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却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黄牛的利用研究最为充分,这里以家养黄牛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考古学对牛的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借助很多手段和证据,比如对牛的出土状况与考古出土背景分析,对牛骨的鉴定、观察和分析,以及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整合。考古出土的牛遗存,可能是出土于生活垃圾坑中的破碎牛骨,也可能是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中的完整牛骨架或者墓葬中的牛的某个身体部位(如牛头,牛腿等),前者一般代表食用之后的庖厨垃圾,说明是古人吃牛肉后剩余的骨头,后者代表着用完整的牛或牛的某一身体部位祭祀或随葬,可以据此研究古人用动物祭祀和随葬的文化习俗与礼制等。

牛刚被引进古代中国时,牛肉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比例很少,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肉在中华先民的肉食结构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升,社会上层或贵族比普通民众能有更多机会享用牛肉的美味,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到了春秋时期“肉食者”特指社会上层,普通底层民众很少能吃到肉,自外于“肉食者”之列,更不用说牛肉了。《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诸侯没有祭祀、宴享活动平时不能杀牛,贵族送礼也以牛肉作为贵重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当时普通民众一般主要是养猪、狗、鸡吃肉,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

(摘编自李志鹏《考古话牛迎新春》)

材料二:

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在考古研究中深化古礼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祭天祈年、知识传承都有固定的图案,从而形成盟誓用彩、丧礼用彩、祭天用彩、传承用彩的礼制规范。在距今5500年前后开始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成熟形态的玉礼器起到了表明社会司职分工、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安徽的凌家滩遗址、浙江的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在种类、数量和表达的内涵等方面都体现出跨越式进步的历史信息,将玉礼器的作用提升到新的境界。距今4000年以后,铜器成为礼器,河南二里头遗址、殷墟以及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目前发现,早期中国的古礼制度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多个类型。它们此起彼伏、相得益彰、互通互助、交流融汇,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智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为了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考古学术支撑。考古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摘编自卜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古礼考古研究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A.牛在生活中十分重要、依靠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

B.在古代中国,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说明地位高的人比普通民众享用牛肉美味的机会更多。

C.无论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的成熟玉器,还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D.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古礼制度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它们彼此融通,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中国古人存在用动物祭祀神灵的习俗,也有用动物为死者随葬,这都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学者可以从《周礼》推知此前礼制的情况,但要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礼制,除了文献记载,还需实地考古。

D.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这启示我们,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力的学术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中国的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就在本土,并非由“地中海文明”发展而来。

B.最新考古成果表明,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

C.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D.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华大地已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5.小阳同学想报考考古专业,但常遭到同学质疑:考古就是盗墓、挖宝、鉴宝,没啥前途。假如你是小阳,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会如何回应同学的质疑(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节选)

汪曾祺

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

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纯正的儒家。“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

我喜欢这样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这是蔼然仁者之言。这样的诗人总是想到别人。

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思想,我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讲一点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好呢说老实话,不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不是经过拨乱反正,我是不会产生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不会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的。不会感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不会有碧绿透明的幽默感,不会有我近几年的作品。

关于现代派。

我的意见很简单: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

最新的现代派我不了解。我知道一点的是老一代的现代派。我曾经很爱读弗·沃尔英和阿索林的作品(通过翻译)。我觉得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下的某些苏联作家是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的。比如安东诺夫的《在电车上》,显然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来的。意识流是可以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意识流和社会主义内容不是不相容,而是可以给社会主义文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的。

我的一些颇带土气的作品偶尔也吸取了一点现代派手法。比如我在《钓人的孩子》一开头写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大西门外的忙乱纷杂的气氛,用了一系列静态的,只有名词,而无主语、无动词的短句,后面才说出“每个人带着他一生的历史和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这颇有点现代派的味道。我写过一篇《求雨》,写栽秧时节不下雨,望儿的爸爸和妈妈一天抬头看天好多次,天蓝得要命,望儿的爸爸和妈妈的眼晴是蓝的。望儿看着爸爸和妈妈,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望儿和一群孩子上街求雨,路上的行人看着这支幼弱、褴褛、有些污脏而又神圣的小小的队伍,行人的眼睛也是蓝的。这也颇有点现代派的味道(把人的眼晴画蓝了,这是后期印象派的办法)。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我觉得只有这样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说,这样写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我觉是现实主义是可以、应该、甚至是必须吸收一点现代派的手法的,为了使现实主义返老还童。

