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军生命真理与虚无主义政治——黑格尔“日蚀”下的欧陆思想脉络新解

古典形而上学(“雅典”)与神学(“耶路撒冷”),尽管具有根本性的路向歧异,但皆以绝对(theAbsolute)为基础——“自然正确”或“上帝”——来应治施特劳斯(LeoStrauss)所诊断的“虚无主义”问题。更具体地说,两者分别以提供“形而上学安慰”与“神学拯救”的方式,向人们提供幸福的承诺,以消除人在日常生活(共同体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生存性的焦灼感、荒谬感、恐惧感、不安和不确定。而“祛魅”后的现代性境况下,以黑格尔为中流砥柱的历史形而上学,重新建立起了新的绝对——在历史进程中达至自我完善的“绝对理念”。黑格尔及其追随者为现代人找到了应治生存性焦灼的新的“安慰替代品”:“普遍历史”(“历史规律”、“历史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古典形而上学、神学、历史形而上学具有某种“家族类似性”。借用拉康的术语,它们都建立起了一个以绝对面目出现的“大他者”(theOther)——自然、上帝抑或普遍历史。此处关键是:那个规介我们日常生活——个体生命以及共同体生活——的大他者,本身是无根的、专断的,所以它想尽一切办法使自身上升到绝对,从而使其施于我们日常秩序之上的那套“符号性坐标”(symboliccoordinates)总体化、恒固化。实质上,形而上学和神学之诞生,恰恰便是肇因于大他者在本体论层面上的“无根”。①

形而上学与神学所带来的“安慰”,归根结底具有一个同构性:人们不须自己知道关于真实秩序的知识,有智慧者(形而上学)或上帝(神学)代你知道。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是安稳的(settled),一切都有终极意义与根据。我们更进一步看到,形而上学的内在性(智慧就在人的世界之内获得),使得它必须设定人的不平等(智慧者/粗俗者的二分);而神学的超越性,则取消了这种“人性”的等级(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于是,“神学的安慰”对大众便更具亲和力。②现代性境况下“普遍历史”话语的兴起,也提供了相似构造的“安慰”——历史代你知道(“理性的狡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尽管看似杂乱,但都是有意义的,最后一切都会解决,人们终将迎来“自由王国”。③可以以恋爱话语作比拟:古典形而上学和神学直接许诺你,你和那个女孩缘定三生,因此生活始终美好,毋须庸人自扰;而历史形而上学则告知你,你和那个女孩肯定缘定三生,但需要时日来抵达这个最终目的地,现在的苦痛、焦灼是必经的,但也是暂时的。

然而,在已极度世俗化了的、后形而上学的当代世界,神学与形而上学(包括它的两种版本)之“权威”已变得十分虚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这种借助某种绝对来获取的“安慰”是否可靠?会不会生命中的那些焦灼永远不会消褪,而生活美好只是虚假许诺?会不会根本没有缘定三生这回事?就算“等到花儿也谢了”,也不会有什么“神意”或“历史的狡计”来保证焦灼和荒谬终将离去?

二、作为生命性决断的主体性真理

本文旨在提出以下论点:“祛魅”后的现代性思想,在根本上就只有两个走向:(1)黑格尔—马克思路向。该路向经由辩证法——理念主义或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版本的辩证法——重建绝对,即大写的历史。抑或(2)尼采—海德格尔路向。该路向彻底放弃形而上学或神学之“安慰”,而直面存在性的焦灼。当选择直面焦灼,你就遭遇“如何存在”(How-Being)的问题,如何安顿自己的当下生命,因为不再有诸种建立在绝对之上的形而上学—神学话语给你作出全盘性的规导与安排。换言之,生活在黑格尔的“日蚀”下,首先意味着你必须独自扛起面对“如何存在”问题的重担。

克尔凯郭尔以苏格拉底选择死亡为例——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死”,这就是他的主体性的真理;而选择不逃跑,则是他存在性的决断。在克氏这里,人群意味着谎言,人只有在自己对真理的决断中,真正成为他自己。进而言之,某件事要成为真理,只取决于某人是否全身心地将此事理解为他个人的真理——一个“能为之生、为之死”的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有这样一些人声称自己“通灵”,也有不少人去“求”他们进行某些超自然的操作(如,和死者“沟通”、为活人“祈寿”等等)。黑格尔主义者科耶夫(AlexandreKojève)提出,对于这些超出大他者所规介的符号性坐标之外的宣称,不再有“标准”来区分其是神还是疯子。⑦而克尔凯郭尔则确立了这样一个标准:此宣称是否为真,就在于宣称者自己如何看待它,若其本人内在地视其为真理,那么他就是自足的,无须他人的“承认”(换言之,只有别人求过来,他无须求别人)。

