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二、通过积累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的一部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上文是我提出的一些看法与意见。作文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教师要耐心地教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学习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人生之美。
【关键词】作文联想想象缺失培养
人脑思维的大海需要不断地扰动,才可能产生具有新意的浪花。联想就是这种扰动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的联想思维通常是指在人脑内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使不同表象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思维操作活动。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操作活动。
语文学科与中学数理化学科的差异很大,数理化注重的主要是理性思维,追求精确周密的唯一答案,而语文学科却相反,特别是写作和阅读具有开放性特点,尤其是写作,它绝对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写作中重视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智能素质,就应注重他们想象力的培养,具体如下:
一、获取广博知识,扩大联想和想象空间
二、美育培育个体的联想和想象力
三、以不同题型训练学生联想与想象力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我们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从下面几种题型来加强对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1续写型。一是只提供开头,让学生续写全文;二是根据全文续写下文。如刚刚上的外国小说《素芭》这课,结尾可以给人很多的联想。我布置随笔,让学生续写。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写素芭被丈夫抛弃,有家归不得,只好孤独地流浪在外;有的写素芭心灰意冷,最终跳河自尽;有的写素芭很幸运,得到丈夫的理解和关爱,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是怎样的结局,我都给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再大胆地设想。
2改写型。这是以原作为基础进行再创造的想象作文。改写方式有改变体裁,如把诗歌写成记叙文;有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有改变结构,如把顺序改为倒序;有改变表达方式,如将议论改为说明;有改变语言文字,如将文言文改为现代文。比如,上完《祝福》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改写成顺序,还可以把《桥边的老人》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应注意改写前后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和它们的差异,这样改写就能充分运用特定的表现形式而扬其所长。通过诸多方面的改写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关键词:观察;感悟;表达
一、观察生活――学生作文的源泉
实践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由于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因此,写作文时只能胡编乱造,不能写具体,也不能表达真实感情。
二、体验生活,享受作文的愉悦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达到“我手写我口”的境地,必须摆脱自我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教学之路,使学生养成观察、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个性,培养创作力,实现“自能作文不待师教,自改作文不待师改”的教育目标。席勒指出:“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但因为它是一种改善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在小学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运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转变成写作素材,最后形成有血有肉的文字,对这一过程进行探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分析原因,总结起来,大约有三个:一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技巧的训练,很少在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上下功夫。二是课程本身的因素。包括语文课在内的中学各学科过多地注重知识、技巧、能力,并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的精神相交融。三是经济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有一种经济至上的意识,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关系日趋淡薄,学生原本纯洁的内心情感世界自然会受到各种社会风气的冲击。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培养自私、势利、冷酷型的人呢,还是培养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人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就要肩负起更多的纠正学生情感心理偏差的重任。
如何纠正学生的情感心理偏差呢?答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对象是天下苍生,它体现为对每个人的尊重与关怀、对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的理性思考。它所蕴含的是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含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等美德。
基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以纠正学生的情感偏差,进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健康学生。
首先说“真”,即真诚。
我们的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应该好好研究。
语文教师的授课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是不容易培养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的。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感性认识需要在鲜活的大自然中、在生动的各种活动中、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消化、领悟,进而获得理性的认识,学生的情感才易于被教材上、生活中各种良好情感所感染,进而发展为真诚的人、纯粹的人。
如果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制造大量的虚假作文命题,其结果必然是教会学生如何制造谎言。例如写新风尚,学生们往往就会写拾钱包、助老弱病残之类。反过来说,我们的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就必然能唤起学生真真实实的情感,并培养出具有真真实实的情感的人。
其次是向善。
