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基本知识入侵检测,顾名思义,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

入侵检测,顾名思义,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就是能够完成入侵检测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入侵检测技术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个节点获取不同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判定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从而对这些行为进行不同级别的告警。如图所示为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

入侵检测是一种能够积极主动地对网络进行保护的方法。由于攻击行为可以从外部网络发起,也可以从内部发起,还包括合法内部人员由于失误操作导致的虚假攻击,入侵检测会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发现网络有受到攻击的迹象,那么就会对该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理。入侵检测技术在监控网络的同时对网络的性能影响不大。可以简单地把入侵检测技术理解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网络侦查员,任务就是分析系统中的可疑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相对主动的安全部件,可以把入侵检测看成网络防火墙的有效补充。

入侵检测技术的主要作用体现以下这些方面:

入侵检测系统一般不采取预防的措施来防止入侵事件的发生。入侵检测作为安全技术,主要目的有:

入侵检测技术模型的发展变化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集中式、层次式和集成式阶段。在每个阶段,研究人员都研究出对应的入侵检测模型。其中,研究者在集中式阶段研究出了通用入侵检测模型,在层次式阶段研究出了层次入侵检测模型,在集成式阶段研究出了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

Denning入侵检测模型是一个基于规则的匹配系统。该模型没有包含攻击方法和系统漏洞。它主要由主体、对象、审计记录、活动剖面、异常记录和规则集处理引擎六个部分组成。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布不同,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如下两类。

(1)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信息的收集和数据的分析以及响应单元都在一台主机上运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

(2)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指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和设备上,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或数据流量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按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组织。

按照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以将其分为异常检测、误用检测。

通用的入侵检测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信息收集。信息收集的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入侵检测系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第二步:信息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一般通过协议规则分析模式匹配、逻辑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几种手段和方法来分析。

第三步:信息存储。当入侵检测系统捕获到有攻击发生时,为了便于系统管理人员对攻击信息进行査看和对攻击行为进行分析,还需要将入侵检测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保存,这些数据通常存储到用户指定的日志文件或特定的数据库中。

第四步:攻击响应。对攻击信息进行了分析并确定攻击类型后,入侵检测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设置,对攻击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发出警报、给系统管理员发邮件等方式提醒用户。或者利用自动装置直接进行处理,如切断连接、过滤攻击者的IP地址等,从而使系统能够较早地避开或阻断攻击。

1998年,MartyRoesch用C语言开发了开放源代码的入侵检测系统Snort。今天,Snort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平台,具有实时流量分析、网络IP数据包记录等特性的强大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在网上可以通过免费下载获得Snort,并且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安装并开始使用它。

Snort的结构由以下四大软件模块组成。

(1)数据包捕获模块:负责监听网络数据包,对网络进行分析。

(2)预处理模块:该模块用相应的插件来检查原始数据包,从中发现原始数据的“行为”,如端口扫描、IP碎片等,数据包经过预处理后才传到检测引擎。

(3)检测模块:该模块是Snort的核心模块。当数据包从预处理器送过来后,检测引擎依据预先设置的规则检查数据包,一旦发现数据包中的内容和某条规则匹配,就通知报警模块。

(4)报警/日志模块:经检测引擎检查后的Snort数据需要以某种方式输出。如果检测引擎中的某条规则被匹配,则会触发一条报警。这条报警信息会传送给日志文件,甚至可以将报警传送给第三方插件。另外,报警信息也可以记入SQL数据库。

Snort拥有三大基本功能:嗅探器、数据包记录器和入侵检测。嗅探器模式仅从网络上读取数据包并作为连续不断的流显示在终端上。数据包记录器模式是把数据包记录到硬盘上。网络入侵检测模式是最复杂的,而且是可配置的。可以让Snort分析网络数据流以匹配用户定义的一些规则,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一定的动作。

由于现在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传输速率大大加快,这造成了IDS工作的很大负担,也意味着IDS对攻击活动检测的可靠性不高。而IDS在应对自身的攻击时,对其他传输的检测也会被抑制。同时由于模式识别技术的不完善,IDS的虚警率较高也是一大问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网络的检测明显不足,同时不同的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工作。为此,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是发展方向之一。

(2)应用层入侵检测。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对应用层的入侵检测较少,因此应用层的入侵检测技术是发展方向之一。

(3)智能入侵检测。目前,入侵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与综合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尽管已经有智能体系、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等方法应用在入侵检测领域,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对智能化的入侵检测系统进一步研究,以解决其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

(4)与网络安全技术相结合。结合个人防火墙、网络防火墙、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安全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相互联动,提供完整的网络安全保护。

