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拾零(清代)

第15例:外国人在北京最早开设的图书馆——东堂图书馆

东堂位于王府井大街24号。该堂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葡萄牙人利类思和安文思两位神父创建,本名圣若瑟堂。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郊地震,将堂震塌,第二年重修。重修后的东堂内,存有多幅郎世宁绘制的圣像,很名贵;另有珍贵的图书及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刘松龄等传教士的著作,藏书较多,这就是最早的东堂图书馆。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清洗,教堂岌岌可危。教士们想把教堂内存放的名贵字画和图书转移到别处收藏,因怕被发现,白天不敢动,只有夜间点烛清理、搬运。由于不慎将蜡烛碰翻,引起火灾,一夜之间,东堂被焚,藏书仅存十之二、三。

第16例:清代最著名的官方出版机构——武英殿

第17例:保存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乾隆石经”

清雍正年间,江苏金坛有一贡生蒋衡,字湘帆,自号拙老人。他游历西安时,见到唐代“开成石经”众手亲书,引以为憾,便发愤自书一部十三经。自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到乾隆二年(1737年)完成,历时十二年。全部经文约63万余字,出于蒋衡一人手笔,字迹工整,一笔不苟。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蒋衡、彭元瑞、刘塘为副,负责考订蒋书经文,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石碑刻成,立于太学。现存于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十三经石刻189座,加上“御制告成”碑共190座。该部石经刻于乾隆年间,故称“乾隆石经”。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陕西现存十二经,缺《孟子》)。石经内容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珍贵文件,其字迹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第18例:中国最大的木板刻书工程——《清藏》

《清藏》的校刻,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当时设藏经馆于北京东安门外贤良寺,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怡亲王弘昼总理藏经馆事务。晓夜校阅,鸠工重刊。历时五载,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二月十五日竣工。经板木材的选择非常严格,据清史档案记载:雕板所用的梨木,惟秋冬收脂之时采买锯板方得平整不翘,一到春夏难免翘湿。经板总数为79036块,共收佛典1675部,7240卷,724函,可见刻书工程之浩大。此经板原储柏林寺(见本文第五例),新中国成立后,归北京图书馆所有。1983年经板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又储存在智化寺;二十世纪90年代初,移交房山云居寺保存。

第19例:北京唯一的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牌坊——国子监牌坊

第20例:北京惟一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雍和宫

第21例:独具特色的宗教舞蹈——雍和宫“打鬼”

第22例:清代少数民族文献刻印中心——嵩祝寺

清代少数民族文献在北京的官方刻印机构,主要是嵩祝寺,它可称为清代蒙文、藏文的刻板、印刷中心。其原址在织染局。乾隆十六年(1751年)移建于明番经厂、汉经厂旧址(今址嵩祝院,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该寺除刻印蒙、藏文经典外,还刻印世俗蒙文图书。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刻板朱印《(御制)蒙文甘珠尔》108函;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板朱印《(御制)丹珠尔》225函;(即《蒙文大藏经》等佛教经典;乾隆七年(1742年)刻印《智慧之源》(即藏蒙合璧海比忠乃词典》);道光八年(1828年)刻印藏蒙合璧《详解月光词典》;以及刻印《易学藏文》、《古旧字韵》、《药方》、《各种必需药剂配方汇集》、《七珍丹与药方》和《王中书劝考八反歌》(满、汉、蒙文)等图书。

第23例:中国第一部带有经纬度的全国地图——《皇舆全图》

《皇舆全图》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编绘,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由内府(内府:即指清代中央政府的图书编纂机构,大体分为常开、例开、特开三种。常开即常设的机构,有武英殿修书处,这是内府主要的修书、刻书机构,负责中央政府图书的刊刻出版。例开即按惯例而开的编书机构,如实录馆、圣训馆,每当新皇帝即位,便开馆纂修前代皇帝的实录、圣训。玉牒馆,每十年开馆一次,续修皇帝家谱。特开即为编写某一部书而特别开设的编书机构,书一编成,馆即解散。如会典馆、明史馆、通鉴纲目馆、一统志馆、八旗通志馆、医宗金鉴馆、古今图书集成馆、四库全馆等。《皇舆全图》即为武英殿修书处印制。)用铜板印刷。这是中国第一部带有经纬度的全国地图。

