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②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③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④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⑤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征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⑦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⑧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⑨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链接材料】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摘自《360百科》)
①从远古时期的鹿崇拜到《诗经》以鹿鸣起兴,再到被赋予“信而应礼”的“仁兽”之意,鹿这一生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极受推崇。我国18种鹿类动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为珍贵。它们轻灵的身姿曾自在穿梭于丘陵、台地间,成为琼岛动物界的“颜值担当”,也曾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数量急剧减少,一度只剩下44头。好在人类随即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帮助其种群规模逐步繁衍恢复至近千头,也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度成为海南岛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景。
①“坡”,在黎话中是平地的意思,喜集聚于低丘、平原地区的坡鹿由此而得名。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中国的鹿科动物,在我国境内仅见于海南。
②不少学者认为,海南坡鹿是通过陆桥由东南亚大陆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迁徙而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壳运动让它们断绝与其他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加之岛屿气候和局部小环境的影响,从而进化出独一无二的海南种群。
③翻阅明清时期的海南方志史料会发现,琼州府、崖州、儋州等多个府志、州志、县志均记载产鹿,可见这一物种在本岛分布之广。然而我国鹿科动物有18种之多,活跃在海南的究竟是哪一种?
④长期致力于海南岛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专家颜家安,在其撰写的《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一文中表述,海南鹿科动物包括赤麂、水鹿、麇鹿和坡鹿,其中赤麂在各地方志被记为“麂”或“獐”,水鹿记作“山马”,早已在本岛灭绝的麇鹿被记作“塵”或“麇”,因而推测,海南岛明清方志中所载之鹿当为坡鹿。
①“鹿,俗名坡鹿。形似山牛而稍小……牡者有角,角曲而多枝……夏至角解,白露后出角。初出,最柔嫩。”由《光绪崖州志》中的这段记载可知,至少在清末时期,人们对“角曲而多枝”的坡鹿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②成书于1930年的《海南岛志》中,完整记述了曾在本岛靡然成风的狩鹿活动:“鹿栖息山林,于九、十月间游食原野,猎者乃结集同伴,寻踪追击。又或分驱牛车,伏枪车内,鹿闻枪声举头张望,乃枪击之。取其稚角,是为鹿茸,富有血管,拊之甚温。熬之成胶,曰鹿胶,鹿肉可食,皮可制革,角供药用。以儋、昌、定、崖四属出产为多。”
③可见,浑身是宝的坡鹿,受人类捕杀之威胁由来已久。明清以来,移民潮让海南岛人口激增,大规模围垦造田,再加上乱捕滥猎,让坡鹿逐渐向琼岛西部退缩。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坡鹿仅在屯昌、儋州市、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等6个市县有分布,活动总面积200平方千米至300平方千米,种群数量约500头。
④之后数十年间,坡鹿在屯昌、儋州市等地先后绝迹,仅东方大田、白沙邦溪等地有少量分布。
⑤栖息地狭小已成为海南坡鹿保护的最大障碍,2011年前后,邦溪坡鹿一度锐减至不足百头,其中一个诱因便是种群密度过大,食物短缺。为拯救这一真正的海南“原住民”,政府于1976年在东方大田和白沙邦溪设立坡鹿自然保护区,这一年,两个保护区内仅各剩坡鹿26头和18头,这44头坡鹿成了恢复这一物种的唯一希望。
【推荐2】迷雾探踪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推荐3】中国超额完成2020年碳减排目标,交出绿色答卷
①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消息,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而且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都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②大量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左右。持续的气温上升,将造成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影响。在2016年签署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明确规定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革命前水平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把升幅控制在1.5℃内。为实现这一目标,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做出庄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节选自北极星风力发电网2021/6/7,有删改)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