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造文:作文。本句大意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这句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情”与“文”的正确关系。人们先有了某种感触、认识,然后再去写诗作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如果反过来“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那么写出来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然苍白无力。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供引用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唐·韩愈《答李翊书》。惟:句首语助诃.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必须。本句大意是:务必避免那些陈旧的言辞。再优美,再奇丽的语言,如果陈陈相因,反复使用,也会变成陈词滥调,让人读来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心中生厌.因此作诗为文除了命意新颖之外,语言的创新也非常重要。这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的推陈出新的重要性时引用。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欲:要、应该。信:诚。这两句大意是:感情要真诚,语言要精巧。这两句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表达的感情一定要真实,这样才能打动人心;作品的语言一定要力求精美,这样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供引用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抒发真情实感,要讲究语言工巧。
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本句大意是:老来对于诗律的要求更加严格。用心精细,力求其工杜甫的诗歌在语言的锤炼科音律的运用上,都是下过苦工夫的。他曾说:“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新诗改罢自长吟”。正是通过反复的推敲、吟咏,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要求自己,才使他的诗歌艺术迷到高度精美的程度。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本句大意是:语言完了而意味却无穷无尽。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含蓄的诗境,言虽尽而寓意无穷,耐人思索,耐人寻味。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情在词外”,所谓“物色(风物景色)尽而情有余”,“辞已尽而势有余”,指的就是这种含蓄的美。无论写诗作文,都应追求一种深度和厚度,避免因过于直露而流于浅薄。
清·薛雪《一瓢诗话》。无为:无意义,无目的。本句大意是:诗不可以无目的地去作。这一句说明创作必须有目的,有意义,要写出真情实感,有褒有贬,有爱有憎。可供强调诗文的社会功能时引用。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会:融会。遣:遣使,驱使。
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灵丹:神奇的丹药。点铁成金:比喻运用古人诗句,稍加变化,翻成新意。这两句大意是:好像一粒灵丹妙药,能把凡铁点化成真金.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最讲究化用前人诗句,即把古人诗词中那些已经用过的句子,稍加变化,改头换面,翻出新意后用在自己的诗中.他们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学,并把这种方法标榜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可供论述在诗文创作中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词句,意思,使本来比轻平庸的作品变得神奇;也可供赞美某些作品能巧妙地点化前人的诗句。但这种方法不宜滥用,以免剽窃之嫌.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这两句大意是:诗歌要避免粗俗,更要避免滥熟。诗歌的文词以清新含蓄为贵,语言粗俗则流于肤浅,破坏了诗意;如果出之以陈词滥调,读后味如嚼蜡,实为作诗之大忌。~两句,学作诗者应该切记。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两句大意是:把感情倾注于客观景物就像赠与一样,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这里说的是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景物,而景物又触发了作者的意兴,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获得了刨作的题材,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作者用“似赠”、“如答”形容“情往”、“兴来”的过程,既形象又恰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采:文采。“繁采”指词藻华美而繁多。味:体会,玩味。这两句大意是: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在文学创作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可供论述内容苍白、感情贫乏的诗文没有艺术感染力时引用。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厌:厌烦。这两句大意是:诗不厌烦修改,可贵的在于精到。诗以精为贵,而精又有赖于反复修改,力求凝炼。哪怕是几句短诗,也不能忽略修改的工夫.诗圣杜甫尚且“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般作者就更要在修改、锤炼上下工夫了。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文:文采。行:流传。这两句大意是: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写诗作文,虽然内容是很重要的,务必力求充实,但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过于浅俗,或者板滞、艰涩、缺乏文采,人们就不乐于诵读,也不会流传久远。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力求语言生动传神时引用。
