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道体学引论》:当代中国哲学再出发

2019年8月,丁耘的著作《道体学引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此书对勘西方“本体论”传统,为我们思考中国哲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框架——“道体学”。所谓“引论”,即是在具体阐释“道体学”框架之前,把“道体”作为中西哲学真正的、原初的问题挖掘出来。虽然仅仅作为“引论”,但本书凡三十三万言,体量宏富,论道深邃,其意义与开拓性已不仅限于为道体学登场作引。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在去年《道体学引论》面市后不久,便开始筹备研讨会,原定年初举办,却因疫情一再延迟。疫情形势严峻期间,也曾拟改为线上研讨会,但学人们一致认为线下面对面交流更能激起思想的火花。

终于,2020年9月4日,“中国哲学再出发——《道体学引论》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召开。从清早至傍晚,丁耘及三十余位学者到场参与了七场专题报告和一场圆桌讨论,对《道体学引论》展开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首先发言,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欢迎,指出中国在出版方面原创性著作太少,丁耘的《道体学引论》这类高深的原创作品极为难得,而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正在做一套光启文库,致力于文化创造、学术积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在发言中大致爬梳出《道体学引论》的脉络,认为本书以“阐述性的论证”为基本方法,抓住“生生”问题,通过疏解《易繫》和《中庸》两种道体学经典,来提出“道体”的大意,亦即所谓“即虚静,即活动,即存有”。汪涌豪认为,《道体学引论》没有提出现成的结论,更多是专注于讨论,而当今社会像这种提出问题、开风气之先的人很难得,丁耘的气魄和自信值得敬佩。此外,汪涌豪也看到本书存在的细节问题,例如其他一些重要的道体学著作,丁著中完全没有提到,或可充实论证。

出版人倪为国接续前面两位发言人,谈到中国原创学术著作的重要性,并期待未来策划出版更多原创好书。他对丁耘著作《道体学引论》指出两点看法,首先作者丁耘是少数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的学者,用自己的问题意识甄别史料,提出问题;第二,丁耘做中国哲学研究,却有深厚的西学背景,“他会把中国的问题嵌入到洋人的思想语法当中去,去让人看懂。说大白话就是,他思考的种子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如果放在洋人的土地上也能结出果子来,这点是很重要的。”

“生生”问题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启发

9月4日一整天的研讨会,曾海龙(上海大学哲学系)是专题报告的第一位发言人,去年读完丁耘著作就写出一万多字的读书报告和心得体会,本次研讨会上,他指出,“生生”问题之所以在近年引起重视,首先是因为“生生”无论是作为宇宙论和伦理学问题,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其次,对“生生”问题的探究可以沟通中西哲学史的重要论题。曾海龙读《道体学引论》的感受是,丁耘的直接问题意识是不认同熊十力、牟宗三由心体会通性体建立道体之理路,也不认同海德格尔处理存在问题的方式,而是借助道体解决这两种进路的问题。

周展安(上海大学文学院)将《道体学引论》放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脉络里来认识,他认为本书在“生生”问题之上,对“虚静”的阐发构成了道体学的一个核心。道体学即是通过“虚静”来纠正熊牟一系的哲学,而道体学可继续拓展之处在于,未对熊十力后期思想有所判析,未将“虚静”推至佛学的空性。总的来说,他认为这本书具有一种内在性、根源性的探索。

而陈乔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则对“生生”问题是否是一个贯通古今的根本性问题表达了困惑,陈乔见认为,“生生”确实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但当下中国与世界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否能由“生生”来彰明,或许还有可质询的空间。

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道体学引论》的内容、方法论、中西哲学比较、哲学与哲学史视野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对本书用道、是、一、二这样的范畴把握中西哲学的命脉既表示肯定也提出质疑,对于“离开人而言天”、书写显得独断等也提出了个人见解,并期待丁耘做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

