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精选5篇)

国际投资又称“境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投资者将其资本投放到本国之外,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国际投资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经营企业,通过直接控制或参与其生产经营管理以取得利润的投资活动;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外国股票、债券等,获取证券投资的股息或债息等。本文主要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的文化风险及其风险评估与管理。

1.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2.文化差异

荷兰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在对IBM公司50种职业、66种国籍雇员的11.6万份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四项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

中国学者在对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文化差异的第五个指标: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即包含真理的差异也包含德行上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性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导致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这种文化的差异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三、文化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在异地、异国开展经营活动,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日益多样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投资风险也成为企业在国际投资上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文化风险成为国际投资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因素

1.1信息理解差异风险

由于不同国家语言、宗教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国际投资中,经常出现由于双方沟通障碍,导致在工作方式、人员配置、市场开发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无法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营。例如,在亚洲的企业文化中一般都将员工加班加点视为工作积极的表现,但在西方国家则把员工加班加点看作其违规或无能的表现。当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沟通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导致误解,这些误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文化误解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轻则会带来误会,重则会导致冲突,使跨国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国际投资以失败告终。

1.2种族、民族差异

种族和民族的差异会使进入东道国进行国际投资的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从而固守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有偏见地对待他国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民族优越感、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是跨国企业管理文化风险存在的普遍根源。

持有民族优越感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常常倾向于采用单一的、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移植或照搬母公司在本国或他国的成功经验,忽略或不能充分考虑本土文化斥求,也不能改造产品以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国际投资只以盈利为目的,本土员工既得不到接触核心技术的机会,又享受不到升迁的待遇。这种倾向在海外经营中不利于国际投资的跨国经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难以统一,同时也不利于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无法及时针对东道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1.3管理差异风险

1.4产品需求差异风险

文化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欲望和消费行为,并最终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这种差异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差异。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仅从自身文化出发来进行国际投资经营,跨国经营企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例如德国人比较偏重产品的质量,而日本人则注重产品的外观样式,在两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就有很大的不同。

2.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控制

2.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国际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认真分析其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层面上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跨国投资之前,要充分认识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对东道国的文化特征、惯例、风俗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两国文化的差异,最终确定在东道国的经营方式和需要提供的产品类型,根据差异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经营方法和经营目标。

2.2加强跨文化沟通

为了更好地控制文化风险,企业应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培训,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大力提倡、推广应用国际化工作语言,并进行语言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与使用多种语言的风气;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等。这些工作可以促进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善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1有助于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和新环境。

2.3制定风险控制战略

文化风险是企业国际投资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跨国企业应积极制定风险控制战略。综合比较母国和东道国的文化差异,确定一种优势主导文化,并以此为主导制定企业文化战略,调整经营战略,积极适应当地文化,降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投资应该是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的,通过不断吸收外部文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整企业的经营,适应环境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当然文化适应并不代表要被动、消极地妥协或服从,有时也要采取文化融合战略,利用企业自身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文化互动,在吸收当地文化的同时,向当地市场传递企业自身的经营思想和理念。

2.4实施本土化战略

四、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投资逐步深入到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过程中不仅要对投资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风险更不能忽视。企业在从事国际投资经营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文化上差异,运用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手段,才能在国际投资经营活动中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在不同文化的撞击、冲突和融合中,只有契合文化的经营才是最佳的经营。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M·霍杰茨弗雷德·卢森斯.文化战略与行为(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尔科姆·沃纳.跨文化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涛生,许南.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语音差异

2.语义差异

3.文字形式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所用的文字是不同的,对某些文字的偏好和厌恶也大相径庭。据调查,日本人最喜欢的汉字为“诚”、“梦”、“爱”、“愁”、“美”等。中国人喜欢的汉字为“福”、“寿”、“喜”、“乐”等。根据美国作家IrvingWallace选出的最美丽的英文字是:chime一串铃、golden金色的、lullaby摇篮曲、melody旋律、murmuring低语等。这些文字不仅寓意优美,而且外形美丽,能引起人们美好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尤其是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谨的象形文字,只要“望文”便能“生义”。它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力,而且还能启动灵感,造成巨大的心灵震撼。

4.修辞差异

三、译者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的信息,有时需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这一商标为什么英译成“moonrabbit”而不译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兔”乃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风采,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议,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参考文献:

[1]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曾诚.实用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张爱民.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1).