进而,克尔凯郭尔意义上的主体性真理,结构性地需要一个元素——坚决(resoluteness)。“坚决”,是海德格尔的核心术语,亦正是克尔凯郭尔思想之伸展:当拒绝大他者所规定的一切“标准”(符号性坐标)后,真理的确定,惟落实在主体性的坚决。这份坚决的根源,在克尔凯郭尔这里便是“信仰的跃步”,而在尼采这里即为“权力意志”。也正是在相同的意义上,对于克尔凯郭尔而言,成为基督徒与公共世界纯然无涉,它是一件最私人性的事情(被个人认定为真理)。只要有一张洗礼证书就能成为基督徒,这就是基督教日益衰亡之缘由。信仰不是一件自然而然或者理所当然的事,而必须出自于一个以自己全部生命作为承担的决断。

三、生命与创造:走向真人与本真存在

一旦“历史的目的”被推翻之后,那么剩下的惟是永不终结的自由和创造性:历史形而上学的决定论,彻底被存在主义个体(超人)的自由和创造性所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被作为自由精神(freespirits)的“真人”(trueindividuals)所代替。生活中的行动,并非没有标准(criterionless),而是构建标准(criterion-constituting):既然大他者所规定的“标准”不具备本体论的根基,那么就由超人(真正的个体)自己来确立标准。那些没有能力或决心来创造标准、只会随波逐流、听任大他者摆布的人,尼采称之为“末人”(lastman)。这样的人,在尼采眼中,与“兽群”(herd)无异。换言之,人是“被绑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条绳索”:动物不具生活的意义,超人创造生活的意义;当人只是顺从性地遵循关于生活意义的既有规定,他就变成了“末人”、最低等级的人。

存在的“方式”有两种——本真与非本真。人变成本真的自己是可能的,因为他不只是现实世界各种符号性身份的总和;他同时是一种溢出(excess)或者说绽出(ekstatic)。海德格尔把“存在”(existence)解读为“ex-sistence”,即“站到外面”(13)——站到日常生活的外面,站在“他们”之外。坚决,就正是坚决地“站在外面”,坚决地成为“我自己”,以自己所选择的方式生活。尽管我们总是置身于自己被“抛入”其内的具体情境下,我们无法随意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随意去彻底改变自己当下的“是”(除非是自杀或符号性地自杀),但海德格尔强调,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当下所置身其内的情境。海氏区分了“抛入”(thrown-ness)和“堕落”(fallen-ness):“抛入”发生在过去,我们总是被抛入到一个具体的“世界”中,那是发生了的事实;但“堕落”则事关当下,在“如何存在”的问题上自甘从“我自己”堕落成为“他们”中的一个,自甘被“吸入到世界之中”(absorption-in-the-world)、吸入到“每日性”(everydayness)中。换言之,非本真的生活(即彻底顺从大他者的支配),就是海德格尔眼中的“堕落”。

我们看到,存在主义者不借助任何绝对的名义,而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同大他者宣战。萨特的名言“他人是地狱”(Hellisotherpeople)常被误解,被视作一种激进的自我中心主义,实质上它真正要说的是——大他者就是地狱,因为正是大他者在规介着“他们”。

四、生命的“沉船事件”:人之死

然而,发端于克尔凯郭尔而到海德格尔集大成的存在主义所真正遭遇到的问题是:人仅仅以其坚决的权力意志,就真的能冲破大他者无所不在的规介性罗网?真的能够成为“真人”,过上“本真性的生活”?

我曾将这样一个现代性图景,称作“福柯绝境”。(15)在这个窒息性的绝境图景下,个体如何能凭其“权力意志”,来同大他者争夺权力?更进一步地说,这场斗争本身是否只是大他者之权力操作的一个部分,就像电影《黑客帝国》(Matrix)所表述的,尼奥(Neo)等人的斗争,到头来只是给那套总体性的“矩阵”(现实世界)进行程序升级?(16)20世纪中叶那场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思想论争,根本上争的就是这个问题。相对于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论题,结构主义倒并非主张“本质先于存在”(那是形而上学),而是主张人的存在无法超出结构(大他者)之笼罩。成为一个主体(tobeasubject)就是被支配(tobesubjected)。换言之,在人与大他者的对抗中,存在主义认为最终的胜出者是人(自由、创造性、本真性),而结构主义则强调大他者(结构、规则、权力之网)无法被冲破,故此自由被拒斥为不可能。

