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隽波,山西日报社主任编辑。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与《新华字典》类似,《四角号码新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等字(词)典,附录部分都有这首节气歌。借助字(词)典这一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书,56字节气歌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一个版本。这首节气歌前4句比较固定,第五句有的为“每月两节不变更”,有的为“每月两天(节)日期定”,其余内容大都一样。
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上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五字句和七字句都有,最精炼4句28字,最经典8句56字,字数最多有60句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为行文方便,所称的不同版本二十四节气歌,根据字数多少,分别以56字、182字、420字、**字节气歌代替。为区别各版本节气歌,称明清时期的为“传统版节气歌”,1929年以后的为“升级版节气歌”,载入新华字典的为“经典版节气歌”,1950年后各地各行业改编的为“升华版节气歌”。
一、二十四节气歌作者的七个版本
张心一版本。1929年前后出版的《国历之认识》一书中,有一篇“新历二十四节歌”,作者就是张心一。张心一(1897—1992)是甘肃省永靖县人,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大学期间立志学农,组织“新农会”,1925年毕业于美国衣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1929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1932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长。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32句224字,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等职务。
李元芝版本。《纪念日史料》一书中,《四季歌》作者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树木芽萌动,麦苗绿垄间。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黄牛耕四野,锄地要抢先。清明忙植树,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稳,小满地种完……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很遗憾,笔者没有查到李元芝的生平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版本。有的书中节气歌作者是“我们的先祖”,有的书中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们还采用诗词的韵律,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每节气取一个字,编成了七言绝句的节气歌。4句共28个字。”
当代人民群众版本。有的书中称“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有的书中说,“如果有兴趣记住这二十四节气,有个歌谣教给大家。”还有的书中3次提到节气歌,第一次称“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第二次称“这首耳熟能详的”,第三次称“有首歌谣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二、民国初期及之前的节气歌(传统节气歌)
对古人来说,专门针对二十四节气编一首节气歌,可能远没有针对某个节气编一首诗或歌谣更为重要。目前存世的把节气与歌谣相结合的农谚、诗词非常多,而成体系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组诗、歌谣却十分少见。
清早期刻本《时历纂》中有“一年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总括歌”,共24句160字,6字句和7字句混杂,内容为:“立春东风振陟,雨中獭雁(鹰)萌芽,惊开桃树仓鹰化,分玄雷电偏大……鸡乳征禽紧正当。”二十四节气名称在诗中“藏头”出现,且题目中突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首总括歌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歌的萌芽之一。这本书里有“时宪历”字样,不是为避乾隆的讳“历”字而改名的“时宪书”,可以判定为清早期刻本。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临朐贡生马益著编写的《日用杂字》(俗称《庄农日用杂字》)曾在山东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农村广泛流传。直到民国时期,仍与《三字经》《百家姓》等书作为民间学堂的识字课本。该书对当时北方农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有详细的描述,遗憾的是,书中的农时农事、勤俭持家等内容中并无二十四节气名称词句,也无节气歌谣。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这首弹词文辞典雅,巧嵌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内容为:“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还有一首站在闺房怨妇视角写成的《节气歌》,约形成于明清时期,770余字,内容为:“立春雨水恨来迟,手托香腮滴泪珠。蓬松乌云减珠翠,撒拉着花鞋懒待提。紧闭杏桃全不语,病恹恹身子步难移。自惹情牵将谁怨,哑吃黄连苦自知。惊蛰春分杏花天,脱去棉衣换夹单。身弱犹觉微风冷,谨闭纱窗怯春寒……清明谷雨百草生,丈夫立志求功名。一去求名三年正,到而今信不通……小寒大寒春将还,梅花香风透竹帘。冰心岂把芳心冷,守着松柏耐久寒。闭户不知春来也,日月时令记不全。愁锁眉尖将你盼,眼看着,斗柄回寅又是一年。”显然,这首诗传递的信息并不在“节气”上。