但是我不赞成把现代派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

爱护祖国的语言。一个作家应该精通语言。一个作家,如果是用很讲究的中国话写作,即使他吸收了外来的影响,他的作品仍然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外来影响和民族风格不是对立的矛盾。民族风格的决定因素是语言。“五四”以后不少着力学习西方文学的格律和方法的作家,同时也在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徐志摩(他是浙江硖石人)、闻一多(湖北浠水人),都努力地用北京话写作。中国第一个有意识地运用意识流方法,作品很像弗·沃尔芙的女作家林徽音(福州人),她写的《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所用的语言是很漂亮的地道的京片子。这样的作品带洋味儿,可是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

外国的现代派作家,我想也是精通他自己的国家的语言的。

用一种不合语法,不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的,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语言写作,以为这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恐怕是不行的。

我的作品和我的某些意见,大概不怎么招人喜欢。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也许我有一天会像齐白石似的“衰年变法”,但目前还没有这意思。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

(有删改)

A.在作者笔下,“人道主义”是儒家思想根基加上政治风波淘洗后的结果,是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欣赏。

B.文中引用孔孟、陶渊明等诸多古人之言,传递出“儒家是讲人情”、“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C.“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由此逆推齐白石“衰年变法”意在达到“招人喜欢”的艺术境地。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暮春者”一段,在作者看来,之所以体现了“富于人情味”的生动,是因为它是“很美的生活态度”。

B.《求雨》中,为服务主题,作者从后期印象派中吸收方法,将望儿、爸爸、妈妈和行人的眼睛都描绘成蓝色的。

C.《窗子以外》等优秀作品,所用语言都是很讲究的中国话,说明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都能赢得读者尊重。

D.作者的作品因为加入了“现代派”的手法而大放异彩,所以作者提倡在创作中应尽可能多地吸收现代派手法。

8.结合原文简析“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句话的含义。(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l4题。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选耎:怯懦不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B.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C.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D.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A: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

B.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

C.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此处指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

D.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衣上绣蟒,蟒与龙形相似而少一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谦果敢勇决,处事临危不乱。王振党羽被给事中王竑击打,朝班秩序大乱。于谦扶住郕王并让其宣谕说,马顺等罪有应得,要处以死罪,从而稳定了局势。

B.于谦功成不居,以社稷为己任。他调集将领追击也先,直到边关才退回。朝廷论功加封他少保,他却以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为理由,不愿邀功请赏。

C.于慊治军严明,上下惊骇佩服。战事紧迫,他都能按照客观情势,从容处理军务,制定出正确方针。他号令森严,勋臣老将凡不服从者,他都当面批评责备。

D.于谦忧国忘身,性情刚强正直。他生活简朴,所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雨。他遇到不如意之事,总感叹热血难洒,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之辈,因此招人憎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2)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14.当时有人说皇帝太过宠幸于谦。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于谦受宠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①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②。

【注】①钟呗:梵音的歌咏。②冥鸿:指飞人远天的鸿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景楼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登楼即可望见四面山川美景,是览胜之地。

B.颔联动词意蕴丰富,如“浮”字尽写云波迷离之态,又含翠阁巍峨之姿。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钟呗之声下原野的寂静和万里江水的汹涌。

D.中间两联从水光、山气、月色、浩风多方写量少应和诗题“多景”之意。

16古人对尾联的情感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表达了诗人叹老想归的感情;另一种则以为,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你达同哪一种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塑造了一位为了爱情和家庭全情投入的女子:当爱人生气时,赶紧安慰,主动定下婚期“___________”,当为人妇时,她任劳任怨,日夜操劳,“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

