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1、内燃机的概念: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汽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内燃机。

2、内燃机的类型: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3、内燃机的特点:让燃料在汽缸内燃烧,从而使燃烧更充分,热损失更小,热效率较高,内能利用率较大。

4、冲程的概念: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5、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6、柴油机的构造:汽缸顶部有喷油嘴,燃料是柴油。

7、柴油机的点火方式:只吸入空气,压缩冲程结束时,喷油嘴向汽缸内喷出的雾状柴油遇到温度超过柴油燃点的空气便立刻燃烧,称为压燃式。

8、柴油机的效率:较高,一般为30%~45%。

9、柴油机的应用:主要用于载重汽车、火车、轮船等。

柴油机在同样负荷的情况下___

A.尾气的温度越高,柴油机越节能

B.尾气的温度越低,柴油机越节能

C.尾气的柴油味越浓,柴油机越节能

D.尾气的颜色越黑,柴油机越节能

答案:B

解析:柴油在柴油机的气缸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气体的内能,气体的内能又转变为柴油机的机械能,燃烧相同的燃料,输出的机械能越多,表明柴油机越节能。尾气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说明排出的能量越多,利用的就少了,效率低,不节能,所以尾气的温度越低,柴油机越节能,B选项正确

THE END
1.引论的意思是什么读音拼音如何怎么解释【词语】: 引论 引的词语 【拼音】: yǐn lùn 【解释】:见〖导论〗。 字典查询: 引 论 ◆查看更多:含有 引 论 的成语。 大家都在看: 安的词语 马的词语 羊的词语 奢靡的意思 牺牲的意思 基础的意思 鞑靼的意思 拨冗的意思 手机版下载: 汉语大辞典(安卓版) 请扫描二维码 或 点击二维码下载 >>相关http://www.hydcd.com/cidian/39125.htm
2.论文应该怎样写?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https://www.ruiwen.com/lunwen/1798953.html
3.C++模板与泛型编程详解引论 我们要交换整形时,要写一个swap函数,交换浮点型时,也要写一个swap,交换字符型时也要写一个swap 这里就三个swap函数了,如果三个函数同名,参数类型不同就构成了重载,但是重载归重载,还是得写三个函数,那有没有办法我们写一个函数就可以实现上述需求呢?此时便出现了函数模板 https://blog.csdn.net/web17886480312/article/details/123480458
4.论证结构的四种形式以及优点是什么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四种。 http://www.chusan.com/zhongkao/91139.html
5.让引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68)作为启蒙思想家和天才的抒情作家的地位是无人质疑的,但作为音乐家的卢梭在许多人看来却是十分奇怪的。一方面,学者们承认他是个作曲家和理论家,也不否认他在音乐美学史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中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个“自称的音乐家”[1],并以一种轻蔑的口吻谈http://lib.sccm.cn/content.jsp?id=131458700783553
6.学术论文的写作顺序4、引言或引论(即开头) 这部分引导读者理解论文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引起作者的重视。 引言即开头可以采用直接切入式(开门见山)和间接导入式(引用案例或从某事件谈起)的方法。一般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宜采用直接切入式开头,间接导入式开头不易把握,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弄得不好,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https://m.yjbys.com/bylw/lunwenxiezuo/153517.html
7.林来梵褚宸舸: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一、引论:关注“宪政”概念 宪法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概念体系,而“宪政”一词本身即是宪法学的基础性概念之一。多年来,中国学者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法学用语做出了可贵的探索[1],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有人集中的对“宪政”这一概念的学说史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致使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某种暗昧的https://www.legal-theory.org/?act=view&id=17203&mod=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