《永宁通书》中有《春夏秋冬歌》,5字一句,共24句,“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这一版本的节气歌比较简单,是简单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歌。
手抄本无名书籍,应为清末民初抄写,内有《便览一年农务》,约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多为8字一句,“孟春令交立春雨水,初一元旦放开门炮杖,烧香吃年朝饭……仲春节气惊蛰春分,初二诸虫降地……对四真说利市话,壹年农务完备俱全。”
手抄本《庄农杂字》,应为清末民初抄写,4字一句,约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天地人才,日月星辰,山川河海,江湖树林……先论四季,后论庄农,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前云,小满之后,忙种随跟……小寒大寒,四季已终,二十四气,按时相生,寒来暑往,川流不停……同道见者,勿笑勿哂,之乎者也,读此不用。”
手抄本无名书籍,应为清末民初抄写,12句96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正月建寅立春雨水,二月建卯惊蛰春分,三月建辰清明谷雨……腊月建丑小寒大寒。”
以上是笔者所能查找到的极为有限资料中的节气歌,大量史料均未来得及逐一翻阅。以农书为例,据统计,我国实有农书1747种,属于明清时期的古农书1540种,约占总数的88%,为明代以前农书的7.43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肯定还会发现其他版本节气歌。
三、1929年节气歌(升级版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为什么最晚在1929年产生显然,这和民国初期改用阳历,尤其是1928年后,当局采取激进手段强制推行阳历有关,甚至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歌的产生就是民国历法改革的副产品。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阳历定为“国历”,将阴历(旧历)视为“废历”,并“特制国民历颁行各省,凡属国民,均应遵守”。10月9日,南京市政府议决《民间一律遵用阳历案》,饬令市公安局具体负责实施。10月28日和11月5日,市公安局两次召集各团体开会,讨论遵用阳历问题,“意见未能一致”。商界不赞同废除旧历的局面,令南京市当局意识到须借助政府的政治力量强制推行,“或可收效”。尽管当局及各地党政机关积极呼吁并推行国历,但1928年的旧历年仍然十分红火。这种状况给国民政府以强烈刺激:要真正废除旧历,必须采取政治强制手段。之后的1930年春节,北平市公安局就大肆抓捕胆敢违背政府禁令在春节期间缮写、张贴春联者。据统计,在内城捕获缮写春联者252名,外城151名;粘贴春联并燃放鞭炮者,内城396家,外城318家。
国民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国历、废除旧历1928年底,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制定的庆祝元旦宣传要点中用通俗的语言,将这一原因作了明确说明:一是“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二是“旧历是一本阴阳五行的类书,迷信日程的令典”;三是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完成总理遗志,进行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
“废除旧历改用国历”的争议和官民冲突被一个刚从美国回国、时年30岁出头的张心一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他心里默念:应该用一种让老百姓主动接受国历的好办法来推行新历法。资料显示,张心一1927年至1929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年,开始到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任职。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以指导农业生产。
同一时期,另外两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薛琴访1928年至1929年在成都师范大学读预科,赵却民1928年1月到第6军(军长程潜)军需处审计股任上尉股员,5月因程潜反蒋被软禁,赵却民失业回家,9月到上海沪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直至1936年。由此可知,两人肯定不是“升级版节气歌”的作者,也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另述)。
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节气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当时学人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相对于当局动用警察、法规、红头文件等冷冰冰的国家机器(手段)强迫老百姓改用国历,借助民谣、诗歌,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的“一月小寒连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节气歌,就显得温柔且有人情味多了。
四、1947年经典版节气歌“蓝本”
