尺,规规矩矩的“矩”均读ju(举)。
107、兄弟阋墙――“阋”读xi(隙),争吵,不读qian(钱)。
108、燕京――“燕”在这里读yan(烟),不读燕子的yan(艳)。
109、殷红――“殷”在这里读yan(烟),不读殷勤的yin(因)。
110、筵席――“筵”读yan(严),不读yan(宴)。
111、赝品――“赝”读yan(厌),不读ying(膺)。赝本,赝币,赝鼎的“赝”均读yan(雁)
112、一哄而散――“哄”在这里读起哄的hong(四声),不读哄堂大笑的hong(轰)。
113、一暴十寒――“暴’,晒,在这里读pu(铺),不读暴露的bao(抱)。
114、翌日――“翌”读yi(义),不读yu(羽)。
115、阴霾――“霾”读mai(埋),不读li(狸)。
116、游说――“说”在这里读shui(税),不读说话的shuo。
117、越俎代庖――“俎”读zu(祖),“庖”读pao(刨)。
118、针灸――“灸”读jiu(久),不读jiu(究)。
119、箴言――“箴”读zhen(真),不读shen(慎)。
120、症结――“症”在这里读zheng(争),不读病症的zheng(正)。
121、整饬――“饬”读chi(斥)。
122、肄业--读yì,不读sì
123、匕首――“匕”读三声(比)
124、流水淙淙――读cóng,不读zōng
125、胴体--读dòng,不读tōng
读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衔,故下定决心将上述三者归纳。
(1)纛(音“道“)两种解释: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二、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2)恚(音“会”)意思为怨恨、愤怒。
(3)彖(音“团”、四声)《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
(4)掾(音“院”)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旒(音“留”)两种解释:一、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二、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7)杨思勖(音“序”)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生性刚毅果决,有军事才能,只是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报接受刺史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大怒,命杨思勖杀之。杨思勖将牛仙童绑起来,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残酷无比。
(8)妫(音“归”)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11)薨(音“轰”)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虿(音“拆”四声)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13)貔貅(音“皮休”)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4)彘(音“至”)猪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16)铉(音“眩”)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也用来比喻三公等重臣。
(17)毓(音“玉”)生育、孕育。
(18)彧(音“玉”)意思为: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或用于人名,如荀彧。
(19)昱(音“玉”)意思为:明天、照耀。
(20)矟(音“硕”)长矛的意思,同“槊”。
(21)斛(音“胡”)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22)笏(音“户”)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23)鹄,两种发音,其一音“胡”,意思是:期望,等待,恭候,如鹄立、鹄望。其二音“古”,意思是:箭靶的中心,例如中鹄。也有目标的意思。
(24)毂(音“姑”)毂辘,同轱辘。音“古”。
(25)瞽(音“古”)虽瞎但有眼珠。
(26)匦(音“鬼”)箱子、小匣子。
(27)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28)晷(音“鬼”)日影,比喻时光,如余晷,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
(29)旰(音“干”)晚、天色晚。如宵衣旰食。
(30)缗(音“民”)古代穿铜线用的绳子。古代计量单位:钱十缗(即十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31)愆(音”千“)罪过的意思,例如绳愆纠谬。
(32)黥(音”晴“)刺字,又如: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黥布(英布,汉高祖的大将、功臣。因犯罪被黥面);黥首(汉代刑法之一。其法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33)郃(音“和”)张郃,字儁乂(音“义”)。
(34)万俟卨(音“莫齐谢”)万俟,出自鲜卑族拓跋氏,北魏有十大贵族,“万俟”为其中之一。
(35)炅(音“鬼”、音“炯”)光、明亮、热的意思。
(36)邽(音“归”)姓氏、地名。上邽,古县名。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
(37)骠骑(音“飘其”)古代将军的名号。
(38)飨(音“想”)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祭祀;同“享”。
(39)伏惟尚飨,“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旧时写奠草的格式,在结尾部分。祭文中结尾经常用这个词,大概意思是伏在地上恭敬的请被祭者享用供品。【出处】唐·陈子昂《祭韦府君文》:“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40)谒(音“夜”)拜见;说明,陈述,告发;请求;名帖;掌管晋见的近待。
(41)黼(音“府’)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
(42)黻(音”伏“)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黼黻。
(43)睿ㄒ簟备埃┩案保屯罚嫦蛳拢挥糜谌嗣纾赵孟,曹睢
