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序言居于卷首要位,历来为人瞩目。序言又称序、叙、绪、序传、叙例、叙录、导言、前言、引言、后序、跋等。序依托于书,为书而设,旨在表述该书旨意、体例、写作原委等。有人说:“方志从南宋定型以来,‘序’也被逐渐应用到方志编纂上,并积习相承,成为独立的组成部分和特殊的体裁”(欧阳发、丁剑编著《新编方志十二讲》第145页)。如此断言不符合历史实际。志之有序,古已有之。如晋常璩《华阳国志》就于志末设有《序志》,此即志书设序之滥觞。后世不断加以继承和发展。唐代有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序》、权德舆撰《贞元十道录·序》等;北宋有李宗谔撰《祥符州县图经·序》、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序》、赵彦若撰《长安志·序》、司马光撰《河南志·序》等。自南宋起,志书设序就不胜枚举了。当代编修新志更是普遍设置序文,有的还设置多篇序文。
一、作用
1.可阐述编者意图。汉孔安国说:“序言,所以叙作者之意也。”(转引自刘知几《史通·序例》)一般序言可叙“作者之意”,志书序言也同样可以叙编者之意。这里的“意”即指作者目的意图和学术追求。编者编志是有目的意图的,是有学术追求的,但这种目的意图和学术追求,不可能通过志书正文表达出来,而序言则可以把编者的目的意图和学术追求转述出来。
2.可评述修志和志书。古人云:“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王应麟《辞学指南》)。志书作为地方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其生产历程都是艰难和复杂的。序言作者一般都对本地或本志编修有较多了解,再加最早阅读本志,则可能对本志长短及其编修工作做一个如实、公允评述。这种评述既是对编者工作的肯定,也是为他人提供某种有益借鉴。
3.可引导读者阅读。一般序文能帮助读者掌握书籍意蕴,志书序文也同样能帮助读者掌握志书意蕴。志书序文或歌颂一方成就和优势,或述说一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势大略,或阐述编纂思想,或评述志书体例,或称赞编者勤勉,或指陈志书得失,或诉说读志感受等。诸如此类都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加深读者对志书的理解。
二、设计
志书序言设计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问题:
1.确定篇数。联系当代修志的实际,志书设序以1-3篇为宜。设一篇,其作者多为当地在职领导,以示地方党政领导对修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少数志书不是领导作序,而是请学者作序,如《井陉县志(1985~2004)》就仅设序一篇,且请河北大学教授吕志毅为序。设二篇是有条件的,即两者角度和内容不能相似。其构成有两种:或一为领导序一为学者序,或一为领导序一为主编序。设三篇也是有条件的,即三者角度和内容不能相似。其构成当这样:一为领导序,一为专家序,一为主编序。一般说来,序文多于三篇是没有必要的。主编作序,古代多见,当代少见。为了更好地总结修志经验和促进方志理论的发展,应该提倡主编作序。有的学者也倡导说:“主编作序作跋,可畅谈成书经过,修志得失,为今后修志提供借鉴”(柳成栋《如何写好志书的序跋》,《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7期)。
2.选择作者。清顾炎武对清初志书设序问题,在《书不当两序》(《日知录》卷十九)里总结了一个很好经验,即志成请人作序必须慎重选择,力求做到“必当其人”。这个经验对于当代修志界仍有现实意义。
三、内容
1.共同内容。一般说来,序言作者与本地或本志编修都有一定联系,否则修志单位也不会约请他撰序。综观古今成功序文,无论属于何种类型,都要说明作者同本地或本志的关系。具体内容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或云本人为本地游子,或云本地是本人第二故乡,或云在工作上本人与本地有某种联系,或云本人同本志编修有一定联系等,以作为本序写作的缘起。
2.诸类重点内容。若把志序归纳为领导序、专家序和主编序三种,那各种志序就应该把握好自己的重点。
学者所撰之序当具有较强学术性。或阐述一方修志源流,或辨析修志学术发展,或指陈志书得失,或就事论及修志理论等。此类序文切忌应酬之作,泛泛而谈,缺乏学术底蕴。
主编所撰之序当具有较强经验性。或概述本地修志源流,或阐述本志编纂思想,或介绍本志构思和体例,或简介本志编修历程,或总结修志经验教训,或说明材料取舍依据,或表明期盼贤达指正心迹等。此类序文切忌夸饰竞美,言过其实,缺乏求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