道体学与《易繫》、《中庸》、道气之关系

《道体学引论》设专章讨论《易繫》和《中庸》,与会学者也对这两部典籍中的细节问题做了考辨,亦有学者以道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苏杭(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丁老师的弟子,也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正式交稿给出版社之前,他就阅读并做了引文核对、注释增补工作,他认为,如果把本书阐述的细节都纳入到讨论当中,就可以为看似独断的论述找到精微的理据,而本书触及的哲学史方面的疑难,亦可为年轻学者提供治学的养料。他随后便以《系辞》和《乾凿度》为中心,分析了道体学如何在体用论上突破了旧有的哲学框架。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要谈到了两点,一是《道体学引论》的抱负、进路与贡献,他主张,“这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不是枝节性问题……必须强调”,丁著“提供了一个鸟瞰西方哲学整体的思想地图,包括其其统宗谱系和演变线索”;二是抓住“继善成性”这一核心问题,认为丁耘对“继善成性”的阐释,意在导出道体即虚静即活动即存有,从而成就其《道体学引论》的建构。

谷继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从清代的太极乾元论着手,对惠栋、张惠言的“乾坤二元”论做了分析,认为他们并没有把这个问题完全想清楚。而《道体学引论》对这个问题的阐发,可以作为一个展开的点,给人带来启发。

段重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主题发言以“气”为核心,旁征博引,从朱熹到王阳明,阐释宋明理学的“气”与道体学,他认为道体学最关键的一处就是唤醒对哲学本身的意识,将哲学或者形而上学作为问题本身。

阅读《道体学引论》是一种挑战

多位与会学者谈到,阅读《道体学引论》是一种挑战和刺激,需要“野蛮的胃口和精细的头脑”(张奇峰语),给人带来“陌生感的冲撞”(汪涌豪语),这或许是因为丁耘使用的文体,也或者是由于本书直面大本大源问题的宏阔抱负。本书“致广大”的一面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有学者质疑本书的阐释带有偏差,语体则给人“独断”之感;而“尽精微”的一面则展现了丁耘细致爬梳哲学史的功夫,其中开显的诸多细节问题也激发了各位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做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试图将《道体学引论》放置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中去理解,对“立道”的古今之变做了梳理,感佩丁耘《道体学引论》中直追道体的自觉,认同本书富有成见,但对其“工夫证成”提出质疑。

张奇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起,进而着重阐释了道体三义,强调《庄子》考辨的重要性,最后论及作为判摄的统宗论。

吴新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发言题目是“哲学研究如何‘定于一’——《道体学引论》的启示”,他从中看到丁耘具有“同情天下”的学术抱负,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气质”,《道体学引论》有第一哲学的意味。

“后哲学时代”的体系构建

在这场有关中国哲学的研讨中,“后哲学”却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一方面,许多专家对后哲学时代如何做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如何重新出发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哲学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深思。

曾奕(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指出,“在后哲学时代出现这样一本哲学化的著作”,展现了丁耘的一种非常强烈的构建体系的“情结”,丁耘在学术上有点“逆潮流”,而《道体学引论》就可以体现丁耘的学术个性。在曾奕看来,丁耘的另一个“情结”还在于想要“借助中国思想开启哲学的新开端”,中国有经学和宋明理学,辛亥革命后,经学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但构建中国“哲学”、以中国哲学创建哲学新开端的努力是否值得期待,曾奕对此并不乐观。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认为,丁耘提出“区分问题传统和意义传统”,要思考哲学的统和宗问题,这是值得深思和认真对待的大问题。在他看来,一方面,《道体学引论》体大思精,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界当代的大事件,另一方面,他对书中丁耘的一些论断是否站得住脚打了问号,例如,通过辨析丁耘对《诗经·周颂》中“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一句的考证,郭晓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洪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从“返本溯源”的角度看《道体学引论》,试图追索道体学引论会引出什么来,是否会引出一个更庞大的哲学体系。他直言自黑格尔之后,哲学就终结了,就很少有人再做体系化哲学的尝试。洪涛还谈到,从起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是一套生活实践的方式,而非系统理论的构造,柏拉图的对话引出的是哲学社会生活而非哲学思想体系,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哲学在今天是否可能?