(3)我们常用古典诗词来赞颂人民公仆、先锋楷模。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可致敬为保障贫困山区女孩读书权益奉献一生的张桂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发掘。这一次,文物保护预案充分完善,高科技助力下多兵种集体作战,基于学术研究的一场考古发掘,正在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

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而此次考古发掘不仅搭建了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还专门建造了恒温的玻璃方舱。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舵内,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摄影建摸等,就可以不间断地发掘、发现、记录那些细小的遗存现象。

以往在保护出土青铜器时,通常是在青铜器外面包上薄膜、软布,再用石膏进行固定。而此次发掘中,则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非常逼真的青铜器模型,接着在模型上涂上半凝固的硅胶材料,形成硅胶保护套。然后,工作人员为沉睡着的青铜器穿上这层贴身“防护服”,外面再用石膏固定,以有效避免对青铜器可能带来的损伤。

18.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D.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还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19下列复句中句子结构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而此次考古发掘不仅搭建起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还专门建造了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

B.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但可丰富人们对古蜀文明的认知,而且能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

C.虽然考古研究历史,但绝不代表这是一门古老的行业,实际上,它正在朝气莲勃地发展,需要不断有新的从业者加入。

D.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的硬件条件可以说集成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好的,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考古发掘设施。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长久以来,人们只是把运动简单地和锻炼身体联系起来,而忽略了①___________。当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的时候,谁会把40岁时的一次车祸跟小时候喜欢宅在家里看电视联系起来呢?谁会把50岁搬东西时扭伤了腰与儿童期总不跟小伙伴出去打打球联系起来?

没有远见的人是无法弄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这是因为体育运动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滞后性。经常运动的人反应灵敏,机体协调,面对撞来的汽车,处理及时,控制得当,②___________。经常锻炼的人,身体各部位肌肉配合默契,当搬动重物时调动起来的肌肉更多,身体肌肉该用力的用力,③___________,便不容易扭伤。

因此,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十分重要,学习是为了过得更好,而体育运动则有助于活得健康。每位学生都要重视运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如果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改为:“正在求学的你还不重视运动吗”哪句效果好请简要说明。(2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望百年,中国由积贫积弱到独立富强再到走向民族复兴,都少不了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奋力拼搏。“革命先驱”李大钊曾是一名图书馆主任,“抗日少年英雄”王小二是放牛娃,“劳动模范”张秉贵是百货大楼售货员,“铁人”王进喜是大庆油田工人,“当代愚公”毛相林是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时代楷模”张桂梅是农村学校的校长,“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汪勇是一名快递员,“00后戍边英雄”陈祥榕是一名普通士兵……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材料一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②材料二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古礼考古研究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考古学是一门价值非凡的学科。②考古发现可以展示中华文明深厚底蕴。③考古工作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学术支撑.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6.C

7.B

8.①“中国式的”,是说作家在情感更受儒家思想影响;②“抒情的”,是说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对境、对物、对生活的,都表现出深沉的感情;③“人道主义者”,是说作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评分参考】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1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②笔调轻松,注意行文的理趣性。③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10.D

11.A

12.C

13.(1)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赖”“何能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评分说明

(2)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14.①于谦生病,景帝派太监轮番前往探望;②景帝赐给于谦衣物;③景帝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于谦。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评分说明

15.C

16.示例一:我认为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诗人在多景楼凭栏远眺,陶醉于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抒写宁静优美之景为尾联抒发思乡归田的愿望作了情绪上的铺垫;“老去衣襟尘土在”感叹自己年华流逝却依然风尘颠簸,心里不禁羡慕那自由归飞的大雁,“冥鸿”是归飞远天的鸿雁,因此,尾联表达的是老境已至,功业不可再求,愿像鸿雁一样自由归飞的感情

示例二:我认为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诗人登上多景楼后凭栏远眺,为山川掩天远江长的壮阔之景所鼓舞,抒写豪壮之景为尾联抒发高旷情怀作了情绪上的铺垫;“冥鸿指的是远飞天宇的鸿雁,诗人借远飞天宇的鸿雁表达尽管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依然要向鸿雁一样振翮远翔,对未来仍要有远大的追求