(44)簠(音”府“)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45)阃(音“捆”)门槛,门限;特指城郭的门槛;统兵在外的将军,委以腹心、寄以专阃;内室,借指妇女。
(46)堃(音“坤”)同“坤”(多用于人名)。
(47)髡(音“坤”)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
(48)囷(音“群”一声)古代一种圆形谷仓。
(49)箧(音“且”)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50)罴(音“皮”)熊。
(51)鬯(音“唱”)甲骨文字形,象器皿中盛酒形,中有小点,表示酒糟。本义: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
(52)鬻(音“玉“)卖、出售。
(53)贲(音”奔“)通“奔”。急走、逃亡。虎贲之士。
(54)卮(音“之“)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
(55)贽(音”志“)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56)赜(音”责“)深奥。
(57)羑(音”有“)里,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汤阴县北。西伯(即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
(58)匏(音”袍“)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中国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59)厝(音”错“)安置:厝火积薪;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浮厝,暂厝;磨刀石。
(60)詈(音“立”)责骂。
(61)嫠(音“离”)寡妇(上古时期,寡可指寡妇和寡夫,而嫠只指寡妇)。
(62)剺(音“离”)割、划开。
(63)磔(音“哲”)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
(64)奭(音“是”)盛大的样子;红色;恼怒;消散的样子;姓。
(65)淦(音“干”)水入船中。河工称起伏很大的激浪。
(66)霁(音“季”)雨雪停止,天放晴;怒气消除。
(67)赉(音“赖”)赐予,给予。
(68)赍(音“鸡”)怀抱着,带着;把东西送给别人;旅行的人携带衣食等物。
(69)垕(音“后”)古同“后”
(70)堃(音“坤”)同“坤”。
(71)玦(音“绝”)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代常用以赠人表示决绝;戴于右拇指助拉弓弦之器。俗称“扳指”。
(72)铎(音“夺”)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73)郗(音“西”)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沁阳县;姓。
(74)觐(音“晋”)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
(75)田穰苴(音“嚷居”)
(76)芈(音“米”)姓。芈姓。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
(77)镒(音“亦”)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78)剡(音“眼”)尖,锐利;削,刮。(音“善”)〔剡溪〕水名,在中国浙江省。
(79)隰(音“习“)低湿的地方;新开垦的田。
(80)钺(音”月“)是中国先秦时代武器,为一长柄斧头,重量也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但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
(81)弇(音“眼”)覆盖,遮蔽;承袭;深;狭。
(82)罅(音“下”)缝隙、裂缝。
(83)傕(音“绝”)古人用名字,李傕。
(84)郤(音“细”)姓。
(85)缇(音“题”)橘红色。缇骑(音“其”):秦设中尉,汉武帝更名执金吾。以其为著橘红色衣装的骑兵,故称之。是帝王出巡时护卫的骑兵,后指逮捕犯人的骑兵(锦衣卫)。
(86)谶(音“趁”)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87)垕(音“后”)古同“厚”,明神宗叫朱载垕。
(88)仝(音“同”)古同“同”,姓氏。
(89)髯(音“然”)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90)寔(音“时”)同“实”、放置、此。
(91)斋醮(音“叫”),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
(92)醢(音“海”)用肉、鱼等做成的酱;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93)渊薮(音“渊馊”)渊:深水,鱼住的地方;薮:水边的草地,兽住的地方。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94)耒耜(音“磊四”)古代农具名。
(95)兕(音“四”)〔~觥〕古代一种酒器;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
(96)畏葸(音“为喜”)葸,畏惧。畏葸,畏惧,害怕。
(97)褫(音“尺”)剥夺;脱去,解下。
(98)乩(音“几”)占卜问疑,扶乩。
(99)麈(音“主”)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麈尾(即“拂尘”)。
(100)蠲(音“捐”)除去,免除:~除。~免。显示,昭明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
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
“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后来泛指牙齿。白居易《与元九书书》:“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
“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铁”出现于春秋时期。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如《史记·文帝本纪》:“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
“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