24例:奇特的刻石——石鼓文

把文字镌刻在形状似鼓的石鼓面上,故称:“石鼓文”。又因鼓面上各刻着一首游猎古诗,又称“猎碣”。据郭老考证,石鼓原品是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时代的遗物,至少是秦代以前镌刻的。其残损原物在故宫博物院存放。北京孔庙大成门的左右两侧也有十枚石鼓,是清乾隆年间仿制的。在石鼓旁边还竖立两座御制石碑,碑刻内容说明了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及用意。石鼓与碑至今保存完好,文字清晰,是一组具有珍贵史料价值与书法艺术水平的文物。

第25例:中国最早的一所官办现代概念的文化、出版机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6月建立,馆址在东单米市大街东堂子胡同49号。京师同文馆是一所现代概念的外国语学校,前身远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四夷馆”,因满族人讨厌这个“夷”字,遂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称“四译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成立俄罗斯文馆。该校设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馆,专门培养一些外语翻译人员;进而发展成为培养专业外交人员,翻译人员。同时专司翻译引进西学的译书机构,如翻译《万国公法》、《英文文法》、《政治经济学》、《外交指南》等书;更进而建成出版印刷机构。清光绪二年(1876年)成立印书处,拥有手摇印刷机7部、活字4套,代替了武英殿的皇家印刷所。形成在一个学校下设有译书和出版印刷机构的教育、出版组织。

第26例:北京最早的教会学校——育英学堂

育英学堂位于东四南灯市口大街55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设立,始为“男蒙馆”,亦称“育英蒙童馆”,创办人柏亨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改称育英学堂。1912年设立七年制小学、二年制中学。1918年李如松被教会派任校长,直到1949年。1926年立案注册,中学改为四年制。1929年择取“致知力行”为校训。1932年,冯玉祥将军为育英题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寇深事急,山河破裂。育英同学,救之情迫。举办年刊,如终军策。”以此激励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百年来,育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代表性的如医学专家张天民,王澍寰;文艺界人士孙道临、刁光覃、邵燕祥;体育界人士牟作云、年维泗等。1952年改名为北京市第25中学。

第27例:北京最早的女子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

贝满女子中学,位于东四南灯市口大街内同福夹道3号,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设立,创办人是贝满夫人。初建时为女子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改为贝满女子中学,设四年制中学课程。1927年立案注册,中国校长是管叶羽。校训为“敬业乐群”。1926年定名为北京私立贝满女子中学。1951年曾用五一中学为校名。1952年改称北京第十二女子中学;1968年男女合校;1971年改称北京市第166中学。一百多年来,这所古老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新中国第一位女部长李德全,著名作家谢冰心,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和全国妇联副主席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瑛,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承书、蒋丽金等,都曾是贝满女子中学的毕业生。

第28例:北京出版的第一本外国法律全书——《万国公法》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的《万国公法》,是中国最早出版的一部介绍西方法律的书籍,全书为四卷。该书的出版对清朝官员了解西方各国外交政策及法律知识,实有启蒙作用。

第29例:中国近代最早向公众开放的私人藏书楼——共读楼

共读楼始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座落在崇文门内观音寺胡同,为清末藏书家国英开办。藏书3千余种,2万多卷,于光绪七年(1881年)对公众开放。

第30例:清代独特的租书店——馒头铺租赁唱本

清代北京有所谓馒头铺租赁唱本的风气。北京的馒头铺,也叫蒸锅铺,就是卖馒头的铺户。他们接待的多为市井平民,故又多营一种副业,就是抄写通俗唱本、鼓词以出租,借以顺手增值盈利。如交道口南边路东的永隆斋,在光绪年间就租赁《三国志》、《隆庆升平》、《福寿缘》、《和北番》、《锋剑春秋》、《拾粒金丹》、《桃花记》、《龙凤忠勇》、《吴越春秋》等。而东四八条胡同西口外永和斋,除租赁上述书籍以外,还有《双官诰》、《大晋中兴》、《五岳扫北》、《兖州府》、《天贵图》、《碧玉环》、《双仙缘》。此外,还有史家胡同东口的兴隆斋、东直门大街的集雅斋、东四牌楼的隆福斋、北新桥的吉巧斋、八面槽的崔记等,也都租赁图书。这些书以民间说唱文学作品居多。馒头铺虽非经营刻印,但对推广、普及和图书流通,则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北京出版发行流通史上的一段趣话。