在存在主义者里面,加缪(AlbertCamus)最清楚反抗大他者的代价。他将这些反抗者称之为“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从事于一个不可能被完成的任务(推动一个不可能被推到山顶的巨石)。而自杀,则为这项绝望工作提供了简捷的出路。(17)超人式的英雄对大他者的反抗(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反抗),从来就是自己“找死”。精神分析所说的“死亡驱力”(deathdrive),就是生命在大他者之全盘支配下还顽强剩余的那一团东西,不肯甘心接受被规定好的“是其所是”。我们从那两位“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生命中,就可以看到对抗大他者的代价。克尔凯郭尔终其一生反抗其时代支配性的意识形态机器(大众媒体、国家教会、黑格尔哲学……),并为此过早地燃尽生命;而声称要以权力意志超越大他者之符号性坐标(“超越善与恶”、“反基督”、“偶像的黄昏”以及其它诸种“不合时宜的思考”……)的尼采,则最后走向“精神错乱”。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将克尔凯郭尔、尼采的生活称作为“沉船”(shipwreck),并指出,这就是真正的苏格拉底式生活。(18)雅氏认为,我们应该追随他们去将生活哲学化,但同时自己的下场最好不要变成他们那样。然而,这又是如何可能?

与福柯相似,拉康后来也被视为“后结构主义者”。这正是因为,拉康的精神分析要求精神分析师,在大他者及其“溢出”(即症状)之间,坚决站在后者这一边。(23)如前文所述,在精神分析中,“症状”是指那些由某种“精神疾病”所导致的刺入日常生活中的诸种“反常”表现。而当日常现实某天突然被某种刺耳的声音所刺破,那么,这个现实世界就出现了“症状”,出现了无法用现实中的话语来“解码”的某种打破稳定、和谐和连贯的状况。对于大他者,“症状”就是一个谜一般的信息(enigmaticmessage)。在拉康看来,症状永远不可能被消除,只可能被暂时遮盖住而进入潜伏。而选择成为精神分析师,便是选择站在大他者之自我总体化工程的对立面:精神分析师的日常实践,便是同大他者所极力试图抹销的症状/缺口/例外/溢出为伍,将自己与后者同一化,并努力将它提升到普遍的层面上——“我们都是症状!”拉康强调,精神分析师的权威绝不是由大他者来保证,比如某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通过某类专门考试等等;与之相对,精神分析师用他的行动,来赋予自己权威。追随拉康,齐泽克尝言:“也许,我们精神分析师们,是疯子的一个物种。”(24)

可见,在现代性境况下,尼采—海德格尔这条路向,实则是在黑格尔“日蚀”下冲出来的一条以生命为承载的“血路”。在黑格尔“日蚀”下,每个人实质上面临一个生命性的选择,就如《黑客帝国》里尼奥所面对的蓝、红两种药片:继续返回日常现实,成为“他们”中的一个;抑或站到“世界”之外,“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WelcometothedesertoftheReal,这是墨菲斯对吃下红色药片后的尼奥所说的第一句话)。(25)

五、没有解放的解构政治

在德里达主义“双重游戏”(解构)中,第一个游戏做到没有“犯罪现场”(大他者看不到“犯罪”),而第二个游戏则使得处处都是“犯罪现场”。常常通过细小但微妙的“错置”(displacement),通过阅读经典文本中的微小游戏,解构者就可以让大他者的“智慧”变成喜剧,让其“权威”沦为笑柄。真正的“游戏高手”,就是坐上你的牌桌,不断让你出丑,又不被你干掉——在游戏过程中每每把这套游戏的西洋镜拆开,但仍然假装继续玩得很认真。这就是德里达的策略。由于游戏规则是大他者所制订,解构没有最终胜利(解放、自由)的可能。游戏本身是没有终点的;但德里达要让游戏的“输家也同时是赢家”,让“真理的政权”变成一个马戏团,大他者表面的胜利沦为一个小丑式暴君的胜利。有人把德里达视为前一种虚无主义(无—意),一切都是文本的游戏,但那时你会发现德里达是严肃的;也有人把他视为后一种虚无主义(意—无),投入和大他者的殊死搏斗,但那时你又会发现德里达是很认真地在玩耍。这就是为什么罗蒂会称德里达是哲学家族里的一个“坏哥哥”了。(32)