1929年出版的《国历之认识》一书第四部分就是“新历二十四节歌”,署名为张心一。节气歌分为“长江流域”“黄河上游”“黄河下游”三个版本,都为32句224字,前面9句完全相同,内容为:“改用国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变更。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诸位熟读这几句,以后宪书不用看。一月大寒随小寒”,第10句开始有了变化,依次为:“若种早稻须耕田”“农人无事拾粪团”。接下来的奇数句完全相同,偶数句因地域不同,农事安排略有差异。最后两句三个版本完全相同,都是“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围炉过新年”。
果不其然,笔者手中的1930年历书中就有一首《国历节令歌》,共32句224字,内容与1929年《国历之认识》书中的“长江流域”版本完全相同,从第10句开始为:“若种早稻须耕田。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麦地里草除完……立冬小雪农家闲,拿去米棉换洋钱。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围炉过新年。”从“早稻”“黄梅雨”等字词中可以看出,这本历书印刷和使用范围是长江淮河的中下游地区。
紧接着的一本1931年历书,也刊登了1930年的这首“国历节令歌”,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第9句和第11句出现了混乱:“一月雨水随惊蛰,若种早稻须耕田。春风清明二月底,小麦地里草除完”,显然,这两句是依据传统的阴历编的,因为当年阴历正月初三是雨水节气,正月十八是惊蛰节气。“春风”应为“春分”。时年,当局强制推行阳历,好多历书中都只有阳历而没有阴历,编辑、校对人员对历法知识一知半解,致使刚刚流传的节气歌出现了混乱。
“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编制的1942年历书中,节气歌的“长江流域”“黄河上游”“黄河下游”三个版本全部刊登,内容与1929年《国历之认识》书中的完全相同。
浙江省的一本1944年历书中,节气歌改编成了60句420字,这也是目前为止看到的最长版本,内容为:“改用阳历真方便,三六五日作一年。四六九十一是小,其余七个月为大。惟在二月廿八日,每届四年加一天。若算二十四节气,亦用阳历最相宜。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二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改变。一月小寒接大寒,扩种冬作初步完。全年农业预先计,闲时还把副业算……大雪过后又冬至,把酒围炉过新年。”
山西省吕梁市1947年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气歌》共26句178字,内容为:“打罢春来消背阴,准备农具好春耕,雨水送粪加草料,惊蛰听得牛鞭响……霜降杀百草,一年农事了,立冬十日不封地,牛儿翻地加鞭跑……立春也许年前过,雨水一定在明年。”这本书的《二十四节气歌》前面,还有一首《记节气》的歌谣,共12句84字,内容为:“使用阳历真方便,二十四节不用算,前半年来六二三,后半年来八二三……春雨惊春连清谷,夏满夏芒暑相连,秋暑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个挨住数,学会这个不费难。”
四川省1948年历书中,节气歌与1930年时的基本一样,个别字句做了改动,如“每月两节有定期”“在上半年六廿一,在下半年八廿三”“立冬小雪农家闲,运米挑麦换银钱”等。
1948年,辽宁省《纪念日史料》中,《四季歌》的作者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
1948年,冀中出版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歌》共8句56字,内容均为:“立春雨水惊蛰苏,春分清明谷雨入……立冬小雪连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无。”北岳行政公署农业处编辑的1949年历书,节气歌前4句变成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与现在的节气歌仅差两个字:当时为“二暑连”,现在为“暑相连”;当时取“处暑”中的“暑”,现在为“处”。而1947年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用的是“暑相连”。
东北书店印行的1949年历书中,节气歌分为《阳历节令歌》和《阴历节令歌》。《阳历节令歌》共24句168字,内容为:“一月小寒随大寒,拾粪打柴莫偷闲。立春雨水二月里,春节家家乐喧天……大雪冬至农事了,全家欢喜过新年。”《阴历节令歌》共24句120字,内容为:“立春春不暖,雨水冰还坚。惊蛰仍冻手,春分雪化完……小寒又大寒,转眼到来年。”
新华书店察哈尔支店1947年4月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课就是《二十四节》,共有24句96字,内容为:“立春雨水,趁早送粪。惊蛰春分,栽蒜当紧。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开渠防旱。芒种夏至,割麦种谷。小暑大暑,快把草锄。立秋处暑,种菜莫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耕地翻土。立冬小雪,白菜出园。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晋察冀新华书店1948年1月修订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课《二十四节》内容为:“立春雨水,计划订起。惊蛰春分,送粪耕地。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抓紧种棉。芒种夏至,割麦种谷。小暑大暑,遍地开锄。立秋处暑,种菜莫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秋耕最好。立冬小雪,白菜入窑。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与1947年4月的比较后发现,偶数句中有6处不同。
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10月出版的教材中,《二十四节》成了第十二课,内容与1948年1月的完全相同。新华书店1949年12月出版的教材中,《二十四节》也是第十二课,内容也与1948年1月的相同。