第31例:北京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公办中学——北京市第一中学

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中学的有:东城的一中、二中和西城的三中、四中等学校。其中东城的第一中学历史最为悠久。该校远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立的八旗官学(即清代专门培养教育满、蒙八旗及汉军八旗子弟的贵胄学校),清光绪八年(1882年)整顿八旗官学后,清政府认为仅培养科举人才,仍不符合需要,应当建一所书院,培养八旗子弟,使之成为“体用兼备,讲求实学”的人才。光绪十三年(1887年),管学大臣购得安定门内郎家胡同西口的校址(大门坐北朝南),开始筹建经正书院。这就是北京市第一中学的前身,并立碑记其事于经正书院内(今存一中院内)。1902年改称宗室觉罗八旗中学,首任校长是吏部尚书张百熙。1912年改称京师公立第一中学。20世纪2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曾任校长,北京教育界第一位教语文的董鲁安先生在该校任教。另有老舍、郑天挺等先生,也曾在该校执教。现代戏剧家齐燕铭早年就读于该校。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北京市第一中学。20世纪80年代,一中校门移至宝钞胡同(并将经正书院时校门复原,立于新校门北侧,以展示该校的悠久历史),大门坐东朝西,门牌甲2号。

第32例:北京最早的私立学校图书馆——汇文学校图书馆

汇文学校图书馆,位于崇文门内船板胡同,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时汇文学校已有14年的历史,初由蒙学馆改为怀理学院。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安德博士为校长,值朝廷取士,兼试西学,派员出洋考察各国学术,研究西学成了当时之急务。遂由董事建议成立大学,更名为汇文书院,添购各种书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图书馆被焚。后由刘海澜校长重新建设,按学部定章改名为汇文大学堂,扩大图书馆藏书。1917年燕京大学成立后,将汇文学校藏书西文书1万册、中文书2000册,全部交由燕京大学图书馆保存。

第33例: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校址在沙滩后街马神庙和硕和嘉公主府旧址,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创建于1898年6月,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它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03年4月30日,京师大学堂200余人,为声讨沙俄侵占我东三省,发起拒俄大会,20余师生登台演讲。会后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上书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并发出了《京师大学堂学生公致鄂垣各学堂书》,并倡议学生们“发大志愿,结大团体”,为4万万人请命。这是近代北京学生第一次参加群众爱国斗争,开创了北京爱国学潮的先河。

第34例:北京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司安幼稚园

司安幼稚园,位于安定门内大二条胡同,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十九世纪末创办,为北京开创学前教育之始。

第35例:北京最早创办的一份白话报——《白话学报》

1900年,崇实中学(今21中学)校长文实权,集合教员创办发行北京最早的一份报纸——《白话学报》,每周出一册,主要内容为:教育、科技、政闻、民生和言论新闻等。

第36例:外国人在北京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北京公报》

1900年10月,日本人在甘雨胡同(今东四南大街路西)创办《北京公报》,这是外国人在北京创办的第一张近代报纸。因为北京报房拒绝为其推销,订户也不多,所以这张报纸很快就被迫停刊了。翌年10月,日本人中岛真雄勾结顺天府尹陈壁,并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以融合中日文化、民族亲善、经济提携相标榜,在原址又创办了《顺天时报》。1905年,此报成为日本外务省控制的半官方言论机关。

第37例:北京最早的近代大学图书馆——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始建于1902年。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内存有不少孤本、珍本、善本图书,初建馆址在沙滩后街。1918年8月,位于汉花园的北大一院新楼建成(即北大红楼),图书部随之迁入。1917年至1921年间,李大钊曾任图书部主任,并于1920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专存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图书馆。1918年秋至1919年春,毛泽东曾在图书部任职。1931年,图书部改称图书馆。1935年8月,迁往位于松公府的新馆。至1940年图书馆已藏书约30万册,其中不乏珍品。

第38例:北京最早的师范教育——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2月,在东城沙滩后街的京师大学堂速成科设师范馆,是北京师范教育之始。“师范馆”于1904年改称优级师范科,1922年改称北京师范大学。1906年又成立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改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3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合并,成为北平师范大学。培养中学师资的师范学校,当属京师督学局于1907年5月成立的京师第一师范学堂,校址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即国子监南学旧址)。1912年改称北京师范学校,校址移至西城丰盛胡同(即满蒙学校旧址)。1931年改称北平市立师范学校;1949年改称北平师范学校;1958年改为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中学师资。1960年并入北京师范学院。