所谓“文化折扣”(CulturalDiscount),指的是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减低的情形。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ColinHoskins)和米卢斯(R.Mirus)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实际上,“文化折扣”也同样体现在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城市品牌价值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认可的程度,不管是中国境内的不同文化区域之间,还是国际传播过程中城市品牌的世界影响方面,甚至在普通大众与新媒体平台上所谓的“数字化一代”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信息交往中的“文化折扣”。

对于城市管理者和品牌传播者而言,“文化折扣”现象的存在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传播者没有认识到这一情形的存在而造成传播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是负效率。以下从区域传播、国际传播以及跨平台传播三种典型的跨文化传播入手,探讨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如何规避不同文化场域中形成的“文化折扣”,达成有效的城市品牌价值提升的目标。

区域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心中,可以接收和欣赏的文化元素会有一定的区别。最为显著的例子是,赵本山的小品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很受欢迎,在东北地区更是男女老少乐此不疲。但是在长江以南,因为文化和民俗方面的差异,受欢迎程度大为降低。还有一个例子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近几年来,因为其显著的北方中原文化特色,其在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的吸引力较北方地区大为减弱。相应地,曾经火爆一时的粤语歌曲在北方广大区域的吸引力也呈现逐渐减弱之势。这些被上海谐星周立波称为“吃大蒜的”与“喝咖啡的”文化喜好之间的差别,都是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中显示出的“文化折扣”的实例。

如何才能超越这种区域文化特征的限制,使区域文化样式和民俗特质成为城市品牌的标志性符号?传播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之共识化、泛区域化,可以实现城市品牌文化符号的跨区域传播与接收,从而提升城市品牌传播的效率。所谓共识化就是让不同区域的受众对于某一特征性的文化标志与城市形象之间建立起同一的联想,如山东人的好客,北京的历史文化等;所谓泛区域化,就是将特定区域的文化标志转化为更开阔的区域标识,扩展对于同一文化现象具有心理认同感的人群范围,比如对于人间天堂的说法,苏州杭州因为历史的原因当仁不让,同时,这一美誉又被泛化到整个苏杭地区。共识化和泛区域化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扩展同一文化元素的心理认同人群数量;另一方面,可以淡化区域间隔,实现城市品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区域投射,最终实现城市品牌传播的效益最大化。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国际传播中因为语言、历史、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比同一国度的不同区域之间更为显著,因而产生“文化折扣”的几率和程度也都会增加。

霍斯金斯等人在研究影视类节目的跨文化传播时发现,扎根于一种特定文化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有可能在国内市场很有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会发生明显的降低,因为不同地方和国度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基于这样的观察,他们认为,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越来越普遍,遇到“文化折扣”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虽然具有城市区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在国内传播时也会遭遇到文化折扣,但毕竟有统一的文字系统和共同的历史传承,与对外传播相比还是一种同质化的文化环境中的传播。而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但语言差别很大,更重要的是历史、价值观甚至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成为品牌传播的障碍。

跨平台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都集中在有形的物理空间上,殊不知,网络构建的新媒体空间,正在制造另外一种文化差异。

如果只看到网络传播平台的媒体性质,而忽视了它所培养起来的全新的“网络居民”(netizen)在信息接收、交往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的差异,就会无视物理空间相同的人们,因为虚拟空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如果在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无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跨平台传播的“文化折扣”,从而降低传播效率,甚至有可能带来传播危机。

网络文化与传统媒体文化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传受关系的变化。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传播者的信息,无法及时反馈,更不要说自己意见的及时表达了。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环境已经形成,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在这样的环境下,网民对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认同感降低,对传统信息表达形式以及传统文化权威和标志的认同感也同样降低。

网络传播平台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常常表现在城市形象遭受损害的危机事件突发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仅仅有政府公开的信息是不够的,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过去大为增加,官方的任何信息都会通过其他信息渠道接受网民的质疑和验证,网络舆论的力量在改变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的对比度的同时,也对官方信息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当然,与其他跨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平台上的城市品牌传播有时存在“过犹不及”的现象,也就是在网络平台上因为过于迎合网民的表达方式,最终呈现为一种“恶俗”的状态,导致社会公众的指责和批评,从而形成在普通公众中的“折扣”。

