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原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年第23期全文转载
关键词:社交媒体;传受关系;影响力层级;受众
对四种媒体各抽取一年之内的帖子样本用于分析。本研究采取专门主题的抽样,每种媒体都以“Chma”和“culture”为复合关键词,针对某个专题领域爬取帖子样本。各媒体的数据抓取过程分别如下:
Twitter:经采集和过滤后得到从2014年10月11日到2015年10月10日的帖子共13,471条,这些帖子在12个月中随机分布。从中剔除转推数和收藏数都为0的帖子,剩下3,850条。对这3,850帖子采集它们的转推者和收藏者。由于有些受众账号已被冻结,因此并非所有帖子的受众都能成功采集。成功采集的有:转推者9,867条,去重后6,391条,成功采集其中6,383个受众的具体信息;收藏者9,649条,去除重复后5,836条,成功采集5,829个受众的具体信息和影响力数据。
通过SQLSERVER数据库对所得的Twitter数据表进行连接,每一行数据中包含一条帖子的传者资料及其对应的一个受者资料,共得到这样的数据行13,50条。
1.传-受双向关联性
2.受-传关联性
在收藏数反映的影响力等级的对应关系上,对各个等级的传者具有的受众等级之间的对应分布情况,以概率矩阵和交叉表的方式表示如下(见表2)。其中,每一行表示一种传者的被收藏数等级,该行中的每一列单元格表示该等级的传者拥有的各等级受众的比例。例如,对于等级5的传者而言,其受众中等级1的受众占1.6%,等级2的受众占1.7%。表格中最后一行为“总计”,也即每个等级的受众在全体受众样本中所占的比例,例如,等级1的受众在全体受众样本中占1.3%,等级2的受众在全体受众样本中占1.4%。
用“该等级受众所属的比例最高的传者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受众,它在哪个等级的传者中比例最高。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传者的第12级只有7个传者样本,样本量过小,其数据不纳入考察范围)。
3.传-受关联性
考察每个等级的传者其受众的分布偏向。由于受众在各个等级的分布还受到总体中受众分布的影响,所以把传-受矩阵中某等级传者所对应的各个等级的受众的比例,减去该等级的受众在总体的绝对比例,也即单元格的值减去该列的总体比例值,这样得到不同等级的受众对应于不同等级传者的“相对比例”见表4)。
用“该等级传者拥有的相对比例最高的受众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传者,它拥有哪个等级的受众是“相对比例”最高的。其中,相对比例指的是,(1等级的传者拥有的j等级受众比例一总体的j等级受众比例)。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5所示(传者的第12级只有7个传者样本,样本量过小,此处不纳入考察范围)
对各个等级的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对应分布情况,以概率矩阵的方式表示(具体矩阵结构和前文TVkter部分的表2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将全表列出)。其中,每一行表示一种传者等级,该行中的每一列单元格表示该等级的传者拥有的各等级受众的比例。表格中最后一行为“总计”,也即每个等级的受众在全体受众样本中所占比例。
用“该等级受众所属的比例最高的传者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受众,它在哪个等级的传者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6所示(传者的第1级只有27个传者样本,受者的第13-16级为空缺,这几个等级样本量过小,不纳入考察范围)。
考察每个等级的传者,其受众的分布偏向,得到不同等级的受众对应于不同等级传者的“相对比例”具体矩阵结构和前文Twltter部分的表4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将全表列出)。用“该等级传者拥有的相对比例最高的受众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传者,它拥有哪个等级的受众是相对比例最高的。其中,相对比例指的是,t等级的传者拥有的j等级受众比例一总体的j等级受众比例。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7所示(传者的第1级只有27个传者样本,受者的第13-16级为空缺,这几个等级样本量过小,不纳入考察范围)。
用“该等级受众所属的比例最高的传者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受众,它在哪个等级的传者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8所示(其中传者的等级2、的样本量分别为1和2,传者等级4的样本数为24,受众的等级18空缺,因样本量不足,将这四个等级的数据不纳入考察范围):
考察每个等级的传者,其受众的分布偏向。得到不同等级的受众对应于不同等级传者的“相对比例”具体矩阵结构和前文Twltter部分的表4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将全表列出)。用“该等级传者拥有的相对比例最高的受众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传者,它拥有哪个等级的受众是相对比例最高的。其中,相对比例指的是,t等级的传者拥有的j等级受众比例一总体的j等级受众比例。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9所示(其中传者的等级2、的样本量分别为1和2,传者等级4的样本数为24,受众的等级18空缺,因样本量不足,将这四个等级的数据不纳入考察范围)。
本节对推荐语数量值的转换方式和其他媒体有所例外,是对于传者或受者得到的推荐语数量,设原值为X,转换后的新值为y,则转换方式为,y=INT(LN(x+1)*2)+1。之所以采取这样的不同的方式,因为该原值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在两位数之内,所以不采用以10为底的对数而采取自然对数;且0值较多,所以先对原值加1,之后再进行对数函数的处理。
关性。
对各个等级的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对应分布情况,以概率矩阵的方式表示(具体矩阵结构和前文Twkter部分的表2相同,篇幅原因不将全表列出)。用“该等级受众所在比例最高的传者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受众,它在哪个等级的传者中比例最高。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10所示(因传者的第9、10级为空缺,这两级的数据不纳入考察范围)。
考察每个等级的传者,其受众的分布偏向,得到不同等级的受众对应于不同等级传者的“相对比例”具体矩阵结构和前文Twkter部分的表四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将全表列出)。用“该等级传者拥有的相对比例最高的受众等级”,表示对于某个等级的传者,它拥有哪个等级的受众是相对比例最高的。其中,相对比例指的是,1等级的传者拥有的j等级受众比例一总体的j等级受众比例。其数值以及排序的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因传者的第9、0级为空缺,这两级的数据不纳入考察范围)。
[2]刘左元,李林英.新媒体打破了以往社会分层的对话机制和模式[J].新闻记者,2012(4):95.
[4]朱天,张诚.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4(6):7180.
[5]赵高辉.圈子、想象与语境消解:微博人际传播探析[J].新闻记者,2013(5):6671.
[6]白晓婷.分众理论下的“圈层受众”理论及其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35.
[7]朱天,张诚.框架理论视域下互联网圈子的传播结构认知[J].现代传播,2015(10):128132.
[8][美]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王春光,谢圣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759.
[9]Adamic,L.,Buyukkokten,O.,andAdar,E..ASocialNetworkCaughtintheWeb[J].FirstMondar,2003,8(6):122.
[10][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M].王崑,许荣,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