德里达把精神分析的死亡驱力,更改为文本世界里的策略游戏:要让对方的赝品面目暴露出来,代之以站在真实的荒漠上做孤独的英雄、去硬碰硬自己“找死”,最好的策略就是继续委屈自己,以假装的方式把日常现实的游戏继续玩下去,然后在这里或那里揭发出系统的各种紊乱、丑闻、变态。解构并不需要站在游戏外面,大他者自身就包涵解构它自己的力量(一切都在文本之中),解构者只须利用大他者自己内部的“碎坑”(looseends),来随处拆穿它的谎言。是以,在根本上,德里达的精神命脉,确实和存在主义相通(德氏把自己视为法国的海德格尔主义者),只是他建议收起存在主义的英雄气(不能像萨特那样公开宣称“他人就是地狱”),要讲究策略——不妨混在“他们”中,以解构的方式进行游戏。德里达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彻底战胜大他者,因为所谓的“战胜”,也定然只是以一种新的话语秩序代替旧的话语秩序。这就是——借用尼采的术语——大他者的“永恒回归”。另一方面,我们也永远需要大他者的在场,这样我们至少有一个日常生活的秩序(而非霍布斯主义的“自然状态”),有一个游戏可以进行。

我们看到,这些结构主义之后的思想家(常常被笼统地标签为“后结构主义”),多少都回到了存在主义——人能成为同大他者之战斗的胜出者(如福柯),或至少不是彻底的输家(如德里达)。在这个意义上,施特劳斯是对的:存在主义是现代性思想依照自身逻辑发展的一个激进结果。当我们不再能倚赖过去伟大思想家那些“真正的形而上学教导”时,我们就已经站在存在主义的大门口,因为存在主义开始于这样一个认识——“在所有客观的、合乎理性的知识之根基处,我们所发现的乃是一个深渊”。(33)从康德一直到海德格尔、拉康、德里达,我们所实质遭遇的,就是这样一个深渊:如果说在“古典性”这一边我们遭遇到绝对知识,那么在“现代性”的尽头我们遭遇到绝对深渊。

六、结语:古典性与现代性的闭合回路?

当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基督教神学、黑格尔主义历史哲学自身占据主导性的大他者之位置时,都会因其对真理(真实秩序、整体、绝对)的承诺而成为彻底专制的统治,那么,不再担负这一“虚假的许诺”、拒绝“形而上学安慰”的存在主义,是否妥当解决“人如何生活在这一起”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当一切“客观的标准”都变成可疑的“知识—权力”之规训,当主体性的决心、对权力的意志成为唯一区分本真性的标准,那么,法西斯主义就无可置疑地会被视作一种激动人心的政治方案。换言之,诚如施特劳斯所言,海德格尔1933年变成一个纳粹分子,并不是偶然的错误或仅仅肇因于判断上的失误。同样地,施特劳斯正确地指出,尼采不必为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负全责,但“在尼采思想与法西斯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可否认的亲缘关系。”(34)而“纳粹的首席宪法专家”施米特(CarlSchmitt)关于“例外状态”、“领袖民主”、“政治决断”之论述,则全面展示了存在主义在政治向度上发展的面貌——沃林(RichardWolin)直接将施米特标识为“政治存在主义”。(35)存在主义能否在现代状况下妥当安顿人的共同生活?20世纪已经为回答这一问题,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

在施特劳斯看来,“生活在一起”(livingtogether)的根本方式,要么是“人的安排”(humanarrangement),要么追溯到人之外的某种终极根据(自然、上帝)。施氏很有信心地认为,当尼采这条超人之路被穷尽、然而仍解决不了人间纷争时,人们就会重新返回古典思想;在黑格尔“日蚀”下,现代人经过存在主义那条深渊性—沉船性的弯路后,势必重新激起寻求“真理阳光”的努力。在施氏看来,海德格尔1933年转向纳粹这一事件,已经标识了此路已尽。柏拉图主义古典理性主义的复兴,已经为期不远。(36)那么,我们究竟回得去么?