唐·释寒山《诗》。旭日:早晨的太阳。嶂:高耸如屏障的山峰。这两句大意是:初升的朝阳被青峰遮住半边,好像衔在山峰的口中;晴空的白云倒映在绿潭里,好像被洗得更加明净。远处有山,山外有日。近处有潭,潭内有云。青峰衔红日,绿水洗白云,色泽鲜明。一个“衔”字,一个“洗”字,赋山水以灵性,给物态以动感。整个画面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活动的,绚丽多彩的。这是诗,也是画。应吸取作者以画笔、画意、画理写诗的经验。
唐·卢延让《苦吟》。安:定。须:胡须。这两句大意是:吟诗时几经推敲,才选定一个合适的字眼,不知不觉间拈断了好些根胡须。这两句通过一个下意识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寻觅妙字佳句时的情态,与贾岛时“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另具诙谐幽默的意味。可供引用表现诗人作家们创作构思时的艰苦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唐·刘昭禹《风雪》在深夜里苦吟推敲才得到的佳句,心思有突然从天外归来的顿悟的感觉。
唐·李白《古风五十九》其一我的志向是著书立说,创作出更多的好诗文,让它的光辉映照千秋万代。删述:著书立说。删,指孔子“删诗”,即删削整理《诗经》。述,著述。垂:流传。《古风五十九》是李白的大型组诗,思想内容包括许多方面,不是一时所作。其一(大雅久不作)是述志之作。这两句,最直接地概括了他平生的志向。
宋·陆游《舟中作》。这两句大意是:每个村庄都可以入画,每个地方都有作诗的素材。陆游这首诗,本意是赞扬江山风物之美,可用以说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文艺创作的素材。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这两句大意是:作人以正直为贵,而写诗作文以委曲青苗为贵。这两句以为人和写作相对比,说明写诗作文不宜过于直露,如果一饵无遗,就缺乏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杂力。对作诗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清·叶燮《原诗》内篇下。胸礤:抱负。这两句大意是:诗歌的根基,是作者的胸襟抱负。作者的胸襟抱负,思想品格,在作品中有直接自反映,对作品格调的高下往往起决定作用,所以叶燮称为“诗之基”。论述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时可以引用。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一家:独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见解,才能称为自己的本来面目。
见唐·贾岛《题诗后》。二句,指贾岛《送无可上人》诗中的“独行耀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这两句大意是:两句诗花费了三年的工夫,反复思索才得到,写成后自己吟咏一番,不觉落下两行感慨的泪水。贾岛以“苦吟诗人”著称,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推敲”的典故是人们所热知的。他花费了三年工夫才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情思闲雅、对仗工稳的诗句,因而感慨万端,在诗后题下了“~。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一诗.这两句不仅形象地表选出创作的艰苦,而且本身就是优美的诗句,它除了对仗工整之外,十个字中就用了四个数量词,可谓奇巧。现在可供转引形容诗人、作家创作的艰辛。
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这两句大意是:饥饿的人唱出的歌都是有关他所吃的食物的,劳累的人唱出的歌都是有关他所从事的劳动的。这是两句常常被引用的名句,多用来论述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表明民歌表达了人民的感情与愿望,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同时也用以说明任何文艺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元·杨载《杨法家数》。律诗:又称近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严格讲究平仄、对仗的诗体,分五律、七律等。起:开头。承:承接。转:转折。舍:收束。本句大意是:创作律诗最重要的法则是要求各句在结构上依照起、承、转、合的次序。律诗是一种很难写作的诗体,除内容、语言及字音、形式上的诸多要求外,诗句的结构顺序也必须符合固定的模式,这句便是主要强调律诗在结构上的普遍法则的。律诗每两句为一个单位,四个单位的意思在顺序上要分出起、承、转、合来。元代范椁的《诗法》说:“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可为这句作注脚。本名句可供论述律诗的创作法则时引用,也可用于强调诗文在结构上要注意起伏趺宕、曲折变化与整体照应。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赋:诗经三种表现方法(赋、比,兴)之一。敷陈:铺叙,详细地叙述。这两句大意是:赋就是对事物进行铺叙,直截了当地把它说明白。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赋是直陈,是铺叙,适合于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叙事性的诗歌及篇幅较长的抒情诗,常采用赋的手法。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之佚文。状:人物的情态或事物的形状。溢:充满,此处是充分展现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所抒发的感情见于语言之外叫作“隐”,所描写的情状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叫作“秀”。作家们创作诗文,历来讲究所渭“言外之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既寄托在诗文之中,又不在字面上表现出来,而是让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自已的思索、揣测、想象、联想去领会或休味。文学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篇章,便往往具有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同时,作家们在描写人物情态和事物的形状时,还要尽可能地细致准确、真实生动,力求能使读者觉得那些人和事物仿佛就在目前,具体可感。因此,“情在词外”、“状溢目前”或寄托遥深,或描写传神,是历代作家共同的追求。本名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家进行创作时,应力求描写生动传神并尽量使作品具有更深隐的含意,也可仅引用“情在词外”、“状溢目前”来评价、赞美某些作品。