减少城市品牌传播中“文化折扣”的方法

清晰地了解到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折扣”现象,目的当然不仅是知道这一现象的存在而徒生感慨,而是要找到积极的应对方法,减少这种“文化折扣”发生的概率和幅度,从而提升城市品牌传播的效果。事实上,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以及不同传播平台上出现的“文化折扣”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不同,但终极原因还是目标受众和传播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因此,解决之道就在于了解目标受众并与之产生文化层面上的共鸣。具体说来,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熟悉城市品牌传播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不管是不同区域还是不同国度的人们,抑或是不同传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受众,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趣味并不是“变动不居,无迹可寻”的,只要传播者在开始一项传播活动之前,能够在受众调研方面做扎实的调研,就可以精准地把握他们的文化趣味,以适合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的方式,将城市品牌传播的核心诉求传递到他们的心里。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为例,如果城市品牌传播者自身游离于新媒体之外,怎么有可能了解网络化生存的受众,怎么会了解他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偏好和心理呢?

[关键词]服装企业跨文化营销

随着我国对创建服装名牌,提升服装产品档次的重视,以及WTO提供的良好契机和品牌经营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在实行跨省和跨国经营。市场虽然扩大了,但同时也带来了资金、人员等管理上的诸多不便和成本的增加,特别是文化的差异成为营销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对营销的最终效果形成了影响。据估计,跨文化营销失误带来的后果有:

①可能破坏企业同外派地区(省或国家)的关系,直接导致经营的失败。②可能破坏企业、产品、品牌在当地的形象,失去市场。③可能破坏企业建立的营销渠道。④可能破坏当地分公司或办事处自身的效率、凝聚力和办公秩序。⑤使失败的外派人员本身受到损失,影响其将来的职业生涯。

制定服装企业跨文化营销策略,实际也就是计划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信息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接受者,还有信息本身都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导致信息失真。对此应当全面考虑:一方面从服装产品的文化属性方面,保证信息本身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从行政的文化经营策略上,保证企业掌控目标地区――即信息接收者的实际情况,最后,通过采取适当的进入异文化地区的方式,使信息的发出方式易于接受。

一、服装产品的文化属性

服装产品通过款式、颜色、材料等方面,体现特殊的文化风格。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审美和物质价值取向。日本的消费者喜欢素雅的领带,颜色鲜艳的领带适合在东南亚销售。米色、褐色、大条格的西服适合白种人的肤色和气质,中国的消费者更喜欢稳重的深蓝、深灰色的西服。

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特别是南北方。一些品牌和一些款式,在一个地区成功,而另一个地区失败,其中就有文化的适应性的因素,很多品牌都面临着这方面的营销障碍。据慧聪网2005年春节的市场调查结果,在北京,中式儿童服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售势头良好。而在上海,中式童装市场就很平淡,那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在节日把孩子打扮得“洋气”一些,从而会去选择时尚感强的款式。

服装企业在计划进行跨省或跨国经营的时候,在跨文化经营策略方面,应进行下列工作:

1.要对目的地的文化进行详尽的研究,选择适合自己产品路线、价格定位、拥有可观数量的适合品牌定位的顾客群的地区。

2.选定地区后,在选择产品的原则上,应不违背目的地的一般审美观和文化禁忌。

二、行政的文化经营策略

在进行跨文化经营的时候,选择外派人员、制定外派公司的经营策略、营销途径和公关原则等,同样要慎重考虑。

1.通过培训增强跨文化经营的能力,聘用适合的人到外地任职。通过书籍、研讨会、课程、网站、录像等形式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使员工对外派地的文化有意识地了解、学习,并把这种意识带到外派地,可以减少跨文化失误的机会。

2.聘用熟悉当地的文化顾问辅助管理。外派公司的经营策略,特别是营销渠道、公关方法的确定,必须要有熟悉当地情况(包括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办事方法等)的高素质人员或顾问团协助进行。在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时,更需要文化顾问进行翻译、解释。文化顾问还可以对外派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3.建立多样化的、开放的企业文化。企业可以培养多样化的企业文化,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这种多样化可以通过建立开放环境、学习多种文化获得,更可以通过聘用多样化的人才直接获得。公司应该鼓励跨文化了解和异文化学习的积极态度,这样不仅对跨文化经营,而且对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大有好处。

三、采取适当的跨文化进入方式

进入异文化地区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即渗入方式、侵入方式和迎入方式。采取适当的跨文化营销方式,能使当地的消费者更易接受。