“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的意义,《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上例的“坐”当“犯罪”讲。汉乐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上例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
“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说文》“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韩非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方言》:“凡土而高且大者谓之坟。”《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沿着那汝水的大堤,砍伐那枝条树干)《楚辞·九章》“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大坟”是高大的土堆。远古,人死理起来并不堆土,故《礼记·檀弓》云:“古者墓而不坟。”后来,墓上堆土,就把这种土堆称为“坟”,于是“坟”也就指用土堆起的坟墓了。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
“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登”(盛肉于豆,盛肉于登。”)“豆”就是指这种器皿。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豆”,而叫“菽”。
“脚”,原指小腿。中古以后,“脚”指踝骨以下部分,当“足”字解。今义则把原来的“小腿”转移到小腿以下的部位了。
“兵”本指兵器。《说文》:“兵,械也。”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成语“短兵相接”之“兵”,都指兵器,今义是指士兵、战士,把“兵器”转移到持兵器的人,就是词义搬了家了,搬到附近的地方去了。
第四、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褒贬的。由于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从而影响词义褒贬的更替。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有的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例如:
“爪牙”,古代是指武将、猛士,是个褒义词。《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爪牙”的今义是指帮凶、走狗,成为贬义词了。
“复辟”古代是指“恢复君位”,是个褒义词,现在是指“反动势力的复活”,成为贬义词了。
“锻炼”,古代是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成为褒义词了。
“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
“贿”,古代有“赠送财物”的意思,是个中性词。《左传·宣公九年》:“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之。”“贿”的今义是指“贿赂”,即“用财物收买”的意思。成为贬义词了。
这样看来,古今词义的异同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有些词的词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不仅仅限于基本词汇部分的词。有些词,古今字书的注释大体相同。不仅单音词如此,复音词也不乏其例。早在《诗经》里就有芍药、梧桐、凤凰、仓庚、蟋蟀、苍蝇、参差、窈窕等词,我们阅读古书,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这类词,不会产生什么误解,但这类词在全部词汇系统中只占少数。
第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揭”,古代是“高举”的意思。《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西柄之揭。”(箕星之北有南斗星,西翘长柄,向东远伸。)《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明白清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把“昭然若揭”释为“明显得像揭开盖子一样”.这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现代“揭”的常用意义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的东西分开,古今意义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锦绸杠。”现代“绸”的常用意义是“绸子”,指薄而软的丝织品。
又如《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敌国”是指与我地位相匹敌的国家,并不是与我相为仇敌的国家。《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是指外交使节,并不是人们出行时所携带的衣物铺盖。《尔雅》:“凫,雁丑也。”“丑”是“类”的意思,是说凫是雁的一类。有人曾把“凫,雁丑也。”理解为凫是丑雁,词义理解错了。我们在阅读古书中最感困难的属于这一部分。
第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例如:“爱”,古今都有“喜欢”、“亲爱”的意思。但在上古“爱”字还有一个常用的意义项,是“吝惜”、“舍不得”的意思。《老子》:“甚爱必大费。”《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恨”,古今都有“不满意”的意思,但是古今词义所表示的轻重程度不同。古代汉语的“恨”主要表示“遗憾”的意思,程度轻。《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和遗憾。)现代汉语的“恨”却表示仇根”的意思,程度重。
“骤”,古今都有“急速”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屡次”的意思,《楚辞·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吕氏春秋·适威》:“骤战而骤胜。”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今之'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凡《左传》、《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而现代汉语主要用来表示“骤然”、“突然”的意思。