总之,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检测与分析,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它是信息系统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曾经作为最主要安全防范手段的防火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需求。作为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网络攻击的发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系统的完整性。IDS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IDS作为网络安全架构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地位有目共睹。但是IDS的缺点很明确,它只能提供报警,不能实施对攻击的阻断。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IDS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入侵防御系统IPS(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和入侵管理系统IMS(IntrusionManagementSystem)就是在ID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侵检测系统IDS。IDS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网络攻击的发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能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但是IDS只能被动地检测攻击行为,而不能主动地把变化莫测的各种攻击阻止在网络之外。

第二阶段:入侵防御系统IPS。相对于IDS比较成熟的技术,IPS还处于发展阶段。IPS综合了防火墙、IDS、漏洞扫描与评估等安全技术,可以主动、积极地防范、阻止入侵。它部署在网络的进出口处,当检测到攻击企图后,它会自动地将攻击包丢掉或采取措施将攻击源阻断,这样攻击包将无法到达目标,从而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攻击。

第三阶段:入侵管理系统IMS。IMS技术实际上包含了IDS、IPS的功能,并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从系统的层次来解决各种入侵行为,对系统进行保护。

入侵防御系统IPS是一种计算机网络安全设施,是对防病毒软件、防火墙、身份认证等安全机制的有效补充。入侵防御系统IPS是一部能够监视网络或网络设备的网络资料传输行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设备,能够即时地中断、调整或隔离一些不正常或是具有伤害性的网络资料传输行为。

防火墙是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对流经的网络流量进行检查,拦截不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包。入侵检测技术通过监视网络或系统资源,寻找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攻击迹象,并发出报警。传统的防火墙旨在拒绝那些明显可疑的网络流量,但仍然允许某些流量通过,因此防火墙对于很多入侵攻击仍然无计可施。

绝大多数IDS系统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在攻击实际发生之前,它们往往无法预先发出警报,并且IDS一般都是并联在网络当中的。有时当IDS发出警报时,攻击已经发生了,所以IDS不能实时阻止攻击的发生。

IPS是串联在网络当中的。它更倾向于提供主动防护,其设计宗旨是预先对入侵活动和攻击性网络流量进行拦截,避免其造成损失,而不是简单地在恶意流量传送时或传送后才发出警报。IPS是通过直接嵌入到网络流量中实现这一功能的,即通过一个网络端口接收来自外部系统的流量,经过检查确认其中不包含异常活动或可疑内容后,再通过另外一个端口将它传送到内部系统中。这样一来,有问题的数据包,以及所有来自同一数据流的后续数据包,都能在IPS设备中被清除。

如下IPS系统工作原理图。它对每个网络数据包进行检查过滤,在发现攻击时会自己阻止攻击的发生。

IPS技术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其中主要有三点:一是单点故障,二是性能瓶颈,三是误报和漏报。设计要求IPS必须以嵌入模式工作在网络中,这就可能造成瓶颈问题或单点故障。如果IDS出现故障,最坏的情况也就是造成某些攻击无法被检测到,而嵌入式的IPS设备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转。如果IPS出现故障而关闭,用户就会面对一个由IPS造成的拒绝服务问题,所有客户都将无法访问企业网络提供的应用。

入侵管理系统IMS技术实际上包含了IDS、IPS的功能,并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从系统的层次来解决入侵行为。IMS技术是一个过程,在行为未发生前要考虑网络中有什么漏洞,判断有可能会形成什么攻击行为和面临的入侵危险;在行为发生时或即将发生时,不仅要检测出入侵行为,还要主动阻断,终止入侵行为;在入侵行为发生后,还要深层次分析入侵行为,通过关联分析,来判断是否还会出现下一个攻击行为。

IMS具有大规模部署、入侵预警、精确定位以及监管结合四大典型特征,这些特征本身具有一个明确的层次关系。

第一,大规模部署是实施入侵管理的基础条件,一个有组织的完整系统通过大规模部署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单点系统简单的叠加。IMS对于网络安全监控有着同样的效用,可以实现从宏观的安全趋势分析到微观的事件控制。

第三,精确定位。入侵预警之后就需要进行精确定位,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途径。精确定位的可视化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定位问题区域,良好的定位还可以通过关联其他安全设备,进行合作抑制攻击的继续发生。IMS要求做到对外定位到边界,对内定位到设备。

第四,监管结合。监管结合就是把检测提升到管理,形成自改善的全面保障体系。监管结合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对资产安全管理,通过IMS可以实现对资产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监管结合要通过人来实现,但并不意味着大量的人力投入。IMS具备良好的集中管理手段来保证人员的高效,同时具备全面的知识库和培训服务,能够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保证应急体系的高效运行。