五、1949年后二十四节气歌(升华版节气歌)
作为全国较早解放的东北地区,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资料室编辑的1950年历书中,节气歌与1949年东北书店印行的历书中一模一样,都为《阳历节令歌》和《阴历节令歌》两首。
新华书店1949年12月出版的1950年历书中,《节气口诀》共10句70字,“阳历节气最好算,按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节日期安排定,旧法历书不必看。立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笔者手边43本(种)1951年历书中,有10余本中有《农家二十四节歌》,大致分为2种类型,一为24句148字,开头直接就是“一月小寒连大寒”;二为“穿靴戴帽”式,共36句252字,在“一月小寒连大寒”前加了8句,内容与1930年历书中的基本相同,“使用阳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改变。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诸位熟读这几句,以后历书不用看。”后面新增加了4句,“农民翻身样样好,变工互助方法巧。若想明年多收成,生产计划要订早。”新华书店编辑的历书由于发行覆盖面大,节气歌分为“黄河下游”“西北东北”“长江珠江流域”三个版本,都为共36句252字,前面9句完全相同,之后的偶数句根据各地的生产实践灵活改编。
从1952年开始,整个20世纪50年代历书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变化不大,个别省份,尤其是南方省份根据自身需要,改编了一些内容。如福建省有“修船补网添农具,橄榄柚子都成熟”,江西省有“植树种竹接桃李,移栽宁麻种菜园”,广东省有“荔枝黄皮收成好,防洪抗旱不宜迟”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节气歌也与时俱进,增加了好多当时的时髦新词,如:“一月小寒接大寒,公社生产大发展,农林牧副渔齐跃进,工业农业翻加翻”“大雪冬至到新年,总结丰产好经验,农业生产党领导,八字宪法是关键”“寒露天气冷,忙把梯田修,山地变平地,保墒又保收”“大寒三九天,二十四节完,社员开大会,总结找经验”“一月小寒接大寒,胜利进入六二年,人民公社更巩固,欢度春节过新年”“正月小寒大寒连,学习毛著干劲添,思想革命学大寨,自力更生记心间”“十月寒露和霜降,各种作物齐登场,多卖余粮留储备,备战备荒为人民”“大雪冬至庆新喜,发展生产靠集体,公社兴旺人欢笑,感谢党和毛主席”。
教材也不甘落后,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农业基础知识》,节气歌为14句104字和10句70字两个版本,前一版本顺序较乱,后一版本前4句28字不变,后6句为: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二十四节有先后,前后只差一两天。抓紧季节搞生产,过河跨江庆丰年!
太原市教育局1973年翻印的教材中,《二十四节农事歌》为24句148字,“立春雨水二月天,积肥送粪到田间……过了小寒和大寒,总结经验庆丰年。”1979年部队小学的一本教材中,节气歌为10句70字版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文化水平较低的战士学习文化的需要”。1984年,太原市教育局选编的农民识字课本,节气歌为12句85字,中间4句不变,前4句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个月,二十四节分后先。”后4句为“常言节气不等人,抓紧季节莫迟缓。力争粮棉再丰产,誓为四化做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节气歌在各种书籍中继续出现,传统版和现代版均有。《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中有两个版本,一为4句28字版本,一为26句182字版本:“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为一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套袋苹果管理的节气歌:“一月小寒又大寒,辞旧岁来迎新年,拉枝开角缓树势,学习科技冬不闲……”还有黑龙江省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2018年中国农历》中,出现了两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一为5字一句,共24句120字,“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小寒忙买卖办,大寒要过年”;一为7字一句,共24句148字,“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到,春分蝴蝶舞花间……”遗憾的是,两首节气歌都没有标明出处或适宜何地,不过凭其中的“种粟”“打甸”“梅花”“樱桃”等字词可以看出,第一首应为东北地区,第二首应为江南地区。
六、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都有了切合时宜的节气歌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冷热、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土地类型、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为切合本地实际,各省几乎都改编了自己的节气歌,有个别县(市)也编了当地版的节气歌。
四川省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时坟飘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和乐。