2.侵入方式。侵入方式适用于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思想开放的学习型的国家或地区。如果企业确定自己的文化比外派地文化更先进、更现代,可以直接以个性文化冲入市场,迎合当地的心理需求。很多国际服装名牌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直接冲击我国市场的。

3.迎入方式。迎入方式适用于进入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的国际型国家或地区。企业需要提升自己,和国际接轨,再选择民族的独特气质作为产品定位,吸引顾客。

具体操作时,不仅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整体文化不同而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考虑产品自身和消费人群的特性。如我国市场,可以认为是思想开放的学习型市场,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但如果进行一些传统形式根深蒂固的产品的营销,或对于目标人群是思想较保守的群体来说,又可认为属于保守型市场。

[关键词]感谢礼貌文化差异语用失误

一、引语

感谢是世界各文化都普遍遵循的礼仪,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见言语行为。Searle(1976)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五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表述类(expressives),承诺类(commi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感谢属于表述类(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指受惠方对他人的施惠行为(例如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好处等)表示认可、谢意或感激之情。Leech(1983)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把言语行为划分为四类:竞争类(thecompetitive),和谐类(theconvivial),协作类(thecollaborative)和抵触类(theconflictive)。感谢属于convivial(和谐)类。恰当地表达感谢,有助于建立、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反之,感谢语使用不当或应该使用时没有使用,会被视为无礼表现,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Brown&Levinson(1987)认为,表达感谢等于承认欠施惠方的情。因此,表达感谢要讲究策略。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母语的交际双方往往会根据各自母语文化中的语言礼貌准则对交际的各方面进行诠释、理解(GumperzandCook-Gumperz,1982)。当非英语母语者用英语和英语母语者交流时,文化差异的语用负迁移可能会引起对非母语者整个品质、形象错误的判断(Kotani,2002)。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汉英感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以帮助减少或避免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感谢时的语用失误,乃至对整个形象的负面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

1.国外研究

Aijmer(1996)利用London-LundCorpus,SurveyofEnglishUsage,theBirminghamCorpusofEnglishTexts的资料,辅之以作者本人收集的数据,从作用、形式以及策略等方面对感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她认为Thankyou的社会作用在于承认或认可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好处,即便是很小的好处:如售票员递票给乘客,银行职员从柜台上递钱给顾客,侍者为顾客端来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语中感谢的最基本形式Thank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增补和加强,以显得更礼貌,如:“Thankyouverymuchindeed”,“Thankseverso”)

承认得到好处;

递给自己东西,认可得到好处;

提前表达感谢(如服务,主动提供,许诺等);

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务;

会话结束(e.g.Eisenstein&Bodman,1986;1993);

接受主动提供;

寒暄(如:作为对“howare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仅仅是让问话的人感觉舒服而已。

结合不同的音调,可以表示懊恼,讥讽,挖苦和唐突无礼(e.g.Eisenstein&Bodman,1986;1993;Okamoto&Robinson,1997);

消极请求。如:“Thankyoufornotsmoking”――请求听话者不要抽烟。

(根据Aijmer(1996)整理)

Thankyou/thanks在会话序列中出现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you作为会话标志,表示服务的各个阶段。在餐馆里或售票处,我们可以常常听见以下的对话(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员递来车票)

Conductor:Thankyou.(递票时)

Passenger:Thankyou.(接过票时)

Conductor:Thankyou.(结束对话)

Aston(1995)认为在结束会话时的thankyou反映了对谈话的局部调整,是对所谈之事和双方角色关系的认定。通过比较自然状态下录下的为别人提供服务的数据(语言分别为英语和意大利语),指出跨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Okamoto&Robinson(1997)对228人进行现场试验(不同的情景变量下为受惠者开一大学图书馆的门)和对120个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影响英国人表达感谢的因素。研究发现,受惠者受惠的程度越高,他们通常会越礼貌地表达谢意。研究结果支持Brownand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

Coulmas(1981)首先对西方文化中“感谢”和“道歉”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感谢”和“道歉”都是对前面的话语或情景的回应,有些回答可以同时用于“感谢”和“道歉”,如,

(1)A:Thankyousomuch.B:That’sallright.

A:Thanksalot.

B:Notatall.

(2)A:Excusemeplease.B:That’sallright.

A:I’msorry.