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纤(xiān先)秾(nóng农):细致丰厚。澹泊:恬淡。这两句大意是:(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于简约古朴之中见其文词细致,内容丰厚;又能把强烈的诗味体现在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中。~两句概括了韦、柳的诗风,苏轼非常推崇这种外在的质朴平淡与内在的含蓄浓郁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它代表了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一派诗人共同的创作特点。
晋·陆机《文赋》。须臾:片刻。抚:轻按,引申为采摘。这两句大意是:作家在精心构思时.顷刻之间能神驰古今,观览所有;也可在眨眼的工夫囊括四海,采摘万物。~讲的是通过想象进行构思的情况。作家进行创作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把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都纳入自己的艺术思维活动之中。陆机用形象的语言,把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思维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遂成传世名言,常为研究文论者所援引。
晋·陆机《文赋》。绦:循,这里指表情达意。绮靡:美丽细致,这里指华美细腻。赋:古代的一种文体。体物:状物。浏(liū刘)亮:明朗。这两句大意是:诗是用来抒情的,因而要写得精美华丽;赋是用来状物的,因而要写得清楚明朗。我国古代文体繁富,各种文体都有比较固定的抒写内容和语言风格,这两句指出了诗和赋的基本职能与特点。可能引用说明各种文体分别有不同的职能,人们对它们的艺术风格也各有不同的要求。
晋·陆机《文赋》.谢:辞谢,抛开。朝华:早晨开的花。已披:已开败。启:开。夕秀:晚上开的花。未振;未开。这两句大意是:抛开早晨已经开败的花朵,使傍晚含苞来放的花蕾绽开。作者在此以花为喻,把早晨开过的花比为古人且用过的辞与意,把晚上未开的花比为古人采用过的辞与意,强调文艺创作应抛开前人的陈辞,不要重复前人已有的成就,而要锐意剖新,不落前人之窠臼。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华:同“花”。实:果实。这几句大意是:所谓诗,感情是它的本根,语言是它的苗叶,声律是它的花朵,内容是它的果实。诗人在这里以果木的生长过程为喻,说明了诗歌的四个要素。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而内容尤为重要,因为诗歌如内容空虚,就像是无实之花一样,虽然鲜艳美丽,却徒然悦目而无实用。~表现了白居易的史学主张,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有重要影响。常被人们援引。
宋·杨万里《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其一。炉槌:冶炼工具。缘:因,由。渠:它,指炉槌。这话句大意是:作诗为文好比炼铁,反复锤炼字句岂能缺少但要写出绝妙好词,未必全靠熔炼字句的工夫。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写出好诗,还得在捕捉诗情、提炼意境……等方面下工夫。诗的下两句是“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此名句可引以说明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熔炼字句,锤炼语言,不可或缺,但绝不能仅限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努力,还得有其它方面的工夫才行。
唐·李白《江上吟》。屈平:屈原名平,字原。词赋:又称“辞赋”,指屈原的《离骚》等楚辞作品。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房屋。楚王台榭,指楚王所筑的宫殿及亭台楼阁等。这两句大意是:屈原的诗歌作品像高悬天际的日月一样永放光明,垂昭后世;楚王的亭台楼榭却早己化为灰烬,无迹可寻,只有山丘空存。李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对比,表选了他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颂扬和对楚王的鞭挞。屈原生时虽屡遭迫害,受尽磨难,但由于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因而他的英名与他的作品一起流芳百世,永远受人景仰。而和屈原同时的楚王穷奢极欲,大肆建造亭台楼阁,但他也像他的这些建筑一样,早已被历史所唾弃和遗忘。这两句可供论述伟大的文学创作能够永垂不朽时化用。
唐·韩愈《进学解》。纂(zuān缵):编纂。此处指撰写立论的著作。钩玄:探索精微。这两句大意是:对待记事一类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对待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探索精微。韩愈是唐代著名学问家,虽才高八斗,仍口不绝吟,手不停批。在《进学解》一文中,他借国子监先生的弟子之口反话正说,抒发了自己长期不受重用的愤懑情绪,同时也谈及了自己的治学经验与科学求实精神。~两句不仅反映了韩愈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说明学习必须针对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二者的巧妙结合,才能实现治学的高境界。其中的道理在创作中也可借鉴。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作人。僻:糠义是偏、邪,此处是怪异、不同常人之意。耽(dān丹)沉迷,醉心,这两句大意是:(我的)为人性格很怪异,常常沉迷于寻觅佳句的精神状态中。如果所写的诗句不能一鸣惊人,那么就反复修改互死也不休。伟大诗人牡甫的博诗歌,不仅内客博大精深,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而且艺术造诣也极其高超,的确有许多惊人的佳句。这是和他精益求精的严谨的创作态度分不开的。诗人以艺术的语言。形象而概括地道出了他制作的甘苦,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可供评价杜诗时引用也可用以启发、教育人们在进行创作时要严肃认真,反复锤炼修改,做到精益求精。
