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现代文;有效阅读;实施策略
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源泉,古代早已有之。《学记》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明确指出“善教者使其继其志”[2],这里所说的“善教”,即指教学要有效,这可能是最早的有效教学思想。当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过多的讲解分析去压抑和代替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采取能使现代文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提升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性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所以,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强化方法指导,体现延伸性阅读
三、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学生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说过;“阅读像一片彩蝶款款绕飞于红花绿叶之间,像一川江流滔滔漫过生命的荒原,像春鸟叩动黎明的缱绻”[3].的确,阅读主体之所以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就在于在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体验到了心灵得以绽放的。在这种状态下,读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体验在很大层面上就是阅读教学的新航标。
四、优化阅读练习方式,培养解题能力
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以课前任务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中通过情境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感知文本,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辅以多样化的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如此,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学生才会更加喜欢阅读,也才能在阅读中得到发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愿意并主动地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以课堂教学改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如此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才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稳步提升。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家园,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能力,提升情感价值观的平台,让我们的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放飞心灵的殿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梦想。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加强高中现代文教学有效阅读策略的实施是顺应新形势下课改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综合成绩。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及趣味性,另一方面应当做到加强阅读的目标性,有效阅读的策略要与课本内容教学相结合,同时做到与当前的教学模式相匹配,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2):36―40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的人,每个阶段的外在环境都对其进行着德育教育。从家庭对其进行的对与错的教育与影响到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从升入大学、参加工作到成家立业,单位、社会对其思想道德的诸多要求,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没有合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那他将会寸步难行。中专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处于可塑性很强的状态,很多同学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美与丑、对与错方面与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错误的,是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鉴于此,中专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学实施者的面前了。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各个学科中都蕴涵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持文道结合原则,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就品德说品德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范文,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语文学科内容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使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里体会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再通过中国历代文人笔下的荷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感。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讲解四大发明,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在历史上的伟大之所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从而使伟大的祖国更加强盛。
(二)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三)形式自然,方法灵活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用语文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还存在两种错误做法。
一、课堂创新教学――语文新课程的长久主渠道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就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它应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图书馆――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神圣殿堂
四、网络天地――激发兴趣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优势为我所用的同时,也要加强指导和监控,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五、社会生活――汲取生活营养提高语文素养的丰硕根基
此外,文学社团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组建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文学新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指导文学创作,鼓励发表交流。通过开展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戏剧演出、文学笔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彰显个性、提高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缺失了文学社团,语文教学天地将暗淡无光;只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语文世界才能满园春色、大放光彩。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不能缺失以上途径,但又不止于上述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天地才能一片广阔。
参考文献
[1]吴绍晋.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J].福建教育,2003,(11B).
[2]邹兆文.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J].语文知识,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