(Coulmas,1981:72)

她认为,把“感谢”和“道歉”相连的纽带是“亏欠(indebtedness)”。而Aijmer(1996)认为感谢和道歉根本相似处是两者都属于表述性言语行为(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心理状态)。Coulmas然后对日语中的“感谢”和“道歉”进行研究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现日本文化中更常用“道歉”。很多时候,西方文化的学生认为日本人“道歉”得毫无道理,因为他们没有做错事情(Kotani,2002)。事实上,在日语里,“道歉”很多时候是用来表达感谢的(e.g.Eisenstein&Bodman,1993)。用道歉的形式,如“Sorry,”“Iamsorry”,表示感谢也存在于英语文化中(Okamoto&Robinson,1997),只是不太普遍而已。

Kotani(2002)专门对“I’msorry”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日本人和美国人用英语在自然情景下的录音对话,作者认为日语中的“sumimasen”,即“I’msorry”可以用来表达英语中的“感谢”和“道歉”两个概念,主要强调给施惠方带来的麻烦和负担。通过对同日本人有接触、正在学日语的在校美国大学生的采访和分析,发现美国人的困惑是难以区分日本人的“I’msorry”的礼节性的和实质性的道歉。可见,不同文化对“I’msorry”的不同理解很可能造成误解。

Schauer&Adolphs(2006)把从英语母语者的问卷调查(DCT)取得的有关感谢的数据和从CambridgeandNottinghamCorpusofDiscourseinEnglish(CANCODE)资料库提取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对比,证明了语言在不断变化,因为从问卷调查中得到了CANCODE中所没有的感谢方式,如,“wicked,mate,youarealegend”。提出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料。

2.国内研究

毕继万(1996)从跨文化交往的角度,探索了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汉英感谢语及回答的不同可能造成的误解。他总结了英文化的人在感谢语方面对中国人的三点错误认识:(1)不懂礼貌,该感谢的时候不说感谢;(2)虚伪不实,一旦感谢起来则没有约束和分寸,话说过了头;(3)在回答感谢时,不是拒不接受,就是说成不得已而为之,如“这是应该的”“这是我的职责”等。

刘万生(2004)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汉英两种语言感谢语的使用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感谢语的习得情况,并从致谢情景、致谢策略使用以及具体感谢语言几个方面比较了汉英感谢语的异同和语用迁移,指出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意识,避免语用迁移的重要性。

李丽娜(2004),从定义、表现形式、分类三个方面对对汉语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展现了汉语中丰富、独特的言语感谢形式。然而,汉语有的表达感谢形式也可能是用英语感谢时语用负迁移的潜在因素。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感谢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不可忽略的言语行为,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不同文化中对感谢有不同的理解及表达方式,会对交流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怎样用英语得体、礼貌、恰当地表达感谢,是一个重要的、需要掌握的语用能力。

三、汉英感谢的差异

1.理解差异

英文化中,thankyou/thanks到处适用,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商店、饭店、车站、机场等。因为自动、客套、机械的thankyou/thanks(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感谢除外),作为一种礼节,多数时候是表示一种认可:对服务的认可,对会话结束的认可等。Hinkel(1994)认为,在英语文化中,一般情况下的感谢同欠情、社会地位、互惠、性别、年龄等无关。

而汉语的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时,少了西方文化中的客套,多了发自内心的真诚。因此,在我国的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按照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礼貌准则,对方纯属工作范围内履行职责,没有必要说谢谢。我国偏重于集体主义文化,家庭成员、至亲好友被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ollon&Scollon,2001:145),“自己人”互相帮助,理所当然,如果道谢,反而见外了。毕继万认为,“汉文化感谢语的使用却因人际关系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对于纯属工作关系、主观上并不包含助人的情意的举动既可表示谢意,也可不用道谢;对于亲朋好友和亲属则极少使用感谢语,用了有时反而疏远了关系;对于同事、熟人和社交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则要视关系亲疏、等级差异和行为性质而区别对待”(1996:40)。

2.汉语感谢表达差异

感谢是一个普遍性的言语行为,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各种文化、各种语言千差万别,不能一一穷尽。即使是在在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中都有差异。

对于汉英文化中都有的方式(参见毕继万,1996;李丽娜,2004),这里不再赘述。只对两种在英文化很少或是没有的致谢方式――“道歉式”和“关心式”进行讨论。

用关心表示感谢,是独特的汉文化现象。“你辛苦了”“您忙了半天了,挺累的,快坐下歇会儿吧”。通过关心的表示,不仅仅表露出内心的感谢之意,而且还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有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一种亲情氛围。