又如“池”,古今都是“池塘”的意思,而古代还有“护城河”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
“国”,古今都有“国家”的意思,而古代还有“首都”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
“色”,古今都有“女色”的意思.而古代还有“脸色”、“表情”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
“树”,古今都有“树木”的意思,而古代还有“种植”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
“馆”,古今都有“宾馆”的意思,而古代还有“宫殿”、“教学场所”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
“除”,古今都有“除去”的意思,而古代还有“宫殿台阶”、“任命官吏”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
池、国、色、树、馆、除等词,都是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词。
学习古汉语词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王力《古代汉语》),我们要在古今词义的“微殊”上狠下功夫。
关于同义词辨析
辨析同义词的目的在于找出同义词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准确地理解古文原意。这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辫析。
一、从形制用途不同辩析
例如:
[环—欢]“环”和“玦”在供人佩带的玉器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形制和用途却不一样。“环”是平圆中间有孔的佩玉,古人常以“环”暗示“回还”和“复好”;“欢”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人常用“玦”来象征“决断”或“决裂”。如:
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苟子·大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府—库]“府”和“库”在收藏财物的屋舍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形状和用途却有区别。“府”是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库房。而“库”却是较大型的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库房。如:
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商君书·去强》)
焚库无聚,将何以守矣(《左传·哀公十六年》)
[筵—席]“筵”和“席”在地上铺的席子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筵”多是竹子编的,形状较大,只铺一层,铺筵的目的是为了与地面隔开,保持清洁。而“席”多是蒲草编的,铺在筵上供人坐卧,形状较小,多为长方形,铺席的目的是为了隔潮,席可以铺几层。如:
或斯之筵,或授之几。(《诗经·大难·行苇》)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二、从方式状态不同辨析
[盟—誓]“盟”和“誓”在“发誓”、“立誓”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誓”多表示一人的决心和誓言,可以没有什么仪式。而“盟”是“宣誓结盟,多表一方或多方的决心和诺言,立誓结盟要举行仪式,一般是杀牲歃血为盟。如: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侵—袭]“侵”和“袭”在偃旗息鼓地进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进攻的方式不尽相同。“侵”指不宣而战,直接进犯别人的国土。而“袭”是乘人不备,偷偷地进攻,比“侵”更富于秘密性。如: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信公四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年》)
[坐—跽]“坐”和“跽”在两膝着席而坐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状态却不一样。“坐”是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身体比较松弛和自然。而“跽”是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表示一种恭敬和戒备的姿态。如: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项王按剑而跽。(《史记·项羽本纪》)
三、从事物部位不同辨析
[牙—齿]“牙”和“齿”作为人的咀嚼器官这一意义是同义词,但它们分布的部位却不相同。“牙”指排列在牙床后部的大牙。而“齿”指排列在唇部的门牙。因而“唇亡齿
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如:
齿牙完坚。(《后汉书·华佗传》)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根—本]“根”和“本”在树的根基部分这一意义是同义词,但它们的部位也不相同。“根”一般指树根,是树体埋在地下的部分。“本”有时指树根,但更多的是指树干,是树体挨近地面的根茎部分。如:
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左传·文公七年》)
乘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左传·成公二年,》
[颈—项]“颈”和“项”都有“脖子”的意思,但它们所指的部位却有区别。“颈”指脖子的前部。而“项”则指脖子的后部。如:
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左传·定公十四年》)
案灌夫项,令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从范围大小不同辨析
[法—律]“法”和“律”都有“法令”、“法律”的意思,是同义词。但它们词义所概括的范围却有大小的区别。“法”多指“法律”、“制度”,所指范围大。较而“律”多指具体的刑罚条文,所指范围较小。如: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目氏春秋·察今》
致汉权制,而肖何造律。(扬雄《解嘲》)
