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统编教材,高年段,语文要素
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语文教材和实施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有人称其为语文教师的“宪法”。统编教材编写组成员徐轶认为,“语文要素是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指向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达成”。因此,研究高年段(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准绳。
下面我们对照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统编教材五、六年级四册教材中的阅读要素进行分类解说。
一、加快阅读速度,熟练阅读技能
三、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第一类:人物描写方式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3.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4.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二类:其他描写方式
1.细节描写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3.点面结合
4.场面描写
5.环境描写
第三类:其他表达方法
1.借物抒情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风趣的语言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3.围绕中心
4.如何详写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5.真情实感
从写作学角度分析,“描写”只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等。小学语文教材对人物描写情有独钟,与人物描写有关的语文要素居然有6处(包括四年级2处);而其他诸如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有详有略等常用的写作方法在整套教材中都只有一处。这可能与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记事、写人的记叙文,且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习惯于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理解人物形象有关。
认识这些写作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但学习这些写作知识的目的如果仅仅落实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未免可惜,其实最终应该落实到这些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上。比如,阅读“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时,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接受的只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把人物的内心表现具体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上,这样学生才能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匠心,才有可能在习作时主动迁移运用。
中、高年段语文课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基本的表达方法,目的不仅仅是使其认识一些写作方面的概念和术语,更在于让学生以后在习作中主动地去运用这些方法。把体会课文中基本写作方法的目标定位在迁移运用上,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些写作方法的价值,从而在阅读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多有用的写作方法,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从而获得双赢。
四、增强文体意识,掌握各类文体阅读方法
统编教材中与文体阅读有关的语文要素大致有以下五条,主要针对叙事文和说明文这两类文体的阅读提出。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温儒敏曾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分文体,程式化教学的乱象给予严厉批评:“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1]因此,语文教师要增强文体意识,要针对课文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五、其他能力培养
统编教材高年段安排的语文学习策略主要有三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收集整理资料”。前两项出现在阅读策略单元,后一项渗透在五、六年级部分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中。提高阅读速度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阐述,这里主要分析后两项学习策略。
1.收集、整理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
中、高年段学生学习的阅读方法策略,比如“预测”“质疑提问”“写批注”“加快阅读速度”等,在语文要素中大多出现一次,而“收集、整理资料”这个语文要素却前后出现多次,是统编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统编教材对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从小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
2.学习浏览
高年段教材中的阅读要素共计32个,以上分类整理的语文要素没有覆盖全部。因为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教材中的这些语文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教师无须平均用力。语文要素的指导不应该盲目追求数量,特别是一些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关系密切的方法策略,学习的目的应该落实在学生阅读实践中的操作运用上,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绝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或者几篇课文的实践就能达成的,比如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质疑提问、批注、有目的地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等等,学生必须在阅读中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最终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无论是中年段还是高年段,语文要素指导要突出重点,反复实践,指向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