樊志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指出,区分“当代中国哲学”还是“中国当代哲学”甚为重要,这关系到中国哲学的“再出发”是延续前一次出发的道路,还是在判摄的基础上进行“新建构”。樊志辉思考的更深层细节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教制度中哲学话语的建构使命”,由此出发,他认为丁耘的《道体学引论》“既是再出发也是新建构”。

以“道体”来“判摄”中西哲学:“世界哲学”是否必要?

《道体学引论》判摄中西、出入古今,这样的格局背后不乏张力,如何从世界的尺度思考中国哲学、是否需要以古今中西的框架来展望中国哲学,也是与会学者探讨的重要议题。

韩潮(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在发言中回忆,2001年,孙向晨、丁耘、洪涛、韩潮等友人在复旦组建读书小组,一道治学明理。如今回望,韩潮认为读书小组的成员在思想上都经历了从西学向中学、从哲学向经学和政治学的转变。他说丁耘很早就对中国问题感兴趣,读书时他就是复旦国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丁耘的思想始终有政治上的关切,但内核还是一贯以哲学为中心的。进而,韩潮从中西互释的角度梳理了《道体学引论》中的阐释框架,指出本书的西学框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潜能”而非“一”。

孙向晨也对丁耘以“道体”来“判摄”中西哲学的框架尤为感兴趣。丁耘的“判摄”,并不限于简单的对比和互参,且有一个更大的融摄性的框架,是一个“虚位以待的过程”。在这个框架下,孙向晨认为丁耘做到了以中摄西,而通过这个框架如何回过去看待我们自身的思想传统,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别有感于《道体学引论》中对活动原则的阐发,结合自己的研究和阅读经历,他作了题为“《论道一》中关于‘活动原理’大义”的发言,从“三即”中的“活动”这个层次来思考丁耘抛出的问题,并论及道体学如何接纳和发展唯物主义哲学。而他背后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道体学引论》当中是怎样以特殊的方式连接起来的。

朱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认为《道体学引论》致力于哲学思想的创造,其目的有三:义理的开显、范式的重塑、思想的贯通。本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考方式的“话语抵抗、表达复兴”,“这是中国哲学家在经历了西方话语蔓延和新文化运动镇痛后的本能反应,也是当前中国哲学创造依然是高度依赖传统资源的惯性表现”,但需要思索的是,中国哲学以何种姿态参与到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中去,又以何种答案回应生活世界中日益迫切的现代性问题?

刘梁剑认为《道体学引论》“详于天道而略于人道,略于天人之际”,在运思方法上则有些过简。他指出丁耘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世界哲学的抱负”,“世界哲学的抱负”在于通过中西的对勘互见其利弊,最终生成一种非中非西的新学问。

吴新文则对“世界哲学”持保留态度,他指出,正如马克思主义起初设想在发达国家同时爆发革命,但事实上是一国先爆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之后再慢慢向外扩展,“世界哲学的形成也是这样的”,哲学中的中国立场是很自然的,而所谓的客观公允或许实际上抽象而毫无力量。

圆桌讨论:小结与展望

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姜佑福(《学术月刊》杂志社)主持的圆桌讨论,陈赟、贡华南、孙向晨、洪涛、韩潮、陈乔见、周展安均作了简短的总结性回顾发言。

姜佑福借主持之便,首先谈了自己的体会与感想。他对丁作第四章“西学统宗”的讨论印象尤为深刻,从中可以看到丁耘对西方哲学史有极深的研究和精准的把握。同时,《道体学引论》这样一本学术著作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我们中国哲学界真正到了一个关口”。

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如何做哲学?陈赟在圆桌讨论中谈到有一种倾向是把哲学做得越来越薄,越来越去历史、去文明、去社会、去政治化,成为只有小圈子内可以理解和共享的学问,但他更欣赏的是丁耘的进路,即做一种“有厚度的文明哲学”。贡华南也认为,今天应该鼓励一种基于个人感受性而做出的一种个性化哲学。

陈乔见强调,做哲学应该是揭示问题、直面问题,从问题入手,直接去处理最根本的问题,探讨人类共同的思想经验。周展安进而提出了“中国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在20世纪,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新时期的开启都是人们意识到自身“当代性”的时刻,但这三个时刻都是通过否定的形式完成的,周展安认为,这三个时代中最难安放的是最具异质性的革命的时代,而今天的哲学要思考的是如何自觉地拥有当代性意识、自觉地消化历史中的异质性。在周展安看来,丁耘的道体学就是从当代性出发、对自己的同时代具有高度意识的哲学。