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合:应当。这两句大意是:想来一生不会富贵。但文学创作却可以获得成就,名垂后世。这里微含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但不看重荣华富贵.而看重文学创作,其思想境界还是较高的。可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不图名利,一心从事文学创作,并决心有所成就。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这两句大意是:兴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先说另一事物来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触景生情,固事寄兴,先将此种感情寄托于所见之景物,然后触类旁通,引出所要吟咏的事物。如《诗经》首篇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于好逑”,就是由眼前看到的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的雎鸠鸟.暗中比喻笃于伉俪之情时淑女与君子。前两句为起兴,用以引出后两句所要吟咏的青年男子追求妙龄女子之情事。
宋·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其一。征行:远行。这两句大意是:关起门来寻觅句子不是作诗的方法,只要出门远行便能写出好诗。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只有深人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素材,引出创作的情思,从而写出好作品来。在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时可以化用。
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其一。听天:听任天然。这两句大意是,(张文潜笔下的)春天红花、秋日朗月和严冬冰雪,都一如自然天成,他不用前人、古书上的陈词滥调来雕琢描绘,而依仗着现实生活触发的创作激情,自然地予以展现。张文潜即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崇尚自然,反对雕琢,主张为情造文,不能为文造情,他的艺术追求是一个“真”字。杨万里的诗歌主张和张耒现实,所以他对张来的诗十分喜爱。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从生活出发,以真实的感情从事创作,不可因袭别人的陈词滥调编织自己的作品.
宋·陆游《秋思》。并刀: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称为“并刀”或“并州翦”。卷:指诗卷。这两句大意是:诗情就像并州的剪刀帮样锋利,把大自然的秋色剪裁到了诗卷中来。陆游在这里以形象的比喻,说明诗人要以十分敏捷的文思,捕捉生活中充满诗情画意的题材。这与苏轼所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是一个意思,既强调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又指出了文思对创作的重要。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天机云锦:古代传说天空中锦缎般绚丽的云霞,是天帝的孙女用巧手在织机上织出来的。这两句大意是:(诗歌反映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有生活、有感受的作者自然会写出好诗)像神女织出来的锦绣任凭自己随意取用,剪裁时根本不需要剪刀和尺子。这是诗人陆游总结诗歌创作体会的一首诗。他用一个巧妙而美丽的比喻,形容作家有丰富的生活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自会挥洒自如,写出浑然天成的诗文来,决非凡人刀尺所能剪裁。把干巴巴的写作理论写得如此富于文采,足见作者的艺术功力。
宋·洪迈《次韵蔡瞻明登中山》。这两句大意是:登山临水自然能得到江山的帮助,哪里是胸中有了不平才能引出诗情!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点,认为“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作品也都是作者的不平之鸣。洪适在这里表示异议,认为大于世界自能引起诗情,不必胸有郁结才挥毫作诗。这两句强调了客观事物对激起文思的积极作用,可化用以说明深入生活对创作的重要意义。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四。意匠:指作文、绘画时的精心构思。纵横:奔放,不受拘束。这两句大意是:精妙的构思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刚劲的笔触纵横恣肆,任意驰骋。浩瀚的文思,是写作的基础,文思浩瀚则笔力纵横,笔力纵横则表达如意,正如苏轼所说;“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两句对创作时的构思和表达均有借鉴意义。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八。这两句大意是:有时会突然得到惊人的妙句,这是平时费尽心机也想不出来的。这两句虽然说的是所谓“妙手偶得“的情况,但如若平日不注意积累,胸无点墨,是断乎不会突然凭空想到惊人的佳句的。可供引用形容在诗文创作中,有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优美语言,而突然出其不意地得到新奇精美的词句的情况。
清·赵翼《论诗五绝》其一。预支:预先支取。新意,指诗歌新颖的立意、语言、手法、技巧等。陈:陈旧。这两句大意是:即使能够预先借来五百年之后的新意,而到了一千年之后又会觉得陈旧了。诗文创作贵在不断求新,五百年后的人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进行创作,虽然难以预料,但肯定要比现在新颖。可是,一千年后的人们又会觉得这些太陈旧了,又会有更新的语言、手法出现,这两句以设想、夸张的手法,说明了诗文创作应锐意求新的道理,既富有幽默意味,又给人以启迪。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不断推陈出新。
