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中,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的脑海中还闪现着书架、借书、还书等这样的传统场景。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图书馆的服务远不止传统的借还书业务,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启了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式。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深入了解当前图书馆发展的最新步伐。
图书馆迈入“数字化”时代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谓悠久。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并于1912年改为清华学校,随之建立了清华学校图书室,逐步发展为现今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现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已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截止到2016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03.6万册(件),覆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资源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海量电子资源成为资源主体,与实体馆藏资源、特色数字化资源、开放互联网资源交织融合,构成全新的馆藏体系。馆藏建设经费也逐渐向数字形式的馆藏资源倾斜。
“清华大学图书馆数字馆藏的体量远远超过纸质图书,这些数字形式的馆藏分布在全球各地、形式各异,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终端设备为读者提供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向我们介绍,“截止2016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有权使用的电子图书860万册,电子期刊8.9万种,分布在全球200余个平台。可在线访问的全文量数以亿计。”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面向读者提供全网域、全媒体类型的资源发现和获取服务已成为图书馆资源支撑服务的新常态。”从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平和笃定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中的自信。
利用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及服务
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些电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价值,是数字时代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大量工作。
比如围绕图书可集成书封、内容简介、图书目录、豆瓣书评、网络购书、在线访问等多源数据,力求为用户提供全面丰富的知识资源。
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图书馆开展各项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同时,图书馆也是校园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清华大学坚持基础数据全面共享的信息化发展理念,图书馆在校园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开展工作。比如,高速畅通、稳定可靠的校园网环境本身就是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基础设施;再比如,图书馆使用学校统一维护的用户数据,在统一的数据之上再根据图书馆的特定需求补充信息,开发应用。当然,图书馆也作为重要角色纳入学位论文数据审核、研究生论文提交等网上流程,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办事效率和学生学术产出数据的管理水平。
窦天芳副馆长表示,清华大学图书馆一直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图书馆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力求用最适合的技术、最恰当的服务满足师生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现实需求。
信息化应用边“瘦身”边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图书馆的应用系统名目繁多,建设水平良莠不齐。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截止2016年底,馆内运行着190余个应用服务系统。部分系统的功能交叉重复,数据一致性差,相互之间无法互操作。一些系统还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维护成本极高。图书馆迫切需要开展“瘦身”行动。
近几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全面梳理应用系统,开始“瘦身”前的各项准备。逐步推行系统整合工作,最终实现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瘦身”行动还包括提高图书馆内部作业效率,统一数据建设等工作。2015年前起,图书馆启动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调研,计划在2017年秋季学期完成集成管理平台的迁移。新平台自带庞大的元数据仓储,支持对图书馆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图书馆员可根据购买清单,特别是电子资源的购买清单在线激活数据,供读者使用。
结合自身优势发掘特色服务
新华三全力保障图书馆业务发展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优质服务离不开IT基础设施的保障。对此窦天芳副馆长深有感触,“图书馆最看重服务系统的稳定性,这就要求软硬件厂商能够理解图书馆的服务属性,在设备稳定性和服务响应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自2009年起,新华三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先后提供S10500、S9500E、S7500E多个系列的核心交换机、以及E系列接入交换机、智能运维平台iMC等产品,协助清华大学图书馆打造了高效、稳定的网络平台。
如果说新华三提供的各类网络设备是图书馆业务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那么新华三提供的优质服务以及其释放科技善意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则让其成为陪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落成前夕,新华三主动向学校提出,希望捐赠全套交换设备用于北馆网络建设。2015年11月,双方签署了捐赠协议,成为新华三支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佳话。
未来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密切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紧跟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沿,不断创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在“研究型、数字化、开放式”的图书馆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行。
“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更希望厂商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针对这一点,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新IT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新华三,还将有更多作为,在图书馆行业也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