【评分参考】态度鲜明1分,描绘景物的1分,分析景物作用1分。尾联“老去衣襟尘土在“句意1分冥鸿“意象释义1分,并对尾联进行分析1分。

17.(1)秋以为期、靡有朝矣(2)举匏樽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B

19.C

20.一场基于学术硏究的考古发掘,正在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评分参考】①“一场”要放在“基于学术研究”之前,②“三星堆为代表”前要加“以”字,构成“以……为代表”本题有两处错误,改对一处得1分,改得两处得3分

21.①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②会更容易化解危机③该放松的放松

22.示例一:原句好。肯定句表意清楚,使人一目了然。示例二:改句好。反问句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评分参考】两句任选一句作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可给2分评分说明

23.示例一:李明,打羽毛球可提升机体协调能力,让我们终生受益。来吧,周末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示例二:李明,打羽毛球有益我们身体健康,让我们终生受益。来吧,周末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THE END
1.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预选赛试题3、你想在图书馆借一本《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从书中的《论语》,你会去( )区域寻找这本书。 A.少儿科普百科 B.中国现当代文学 C.少儿国学 D.世界历史 4、在学校图书角找书的时候,以下哪种做法是不合适的() A. 抽放时都要保持书籍整齐 B. 不需借阅的书籍尽量放回原处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209198.html
2.头条文章七. 【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名将大赏 第07讲:【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名将大赏\三年级春季-7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名将大赏).pdf 第07讲:【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名将大赏\第07讲:【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名将大赏.mp4 第07讲:【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名将大赏\第7讲家长手册.pdf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69687966597181
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要学术贡献:王水照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50余年,在苏轼研究、宋词研究、宋型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陈燮君等 上海博物馆 7、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 张民选等 上海师范大学 8、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6、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来自早期阅读眼动及相关研究的初步证 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218
4.中国古代图书(精选十篇)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图书遭厄的原因很多, 但以政策性禁毁和战争战乱为主。其实中国的图书灾难主线呈现出了一种历史性的循环往复, 即书籍随王朝的兴亡而盛衰变化。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根源于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 封建王朝、贵族家族、名望家族的图书馆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 这一联系使图书的命运紧紧系在了这个王朝、这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t5k963.html
5.宁波图书馆主讲人:郁旭峰(北仑区实验小学校长,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 时间:2022年4月17日(周日) 参与方式:线上直播 4.“4·23图书馆之夜”暨“阅读蓝海”知识课堂 第20期“潜入海底世界”裸眼4D互动体验 时间:2022年4月22日(周五) https://www.nblib.cn/information/4049
6.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作者:圣才电子书 更新:2023-02-13 浏览:9092 在线阅读 目录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1章 上古神话 第2章 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第3章 《诗经》 第4章 《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第5章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第6章 屈原与楚辞 https://lib.100xuexi.com/Ebook/1_1003481.html
7.图书馆知识竞赛:图书馆知识竞赛在线测试(题库版)考试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图书馆知识竞赛》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图书馆知识竞赛:图书馆知识竞赛》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http://www.91exam.org/exam/87-1051/1051948.html
8.古今图书馆漫谈6篇(全文)摘要:在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图书馆占有一定的位置。本文对中国图书馆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并论证了图书馆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关键词:古代;图书馆;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94-02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史中,图书馆占有一定位置。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起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fe2pfj6.html
9.“自古知兵非好战”雨城区图书馆开展中国古代兵书专题展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代书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近期,雨城区图书馆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国古代兵书专题展,以期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兵书的文献价值与中国古代兵学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兵书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着古代的军事知识,保存了哲学、科技、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珍贵资料,蕴藏https://wap.beiww.com/zsya/xw/jd/202310/t20231022_1194121.html
10.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向图书馆借一段美好时光 ①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去图书馆借书,一次性可以借满20本,这是天堂馈赠给我的一段快乐时光,细小的幸福在书海里漫无声息地增加 ②每次站在一排排书架前寻书,我都怀揣着寻宝似的期待与新奇,有选择的纠结、有定睛的思索https://www.yxfsz.com/view/16923173901871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