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龄必然会忆旧。我一向克制自己这样做,因为在我看来,忆旧就是意味着老去。可我现在却又越来越觉得,人之所以忆旧,未必是想总结,想倾诉,想告诉别人点什么道理。而是因为,他越来越相信经验的判断,越来越愿意从自己的经历,而不是从剧情中和听来的故事里得出人生道理。这种“经验之谈”,不但更让他踏实、放心,而且更有自我针对性,也有一种重新发现和反复思考的快意。
于是,当我也必须承认自己年过花甲之时,也一样愿意回忆那可称漫长的岁月,回味那些值得回味的线索、片段、细节。今天,我就想列举一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图书馆对我的影响。这一“主题”性的回忆,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一种独特的欣慰。
一座小小的图书馆,就是成就我人生的第一个起点。我始终这么认为。
大学的图书馆让我走上了广泛阅读、自主阅读的道路。我在那里开始读鲁迅,感受他那强大的、深邃的、精妙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也是在那里读出五四那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充满热情、带着真情,为国家、为民族而悲喜,而呐喊。我读到郁达夫的《迟桂花》,并确信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读到了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也是在那里,我确立了以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作为自己继续学业的方向和目标。
1983年,我来到西安,成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回忆起来,偌大一座校园里,当时就让我产生强烈的美好印象的建筑,正是学校的图书馆。那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筑,整个建筑的墙面上都爬满了绿色的植物,图书馆的门前是一条悠长的道路,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穿过丁香花园式的小路进入图书馆,又闻到熟悉的、亲切的书香。三年学业,我从这座图书馆里受益很多。由于对阅读的痴迷,我甚至对必须完成的学位论文都思考甚少,引得我的导师黎风先生颇为焦急。如今我离开学校已经30多年了,学校的主体已搬迁至新的校址。这或许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必要之举吧。但每进新校园,我最感觉怀念的还是老校园的那座图书馆。那种环境、氛围、美感,可能是无法带出来也无法替代的。
毕业后我一直在作家协会系统内工作,无论是在省作协还是在中国作协,无论是做编辑、专业研究人员还是行政工作,都是围绕着文学活动,都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作协机关没有成规模的图书馆,但也有像模像样的资料室。资料室有点像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可以读到比自己订阅更大量的报刊,也会有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放置在书柜里。虽然个人的利用率和依赖程度明显降低了,但仍然是一个想来还十分具有亲切感的地方。
在我的学习、成长经历中,图书馆就这样成为最能够徜徉其间,呼吸、吮吸着新鲜气息,如饥似渴地享用着丰富营养的地方。没有它们,我所经历的人生就必定会是另外一副面貌。人生没有或许,也不能想象式比较,但我能肯定的是,没有图书馆的滋养,自己所度过的肯定是完全的庸常人生。
人们总爱引用博尔赫斯那句名言: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博尔赫斯的哪部作品,但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十分受用和贴切。很多人在引用这句话后,展示世界各国最美图书馆的景观图片。它们看上去的确十分动人,也很印合那句话。我想,如果自己的人生从成长到变老,都能在图书馆的屋檐下、氛围里一天接着一天地度过,那无疑可以说是度过了特殊的幸福人生。
愿天下最美的建筑、最好的城市地标都是图书馆,愿书的芳香能充溢着我们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