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

(3)培养学生领会自然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新课标在讲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一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讲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

三、教学重点

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的推导。

3、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

1、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考虑到所讲授的学生已达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锻炼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能力。讲授这节课应该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分别学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这里采用这种方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手段等为辅,配合学生的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

一、引入新课

以一道例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例:一水平放置的圆盘可绕竖直转轴转动,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圆盘上

离转轴的距离为R,物块随转盘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加到一定值时,

物块即将在转台上运动。已知物块与转盘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求在这一

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所做的功?

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道题目是典型的功能关系转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这道题以他们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叫动能。

2、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动能,提出这两个问题便于学生回忆,有助于新课的讲解。

三、新科讲解

主要以板书配合多媒体讲授,概念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动能定理的推导以板书形式为主。这样设计主要是便于学生门理解记忆,因为物理公式以及定理定律都不能死记硬背,应该理解记忆。要不然就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讲解开课时引入的例题

解:分析:运动整个过程中重力、支持力、

向心力都不做功,做功的只有摩檫力,而且摩檫力

是变力,因此设想用动能定理。

小物块的初动能为:①

小物块的末动能为:②

此题转换为求小物块的末速度v,小物块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由摩檫力提供,并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檫力。于是有:③

所以:

有动能定理可得:④此题得解

解开学生的疑惑!

五、动能定理的应用

主要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

六、课堂练习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课后习题,有不明白的进行讲解。

七、课堂总结

口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重点在讲授中已经突出,需学生理解记忆。难点主要在例题中突破,在讲授过程中强调功能转换。)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动能定理: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改变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演绎推导动能定理,体现了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3、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可以是任意的力,功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要使学生分清过程量与状态量之间的关系。

4、优越性:动能定理只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初末状态;而不考虑运动过程中的细节,选择适当的运动过程更是能简化求解过程。因此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尤其是物体在变力做功的情况下。

八、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3题.

一、动能

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动能的初步知识,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提问: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它是标量还是矢量?

(2)、大小:

(3)、说明:

①动能是标量,且总为正值,由物体的速率和质量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

提问:动能的单位?

②动能的单位:焦(J)

1J=1N·m=1kg·m2/s2

提问:二战时一位飞行员用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这说明了什么?

③动能具有相对性。

二、动能定理

1、表述: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2、公式:

3、推导: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归纳,总结。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①

根据运动学公式:……②

外力F做功:……③

由①②③得:

三、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1、因为动能定理是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其适用范围在牛顿第二定律适用的前提下。

2、任何宏观的物体不论它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不论物体所受的力是恒力还是变力,也不论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一个系统,动能定理都适用。

四、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并建立好模型。

2、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3、明确初状态和末状态的动能(可将过程分段)。

4、用列方程求解(必要时注意分析题目潜在的条件,补充方程进行求解)。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但该节内容又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了解动能的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3.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是与红旗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学活动选择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理解明确学习任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进行体验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①理解动能的概念。

②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③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过程:

1.激发情感导入:授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日本海啸,涌动的海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吞噬无数条生命,摧毁无数房屋……学生观看录像后,教师提问,海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同学们自然会回答运动的海水具有能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物理学上称为动能,前面我们学习过,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2.理论推导,定量描述,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学生分析情境。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键句,通过提示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步步思考、推理,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

(3)让学生根据推导结果,并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式子右侧对应初末状态的某个物理量的变化,而左侧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功,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所以1/2mv2对映的也是一种能量,这个物理量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也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所以这就是我们探寻的动能的表达式。

动能的大小:Ek=1/2mv2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m越大Ek越大:v越大Ek越大。

然后请同学们对动能进行理解,物体的动能变化,速度一定会变化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动能一定会发生变化吗?