[树-—木]“树”和“木”在表示“树木”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树”的词义范围小,只指“树木”。而“木”的词义范围大,除指“树木”以外,还可以指与树木有关的木材或木制品。如:
后皇嘉树,桔徕服兮。(《楚辞·桔颂》)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壹—一]“壹”和“一”在“专一”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壹”的词义范围小,只用于“专一。”而“一”的词义范围却很大,即可指基数“一”,又可以表示“统一”或“一致”。该用“壹”的地方都可用“一”,而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如:
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左传·成公十三年》)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五蠹》)
花卉别称:
【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雅称“贵客”,还有称是“国色天香”、“百两金”、“木芍药”、“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高尚君子”。美称“花君子”,雅称“净客”,别称“水华”、“水旦”、“水苏”、“泽芝”、,还有称“君子者”。
【兰花】:“美称”空谷佳人”,雅称“幽客”。其他有称之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空谷幽兰”、“话中君子”。
【梅】、【兰】、【竹】、【菊】共称花中“四君子”。
【月季】:历来被称为“人间不老春”。她的美称为“月月红”、“四季花”、长寿花“、”斗雪红”。
【菊花】:别称:“黄花”,雅称“寿客”。还有称“隐逸者”,与【兰花】、【水仙】、【菖蒲】称“花草雅”。
【茉莉】:古尘“没利”,美称“人间第一香”,雅称“神客”。
【梅花】:雅称“清客”。它和【松】、【竹】合称“岁寒三友”,与【山茶】、【水仙】、【迎春】合称“花中四友”。
【杜鹃】:雅称“山客”与【山茶花】、【仙客来】、【石腊红】、【吊钟海棠】称“盆花五姐妹”。
婚期別称:
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
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
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
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
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
第十五年水晶婚第二十年磁婚
第二十五年银婚第三十年珍珠婚
第三十五年珊瑚婚第四十年红宝石婚
第四十五年青玉婚第五十年金婚
第五十五年绿宝石婚第六十年白金婚
寿龄别称:
【孩提】幼儿时期【总角】童年时期
【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
【花信】女子24岁【而立】30岁
【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
【古稀】70岁【喜寿】77岁【米寿】88岁
【白寿】99岁【耄耋】80-90岁【期颐】100岁
时辰别称:
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别称”分别为:
子时——“夜半”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卯时——“日初”
辰时——“食时”巳时——“隅中”
午时——“日中”未时——“日映”
申时——“哺时”酉时——“日入”
戌时——“黄昏”亥时——“人定”
老人别称:
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
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呼。《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宫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湘赋》,老宿咸称之。"
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子:老人自称。《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侍中。"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文房、器物别称:
笔(管城子、中书君):古时人毛颖,封成管城,累拜中书令,与用管做成的笔能书写有联系,故得名;
砚台(石虚中、即墨侯):石虚中被封过即墨侯,又为人器度方圆;
墨(松使者):传说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号松使者;
纸(楮先生):传说纸是由楮叶造的;又称“剡藤”,浙江嵊县剡溪产的藤枝能造纸,故又名:又称“玉版”,成都尝花溪制造出来的纸如同玉片一样而得名;
剑(干将莫邪):因春秋时铸剑名家干将莫邪得名;
扇(仁风、便面):仁风,系晋朝袁宏因谢安送他扇子,称是“当奉扬仁风”;便面,传说汉朝张敞走马章台街,以扇挡面,故得名;
小船(蚱蜢):小船很轻快,像小虫一样,所以叫蚱蜢;
镜子(菱花,专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开的一种花;
竹箫(玉参差):因姜白石两句诗“剪烛屡呼银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而得名;
手杖(鸠杖):老年人用的手杖叫鸠杖,因鸠是一种不噎的鸟,取其老人安全的意思;
钥匙(鱼样):传说周穆王时造的一种门锁,样子同鱼一样,因为鱼在水中昼夜不闭眼,取其能守夜意;
琴(绿绮、焦桐):绿绮系汉司马相如的琴名,焦桐是汉代蔡邕的琴名;
香(龙涎、鸡舌):以珍贵材料得名;
弓(繁弱):繁弱系地名,以出弓闻名;
中国别称:
【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其它别称:
钱的别称:泉、方孔兄、邓通、阿堵物、青蚨、上清童子;
酒的别称和雅号:琼、玉液、金浆、家酿、香醪、红友、玉友、欢伯、杯中物、三酉、般若汤、杜康、白堕、曲生、曲秀才、金浆太醴、福水;
雪的别称: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碎琼乱玉;
月亮的别称: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望舒;
书信的别称:鸿、鸿雁、尺牍、尺素、函杞;
接信:烹鲤、青鸟飞来;
竹子:明
古代美女的十项指标:
【一之容】螓首、杏唇、犀齿、酥乳、远山眉、秋波、芙蓉脸、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