施特劳斯曾经的学生罗蒂,便认为这条返回之路根本不通。他转而拥抱美国本土的哲学传统——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路向,就是以效用代替真理,它关心的不是“isittrue”,而是“doesitwork”。杜威很少说“真理”,而代之以“有担保的断言性”(warrantedassertibility)。罗蒂则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应被对共同体的追求所代替。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去研究事物怎样聚在一起,而不是研究事物之“真理”。罗蒂在批评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进路时写道:“我们要抛弃尼采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安慰’,我们可能可以获得对共同体的一个更新了的感受。当我们将这个共同体看作是我们的而非自然的、被构型的而非被发现的、是由人所构建的很多共同体中的一个,在那个时候,我们对我们共同体——我们的社会、政治传统、思想遗产——的认同将被提高。在最终,实用主义者们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正确理解诸种事物的希望,而是我们对与其他人聚在一起对抗黑暗的忠诚。”(37)

古典的形而上学和神学,皆向人们提供了一个高于既有现实秩序的真实秩序。但问题就在于,这诸种关于真实秩序的论说是否真的可靠,抑或只是大他者的编造?那通过古典形而上学进路找到的“自然”、通过神学进路找到的“上帝”,是真正的真实,还是人们在大他者背后找到的大他者?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那全盘规介共同体秩序的大他者,是否能够上升到绝对,或者说,能够“崇高化”(38)为真实?倘若回不去古典性的话,我们在现代性状况下,又该何去何从?欧陆思想可能的激进突破,正是惟有在这个背景思想脉络中,才能够得以真正显现。

【注释】

①请参见吴冠军《“大他者”的喉中之刺: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欧洲激进政治哲学》,《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6期;吴冠军《有人说过“大他者”吗?——论精神分析化的政治哲学》,《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②更进一步的分析,请参见吴冠军《从精神分析视角重新解读西方“古典性”——关于“雅典”和“耶路撒冷”两种路向的再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③请进一步参见吴冠军《辩证法之疑:黑格尔与科耶夫》,《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12期。

④⑥(18)QuotedinThomasR.Flynn,Existentiali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p.3,pp.124-125,p.44.

⑤在胡塞尔(EdmundHusserl)的现象学中,真实,就是对我显现(appeartome)的事物。于是我们不难看到,为什么现象学会成为存在主义发展的另一个源头。

⑦施特劳斯、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西耶罗〉义疏》,何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⑧在克尔凯郭尔这里,存在主义式的“伦理阶段”高于末人式的“感性阶段”,但“宗教阶段”更是高于“伦理阶段”。

⑨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强调“现实的必须是合乎理性的”,否则会出来尼采,质疑现实中既有的一切给定。

⑩海德格尔也经常称“他们”为“他”(One)——这个“他”,在拉康这里就被称作“大他者”。

(11)MartinHeidegger,BeingandTime,trans.JohnMacquarrieandEdwardRobinson,NewYork:Harper&Row,1962,p.359.

(12)Ibid.,p.67.

(13)“ex-sistence”随后亦变成拉康的一个核心术语。

(14)在这个意义上,福柯将文艺复兴时期称之为“生命现代性”的开端。请进一步参见吴冠军《生命政治:在福柯与阿甘本之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吴冠军《生命权力的两张面孔》,《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

(15)请参见吴冠军《绝望之后走向哪里?——体验“绝境”中的现代性态度》,《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16)有意思的是,Matrix在“黑客帝国”之外,还有这样一个中文译名——“22世纪杀人网络”。这个很可能是盗版商拟定的名称,倒确是一个传神之译。

(17)AlbertCamus,TheMythofSisyphus,trans.JustinO'Brien,London:HamishHamilton,1955.

(19)(20)MichelFoucault,TheFoucaultReader,ed.PaulRabinow,London:PenguinBooks,1984,p.351,p.42.

(21)Ibid.,pp.350-351.事实上,从70年代起,在各种具体的社会政治抗争中,福柯经常和他的这位早年论敌并肩行进、一同组织各种抗议活动。

(22)转引自麦克尼《福柯》,贾湜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23)拉康从科耶夫那里继承了否定性的概念,并同时拒绝科氏的历史目的论,这样一来,自由、否定性、创造性,就获得了至高的位置,不再最终受制于历史法则(大他者)之约束。参见吴冠军《齐泽克与科耶夫:辩证法的隐秘学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4)Slavoj,ThePuppetandtheDwarf:ThePerverseCoreofChristianity,Cambridge,Mass.:MITPress,2003,p.60.

(25)当然,也有为吃错“药片”而后悔的人,如《黑客帝国》电影中那位光头叛徒赛弗(Cypher),情愿回到“大他者”规介下的世界,接受一切“是其所是”——明知吃牛排的“快乐体验”在根本上是很成问题的,但还是继续吃得津津有味。

(26)《黑客帝国》电影更是为求屏幕效果,将其表现为超越物理规则意义上的“超人”(如,可轻松闪避子弹……)。

(27)FriedrichNietzsche,OntheGenealogyofMorals,trans.WalterKaufmann,NewYork:VintageBooks,1989,p.97.