这两种富有汉语特色的间接表达感谢的方式,很难让英文化的人接受和理解。当我们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避开母语文化的影响,避免语用失误。

3.英语感谢表达差异

Schauer&Adolphs(2006)的研究发现,英语母语者表达感谢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我们处在一个外语环境,同英语母语者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误。

(1)cheers和ta

非正式场合,随处可以听见cheers和ta。举杯时常用的cheers可以用来表达感谢,也可以作为对感谢的回答。我们英语学习者应该知道cheers的不同意义。

Ta用于感谢和道别,对于我们应该是新知识。Aijmer(1996)认为,ta是thankyou/thanks的变体,非正式用法,有good-bye的意思。如(Aijmer,1996:39):

A:I’llI’llgiveherenough.

B:yes.

A:tatalove.

下面的例子来自Schauer&Adolphs(2006:126)

A:Thegrapesplease.

B.SeventyP.

A.Thanksverymuch.Taverymuch.

B.Fourtwentytwo.

A.Thanks.

B.Thankyou.

A.Thanks.Thanksalot.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知道两点:a)ta用来表示感谢或道别;b)thankyou/thanks既可以用来感谢,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感谢语的回答(e.g.Aijmer,1996),表示一种认可。

(2)wicked用于感谢

传统意义的wicked通常含有贬义,同邪恶、灾难等相联系。可是,在Schauer&Adolphs(2006)的研究中,wicked用来表达感谢,这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如:“wicked,mate,youarealegend;wicked,youareastar;mate,youarealifesaverandthat’sgreat,yousavedmylife”.整个感谢表达中未见Thank或cheersorta的踪迹。

可见,汉语有自己独特的间接表达感谢的方式,英语也有自己的方式。

4.感谢的音调

感谢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认可和感谢的心理状态,少不了恰当的音调。Aijmer(1996)强调不同音调赋予thankyou/thanks不同含义。如(Eisenstein&Bodman,1986):

A:Don’tsayanythingdumbinyourinterview.

B:Well,thanksalot.It’snicetoknowyouhaveconfidenceinme.

这里的thankyou,结合音调,言外之意应该是懊恼或气愤。

Okamoto&Robinson(1997:419)也谈到了语音特征和一些非言语表达,如微笑,点头等,在感谢中的作用。

Eisenstein&Bodman(1993)的研究发现,非母语者在用英语表达真挚谢意时,其音调缺乏母语者表达感激之情时的热情和真诚。可能因为是非母语表达,他们正忙于搜寻合适的词语,而忽略了语音语调。

怎样的音调才是合适的对于外语学习者,恐怕是一个很微妙而难掌握的方面。当需要表达真诚的感谢时,发自内心、不虚假的感激,相信英语母语者是能体会的。

本文的分析说明了汉英感谢从理解、表达都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些因素的忽略或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导致交际失败甚至负面影响,跨文化中的交际双方都应对此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但是,当我们用英语表达感谢时,交际对方倾向于用英语文化中的准则对我们的言语行为进行评断。而会用英语说thankyou/thanks,并不表示我们已掌握英语里感谢的礼貌准则,能恰当、得体地加以运用(Hinkel,1994)。我国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以教室为主要环境和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语用能力的欠缺在所难免。怎样在外语环境下有效地把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从中学习、体会和掌握言语行为的正确使用,是减少语用失误,增强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Aijmer,K.ConversationalRoutinesinEnglish[M].Longman,London.1996.

[2]Aston,G.Say‘thankyou’:somepragmaticconstraintsinconversationalclosings[J].AppliedLinguistics.,1995,16(1):57-86.

[3]Brown,P.&Levinson,S.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4]Coulmas,F.‘Poisontoyoursoul’:thanksandapologiescontrastivelyviewed[A].In:Coulmas,F.(Ed.),ConversationalRoutine.Mouton,TheHague,1981.69-91.

[5]Eisenstein,M.&Bodman,J.‘Iveryappreciate’:expressionsofgratitudebynativeandnon-nativespeakersofAmericanEnglish[J].AppliedLinguistics,1986,7(2):167-185.

