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浪潮很快波及中国。早在1994年,中国图书馆界就开始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对话,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中,也曾将数字图书馆作为大会研究的一个专题。
作为第二波创新发展的数字图书馆,较之第一波的自动化发展,其信息化更具广度和深度。以广度而言,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的数字图书馆,实现多类型、分布式、规范化、具一定规模、整体性较强的资源库。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自2004年启动后,经过数年建设即被评为中国国内最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保障服务体系。以深度而言,由国家图书馆牵头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揭示,以图书馆公开课实现全新阅读推广,全面推进新媒体阅读,并正计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分析与整合。
中国学者初景利和黄宗忠则于2001—2002年先后发表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其发展构想》和《论图书馆新模式———复合图书馆》。在以上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复合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在进入21世纪之际,大多数图书馆必须同时承担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角色,中国发展复合图书馆的构想,为数字图书馆的第二波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战略和新模式。
当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在不断发展之时,作为移动互联网下一幕的人工智能开始登上信息文明的舞台并逐渐成为主角,“互联网+”逐渐让位于“智能+”,“智能时代”“智能革命”“机器智能”等开始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人类正迈向数据一切、网罗一切、连接一切、智能一切的大智能时代,在万物感知、万物认知、万物互联基础上的万物智能正呈现出井喷式的新一轮创新和发展趋势。
二、信息文明的繁荣转型与构建城市图书馆新文明体
人类跨入21世纪之后,体现信息文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加速,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一浪接着一浪,信息文明与经济全球化、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等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与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新发展理念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历史性交汇。
2、信息文明的万物互联之智
3、历史文明的文化积淀之传
4、城市文明的穿越时空之学
5、生态文明的绿色宜学之美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基本特征,即使是迈入全球互连互通的信息文明时代,这种世界上各类文明所呈现的文化特征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下体现出交流互鉴的新趋势。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过去20多年,音乐载体迭代,全球实体唱片收入规模下降,而音乐流媒体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收入快速增长,并逐渐占据了录制音乐市场的重要位置。2023年全球音乐流媒体收入规模达到193亿美元,增速为10.4%,占录制音乐的67.3%。音乐流媒体收入结构长期以订阅为主,多年来占比均超70%。
出版、发行、印刷占据图书主要地位。根据数据,2021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564.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7%,利润总额1085.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9%。
2016年,剧本杀进入大众视野,在《百变大侦探》综艺渲染下,市场一度火热,2019年门店数量超过1.2万家。但是,2022年,在短视频、内容同质化、密室逃脱、露营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表现低迷,企业未来该如何破局?
目前大尺寸4K电视已经实现了普及,8K电视的出货量也在持续高速增长。根据数据,2022年我国4K电视出货量达2992.5万台,渗透率达75%左右;2022年我国8K电视出货量达9.5万台,较上年同比增长25%。
按照不含农村演出和娱乐场所演出标准统计,2023年,全国演出场次达44.06万场,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23.55%;票房收入502.32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50.65%;观演人数17113.64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83.01%。而根据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演唱会、音乐节分走整个音乐演出
2023年全国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为166.36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125.45%;旅游演艺观演人数为8055.13万人次,与2019年相比增长54.14%,占总观演人次的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