清·赵翼《论诗五绝》其二。江山:天地之间。才人,有才华的人,此指杰出的诗人。风骚:原指《诗经》和《楚辞》,此指诗坛。领风骚,统领诗坛,为诗坛之首。这两句大意是:天地间每个时代都有才华横溢的诗人出现,他们各自能统领诗坛几百年。这是个广为传诵的名句,主要强调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诗人,诗歌创作要有独创性,要有时代特点,每个时代也都会产生开拓一代诗风、表现时代特色的杰出诗人。现多引用说明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各个时代都会有各个时代的新人新事涌现出来,应有发展的观点,不可一味厚古薄今。
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其三。真阅历: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生活实践。饤饾(dīngdòu订豆):也作“饤饾”,本指供陈列而不供食用的食品,后用以比喻罗列辞藻,堆砌典故.这两句大意是:生动活泼地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才是好诗,比因袭古人,亦步亦趋,类似抄书的作品好得多。张问陶是乾隆进士,他继承和发展了袁枚的“性灵说”,主张诗歌应抒写性情,反对模拟。这首论诗绝句“胸中成见爆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不仅针砭了当时诗歌创作中寻章摘句、模拟古人、门户之见等诸多弊病,也指出了诗歌创作中普遍应该注意的问题。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这两句大意是:只要熟读了《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的人也能吟上几句诗。这是一条流传甚广的名句。《唐诗三百首》是唐代诗歌的精华,真能领悟诗意,而且把握住各类唐诗的基本形式,也就学会吟诗了。~指出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作用,号召人们熟读多记,在读与记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作用。这是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能成为劝学的常用名句。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两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在文学创作对程中,神思起着重要作用。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观事物实际形态的制约,任意翱翔,浮想联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这两句常引来说明神思、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可用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灵感丰富,才情横溢。
明·都穆《学诗诗》其三。但:仅,只是。他:指写成的作品。这两句大意是:只是抒发真实的感情,描写实际的境况,不管这些作品是被历史埋没还是能够流传后世。作者认为创作对应只考虑如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描写自然真实的生活,不应过分追求语言技巧以取悦后世。实际上,只要反映了真实感情和实际生话,自然不会湮设。
见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一只振翅高飞的白鹤排云而上,直冲碧蓝的晴空,飞抵九霄。那矫健凌厉、冲天高飞的雄姿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的诗情仿佛步着白鹤排云而上的轨迹,飞入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境界。这首诗全文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观念,抒发了自己对秋天秋色与众不同的感受,唱出一支充满奋发昂扬精神的秋之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令读者耳目一新。这两句可用来表现因景而生的磅礴诗情。
见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天然:自然。豪华:指华美的辞藻。这两句大意是:一句出自天然的话能使人感到万古常新,摒弃了豪华之气方显出真实淳美的风格。陶渊明作诗一贯追求平淡自然,朴实真淳。后人评价陶渊明的诗,也大多赞美其摒弃雕琢、纯任自然的风格。这里元好问极力肯定陶诗的“天然”、“真纯”,并誉之为“万古新”,既是对陶诗的高度赞美,也表达了他祟尚自然,反对雕琢的艺术主张。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贵自然时日引用,也可用以评价其它朴实自然、清新淳美的诗文作品。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附会:牵强地依附、凄和。这两句大意是:学诗的人既不能忽视古人的经验,也不能牵强生硬地依附古人。这两句辩证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学习古人的正确原则,可供论述对于前人的创作经验既不能全盘否定,不加继承和借鉴,又不能亦步亦趋,机械地搬用模仿。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一》。这几句大意是: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不外现。使人涵泳品味,才能理解它的深刻含义。诗贵含蓄不尚浅露,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诗歌主张。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词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曾巩《元丰类稿》:“诗当使一览无遗,语尽而意不穷”,严羽《沧浪诗话》:“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袁枚《随园诗话》卷四:“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它是诗人创作经验的总结,永远值得学习。