[6]Eisenstein,M.&Bodman,J.ExpressinggratitudeinAmericanEnglish[A].In:Kasper,G.&Blum-Kulka,S.(Eds.),InterlanguagePragmatics.OxfordUniversityPress,NewYork.1993.64-81.

[7]Gumperz,J.J.,&Cook-Gumperz,J.Introduction:languageandthecommunicationofsocialidentity[A].InJ.J.Gumperz(Ed.),LanguageandSocialIdentity.1982:1-21.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Hinkel,E.Pragmaticsofinteraction:expressingthanksinasecondlanguage[J].AppliedLanguageLearning,1994,5(1):73-91.

[9]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0]Kotani,M.Expressinggratitudeandindebtedness:Japanesespeakers’useof“I’msorry”inEnglishconversation[J].ResearchonLanguageandSocialInteraction,2002,35(1):39-72.

[11]Okamoto,S.&Robinson,W.P.DeterminantsofgratitudeexpressionsinEngland[J].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1997,16(4):411-433.

[12]Schauer,G.A.&Adolphs,S.ExpressionsofgratitudeincorpusandDCTdata:vocabulary,formulaicsequences,andpedagogy[J].System,2006,(34):119134.

[13]Scollon,R.&Scollon,S.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Approach(2ndedition).BlackwellPublishersInc.2001.

[14]Searle,J.R.Aclassificationofillocutionaryacts[J].LanguageinSociety,1976,(5):1-23.

[15]毕继万.汉英感谢语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6,(7):38-40.

[16]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9):93-95.

[17]刘万生.汉英感谢语比较与中国EFL学习者感谢语语用迁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97-100.