3.对推导结果进一步分析,得到物理中另一重要的定理——动能定理

再来回顾我们刚刚得到的结果,等式右侧是动能的变化量,等式左侧是外力所做的功,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就是动能定理。

W=1/2mv22-1/2mv12

这是动能量理的表达式(强调,写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量,即末动能减去初动能,然后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巩固提高)

例:质量为m=3kg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9N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当物体位移x1=8m时撤去推力。物体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m/s2。

写出有恒力F作用过程中的动能定理表达式:

写出撤去恒力F后减速到0过程中的动能定理表达式:

分析:

一、教学目标达成: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目标明确,具体,恰当,具有可操作性,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无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错误,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知识知识容量合理、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注重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目标,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试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课堂教学内容容量适度,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课堂提问有针对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4、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直观性。

四、作业布置

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针对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手把手教习。

不足之处:从整个教案来看,虽然明了易懂,但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过于简单,有些动能定理的应用如适用于变速、曲线运动没有及时补充到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动能及动能定理,而动能定理的应用又在高中物理占有一席之位,如果要加延伸,可能会模糊本节课的重点,对学生而言也是极大的负担,所以本节课可以加入一些其应用,但不应贪多,否则不利于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动能和动能定理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

二、新课教学

(一)动能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

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而=2al,即l=

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

也就是W=

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

1.动能的表达式:EK=mv2。

2.动能对应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状态量。

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

4.动能的单位:焦(J)。

练习:关于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B.动能总为正值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D.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二)动能定理

教师: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就可以写成W=Ek2—Ek1=,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上式表明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用文字叙述一下。

学生: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教师: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教师: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的意义是合力做的功。

教师:那么,动能定理更为一般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W指合外力做的功,也就是总功。

②动能变化量为标量,即末状态的动能减去初状态的动能。

③总功的计算方法,既可以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也可以先求出各个力的功,再求功的代数和。

教师: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5.0×l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教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步掌握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已知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已知初末速度,初速度为零,而末速度为v=60m/s,还知道物体的位移为5.3×102m以及受到的'阻力是重力的0.02倍。

教师:我们要分析这类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生:还是应该从受力分析入手。这个飞机受力比较简单,竖直方向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到飞机牵引力和阻力。

教师:分析受力的目的在我们以前解决问题时往往是为了求物体的加速度,而现在进行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目的是为了求合力做的功,根据物体合力做的功,我们就可以求解物体受到的牵引力。

教师:请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参考

解:飞机的初动能Ek1=0,末动能Ek2=

合力F做的功W=Fl

根据动能定理,有Fl=

合力F为牵引力F牵和阻力F阻之差,而阻力和重力的关系为F阻=kmg(其中k=0.02)所以:

F=F牵–kmg

代入上式后解出

F牵=

把数值代入后得到

F牵=1.8×104N

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是1.8×104N。

教师:用动能定理和我们以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相比较,动能定理的优点在哪里?

学生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非常困难。

教师:下面大家总结一下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指出不足,完善问题。)

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找出初末状态的速度情况。

2.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明确各个力的做功大小及正负情况。

3.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4.由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教师:请同学们参考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分析计算教材P73—74例题2。

提问并点评,展示规范的解答过程。

练习:

1.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合力的功、运动物体动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合力必做功,则物体的动能一定要变化

B.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物体的动能一定不变

C.运动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则该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运动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则该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

答案:BD

2.质量不同而具有相同动能的两个物体,在动摩擦因数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到停止,则()。

A.质量大的滑行的距离大

D.它们克服阻力做的功一样大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

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

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

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

课堂练习

1.在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的质量是乙的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甲的速度是乙的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

答案:CD

2.一个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则球在下落过程中的动能()。

A.与它下落的距离成正比

B.与它下落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答案:AD

3.一颗质量为10g的子弹,射入土墙后停留在0.5m深处,若子弹在土墙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6400N。子弹射入土墙前的动能是______J,它的速度是______m/s。

答案:3200800

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它们分别在相同力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当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时,则甲、乙两物体动能之比为______。

答案:1:1

5.一颗质量m=10g的子弹,以速度v=600m/s从枪口飞出,子弹飞出枪口时的动能为多大?若测得枪膛长s=0.6m,则火药引爆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在枪膛内对子弹的平均推力多大?