(28)Alenka,TheShortestShadow,Nietzsche'sPhilosophyoftheTwo,Cambridge,Mass.:TheMITPress,2003,pp.63-64.

(29)德贡布:《当代法国哲学》,王寅丽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30)SeeImmanuelKant,"AnAnswertotheQuestion:'WhatIsEnlightenment'",inHansReiss(ed.),Kant:PoliticalWritings,trans.H.B.Nisbe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0,p.54.

(31)JacquesDerrida,"FromRestrictedtoGeneralEconomy:AHegelianismwithoutReserve",inhisWritingandDifference,trans.AlanBass,London:Routledge,2001,p.325.

(32)SeeRichardRorty,"PhilosophyasaKindofWriting:AnEssayonDerrida",inhisConsequencesofPragmatis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2,p.92.

(33)LeoStrauss,"AnIntroductiontoHeideggerianExistentialism",inhisTheRebirthofClassicalPoliticalRationalism,ed.ThomasL.Pangel,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pp.34-36.

(34)Ibid.,pp.30-31;alsoLeoStrauss,"TheThreeWavesofModernity",inhisAnIntroductiontoPoliticalPhilosophy,ed.HilailGildin,Detroit:WayneStateUniversityPress,1989,p.98.

(35)RichardWolin,TheTermsofCulturalCriticism:theFrankfurtSchool,Existentialism,Poststructuralis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2,chap.4.

(36)LeoStrauss,"OnNaturalLaw",inhisStudiesinPlatonicPoliticalPhilosoph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p.138.AlsoseeLeoStrauss,NaturalRightandHistor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5.

(37)Rorty,"Pragmatism,RelativismandIrrationalism",op.cit.,p.166.

(38)对于拉康来说,崇高化(sublimation)之产生乃是当“一个对象被上升至具有作为(无法被表征的)大写之物的尊严(thedignityoftheThing)”。JacquesLacan,TheEthicsofPsychoanalysis,trans.DennisPorter,London:Routledge,1992,p.112.

THE END
1.引论的意思是什么读音拼音如何怎么解释【词语】: 引论 引的词语 【拼音】: yǐn lùn 【解释】:见〖导论〗。 字典查询: 引 论 ◆查看更多:含有 引 论 的成语。 大家都在看: 安的词语 马的词语 羊的词语 奢靡的意思 牺牲的意思 基础的意思 鞑靼的意思 拨冗的意思 手机版下载: 汉语大辞典(安卓版) 请扫描二维码 或 点击二维码下载 >>相关http://www.hydcd.com/cidian/39125.htm
2.论文应该怎样写?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https://www.ruiwen.com/lunwen/1798953.html
3.C++模板与泛型编程详解引论 我们要交换整形时,要写一个swap函数,交换浮点型时,也要写一个swap,交换字符型时也要写一个swap 这里就三个swap函数了,如果三个函数同名,参数类型不同就构成了重载,但是重载归重载,还是得写三个函数,那有没有办法我们写一个函数就可以实现上述需求呢?此时便出现了函数模板 https://blog.csdn.net/web17886480312/article/details/123480458
4.论证结构的四种形式以及优点是什么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四种。 http://www.chusan.com/zhongkao/91139.html
5.让引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68)作为启蒙思想家和天才的抒情作家的地位是无人质疑的,但作为音乐家的卢梭在许多人看来却是十分奇怪的。一方面,学者们承认他是个作曲家和理论家,也不否认他在音乐美学史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中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个“自称的音乐家”[1],并以一种轻蔑的口吻谈http://lib.sccm.cn/content.jsp?id=131458700783553
6.学术论文的写作顺序4、引言或引论(即开头) 这部分引导读者理解论文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引起作者的重视。 引言即开头可以采用直接切入式(开门见山)和间接导入式(引用案例或从某事件谈起)的方法。一般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宜采用直接切入式开头,间接导入式开头不易把握,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弄得不好,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https://m.yjbys.com/bylw/lunwenxiezuo/153517.html
7.林来梵褚宸舸: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一、引论:关注“宪政”概念 宪法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概念体系,而“宪政”一词本身即是宪法学的基础性概念之一。多年来,中国学者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法学用语做出了可贵的探索[1],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有人集中的对“宪政”这一概念的学说史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致使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某种暗昧的https://www.legal-theory.org/?act=view&id=17203&mod=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