THE END
1.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方法有很多,如基于专家系统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等。 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 1http://m.15tqc.com/show2495537/
2.基于AI的网站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天翼云开发者社区网站安全检测是确保网站稳定运行和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网站安全检测方法,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扫描等,主要依赖于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匹配来识别威胁。然而,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和升级,这些方法已难以有效应对新型攻击。AI技术的引入,为网站安全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https://www.ctyun.cn/developer/article/623782063304773
3.漏洞扫描工具全面介绍: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利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漏洞扫描工具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动化扫描和检测,帮助企业和个人及时发现并修复系统中的安全漏洞,从而有效防范网络攻击。本文将全面介绍漏洞扫描工具的原理、功能、类型以及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 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335035300384768
4.网络安全渗透测试实战:从漏洞扫描到应急响应的安全防护指南除了定期进行渗透测试外,企业和组织还应采取安全防护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抵抗能力,防范潜在的安全威胁。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渗透测试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全面的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实战,结合应急响应预案和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https://www.jianshu.com/p/9c0bafb1216a
5.网络安全系统有哪些?入侵检测系统(IDS)能够实时监控网络活动,识别并响应可疑行为。它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发现潜在的攻击行为,并及时发出警报。IDS有助于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减少被攻击的风险。 安全扫描系统能够定期对网络进行漏洞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它通过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进行深入检查,找出可能存在的漏洞https://www.kkidc.com/market/10043.html
6.网络安全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idps三、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的工作原理 IDPS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两种技术:特征匹配和异常检测。 1.特征匹配:特征匹配是通过比较网络或系统活动与已知的攻击特征(也称为签名)来发现攻击。例如,如果一个网络流量的模式和已知的拒绝服务攻击的模式相符,那么IDPS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攻击。 https://blog.csdn.net/Spontaneous_0/article/details/134824592
7.按照技术分类可将入侵检测分为()。A.基于标识和基于异常情况B百度试题 题目按照技术分类可将入侵检测分为()。 A. 基于标识和基于异常情况 B. 基于主机和基于域控制器 C. 服务器和基于域控制器 D. 基于浏览器和基于网络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基于标识和基于异常情况 反馈 收藏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e8159174f242336c1eb95e40&fr=search
8.按照技术分类可将入侵检测分为()更多“按照技术分类可将入侵检测分为()”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按照检测数据的来源可将入侵检测系统(IDS)分为 (60) 。(60) A.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网络的IDS B.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域控制器的IDS C.基于服务器的IDS和基于域控制器IDS D.基于浏览器的IDS和基于网络的IDS https://www.educity.cn/souti/C90B5A41.html
9.按照技术分类可将入侵检测分为()更多“按照技术分类可将入侵检测分为()”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根据技术原理,IDS可分为以下两类()。 A.基于用户的入侵检测系统 B.基于客户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C.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D.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按照数据来源,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 A.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https://www.shangxueba.cn/hangye/DE3ABB5D.html
10.计算机网络安全考试试题「附答案」B、它采用被动的、非破坏性的方法对系统进行检测 C、它采用被动的、非破坏性的方法检查系统属性和文件属性 D、它采用积极的、非破坏性的方法来检查系统是否有可能被攻击崩溃 13、按照病毒攻击的系统进行分类,计算机病毒可分为:攻击DOS系统的病毒、攻击Windows https://m.oh100.com/peixun/wangluojishu/303709.html
11.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综述(精选十篇)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综述 篇1 当今社会,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光伏发电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然而,大量的光伏并网之后,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孤岛效应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孤岛检测技术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32g5k9a.html
12.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3.入侵检测系统根据体系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集中式IDS分布式IDSA. 前者是检测完全抗体,后者是检测不完全抗体 B. 前者是凝集反应,后者是沉淀反应 C. 两者判断结果的方法不同 D. 前者是检测IgG型抗体,后者是检测IgM型抗体 E. 前者是检测在体内已致敏的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后者是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按分散系统,软膏剂的类型可分为https://www.shuashuati.com/ti/1a9c2a139bd64db1be57fa3885f3d476.html?fm=bd74e5f653ad92da451f6338c5d8a75924
