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文体上的限制,独爱议论文;二是立意上的限制,三分看题目,七分看材料,立意有高度,引申有限度;三是语言风格的限制,偏爱逻辑严谨、句式简明、深刻入理,不好散文式语言风格。
论点、论据、论证通常被称为议论文的三要素,这意味着议论文必须围绕核心观点展开论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叫引论、本论、结论。
其实,对于写作重点的选择并不需要过分纠结和僵化,考生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的要求和写作习惯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题目中有类似于“思想深刻”、“独立见解”、“思想高度”之类的要求,很显然是在暗示考生们侧重分析,围绕论点将问题或是影响、原因等分析透彻。
例
解析
文/苏北
因戾气暴发在商场砍人,因停车纠纷将幼童摔死,因上访不果向公交纵火……接接连连的个人暴力事件,一经报端、网络披露开来,便引发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情绪,也牵动起舆论对社会文明的深沉拷问。
我们应当谴责并制止,所有的暴力都是对文明进步的悖谬,所有的仇恨都是对包容和谐的颠覆。同时,我们也当追问和求解,是什么在催生人性之恶?如何从源头祛除社会戾气?
首先让人警醒的,是同样被媒体频频聚焦的行政暴力的蔓延和危害。
往深处延伸,我们则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流失和追寻。
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的生活意义。
从系列极端事件的发生中,我们还体验了国民心性的演变和底线伦理的挑战。在社会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在百姓共同沉溺的文化期待中,个人暴力和社会戾气,已经获有了它生长的激励和文化的因子。先听听家长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日常教育,不少是凡事既不能忍让、更不能吃亏的谆谆告诫;再翻翻书摊上成功学励志学的经验秘诀,不乏狼性文化、厚黑之道的特别推崇;还有引发社会争议的黑暗童话热中的经典颠覆,时兴恐怖、丑陋的人物形象,渲染阴暗、残酷的故事结局。
我们需要重建社会,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
所幸的是,我们的心灵中,依然有公平正义的坚守和捍卫;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道德良知的呼唤和践行。许许多多的“最美”人物,正在用自己默默的努力和平凡的奋争感动着周围,感动着中国,用他们点点滴滴的日常之善,丝丝缕缕的人性之美,在燃烧人们向善而生的意愿,在激发人们永不停息的前行。
希望就在这里升腾,力量就在这里凝聚。呵护这种希望,壮大这种力量,我们就能改革制度,就能改变社会,也就能改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