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然而这部科学巨著从一问世就遭到了敌对势力的诋毁,今天仍有人想通过否定《资本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对此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本文就《资本论》中最遭敌对势力攻击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谈些认识。
劳动价值论
为了真正理解这一科学的价值理论,需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劳动产品”。凡是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取的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氧气、阳光、雨露等等,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但是,人工制氧,人造紫外线、自来水,因为付出了人类劳动就成了商品,也就具有了价值。一个是“交换”。具有使用价值但是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如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自己种的粮食、蔬菜、纺的纱、织的布,不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凡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交换的前提,一是分工,大家都生产同样的东西,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二是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必须遵循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现在最具迷惑性的是一个叫“多要素价值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不仅劳动,而且资本、土地、管理、科技等要素也参与了价值创造。其实,懂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人一眼就能看穿这一理论的谬误。马克思把生产力概括为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因此,这个概括是本原的、科学的。其他要素最终都要物化到这三要素中:资本要购买劳动力,购买机器,购买原材料;土地本身就是劳动对象;管理就是一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无论是提高劳动者技能,还是提升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性能,它的价值已经物化在了三要素之中。“多要素价值论”在这里犯了概念层次上的逻辑错误。除此之外,它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故意无视马克思价值创造理论对脑力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肯定。二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与价值创造这两个概念。三是不懂得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关系。
剩余价值论
既然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作为价值一部分的剩余价值也是劳动创造的。
资产阶级是不承认剩余价值这一概念的。他们只承认利润,他们认为利润是资本带来的,是资本的回报。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说,“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的形式怎样,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不仅是社会资本在价值形态上不断补偿已经消耗掉的资本价值的过程,而且也是它在实物形态上不断替换那些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质资料的过程。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不仅要确保价值补偿,而且要确保实物替换。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要害问题,其关键在于实现条件。
马克思考察社会再生产是从简单再生产开始的。所谓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全部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没有积累。马克思给出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用公式来表示,就是Ⅰ(v+m)=Ⅱc。这一公式表明,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要正常进行,两大部类之间要保持互为市场、互相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价值量上要平衡,在实物结构上要合理,这是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不可能不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的。抛开个别企业有计划、社会生产无计划这一点不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生就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产阶级榨取的剩余价值不可能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因为他们的个人消费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资本家手中的一部分钱花不出去,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卖不出去,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体系的紊乱。
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资本家只要把花不出去的钱再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就行了。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就是扩大的再生产,马克思从简单的再生产入手分析再生产,只是便于分析问题,而且简单再生产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无止境的贪欲和竞争的压力必然驱使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即扩大再生产。如果要扩大再生产,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必须发生变化,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物结构必须发生变化。为了提供可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当中代表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的这部分产品,在价值量上就不能只等于第二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这样才能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活资料的需要,第二部类当中代表不变资本和供积累用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就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这就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一种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会破坏这一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同样也会破坏这一实现条件。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扩大再生产,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通过增加生产消费来弥补生活消费不足,这只能一时缓解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总供给也会越来越大,而由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关系决定的广大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却越来越小。这一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条件遭到破坏,“价值补偿、实物替换”的客观要求无法实现。这就是资本主义屡屡陷入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
学习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从而坚定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让我们明白:要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要看到个别企业有计划而社会生产无计划的矛盾,更要看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看到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冲突、生产与消费的冲突。资本主义的致命“死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的“生产过剩”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矛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首先,在经济上,立足于14亿多人口的国内消费市场,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通过规范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有效解决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过剩的矛盾,使我国国民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发展。要特别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筑好防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我们转嫁金融危机的防火墙。其次,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严密防范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坚定“四个自信”,使14亿多人集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下。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我们前进。再次,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能战方能止战,要让霸权主义意识到今天的中国不惧怕任何人,企图让中国成为他们的附庸,成为他们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地和他们高价产品倾销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