14.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答:入侵检测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分类:主机型IDS、网络型IDS 主机型IDS:安装在服务器或PC机上的软件,监测到达主机的网络信息流 网络型IDS:一般配置在网络入口处或网络核心交换处,通过旁路技术监测网络上的信息流。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822/13/79930059_1132014245.shtml
15.系统入侵检测技术论文12篇(全文)入侵检测系统[3]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 常用的分类标准有根据其检测数据来源和入侵检测使用的方法等。本文着重介绍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从单个主机上提出数据作为入侵分析的数据源, 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从网络上提出数据作为入侵分析的数据源。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w2j5upa.html
16.入侵检测概念过程分析和布署4、分类4.1 按照检测类型划分 从技术上划分,入侵检测有两种检测模型: (1)异常检测模型(Anomaly Detection):检测与可接受行为之间的偏差。如果可以定义每项可接受的行为,那么每项不可接受的行为就应该是入侵。首先总结正常操作应该具有的特征(用户轮廓),当用户活动与正常行为有重大偏离时即被认为是入侵。这种检测模型漏https://www.fwsir.com/shangwu/html/shangwu_20061128222253_16204.html
17.“信息安全”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网络信息安全doc6,从攻击方式区分攻击类型,可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被动攻击难以(C),然而(C)这些攻击是可行的;主动攻击难以(C),然而(C)这些攻击是可行的。 A,阻止,检测,阻止,检测 B,检测,阻止,检测,阻止 C,检测,阻止,阻止,检测 D,上面3项都不是 7,窃听是一种(A)攻击,攻击者(A)将自己的系统插入到发送站和接收站http://read.cucdc.com/cw/62655/104021.html
18.绿盟考试2[复制]58、某组织正在为其数据中心设计物理入侵检测系统和警系统,一旦通信线路被意外切断,警报系统就会发生警报,可采购什么技术来达到这一要求() A法拉第笼B心跳感应器C发射安全D运动检测 59、STRIDE是微软开发的用于威胁建模的工作,或者说是一套方法论,它把威胁分为6个维度来考察,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该维度?() A Denial https://www.wjx.cn/xz/274263011.aspx
19.入侵检测系统的定义和分类(3)根据体系结构分类。按照体系结构,IDS可分为集中式、等级式和协作式三种。集中式的IDS可能有多个分布于不同主机上的审计程序,但只有一个中央入侵检测服务器,审计程序把当地收集到的数据踪迹发送给中央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等级式的IDS用来监控大型网络,定义了若干个分等级的监控区,每个IDS负责一个区,每一级IDS只负https://lawyers.66law.cn/s210273f099025_i1026240.aspx
20.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方法,你学会了吗?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必不可少的防御机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是监视和分析网络通信的系统,通过主动响应来识别异常行为。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不同的https://www.51cto.com/article/782493.html
21.企业网络安全方案(模板8篇)各个班级举办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的班会,让师生通过主题班会对网络安全有更深刻的认识。 4、制作宣传版面 制作宣传校园网络安全版面,在校园内广泛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按照活动计划,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网络安全宣传活动,让每一名在校师生都普遍接受一次网络安全教育。 同时,开展一次清理清查活动,全https://fw.chazidian.com/mip/fanwen2595730/
22.开源安全运维平台OSSIM疑难解析:入门篇安全设备信息主要包括安全设备日志和安全设备报警信息。安全设备报警信息主要包括由入侵检测系统产生的攻击事件、端口扫描事件,由防火墙产生的拒绝访问事件、防火墙策略修改事件等,由漏洞扫描产生的漏洞扫描结果、漏洞扫描策略变更,由防病毒软件产生的病毒事件。 Q003 SIEM基本特征分为几个部分,技术门槛是什么,有哪些商业产品https://www.epubit.com/bookDetails?id=UB6c7836c5d421d
23.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精选10篇)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是指本系统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https://mip.yjbys.com/yingjiyuan/2261038.html
24.网络安全知识(一)C.可以自动阻断攻击或入侵 D.主要是对人侵、攻击、非法访问等行为检测 14.定性风险分析工具和技术不包括( ) A.风险数据质量评估 B.概率及影响矩阵 C.风险紧急度评估 D.建模技术 15.ISO/IEC TR 13335提到的4种风险分析方法不包括( ) A.详细风险分析 http://www.jyrbszb.cn/Article/index/aid/3575789.html
25.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信安为便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相关单位全面了解和掌握安全建设整改工作所依据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公安部编写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指南》,供参考。 本指南包括总则、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安全技术措施建设三个部分,附录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主要标准简要说明。 https://www.cznis.org/jszn/605.html
26.防火墙技术的论文(精选15篇)二、防火墙的技术分类 现有的防火墙主要有:包过滤型、代理服务器型、复合型以及其他类型(双宿主主机、主机过滤以及加密路由器)防火墙。 包过滤(Packet Fliter)通常安装在路由器上,而且大多数商用路由器都提供了包过滤的功能。包过滤规则以IP包信息为基础,对IP源地址、目标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进行筛选。包过滤在https://www.hrrsj.com/wendang/lunwen/825695.html
27.《计算机应用基础》100215作业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B.访问控制和系统还原技术 C.入侵检测和不可否认技术 D.防火墙技术和防病毒技术 17、关于计算机网络协议组成要素正确的是( ) A.语义B.语法C.定时D.句法 18、要把某个Word 2010文档中所有的“CHINA”字符串替换为“China”,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http://www.zjb360.com/news/?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