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上《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整合: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⑵感受·鉴赏:

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⑶思考·领悟: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⑷发现·探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⑵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⑶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⑸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⑵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

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幻灯片,请一位同学读)

三、重点段落感知

1、我想大家都急于想了解荆轲此人,是吧那么,在了解此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片段剧组同学为我们上演文中精彩而又悲壮的一幕。有请片段剧组同学。

课本剧表演:荆轲刺秦王一幕(三至五分钟)

2、感谢片段剧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的精彩表演。我想下面的观众们肯定还意犹未尽,此时的演员们也想听听你们的心声。请问:你觉得此剧中的角色演得怎样为什么(在座同学稍微点评)

谢谢观众们真挚的发言。(老师对演员做简单的点评)然后问扮演荆轲这个角色:你为什么要刺秦王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恐惧要求荆轲解决此况。(这问题点出了当时的形势)

3、荆轲是在这种形势下刺杀秦王的。好,刚才同学们所演的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部分。现在让我们随第二组同学的读书声再去感受这一场面,有请第二组同学,请读课文15、16自然段。感谢第二组,你们读得很好,读出了这一紧张的场面。在这部分需要我们掌握以下实词和句式:(幻灯片)

(以下词句通过做练习方式学生自主完成)

实词:

1、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2、群臣怪之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

3、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5、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句式:

1、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中心词(群臣)+定语(侍殿上)+者,“者”字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省略句: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惊心动魄。课文中还有其他较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应该是哪一段明确:第九自然段──易水诀别,我们现在一起随着音乐朗诵这一自然段。提问:这段中的“前”字是什么意思,“和”怎么读,请从文中找出定语后置句。

明确:前,上前,名词作状语。(幻灯片)

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幻灯片)

请问: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氛围,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音乐的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的气氛。

四、课文研究探讨(分组讨论)

1、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于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以上的内容并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投影荆轲这个人物)

提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幻灯片投影刺杀场面)

小结: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的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六国论》(苏洵)有一句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也就是说由于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五、作业

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笔者认为,这些新的理念已很好的融入此案例中。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课本剧的编写、表演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改写好课本剧,就必须充分研读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文中人物形象。为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研读教材,这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目的。此外,编排课本剧和分组评述或辩论都体现了合作精神、另外,为能参选胜利小组成员必须一起研读教材,方能写好剧本,做好评述,如没有“合作”精神是难以成功完成的。此外,学生们不仅用心研究教材,而且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这种探究精神难得可贵,且让他们有不少收获。

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教学不仅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在落实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如文言文字词句的自主完成,剧本的编排,演员的出色表演,还有同学的精彩评述,唇枪舌战的辩论。笔者认为,学生们对这一堂课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此外,本课教学虽只用了一课时,然而学生在课前作了大量研读、探究工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探求知识的习惯和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带给他们了快乐,增长了见识,并且富有成就感。

三、预设与生成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质疑: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本课教学,亮点不少,但也存有不足之处,活动的安排没能做到人人参与其中,少数同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改善其不良情况,这是笔者正在索的问题。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二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⑶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⑷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⑶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⑵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1、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4、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7、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⑴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⑵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①抓住特点白衣冠

②突出重点荆轲

③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④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

(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

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

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

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

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⑴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⑵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期(wū)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⑴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⑶见陵:被陵辱。

⑷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⑸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⑹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⑺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⑻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⑼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⑽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第二教时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

⑴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⑵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⑶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

⑸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⑴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⑴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⑵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⑴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⑵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⑶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⑷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⑸“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⑹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⑺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之’算实可信。

⑻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⑼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⑽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第三教时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

讨论:

1、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板书设计〗

《战国策》

情节矛盾冲突形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的复杂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两课时。

【课前准备】

2、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

⑴编剧组:负责全文的改编工作,要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⑵导演组:负责挑选演员及排练工作。

⑶演员组:负责剧中人物的塑造。

⑷服装、道具组:负责全剧人物的服装和道具以及演出前的舞台准备工作。

3、第二课堂进行演出,全体学生观看。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设想〗

1、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

一、抽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对难点进行点拨

1、解释以下粗的字。

⑴秦王必说见臣通“悦”

⑵函封之名词作状语

⑶进兵北略地掠夺

⑷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意动

⑸群臣怪之意动

⑹卒超不意通“猝”

⑺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送

2、解释以下句子:

⑴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⑵皆为戮没(被动句)

⑶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⑷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⑸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二、分四组讨论

第三组讨论内容: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但对他历来仁者见仁,智者智,你认为荆轲是英雄么