第39例:北京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公办小学——府学胡同小学

北京现存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公办小学,当属府学胡同小学。该校的前身远可追溯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大兴县学。明永乐年间为顺天府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顺天府改设小学堂。1912年10月改称京师公立第二十八小学,王荫乔任校长。1928年易名北平特别市市立第十八小学;1934年称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试验小学。1958年改称府学胡同小学。

第40例:北京最早的邮政机构——大清北京邮政总局

1897年2月20日成立大清邮政总局,先设在东交民巷台基厂海关的一座庙内,后因业务发展,于1905年迁至崇文门内小报房胡同西口内,称大清北京邮政总局。1914年起称北京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改为崇文门大街邮务支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称邮政支局、邮电所。1959年始做民宅。1996年将居民迁出,并按原貌修复,重建邮政支局。

第41例: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

平安电影公司创办于1907年。是一家专为外国人放映电影的场所。地址在东长安街路北(原儿童电影院)。在此之前,虽早在1902年北京就已公开放映电影,但没有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

第42例:戏剧荟萃之地、艺术家的摇篮——吉祥戏院

吉祥戏院位于金鱼胡同西口路南,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次年2月9日开业,称吉祥茶园,是北京内城兴建最早的戏院之一。吉祥茶园开业后,生意十分兴旺,很多京剧演员争相在这里演出。有梅兰芳的《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和《天女散花》的首次演出。还有谭鑫培、孙菊仙、何桂山、刘鸿生、王瑶卿、杨小楼、朱素方、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贯大元、汪笑侬、姜妙香、龚云甫、马连良、侯喜瑞、于连泉等名家,都曾在吉祥茶园登台献艺。1949年后,改现名。新中国成立后,除北京的京、昆、评、梆、曲各剧种外,全国各大剧种,如:豫剧、吕剧、扬剧、锡剧、淮剧、黄梅剧、花鼓剧、徽剧、汉剧、二人转、沪剧、越剧、绍剧、粤剧、闽剧、桂剧等。都曾在此演出。因此,吉祥戏院被誉为戏剧荟萃之地、艺术家的摇篮。另外国内举办重大文艺活动,该院也是首先演出场所之一。如1952年10月的“全国音乐舞蹈汇演”;1953年4月的“全国曲艺、曲剧汇演”;1964年6月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二届“中国国际艺术节”等,都在这里演出。吉祥戏院为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3年,新建东安市场时,吉祥戏院被拆除;现已在原址对面恢复。

第43例:北京最早的职业学校——北京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

据史料记载,北京的职业学校首创在东城,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办的东省铁路俄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基督教长老会在安定门内创办的道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同年12月在崇文门内五老胡同设立的私人商业半日学堂等。但大都是学业单一,教学规模较小的培训班。与之相比,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学业设置内容充实、广泛,且是具有一定教学规模的职业学校。该校校址在东四北大街路西什锦花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京师督学局在原学政署旧址,创立初等工业学堂,程度与中学相等。1912年改组为北京第一艺徒学校,专门造就工徒和童工。1920年定名为京师公立职业学校,设金、木、化妆三科。1933年成立英语研究会,机械研究会、增设机械科、化学科,因而奉令定名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该校以造就工业人才为宗旨,学习内容除一般基础课外,还有机械专业和化学专业,均有制图课和实习课。与今日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相似。

郑毅,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原所长,曾任钟鼓楼修缮办公室副主任,退休后于东城区地方志办公室担任编辑。