《道体学引论》以阐释性论证为方法,与会学者针对具体问题,对本书的阐释与论证是否准确表达了疑问,在圆桌讨论最后的总结回应中,丁耘承认,阐释的基本结构中必然包含着偏差。但如果因为偏差的存在就认为在考证里面找不到客观确定的知识,就拒绝阅读哲学史,那或许我们就只能去拥抱分析哲学的方法。事实上,阐释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在结果中自然呈现的偏差,同理,思想也是在继承和阐释中才会发展。

丁耘谈到,在他看来道体学并非逆流,“后哲学”的论断也可以打个问号,假使形而上学不是第一哲学,但其他的哲学依然可以占据第一哲学的位置。从黑格尔到现在,哲学终结已经说了两百多年,但哲学依然没有消亡,“哲学的死亡方式是正在死亡,垂死就是哲学存活的方式”。丁耘也谈到,与会学者提出的功夫论、气学等问题,是《道体学引论》处理得草率和不充分的地方,他将把本次研讨中获得的反馈转化为未来的研究动力,将来会就具体问题写出专文回应。

去年的一次演讲中,丁耘提到,我们现在身处一个技术宰制的“现代性的临界时刻”,但当下同时也是“回到古典哲学的合适时机”,因为“从数据总体性的宰制中突围也许注定失败,但无论如何,从‘生生’的讨论出发,我们可以探索一些保留真正人类文明的可能性”[1]。本次围绕《道体学引论》的研讨不乏必要的怀疑与质询,但底色依然是澄澈笃定的,或许我们也可将本次研讨视作中国哲学在当下再出发的一个原点、一种出路,期待“道体学”会在未来牵引出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丁耘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9年

《道体学引论》从阐述道体学典籍(重《易》、《庸》,旁参《庄子》)的精义入手,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的义理脉络,并转而在此立场上统摄西洋哲学的基本问题。*终我们将看到,一种告别“本体论”而走向“道体学”的哲学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序言/1一、缘起/1二、道体学与本体论/8三、本书的进路与构成/18上篇论道一第一章生生:易诚初说/3第一节生生与造作/3第二节乾坤与诚/44第三节道体初说:诚之虚壹/60第二章道而一/91第一节道与一(上):道气辨/91第二节道与一(中):大一与成物/105第三节道与一(下):齐物辩/114第四节道物与言默/129第三章道一之微/146第一节一之道术/146第二节庄儒之微/162小结:生生与道一/174下篇道之体与道之学第一章道学统宗/182第一节道体学之一统三宗/182第二节宋儒之转庄子道体学/196第二章“生生之谓易”/210第一节天人之“继”/210第二节生生与无为/222第三节一道与二本/238第三章道体之为诚体/266第一节道体学与《中庸》/266第二节教与明/272第三节诚体与成性/297第四节即诚体总论道体/309第四章西学统宗/318第一节“一”与“是”/320第二节立宗/333第三节学变/362第四节崩解/380结语/393附录一/399附录二/421参考文献/482后记/500

