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保护让古籍焕发全新生命力

古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今年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的第15个年头,如何保护古籍、如何利用古籍、如何让古籍展现在大众视野等问题一直是业内不断探讨的话题。古籍集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于一身,保护古籍就需要减少对古籍的使用,如果古籍沉睡在库房,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古籍数字化保护,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我省是古籍大省,不仅古籍藏量居全国前列,而且古籍质量、古籍数字化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以省图书馆为例,目前已有2512部古籍和重要历史文献进行了全文影像数字化。古籍数字化,使过去藏于库房里、少人得见的古籍走近大众,并让古籍上的文字“活”起来,获得新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价值。

通过数字化形式让那些深藏馆阁不便借阅的古籍重新复活

古籍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是文明的载体,是不能割裂的民族记忆。曾经卷帙浩繁的古籍和珍贵文献经历战火洗劫、岁月侵蚀,能遗存下来的少之又少。那些侥幸保存下来的,也面临着虫蛀、老化、絮化的困境。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首次对全国古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古籍的分级管理、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利用等。而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推进古籍数字化”“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等要求,让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可以使更多人感受到古籍的魅力。

古籍保护首先要完成古籍的普查登记,去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一组数据十分亮眼: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汉文古籍普查基本完成,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情况基本摸清。截至2021年,辽宁省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和全省26家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数据登记目录,先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我省的古籍藏量,发现了一批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如省图馆藏的宋台州公使库刻本《扬子法言》被列为古籍普查中的新发现,在未整理古籍中发现的宋版藏经残卷《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辽宁省是古籍大省,古籍藏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在国家已公布的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省共有553部古籍精品入选,2021年《辽宁省二十六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标志着我省摸清了古籍家底。

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信息转化处理,使其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古籍的文化价值充分释放,通过数字化形式,让那些深藏在书斋、写满历史沧桑的古籍重新复活。

古籍数字化带来古籍再发现的可能为跨地域研究者提供便利与帮助

古籍的保护可分为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的是古籍的修复与妥善保管,再生性保护指的是将其数字化或影印出版,这样既减少了对古籍本身的再次损害,又方便了大家的阅读。

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和历史文献藏量相当可观。古籍文献包括善本6200余部。文献质量高,版本特色极为鲜明,有相当部分是存世孤本、稀见本,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辽宁省图书馆馆长杜希林说,省图自2012年开始进行数字资源保存库建设,非常重视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数字化建设,开展了“馆藏孤本善本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以每年10万拍的速度推进。现在已有2512部古籍和重要历史文献实现了全文影像在馆内的全文阅览。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发布了101部闵凌刻套印本的数字资源。通过古籍数字化项目,也带动了古籍整理开发、展览展示等一系列工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手段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每一部古籍善本,都有一段精彩历史,无不映射着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辽宁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聊斋志异》,还是沈阳市图书馆的《杜工部诗通》,当它们经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后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时,那些曾经书写在薄薄宣纸之上的方块字,都再一次重获了新生。

沈阳市图书馆典藏部主任马丽说,沈阳市图书馆现存古籍丰富,其中善本书133部3038册。馆藏古籍中最早刻本为明隆庆六年的《杜工部诗通》,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有53部入选《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古籍文献中吴廷燮写本《明实录》是国内尚存的唯一一部较完整的写本明代史料长编,为沈阳市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沈阳市图书馆自2019年开始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目前已完成1000余册25万余页的古籍数字化。

沈阳故宫对古籍也进行了部分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如《家礼集说》等。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说,古籍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挖掘古籍、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古籍数字化能更好地利用古籍,使古籍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古籍数字化主要包括两项,一项是目录发布,一项是全文发布。古籍数字化带来了古籍重新发现的可能,对研究者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是一个知识扩大的过程,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地方馆藏古籍的对比阅读来做深入研究。过去很多不可能看到的小馆藏都可以看到。数字目录发布,甚至全文发布以后,不论做什么研究,都有可能发现很重要的研究素材。

据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工作人员赵长波介绍,几年来,辽宁古籍数字图书馆先后为几百位读者、研究者在论文使用、古籍深入研究方面提供了方便。有一位读者撰写的《以辽宁省图书馆藏〈二金蜨堂印存〉为视角——探讨沈树镛父子促成与辑赵之谦印谱的价值》一文入选了“2021书学之路——第四届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名单,特意给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发来感谢信函。还有一位研究黑龙江地方志的研究者,借鉴了《边防采辑报告书》和《黑龙江瑷珲县志书纲目》等,为他出版《黑龙江历代方志集成》提供了素材,这都是古籍数字化给跨地域研究者提供的便利与帮助。

不仅可拥有庞大的古籍存储而且构筑了融合的新平台

现代技术与古籍相遇,数字化能给古籍保护与利用带来怎样的“蝶变”?