【二之韵】帘内影、苍苔履迹、倚栏待月、斜抱云和、歌余舞倦时、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
【三之技】弹琴、吟诗、围棋、写画、蹴鞠、临池摹帖、刺绣、织锦、吹箫、抹牌、秋千、深谙音律、双陆。
【四之事】护兰、煎茶、金盆弄月、焚香、咏絮、春晓看花、扑蝶、裁剪、调和五味、染红指甲、斗草、教鸲鹆念诗。
【五之居】金屋、玉楼、珠帘、云母屏、象牙床、芙蓉帐、翠帏。
【六之侯】金谷花开、画船明月、雪映珠帘、玳筵银烛、夕阳芳草、雨打芭蕉。
【七之饰】珠衫、绡帔、八幅绣裙、凤头鞋、犀簪、辟寒钗、玉、鸳鸯带、明珰、翠翘、金凤凰、锦裆。
【八之助】象梳、菱花、玉镜台、兔颖、锦笺、端砚、绿绮琴、玉箫、纨扇、毛诗、玉台香奁诸集、韵书、俊婢、金炉、古瓶、玉合、异香、名花。
【九之馔】各色时果、鲜荔枝、鱼虾、羊羔、美酝、山珍海味、松萝径山阳羡佳茗、各色巧制小菜
。
【十之趣】醉倚郎肩、兰汤画沐、枕边娇笑、眼色偷传、拈弹打莺、微含醋意。
古代少女十大定情信物:
【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钗】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耳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缠臂金】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戒指】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玉佩】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同心结】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裙】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月令別称: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季令别称: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节令别称: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正月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子时——“夜半”
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
卯时——“日初”
辰时——“食时”
巳时——“隅中”
午时——“日中”
未时——“日映”
申时——“哺时”
酉时——“日入”
戌时——“黄昏”
亥时——“人定”
中华礼仪用语:
诗写华夏吟九州,墨氲中国著今古。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中华传统节日: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17、九月九日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
21、十二月八日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古代女子每月情趣生活:
一月踏雪寻诗,烹茶观雪,吟诗作乐。
二月寒夜寻梅,赏灯猜谜。
三月闲厅对弈。
四月曲池荡千,芳草欢嬉。
五月韵华斗丽,芬芳满园。
六月池亭赏鱼,池边竹林飒飒作响。
七月菏塘采莲,泛舟湖上。
八月桐荫乞巧。
九月琼台赏月。
十月深秋赏菊。
十一月文阁刺绣。
十二月围炉博古。
古代汉人女子的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两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压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头。
《西游记》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推荐用法:见丈母娘必备荐用语
《西游记》:第62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道高一尺魔高丈”
推荐用法:法制节目滚动播出词汇
《西游记》第50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推荐用法:简历自荐用语,常配雄鹰图片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推荐用法:拜师必备用语
《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不看僧面看佛面”
推荐用法:黑帮讨债必备口头禅
“世上无难事,是怕有心人。”
推荐用法:老师家长鸡汤用语
“人逢喜事精神爽”
推荐用法:微博常用得瑟配语
“人生何处不相逢”
推荐用法:泡妞常用
《西游记》第40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其实这句话最早应该是宋·晏殊《金柅园》:“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推荐用法:土匪最爱用语
“今朝有酒今朝醉”
推荐用法:花钱借口
《西游记》第5回: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最早出处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推荐用法:黑帮讨债专用语
“棋逢对手”
推荐用法:体育频道最爱用语
《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最早出自《唐诗纪事》卷七十七,“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推荐用法:又是黑帮土匪最爱用语!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推荐用法:长辈语重心长高频用语
“树大招风”
“拿贼拿赃”
推荐用法:捉奸在……
“事不过三”
推荐用法: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强龙不压地头蛇”
推荐用法:快递镖局行走江湖信条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冤家路窄”
推荐用法:TVB高频词汇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推荐用法:仰天长叹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28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推荐用法:做坏事被抓必备台词