THE END
1.冯契: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要科学地研究中国哲学史,总结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首先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本书在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作了下面的探讨。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哲学作为以理论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其发展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普遍和特殊互相联结的观点来考察。从理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765.html
2.#新书推荐#新书推荐超话#马克思经济哲学#《批判之为定向:马克思本书即是基于对马克思经济哲学中“认识论”维度的深入研究,以“权利与秩序”“本质与价值”“劳动与主体”“概念与理知”“逻辑与历史”五章分别展开论述,以系统呈现马克思经济之思的批判的力度与定向的深度。https://weibo.com/1666471200/P4Gyg5ou2
3.关于本书的简单读后感(精神分析引论)书评精神分析引论的书评。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读,拖拖拉拉一直读到八月份。要不是赶上在外面旅行急着读完,不知道还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因为没有接触到其他的精神分析的书籍,所以此文讨论的精神分析单只这本书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是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7559719/
4.干货1000位产品经理推荐的数据分析书籍《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引论》 书籍简介: 本书据Duxbury Press第5版译出。内容分为8个部分,共20章,分上下两册。各章均有大量习题。作者使用实例来引入主题,并把统计概念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介绍了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讨论了如何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并专门讲述了如何写数据分析报告。 https://www.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052637
5.绪论其实,正如巴克莱所指出的(参氏着“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注释”教牧书信绪论第八页、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中译本之第二十页),虽然有系统的诺斯底派在第二世纪中叶后盛行,但诺斯底派的基本观念在初期教会保罗在生时早已存在,因此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教牧书信所显示的异端是第二世纪的诺斯底派异端;何况教http://www.zgaxr.com/book/008/054/66.htm
6.线性代数引论(翻译版原书第5版)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线性代数引论(翻译版 原书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矩阵与线性方程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中的向量,向量空间Rn,特征值问题,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行向量,特征值及其应用,MATLAB介绍等。适合作为理工类、经管类,甚至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本科低年级线性代数教材,也可作为需要系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864800
7.教科院各专业推荐书目(心理学相关书籍二)63、精神分析引论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高觉敷 出版年: 1984-11-1 ISBN: 9787100003155 64、青少年心理学 作者: 【美】约翰?桑特洛克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 原作名: Adolescence 译者: 寇彧 出版年: 2013-7-1 ISBN: 9787115318718 65、游戏和儿童发展 https://lib.gznc.edu.cn/info/1027/1283.htm
8.2022年度盘点上海大学出版社20大好书一览《智慧图书馆引论》 王世伟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及服务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的专著。书稿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放眼国际学科动态与行业态势,从战略、特点、历史和转型等四个层面,就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如何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做了具有前瞻性的探讨。其中“战略篇”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939655
9.《史学引论》最新章节王学典著本书各章作者《史学引论》_王学典_本书各章作者_掌阅小说网https://m.zhangyue.com/chapter/11885321?p2=104155%3FvisitDstTime%3D1
1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图书简介考研图书《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定位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的教学用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的培训或自学参考书。本书的宗旨是,从培养汉语教师的需要出发,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以本书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为纲,力图使之形成一个初步的系统。 https://www.kaoyan.com/book/430479/
11.哲学史家文库——儒学引论图书简介:《儒学引论》是人民出版社近组织出版的“哲学史家文库”系列图书的一部,收入该文库的哲学著作有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候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以及任继愈、朱谦之、方克立、汪子嵩、叶秀山全部(2239字) 编辑推荐: 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http://m.dangdang.com/product.php?ac=more&pid=461393
12.数据结构之第一章引论及课后题答案数据结构教程第六版课后答案数据结构之第一章 引论 及 课后题答案 写代码许多年,总是觉得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看大神说研究一下数据结构和算法可以改进不少,所以决定学习一下,课本采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来学习。 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了本书的主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并简单以选择问题和填字游戏问题做了简单介绍,初次之外对要https://blog.csdn.net/liuyufeng509/article/details/78882076
13.社会语言学引论电子书下载电子书下载 四六级听力 网易精彩回帖 搞笑段子 经典语录https://topbester.com/ebook/view/19760.html
14.小编拍了拍你,换个姿势领略π的奇妙!1735年,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解决了巴塞尔问题(计算所有平方数的倒数和的准确值是什么),找到了它与π的关系。 1736年,欧拉在他的新书《力学》里用到π这个符号,由于他频繁与欧洲各国数学家通信往来讨论数学问题,其他数学家也纷纷接受这种用法。 1748年,欧拉在《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中再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share_to=wechat&item_id=17107159205893333776&track_id=F60687FE-17C4-4606-83B7-0F9797B20790_668954314385
15.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读书《论自由》被誉为“肯定人类个体的个性不可泯灭的价值最优雅,意义最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宣言”。这本书被评价为“如果现代世界要承认某一本书设定了自由主义的根本道德基础,这本书很可能是《论自由》”。 三.内容简介 关于《论自由》,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https://www.mbachina.com/html/zzxy_qfnu/20220318/41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