古籍数字化是以保护和利用古籍为目的,通过扫描、拍照等技术手段,将古籍的文本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进而揭示古籍文献中包含的信息资源的系统工作。

记者在辽宁省图书馆采访时,看到赵长波正在扫描满文版《三国演义》。赵长波说,这部满文版《三国演义》数字化保护完成后,已扫描和拍照古籍近100万筒子叶书影,我们馆藏的珍稀古籍都已经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其中包括《抱朴子内篇》《扬子法言》《画继》等宋元刻本100余部,《明珠记》《琵琶记》等闵凌刻本200多部,1936年至1944年间《东北大学毕业论文》526篇,共完成了2500余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

有资料显示,古籍数字化后,检索与阅览的效用呈指数级增加。借助网络、数字存储和便捷的检索模式,古籍保护进入了将保护的文化更大范围传播出去的阶段。古籍数字化对古籍阅览、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冰说,过去一个人查阅古籍,一次最多可以借3本,且只能在馆内阅读;现在不仅可以借3本,而且还能在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网上古籍数字图书馆浏览2000余部古籍和珍贵文献全文影像。

让古籍“活”起来,这既是对文明根脉的溯源,又是对时代发展的推动。

古籍数字化不仅仅是可以拥有庞大的古籍存储,还为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构筑了新平台。数字化改变了古代人文资料的查询检索方式,从电子文献到结构化数据库、从点状检索到网状关联、从逐条拷贝到分类打包,传统的静态文本转化为可随意组合的动态文本。

数字化带给古籍研究的变化之一是效率的提升。数字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古代研究资料离散、时空分离的难题。

杜希林说,目前对馆藏的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只是第一步,后期陆续会将更多古籍及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以达到书为人用的目的。

赵长波说,古籍数字化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少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比如扫描设备、读者浏览设备需要更新等。对于未来,建议古籍数字化工作更多地跟学界合作,了解研究者需求,根据研究工作重点,安排古籍数字化、发布顺序,对研究工作作出贡献。