《诗大序》。志之所之:前一“之”,为助词,的;后一“之”为动词,到。这几句大意是: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这几句是对《尚书》“诗言志”的阐发。作者认为,诗是志向的表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这种文学观是可取的。
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心声:指真情实感。违心:违背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几句大意是:诗歌是表现作者真情实感的,不能违背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作诗,违背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写不出诗来。诗文创作应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味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是语言再华丽,技巧再高超,作品仍是苍白无力的,不能感染读者。可见这儿句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原则,可供引用论述文学创作要表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
清·方末树《昭味詹占》卷一腐:陈腐。絮:絮叨,罗嗦。学究:迂腐浅陋的读书人。这几句大意是:作诗最忌讳直接议论。这样僦最容易流于迂腐,流于絮叨,流于浅陋的书呆子气.诗贵含蓄曲折,在诗中直接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是作诗的大忌。
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这几句大意是: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领会其精神意境,面对现实景象来谋篇布局,不模仿别人作品的形迹。这几句话内容丰富,从深入生活到理解生活,从材料积累到谋篇布局、刻意创新,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创作时可作借鉴。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社会。补:益。这几句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以现在的观点看,作者的这个论断未免有点偏颇,因为对文学创作不必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要求所有的作品全都为现实所用,但考虑到作者提出这个论断时,正当铺排辞藻、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汉赋风行天下的时候,这个论断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供论述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时引用。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碍。辞:词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逆:迎,这里是揣度、推测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方法。这几句大意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孟子的这段话,原是针对如何正确阋读和理解《诗经》而发的。但可推而广之,作为阅读一切文学作品的正确原则。这几句虽可用其原义,论述不必纠缠个别字句,而应从总体上把握和领会,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用于强调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应斤斤计较词藻、语句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意: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喻: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意好比是米,那么文就好比是米做成的饭,而诗则好比是米酿成的酒。米要经过加工才能做成饭,饭要经过发酵才能酿成酒。虽然饭比米香,酒比饭醇,但须先有米,才能炊而为饭,酿而成酒。这几句以精妙的比喻,说出了作文、写诗的过程及诗较之文更精美的道理。可供引用说明在诗文创作中应该“意在笔先’,或强调思想感情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成为精美的诗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屈平:屈原。洞监:明察,深入地理解。风骚:原指《诗经》、《楚辞》,这里泛指诗赋等文学作品。抑:或者,也许。这两句大意是:屈原之所以能深入地领悟诗赋等表情达意的功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来,或许是江山对他有所帮助吧!楚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开阔了屈原的眼界,陶冶了屈原的情操,唤起了他对乡士的热爱,因而他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对祖国的深情,历来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本名句可用于说明山水风光、自然景物时作家创作的重要作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论:此处是写的意思。循声:顺着声音。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披文:阅读文辞。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俪:对偶。采:辞采。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们征引。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这两句大意是:语言浅近而主旨远大,文辞浅近而意义深长。这两句要求叙事性的作品语言浅近,含意深长,使读者“望表而知里”,举一而反三,对今天的创作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