“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
推荐用法:国产抗日剧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32回:“大王,怎麼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推荐用法:公益捐助活动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80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
“功到自然成”
推荐用法:武侠小说高频词汇
“好男不与女斗”
推荐用法:被家暴丈夫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男不与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
“好死不如赖活着”
推荐用法:劝人高频词汇
“双拳难敌四手”
推荐用法:师傅!打不过怎么破高频词汇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推荐用法:已成二次元捏他
“朋友妻,不可欺”
推荐用法:绿帽侠高频词汇
《西游记》第80回:牛王闻言,心如火发,咬响钢牙骂道:“你说你不无礼,你原
来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来寻我!且又赶我爱妾!常言
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灭。”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推荐用法:吵架高频词汇
“外来和尚好念经”
推荐用法:财经文高频词汇
“放屁添风”
推荐用法:一直觉得这个词特有画面感和味感!!
《西游记》第75回:“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可壮我些胆气。”
“屋破偏逢连夜雨”
《水浒传》第45回:“祸从天降,灾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推荐用法:指着叛徒时高频词汇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推荐用法:泡妞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35回:“宋江听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
最早是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推荐用法:反派抓玛丽苏女主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53回:戴宗道:“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最早出自南宋诗人夏元鼎的《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推荐用法:琼瑶剧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23回:“武松挽住宋江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最早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哥哥你回去。”
“一不做,二不休”
推荐用法:坏人下手前高频词汇
《水浒传》第21回:宋江道:原来却在这里!一不做,二不休,两手便来夺。
最早是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天诛地灭”
推荐用法:发誓高频词汇
“五短身材”
推荐用法:深深的恶意高频词汇
“不三不四”
《水浒传》第7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六爻每两爻一组配三才,即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与上爻为天。那么“不三不四”,其实就是“不是人”的意思了。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怕官,只怕管”
推荐用法:国民高频词汇
“七上八下”
推荐用法:施耐庵这词居然也是你造的!?
“不打不相识”
推荐用法:主角和其好基友相遇必备剧情
“大刀阔斧”
推荐用法:谈改革必备高频词汇
“两相情愿”
推荐用法:现在比较流行三厢车
“有眼不识泰山”
推荐用法:帅气亮出身份时高频词汇
“不着边际”
推荐用法:古代对于脑洞的解释
《水浒传》第19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
“立此存照”
推荐用法:古代人肯定没想到有手机截屏这东西
《红楼梦》
“意淫”
推荐用法:红楼梦首席原创词汇
“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推荐用法:男默女泪高频词
“假作真时真亦假”
推荐用法:现在有成为整容业高频词汇
“你方唱罢我登场”
推荐用法:报道团队建设活动高频词汇
“得饶人处且饶人”
推荐用法:劝架高频词汇
《红楼梦》第59回:得饶人处且饶人,得将就的就省事吧。
原出自宋代《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原意居然是指下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推荐用法:现多形容韩剧女二号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推荐用法:动员大会打鸡血高频词汇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推荐用法:多用于夸赞某类中的佼佼者。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
推荐用法:多用于惺惺相惜,相互欣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推荐用法:多用于强调事情只差最后一道程序。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推荐用法:用来形容对方英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推荐用法:用来说明极度尽职尽责。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推荐用法:做坏事前给自己的心理安慰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推荐用法:多用来说明损失惨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推荐用法:法制节目绝对高频词汇!