THE END
1.书香社会蓬勃发展,多地全民读书活动启动,图书馆人气飙升多地启动全民读书活动,图书馆人气逐渐上升,推动书香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这项活动旨在倡导阅读文化,提高公众的阅读兴趣和素养,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图书馆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前来借阅书籍,借阅量明显增加。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还促进了书香社会https://www.linyoer.com/post/2052.html
2.“一句话,让学校花了近十万元!”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一是联系图书馆资源建设部 二是登陆图书馆主页 或微信公众平台“我的图书馆” 在“图书荐购”栏目里填写所需图书的详细信息 三是通过芸台购平台获取所需图书 青时讯 聚焦青年热点 为你呈现今日精彩瞬间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浙江”(ID:zhejiangtsw)综合整理自学校共青团、武汉大学、人民网、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中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16987
3.书香社会与文化繁荣,多地全民读书活动推动图书馆人气上升多地启动全民读书活动,图书馆人气逐渐上升,反映了书香社会的构建和文化繁荣的趋势。这些活动旨在推广阅读文化,提高公众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读书活动,图书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享受阅读乐趣的机会。这一趋势有助于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https://guangxi.isbcyz.com/post/8528.html
4.南昌工学院图书馆为了聆听读者的声音,接收读者为图书馆发展的建言献策,提升图书馆服务满意度,图书馆已开通:①馆长信箱(自11月06日起实行改革:邮箱即时回复读者)、②各楼层纸质的读者意见簿、③一楼服务台的图书馆意见箱,并一周一次将去重后的问答公布(见微信公众号南昌工学院图书馆推文“馆长信箱”);④在线即时服务,即时响应读者的http://lib.ncpu.edu.cn/index/index/zixun_show.html?c_id=7&id=1119
5.数字化图书馆用户数量破纪录,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如智能推荐、语音检索等,提升用户体验。 2、多元化:数字化图书馆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源和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数字化图书馆将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享的知识生态系统。 https://www.ghuyu.com/post/9365.html
6.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部分高校大多对社会读者设置“门槛”,使校外读者望“图”兴叹。倪晓建表示,目前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阻碍,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高校理念问题,没有形成对社会服务的意识;其次是担心高校秩序和安全;同时还包括了一些高校师生的本位思想,担心社会公众挤占了仅有的资源。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peaj8.html
7.单位图书馆不妨向公众开放笔者以为,大众的读书量偏少,有读书习惯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导向方面的原因,更有条件限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偏少,很多城市仅有一座,县级以下的城镇甚至没有。资源短缺、阅读不便,成为影响和制约公众阅读的一大软肋。 而实际上,社会上的图书资源并不少。比如说学校,上至大https://www.jswmb.cn/mshownews.aspx?id=32769
8.大学图书馆应不应该对公众开放而大学的图书馆也因为藏书丰富,文献多样,环境优美,氛围浓厚,不仅引得很多有志学子一早排队抢座,占得学习的先机,也让许多社会民众对其向外开放充满期待。 可为什么有很多人对公众进图书馆提反对的意见呢?究其原因无非是本来图书馆这个资源就比较稀缺,有些高校的图书馆一天到晚都满满当当,连本校的学生都没有位置,更https://www.jianshu.com/p/d0b683202836
9.可以从哪些途径进入或者找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2009年6月,某企业在商业银行办理贷款2000万元,由于手续欠缺,尚未办理他项权证。该笔贷款发放后,该公司发生重大事故,法人代表车祸死亡,经营活动停止,因此,该笔贷款无抵押物,处于高风险状态。则这是()引起的操作风险。https://www.shuashuati.com/ti/ebcfd70ebf144f608b93661032470515.html?fm=bd6cd88cded1acb88a9027a253e93861ec
10.聚力推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持续探索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5245 聚力推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持续探索 吴雨青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2年4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20日 摘要 高校图书馆全面向社会开放政策意义深远,应当协力持续推进.教育公平是国民之权利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Download.aspx?paperID=51478
11.基层公共图书馆员12篇(全文)3.实行开放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机构。这种开放应是全面的, 尽可能不加任何限制的, 特别是基层图书馆, 馆藏较少, 面积较小, 应把所有文献、所有场地、所有的服务对所有的读者开放, 而不论身份、地位、是否有工作等, 所有读者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接待。南岗区图书馆2005年新馆开馆后, 取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7lyupgr.html
12.多所高校恢复向公众开放,如何找到大学开放的“最佳本地方案”?开放校园也是在更多地进行大学与社区、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能够增进大学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师生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大学对公众开放是一个提升大学社会声誉的机会,也是增强大学师生社会成员意识的机会。 对社会来说,开放校园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通过开放校园,公众可以参观校园的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等地https://www.allnet.cn/wap_doc/27374731.html
13.#大学图书馆该不该向公众开放#?在中国来自南方周末【#大学图书馆该不该向公众开放#?】在中国的相关法律与政策中,公共图书馆必须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学校图书馆则没有这个义务。有人认为,高校、科研机构的图书馆,服务的是特定的学校师生,学生也是缴费上大学的,那么,高校、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就应该把师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公众没有义务。也有观点认为,大学、研究机构的https://weibo.com/1639498782/NubUpBi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