答案:子弹的动能为:=1800J

平均推力做的功:,所以,F=3000N

五、布置作业

教材P74问题与练习第3、4、5题。

一、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

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

3、动能

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

⑵标量性:大小,无负值;

(三)动能定理

1、表达式:

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3、理解:

1)若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W0,则物体动能增加。2)若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W0,则物体动能减小。

四、例题解析:

例1质量为8g子弹以400m/s的速度水平射入厚为5cm的木板,射出后的速度为100m/s,求子弹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以及子弹受到的平均阻力。

解:子弹射入木板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互相抵消,在水平方向受到阻力为Ff,如图所示。根据动能定理得

五、方法归纳:

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应该来说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反思我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个别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在上这节课之前已经让学生放假回家预习这节课,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课前没有让认真的预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和之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所以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其他发言同学的观点和知识点。

2、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不足

推导演绎动能表达式时,由于电脑临时出现问题,使得处理这个环节还是有些粗,并且学生自己推导动能表达式是参与度还是不够理想,探究动能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时,参与程度不够,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交流,多提问,不能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在教师问题引导上斟酌和研究不足

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感受到,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以上几点是此次赛教中的反思和体会。将这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总结和改进,能够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才会让我不断的进步,知不足而奋进,才是最大的收获。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老师给我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以及对我无私的帮助,真心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组

该节课上过之后,通过其他教师的点评和自己对课堂过程的深刻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二、提问问题设计语言不巧妙,意图不明确,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提问问题太难,学生不会回答。这与自己备课时没有认真思考提问语言,想着直来直去的提问或者直接提问学生最明白,而实际上是恰恰相反,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最好能做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或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这样应该会好点。

三、教态不自然,和学生的亲和力不够,表情不丰富,课堂气氛显得有些生硬、呆板。

四、语言不优美,问题之间的转折、连接过渡不自然,使学生觉跳跃性太大、太突然,语言组织不太合理。备课时对细节没注意反复酝酿,想着这些题训练的是同一个知识点,因此不需要什么过渡语言,直截了当就行,自己觉得没什么,而到学生那儿听起来觉得太突然了,没过渡过程。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评价不太注意方式,没能给出鼓励性的语言,或者说评价太随意,评价语言没没什么价值,过于简单。有时候备课设计问题时没有提前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各种可能答案,总认为学生站起来直接回答的`就是教师事先想要的标准答案,一旦当学生突然回答的是自己意料之外的答案时,便会一时不知该如何来评价学生这个答案,给出什么烟的评价才合适,并且有时候会觉得学生回答的答案没什么价值,置之不理或者没给出人和评价,打消了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个人对自己这节课的几点个人认识,我想如果再上此类的课题我会吸取这些反思来提醒自己的,作出改进。

在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对此的一点反思。

在第七章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后,教材研究了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1、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

2、探究程度不够,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这次探究中是我感受到:

1、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

2、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的。

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1、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导学案》中《动能和动能定理》以及之前几节学过的内容,所以这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中来,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被动的在学。因此,我要加强课前的.督促和检查。

2、应加强实验探究

3、语言要精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学情,让“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

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精心设计。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为此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如何计算恒力功。

2.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

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

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本节课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情境展示:

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张艳梅将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此外,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意义学习。