《金瓶梅》第1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
推荐用法:男女权问题高频词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推荐用法:国民级高频词汇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推荐用法:遇到欠钱不还人渣时高频词汇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推荐用法:领导批评高频词汇
《金瓶梅》第72回:“你还哄我哩,你那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儿,你说我不知道?”
《红楼梦》第12回:“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
“人要脸,树要皮”
推荐用法:骂人NOFACE高频词汇
《金瓶梅》第76回:“有势休要使尽,有话休要说尽。凡事看上顾下,留些儿防后才好。不管蜢虫、蚂蚱,一例都说着。对着她三位师父、郁大姐。人人有面,树树有皮,俺每脸上就没些血儿?”
“打人不要打脸”
推荐用法:原来不是周星驰发明的!!!是潘金莲发明的
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
3、喝: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4、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6、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读(tà),开拓、拓荒的“拓”读(tuò)。
42、恶: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43、便:局长大腹便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ù)舍说了一宿(xiǚ)有关星宿(xiǜ)的常识。
45、号: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46、藏: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经的宝藏(zàng)。
47、轧: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
48、卡: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49、调: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50、模: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51、没:驾车违章,证件被交警没(mò)收了,他仍像没(méi)事一样。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54、还:下课后,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55、系: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56、假: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57、降: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59、间: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60、石:两石(dàn)石(shí)子,不够装一卡车。
61、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弹: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
65、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68、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ò)见不鲜了。
69、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70、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71、簸: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72、吓:敌人的恐吓(hè),吓(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是缺少锻炼。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钉耙(pá)耙(pá)草。
75、伺: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动静。
76、好: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aī)!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78、处:办事处(chù)正在处(chǔ)理这个问题。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
80、缝:这台缝(fé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èng)。
81、澄: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问题难。
82、扇:他拿着扇(shàn)子,却扇(shān)不来风。
83、得:你得(děi必须)把心得(dé)体会写得(de)具体、详细些。
84、屏:他屏(bǐng)气,凝神,躲在屏(píng)风后面。
85、几:这几(jǐ)张茶几(jī),几(jī)乎都要散架了。
86、卷:考卷(juàn)被风卷(juǎn)起,飘落到了地上。
87、乐:音乐(yuè)老师姓乐(yuè),他乐(lè)于助人。
88、了:他了(liào)望半天,对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89、吭:小李一声不吭(kēng),小王却引吭(háng)高歌。
90、粘:胶水不粘(nián)了,书页粘(zhān)不紧。
91、畜:畜(xù)牧场里牲畜(chù)多。
92、称:称(chèng同“秤”)杆的名称(chēng)、实物要相称(chèn)
93.弄:别在弄(lòng)堂在玩弄(nòng)小鸟。
94.俩:他兄弟俩(liǎ)耍猴的伎俩(liǎng)不过如此。
95、露:小杨刚一露(lòu)头,就暴露(lù)了目标。
96、重:老师很重(zhò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óng)说一遍。
97、率:他办事从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98.空:有空(kò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少说空(kōng)话。
99.泊: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
100.朝:我朝(zhāo)气蓬勃朝(cháo)前走。
101.膀:膀(páng)胱炎会使人膀(pāng)肿吗?
102.校: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103.强: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104.塞:(sài)外并不闭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105.辟: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