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为:“立春梅花开得鲜,雨水红杏开满园,惊蛰响雷报春到,春分蝴蝶嘟嘟飞,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香咪咪,立夏种田吃金团,小满养蚕好收蚕,芒种五谷要种齐……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末庆团圆。”
山西省临汾市节气歌有48句336字,“立春天冷地还冻,送粪备耕检查种。雨水天气逐渐长,动手做好青苗床……小寒腊月透骨寒,天降瑞雪兆丰年。大寒过了迎新年,畜圈菜窖防严寒。”山西省晋中市的节气歌有24句168字,“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四月清明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
山西省原平市(县级市)1959年《农民识字课本》中,节气歌内容为26句130字,“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日。立春修农具,雨水送完粪。惊蛰快耙地,春分早种麦。清明多栽树,谷雨点瓜豆。立夏种高粱,小满不种棉……白露卸南瓜,秋分收割忙。寒露收割过,霜降把地翻。立冬起白菜,小雪犁耙闲。大雪去打柴,冬至积肥忙。小寒到大寒,迎接过新年。”
辽宁省建平县《1962年气象农历》中的节气歌有三个版本,一个是24句1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一个是48句240字版本:“打春阳气转,备换良种全。雨水忙生产,温床畦秧苗。惊蛰快整地,顶浆作畦田……”一个是每页月历边的节气歌,一月份为:“一月小寒接大寒,三九天气冻死狼,薯菜贮藏要做好,牲畜防寒须加强。”
节气歌不仅有地方版本,还有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版本。
我国北方暖温带地区盛产苹果,广大果农根据每月实际操作的经验编了果树生产节气歌,48句336字,“一月小寒又大寒,生产计划订周全,修剪技术先试点,不同品种细修剪。二月立春就雨水,药械肥料备齐全,成龄果树先修剪,幼树修剪三月完。三月惊蛰到春分,顶凌刨盘要紧跟,专人刮治腐烂病,灭菌清园贯常年……”
近几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等疫情较为突出,为此,有人专门针对以上疫情编写了“农户养殖防疫节气歌”,“立春雨水天转暖,畜禽防疫要开展,增膘复壮是关键,确保畜禽大发展。惊蛰冰化春分到,鸡猪防疫要抓早,强制免疫全搞完,繁育改良紧相连……小寒大寒又一年,总结防控好经验,规模养殖树典范,来年目标早实现。”
“节气顺序歌”以4句28字版本最为简洁明快,此外还有56字、72字、84字等版本。56字版本为经典版本,流传最广。72字版本结合月份平铺直叙,“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84字版本,“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节气农事歌”多数是在“节气顺序歌”的基础上添加词句后改编的,如120字版本增加了物候和气象变化,“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以上所举例子多是如此,不再赘述。
依照以上逻辑和划分,节气歌作者也可分为“节气顺序歌”和“节气农事歌”来考查,“节气顺序歌”可看到的是清初的印本和清末民初的诸多版本,也就是说最晚应在明清时期已在民间流传。这一时期的节气歌,除个别有署名外(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的《节气歌弹词》),其它均因年代较久远,作者暂不可考。民国以后的节气歌多为“节气农事歌”。
另外,民国的众多节气歌版本中,与现在流行的56字节气歌最接近的是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1947年历书中的《记节气》歌谣,作者不详,歌中有“……前半年来六二三,后半年来八二三,虽然有时不准确,前后只差一两天。春雨惊春连清谷,夏满夏芒暑相连,秋暑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个挨住数,学会这个不费难。”因为该出版社前一年的历书中并无节气歌内容,所以可以说,这首节气歌就是现在流行56字节气歌最早的“蓝本”。
赵却民有没有可能赵却民1939年1月从英国回到昆明后,先在中正医学院任教,1940年7月去广西医学院任教,1941年8月,到粤北避难的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广州,1946年复课,1947年9月成立天文系,赵却民任系主任。战争状态下的知识分子,不仅要完成学校转移和授课任务,还要为安全和生计发愁,且都在华南一带,由此可见,赵却民创作经典版节气歌的可能性也不大。当然,这一细节还需资料证实。
需要指出的是,二十四节气农事歌能够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都经过了大量的本地化加工,这其中涉及农业、气象、物候等知识,还有当时的政策、法规等,有劳动人民的创作和实践,肯定也有无数专家和行家的精心提炼和修改,最后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所以说是集体创作也不为过。
八、结语
二十四节气歌的流变路径较为复杂,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千年之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先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被艺术加工成苏州弹词《节气歌弹词》,又在20世纪20年代的江苏南京被编成《新历二十四节歌》,1947年前后在山西吕梁被历书编辑提炼成经典版节气歌。
经典版节气歌最先发表在1947年至1949年晋绥、东北、北岳等解放区的历书上,紧接着在1950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与广大读者见面,后又被多个省份的多个年份历书转载,并从1971年起在《新华字典》中刊登,至今已整整70个春秋,接触人员数以亿计,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谣。
(本文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01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