THE END
1.协同系统的核心价值:提升生产力,推动变革协同系统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多个个体或组织能够高效地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并实现共同目标的系统。它通常包括多个功能模块,如通信工具、信息共享平台、任务管理工具等,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跨地域、跨文化的协作。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协同系统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还扩展到https://blog.csdn.net/m0_68324413/article/details/144428752
2.6合宝典资料大全最佳释义解释落实指点迷津这份6合宝典资料大全涵盖了目标设定与规划、战略执行与管理、风险管理、团队建设与激励、客户关系管理和数据分析与决策等六个方面,为企业家们提供了全面而实用的指导,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助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http://h5.sanyu-function.cn/post/5407.html
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15篇)(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8243579.html
4.功能关系复习课教案9篇(全文)功能关系复习课教案 第1篇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复习教案 前石畔九年制学校 郭海平 教学目标: 1、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条件正确作出判断。 2、掌握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并能应用其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及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教学难点: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11ouhkj.html
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物理)(精选6篇)选择题 1.6 匀强电场中电势关系 选择题 2.25 56.25 电容的定义式 选择题 0.98 24.3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 选择题 1.26 31.56 电源U-I图像、电阻U-I图像 选择题 0.84 20.94 动态电路分析 选择题 1.39 34.69 电场中运动的功能关系 实验 2.55 36.43 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读数、多用电表的使用 实验 4.5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n6pjr.html
6.酶工程六、变换催化反应专一性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杂合酶 第一节 杂合酶的构建策略 一、点突变及二级结构互换 二、功能域替换 三、融合蛋白 第二节 杂合酶的制备方法 第三节 杂合酶的应用 一、非催化特性的改变 二、创造新催化活性酶 三、用来产生双功能或多功能蛋白质 四https://baike.sogou.com/v420717.htm
7.建筑初级职称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1篇)二、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业务拓展、施工管理、内部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 (1)以业务为龙头,稳拓业务,稳增效益,稳步推进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业务发展步人员顶着竞争激烈的压力,迎着招投标工作难度加大的困难,继续加大业务工作力度,主动出击,积极沟通客户,及时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注意分析、积累和总结经验,积极参加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erengongzuozongjie/20221020105037_5781028.html
8.《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精选12篇)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https://www.yuwenmi.com/fanwen/shuokegao/2098585.html
9.下学期教学总结15篇句子语录教育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下学期教学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https://www.8red.cn/1178239.html
10.第十三章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少年儿童的代谢供能系统,应注意六大营养素的平衡供应,保持适当的正氮平衡;与成人相比,三个供能系统相对较弱,其中磷酸原系统与速度素质关系较大,可及早训练;少儿的乳酸能系统较差,不宜过早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有氧氧化系统与心肺功能关系较大,应一直坚持练习,但专业化大强度训练应在青春发育期后进行较适宜。 少儿神经https://m.jirou.com/jiroulilun/ydsl/kc/2016/0216/10512.html
11.邹承鲁:我的科学之路其简单原理为如果在修饰反应中同时包括i 个必需基团,在修饰过程中保留活性的分子只能是那些所有必需基团都未遭破坏的分子,因此活性剩余分数应为必需基团剩余分数的i 次方。基于上述简单原理,根据在蛋白质化学修饰反应中常见的一些不同情况,我分析了蛋白质中必需基团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关系的六种主要情况,分别导出了相应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023/31422.htm
12.寻找最美课堂简报(20222023第三期)用,课堂上应加以提炼和总结。 - 4 -陈炳洁老师高一英语《段考试卷讲评》 (听评人:燕臻) 时间:2022 年 10 月 8 日星期六第三节 地点:高一 9 班 【主要优点】 1.本节课为试卷讲评课,老师讲解重点突出,授课语言清 晰、表达准确,知识点讲解比较清楚,教态自然,板书规范。 https://space.qzjyyun.net/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915127
13.建筑工程管理中级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14篇)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刻苦工作,把各项土建施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创建更多的优质工程,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建筑工程管理中级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2 回顾过去的一年里,历经紧张忙碌奔波辛勤的工作环境中,渡过了难忘的一年。迎来了展望未来、目标奋进光辉灿烂的20xx年。在新的一年里,本人将https://www.oh100.com/a/202208/5072782.html
14.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简版(通用62篇)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简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简版 1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https://www.wenshubang.com/nianduzongjie/3028275.html
15.设计学习心得体会15篇[实用],按照自己的思路一一说明本次实验课对我们学机械类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本次实验给我们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以及机构创新的平台,这胜于我们大学四年学习机械类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校验过程,认识,总结的过程。在一定的基础上提高我了我们对机械的认识,完全是亲自接触,由此我们自己也有了较深的体会。我非常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228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