THE END
1.CATTI三级笔译中译英:如何将“大力推动”翻出花儿来中国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改善资源配置。这些措施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句 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引领了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https://blog.csdn.net/baidu_1234567/article/details/144278624
2.如何将中文“的”正确翻译为英语:多种表达方式解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多加练习。通过不断的听、说、读、写,大家会越来越熟悉这些表达方式,从而能够自如地进行交流。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掌握好“的”的翻译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最后,掌握“的”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也让我们在与外界交流时更为自信。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https://news.huochengrm.cn/cygs/6946.html
3.高中人教版选修三Unit3单元重点词汇词性转换填空检测汇总(完整版Unit 3 emit v.发出,射出,散发——___ n.排放物;散发物;排放 starve v.挨饿,饿死——___ n.饥饿,挨饿,https://www.jianshu.com/p/2cd4b11bd68f
4.英语四级作文范文(附历年作文)翻译软件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流行。为什么?诚然,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发现阅读外国文学或散文很方便。 一方面,这些应用程序可以给用户带来更高的效率,帮助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对那些不懂外语的人来说。例如,许多人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麻烦,但在这些应用程序的https://www.oh100.com/kaoshi/cet4/zuowen/476289.html
5.中文流行语英语翻译(精选8篇)直译是指按照中文流行语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 以译语不会给英语读者造成异义或误解为准, 旨在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的流行语有如万元户:ten-thousand-yuan household, 富二代:the rich second generation, 返校购物季:back-to-school shopping season, 高科技作弊:hi-tech cheating, 互粉:mutual fanshttps://www.360wenmi.com/f/filedmdw3h3k.html
6.通俗科技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展,科技英语(EST)的一个分支,通俗科技英语(ECST)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重要。要翻译好通俗科技英语,其语言特点值得研究。 文章首先界定通俗科技英语的定义、分类,追溯其汉语翻译历史,揭示其功能。 然后,文章分析了通俗科技英语的特点。从词汇学角度看,通俗科技英语既使用准确、正规的词https://wap.cnki.net/lunwen-2003085198.html
7.我相信汉语会变得越来越流行的翻译是:MebelieveChinese我相信汉语会变得越来越流行 青云英语翻译 请在下面的文本框内输入文字,然后点击开始翻译按钮进行翻译,如果您看不到结果,请重新翻译! 翻译结果1翻译结果2翻译结果3翻译结果4翻译结果5 翻译结果1复制译文编辑译文朗读译文返回顶部 I believe the Chinese will become more popularhttp://riyu.zaixian-fanyi.com/fan_yi_1642817
8.英语汉化流行词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往来不断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等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与此相适应,各种不同语言的接触日趋频繁,汉语外来词便是语言接触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汉语外来词的数量很多,其中英语外来词的数量占汉语外来词总量的一半,这是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英语汉化流行词,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https://www.fwsir.com/wenshi/html/wenshi_20140209214649_237888.html
9.英汉互译.阅读短文.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或英语.(71)The71.网络变得越来越流行了;72.But it also causes some new problems;73.If we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74.父母总是我们在一起;75.我相信,我们能够和我们的父母相处融洽..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本文描述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同网友交流而忽视了身边的人的社会现象,呼吁人们多和父母、http://www.1010jiajiao.com/czyy/shiti_id_7908ad5742a0cd164c61f6d139315777
10.关于汉语的魅力英语作文(通用21篇)在中国,很多学生抱怨掌握英语很难,他们也知道英语是多么的重要,但就是觉得很难学。然而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开始学习中文,有些人却能够说得很好。征服汉语一直是流行的口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一趋势,所以掌握好汉语是寻求合作的最好方法。就算大家都说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仍然还有很多https://www.ruiwen.com/zuowen/qitaleiyingyuzuowen/635964.html
11.根据中文名读音起同音的英文名大全起英文名根据中文名读音起同音的英文名大全: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英语及英文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想要和世界交流,我们最好学好英语。同时,英文名也变得更流行、更重要。现在需要使用英文名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比如,打算留学的朋友肯定需要事先起个好听的英文名;在外企、跨国公司上班的职场白领也需要一个时尚的英文名方便交流https://www.meimingteng.com/EnglishName/s.aspx?newsid=7434
12.英语电影翻译中文器英语电影翻译软件(16篇)翻译人员需要具备对英语文化的深刻理解,并能找到合适的汉语表达方式,使汉语观众能够理解这些文化信息。例如,在翻译涉及到西方节日、典故或流行文化的内容时,需要考虑到汉语观众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解释或调整,使其更加贴近汉语观众的理解和体验。 英语电影翻译成汉语还需要考虑到观众的观影体验。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https://shishifanyi.com/tag/?url=1390
13.汉语和英语吸收外来语的做法比较总之,汉语和英语在吸收外来语时各自做法差别较大,对外来语的容忍度差别同样较大,社会接受及运用程度不同,因而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对汉英外来语的容忍度,能够较好地体现两种文化和语言处理方式的差异,为推动并促进汉字的规范化和规范汉字所传承的文化的传播贡献一己之力。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yuyanwenxue/628643.html
14.汉语会不会代替英语成为全球第一地位的语言汉语会不会代替英语成为全球第一地位的语言 最近流行的观点就是东升西降,然后由此有些人会推测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汉语的世界。 如果你只按照使用的人口来说,把跟汉语亲缘比较近的的方言都当做汉语,但是总的来说差异还好,那么汉语其实本来就是世界第一大语言,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然后去掉一些少数民族,大差不差https://codechina.org/2022/06/chinese-english/
15.写关于汉语的英语作文在中国,毫无疑问,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学科,打从学生上学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此之快,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甚至有一个大型电视节目,外国人竞争成为汉语说得最好的人。我看过这个节目,印象很深刻,外国人能把普通话说得那么好,因为汉语是如此https://www.qinxue365.com/yyxx/309343.html
16.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研究共3篇.docx随着中国的经济开放和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英语单词被引入到现代汉语中。这些英语外来词给现代汉语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和词汇量,但也对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和传统表达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英语外来词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的根基。中国自古以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721/5103040324010244.shtm
17.汉语备受追捧英语作文在中国,毫无疑问,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学科,打从学生上学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此之快,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甚至有一个大型电视节目,外国人竞争成为汉语说得最好的人。我看过这个节目,印象很深刻,外国人能把普通话说得那么好,因为汉语是如此https://www.wenshubang.com/yingyuzuowen/864070.html
18.海外英语杂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2019年第10期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从当前的英专口译课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受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其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也是影响英语口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障碍。职业口译员培养模式对于英专口译课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启发作用。该文在https://www.youfabiao.com/hwyy/201910/
19.纠正外语教育,提倡汉语刘大钧教授作客网易“谄媚英语是没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刘大钧:我呼吁过很多次了。而且刚才讲到,过去的时候还可以,现在随着改革开放这么些年之后,咱们国力的强大,现在国外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宣扬中国自己的文化。随着国力强大之后,讲汉语的人会更多,反而咱们现在在这样的城市下,这样环境下,这是很自然的。 http://zhouyi.sdu.edu.cn/info/1010/1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