古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

THE END
1.《儒藏》启动古籍数字化,《永乐大典》等超1万部古籍上线北京大学表示,《儒藏》“精华编”编纂工作已收官,在全本编纂工作开展同时,专业人员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识典古籍”智能整理平台,开展古籍数字化整理工作。目前,《永乐大典》等超1万部古籍已在平台上线。 因为人工智能的加入,此次古籍数字化的速度将提升。人工整理者把相关文献的影像上传至平台,人工智能会先进行https://www.cqrb.cn/shishi/2024-12-10/2110618_pc.html
2.国学网——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概念的形成过程探析内容摘要:概念研究是古籍数字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古籍数字化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有助于古籍数字化概念的进一步明晰。古籍数字化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实践、术语混用和概念形成3个阶段。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概念研究 作者简介:毛建军,男,1971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 http://www.guoxue.com/zt/gjszh/yjwz_005.htm
3.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原书影像与数字化文本相互对照,繁简字随时切换;遇生僻词句,还能“查看引用”,出处一目了然;可以360度观赏,仿佛拿着真书在读……打开“识典古籍”平台,《永乐大典》浓缩于方寸之间,读者得以更加直观深入地领略这部传世古籍的风采。 一些曾藏之名山的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数字时代的新气象。前不久召开的第九https://m.gmw.cn/2024-11/04/content_37655973.htm
4.古籍数字化现在面临的问题与趋势转自国学网行业新闻此外,笔者还见到有位图形式和多媒体格式的数字化古籍。前者如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后者如方圆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书库》(见2688阿里巴巴网站的“芝麻开门”图书系列),包含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https://www.iscan.com.cn/news/hynews/2020/0904/576.html
5.古籍数字化传统文化焕活力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说,因为有了数字化古籍,北京大学教授张丽娟和一位年轻人在国图收藏中发现了过去不知道的十行本《尚书注疏》的元刊原印本和杨复《仪礼图》元十行原印本。元十行本,清代以来用的都是明代历次修版,原印本的发现甚至会改变原有的结论。 https://m.haiwainet.cn/mip/3541083/2020/0102/content_31692350_1.html
6.瓯越学术讲座第153期:古籍数字化及数字人文实验室建设2024年6月20日,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数字人文》副主编朱翠萍女士应邀在我院203会议室作了题为《古籍数字化及数字人文实验室建设》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侯荣川教授主持,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教师积极到场参加。 https://hum.wzu.edu.cn/info/1012/35132.htm
7.中华书局推进古籍数字化纪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打开中华书局“中华古籍数据库”,黄褐色的界面充满古典感和文化气息,左侧的目录栏里,各本古籍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排列,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这一数据库保留了标点、校勘、专名、注释等全部整理成果,提供原书扫描图像页与数字文本一一对照,公众将拥有可靠、可直接引用的数字化古籍,实现了中国高质量古http://www.sass.cn/101004/21697.aspx
8.古籍数字化,为古籍保护赋予了新活力文旅科技数字化古籍:走出深闺待人识 《十年,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终完成,5.3万卷全部无偿共享,一键直达》,这篇发布于2017年8月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至今仍然不断被转发、阅读。 这篇文章热度不减的背后,是读者对于中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殷殷期待: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古籍只有4200部、5.3万卷,而国内现存的汉文古https://www.cacta.cn/DSJ/HTML/20191107094841.html
9.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合作建设,致力于开展存世大典的文献数字化、全文化与数字版本征集,全面展示大典风貌及版本魅力,传播大典相关知识与文化,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支撑。 来源:国家图书出版社 查看 上一页 下一页 古籍专题资源库古籍整理出版https://www.guji.cn/
10.西藏古籍文献数字化提速大批珍贵藏文古籍近期实现“云阅读”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获悉,2019年西藏完成近6000函古籍文献普查登记数据整理归档,建设完成近6TB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利用进一步提速推进。 西藏古籍普查工作人员在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资料图片)。新华社发(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供图) http://m.amdotibet.com/news/xizang/2020-03-13/19483.html
11.数字化开创中国古籍保护工作新局面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逐渐成为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弘扬传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数字化是如何实现让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超越纸质载体的存在年限,永久地传承下去? 国家图书馆针对古籍数字化开展的各项工作。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数字化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15619667804283
12.古籍整理数字化(精选四篇)古籍的数字版本可以无限复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并可以进行网络实时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数字化古籍因为其传播便利和易用性,读者使用数字化古籍更方便,也较容易汇集知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数字古籍容易储存,体积小,便于检索、应用及处理,所以数字化的古籍是使古籍保持生命力发挥价值唯一的选择。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e4phhk.html
13.浅谈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管理古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精神和智力财富。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这些财富,很多大型图书馆,都利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谈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管理。 将古籍中的语言文字及图形转化成能为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符号,以此来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古籍全文数据库,即对古籍进https://www.ruiwen.com/guji/1025505.html
14.2024年两会陈红彦委员:数字化助力古籍保存与传播北京大学“新时代,图书馆要不断创新、升级服务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图书资源数字化可以让读者阅读更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尤其是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既能展现古籍的内容,又起到了保护原件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北京大学1983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校友陈红彦认为,数http://www.pku.org.cn/zt/2024nlkxyyl/1374438.htm
15.试论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摘要: 古籍数字化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进行电子化扫描录入管理,实现古籍的再生,将古籍的原貌展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手机等载体快速阅读古籍。古籍数字化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很好地解决古籍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避免人为因素对古籍造成的损害。 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411/4958208.shtml
16.“互联网+古籍”: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此刻,那些在处理过程中的数字化古籍,亟待有一个清爽而雅致的专门去处。文物保护部门最初的意念更为强烈和明确了———不如建立一个网上的“梨洲文献馆”,不仅用于保存与维护数字化古籍,而且还不设任何限制地面向公众开放,免费阅读,充分体现公益价值与社会意义。 https://www.nbmuseum.cn/art/2016/11/1/art_47_17122.html
17.古籍数字化,除了保护+传承,还能做什么?产业资讯事实上,古籍数字化的学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如毛建军从传统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研究的新视野,探讨了电子文献学的研究范畴[41];葛怀东对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作了初步界定,并提出拟以数字化古籍整理学、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古籍数字化管理理论作为学科构建的基本框架[42]。 http://www.ordoswh.com/article/Info/index/id-5585
18.《古籍数字化概述》课件.pptx《古籍数字化概述》ppt课件引言古籍数字化技术古籍数字化现状与趋势古籍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CATALOGUE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原件逐渐破损、遗失,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目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16/8137021065006026.shtm
19.李军:古籍数字化,让“沉睡的古籍”苏醒新华访谈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国家级保护中心,省市乃至一些区县也都有相关的古籍保护机构。现阶段,全国古籍的收集和整理,比以前更具有系统性,也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数据。随着各项普查目录的发布,以及多个单位对自身收藏古籍目录的出版,使得古籍资源的“总账”更加详尽。 李军 古籍数字化为研http://www.js.xinhuanet.com/2022ft/li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