第四组讨论内容: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评价荆轲。

第二课时

1、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恰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⑴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性格刚烈,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⑵秦廷行刺采用了如下几种描写方法。

①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层次分明。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因而,荆轲进行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THE END
1.分享今天分享最近在看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经常在拿到一本书后,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阅读。是被书里一字一句带着走吗?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对一本书,我们需要如何做到主动去阅读。(以下截取作者原文部分) 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https://www.jianshu.com/p/86f669e46ef1
2.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204学科网为您提供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 20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资料,欢迎您下载使用,获取更多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优质资源请关注学科网https://www.zxxk.com/soft/49384727.html
3.我的读书故事(七)——父子阅读课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部署要求,持续完善郑州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阅读阵地、丰富阅读内容、强化阅读宣传,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郑州广播电视报》开设“我的读书故事”专版,通过邀请专家、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98481
4.读书之乐我抄的是书中的闪光点,这个过程就像在海滩上拣拾美丽的鹅卵石和贝壳。读《大学》,我抄下“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读《老子》,我抄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我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https://www.ynwater.edu.cn/lqwh/info/1049/3056.htm
5.怎么阅读阅读方法1、先读图书的简介大纲,要明确目的。 2、做到烂熟于心,先浏览,遇精彩部分时,再细读。划重点,做到烂熟于心。 3、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 4、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读,加深印象。 5、好的部分多读,最好在文章最后写一段感受,记录启发和心得。 http://www.qicaisi.com/bk-2622341.shtml
6.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1、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2、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理顺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归纳王佐良回顾的几段去图书馆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20720153849_1900223.html
7.第13课第02篇《上图书馆》.pptx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流传着“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作为一个读书人,王佐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读书热情,写下了这篇随笔《上图书馆》。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上图书馆”中“上”是动词,是“去”“到”的意思。由题目可知,文章主要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30/5104030344004313.shtm
8.《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 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 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https://www.ruiwen.com/shuokegao/2214976.html
9.2023年4月10日新书推荐–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资源中心书名:《地球,你好》 ◎作者:刘兴诗著;周谢妮绘 ◎出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索书号:350.000/8(1) ◎藏书地点:13图书馆D区 ◎内容提要: 知名科普作家、地质学家刘兴诗结合自己科考经历,为中小学生展示地球概况和野外科考求生技能等地理学知识。 地球概况主要讲述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历史、以及地球运动等;野外科https://www.chonghwakl.edu.my/library/2023/04/10/20230410_newbook/
10.提纲教学(精选十篇)1.1.1.2.1.3全转身 动作方法:在原地挽花的动作基础上,当给对方挽花跳的同时,向内侧转身,变为后摇跳,接着继续转身,恢复原来动作,身体转动360度;整个动作中,另一侧跳绳者动作不变,挽花配合。 动作要领:后摇跳后,顺势转身空打地两次,恢复原动作。 1.1.1.2.1.4三转身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jdpd0b.html
11.研究方法视角下国内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研究评述比如《加强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合理性论证》一文[45],作者对合理性的论证逻辑清晰、考证充分,从国际上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的历史和国内事业的起源与态势谈起,特别强调我国未成年人群体的需求与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与使命,最后总结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问题。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深刻阐明当前我国加强图书馆https://www.ccc.org.cn/art/2022/6/28/art_52_40273.html
12.《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https://www.cnfla.com/jiaoxuesheji/1968382.html
13.贵州数字图书馆上,图书文献传递单次最多允许传递()页。C. 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不得越级请示问题 D. 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在事件过程中声明过程内部变量(局部变量)使用关键字 ;声明私有变量使用关键字 ;声明全局变量可以使用关键字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起动机俗称“马达 ”,总体上是由(https://www.shuashuati.com/ti/c99e4379ce19466fb0cd74ef1f064994.html?fm=bdbdsd36a7b9e6fc561dd80e48fc6c3eafaf4
14.书单整理一年级期间南瓜喜欢的中文读物(对应年龄大体在5+/6+/7+因为法布尔和西顿的作品已经是公版书了,所以市面上大家可以搜到的版本特别多。选择的原则,看是哪个出版社版本、译者、选合适的排版、字体大小和插画,行文流畅度、如果是改编则需要看改编作者是谁等等。 名家名绘版这两套都是小林清之介改编的,之前强烈推荐过的学龄前可以开始看的《最美的法布尔昆虫记》便是这位作https://m.xiaohuasheng.cn/blog/a027492133e81d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