如果学生不能向善,那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他们有朝一日高高在上鱼肉人民吗?是让他们以后以各种高科技手段制造恐怖吗?由此我们可知向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善良是一种美德,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可以搜集到的资源启发学生萌发对善人、善事的向往之情,激起学生对崇高美德的模仿愿望,并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做善人、行善事,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人领略生活的意义,或者说,它是以引人向善为内涵,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获得从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从作文的角度讲,让学生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悟天地万物的变化,从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体验,这些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也是写作灵感的源泉。同时,这也能让学生性格在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受到熏陶。
再次说“美”。
实施美育教育,可使学生辨别美丑、善恶、是非、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琐,能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和能力,为培养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最重要的措施。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中感受语言艺术之美、感受人物形象之崇高,从而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世界观的确立,作用是明显的。
“这个年轻人”就是贾峰,一个无疑有才华而又勤恳踏实的小学教师。
成名,不仅因为幸运
人生路上,有缘碰到一两位好老师,那是一种造化。贾峰是幸运的,他先后遇到了多位名师,且每一位都对他帮助很大。
2006年,刚工作不久的贾峰就得到了一个向全国小语名师窦桂梅求教的机会。他赴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与窦桂梅漫谈教育教学生活,获其赠书《玫瑰与教育》。后来,他又先后得到了周益民、支玉恒、范利等名师的指导。周益民曾指导他上过一系列课,支玉恒曾鼓励他克服困难、坚定职业梦想,语言艺术专家范利一直督导他强化语言训练。2008年,贾峰以综合素质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湖南省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老师,校长张珍如等人对他进行“跟踪式”的精心培育,勉励他“做教师就要争当名师”。2011年,贾峰以名优教师的身份进入长沙市雨花正砂子塘小学,该校的党组书记祝健群对其悉心指导,鼓励他做学习型、成长型、专家型教师。在与这些前辈的促膝交流中,贾峰深受启迪并迅速成长。
贾峰的幸运是有原因的。他说:“做好了学生才能做先生,我从未脱离学生这一角色,我选择做一辈子学生。”在参加全国阅读教学大赛前,他专程向湖南省小语教研员吴亚西老师请教。在还未登门拜访前,贾峰就事先准备好了三套设计方案,有手写的教案,有打印的教案,还有详细的实录稿。这让吴亚西打心眼里高兴:“说实话,我带过不少‘徒弟’。一般都是‘徒弟’带着教材来向我要设计,而贾峰竟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自己思考在前,求教老师在后,这个‘徒弟’有点不同啊!”正因为贾峰的这份谦虚好学与勤于思考,这些前辈们才愿意与他深入交谈,倾囊相授。
“贾峰吃得苦,霸得蛮(长沙方言,指执着、有毅力),耐得烦,后生可畏!”这是湖南省桃源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刘文艳对贾峰的评价。诚然,不是每位教师都如贾峰般幸运,但也不是每位教师都如贾峰般勤奋好学。“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正是贾峰成名的主要原因。
美育,语文教学的要求
贾峰认为,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语文的审美作用。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课文的美。
师:同学们看,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师:此时,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会感觉非常高兴!”“我会觉得神清气爽!”“我会觉得心旷神怡!”“我会沉浸在花的海洋里,深深陶醉!”
引导学生体会到花的“美”后,他又引导学生体会人的“美”:
(出示课件:“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请轻声读这段文字,读完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轻声读)
生:我读懂了德国人养花的目的,他们养花只看花的枝叶,却把好看的花让给外面的人看,他们都这样做,相互奉献。
师:你真是好眼力,不仅看到了奇丽的鲜花,而且看到了比鲜花更美的东西!同学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用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说就是――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在教学中,贾峰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花“美”、人“美”,还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深入体会作者季羡林的“梦”,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舍己为人的实例,使学生受到了思想上的启发。
作文,功夫在诗外
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帮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写作素材,贾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单手剥香蕉比赛,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外套等,使学生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有话可写,有话想写。
在作文《作文“连环计”》中,贾峰的学生周璐瑶记录了这样一节作文课:
“阿林,飞波,你们站出来!”上课铃刚刚响过,贾老师便站在教室门口大声吼道。霎时,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贾老师,看他那严厉的目光,我猜准没什么好事。我跟随着飞波悠悠地移到了老师身后。我们不敢抬头正视,心里直打鼓。
“嘿,拿着!”贾老师把一大摞作业本递到飞波的手里,接着我也顺势接过一摞。此时贾老师和颜悦色,温和可亲,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说话的声音简直比刚才低了一个八度。“走,我们去给同学们发奖!”啊?这是哪出跟哪出呀?来不及深思,我俩只得从命,紧紧地抱着“奖品”,和飞波并步跟在老师身后。
还没走进教室,就听见一阵“嘘嘘”声,我敢确定,同学们刚才一定议论纷纷了。突然,贾老师严肃起来,郑重地宣布:“同学们,这节课我给大家发奖,祝贺你们!”什么?发奖?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获什么奖了?”“什么时候啊?”……大家小声议论着,显而易见,我们都想早点弄个明白,若真能领个奖自然是最好不过了。贾老师摇摇头,挥挥手,故弄玄虚似的,微笑着说:“不认识了?这可是咱六(3)班的所有日记本啊!关于发奖,关于发奖――今天老师和大家开了个玩笑!”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贾老师接着说:“今天的作文训练题就是――连环计。”
哈哈!教室里笑翻一大片……
贾峰自述,二十多年来,他常梦见自己在奔跑,气喘吁吁,挥汗如雨,唯恐落下。只要别人能做到的,他势必奋发追赶。因此,当冬天别人还在被窝里的时候,他已经早早起床练习朗诵了,当暑假别人出游的时候,他却还在图书馆埋头苦读。勤奋好学的他,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也应该成为年轻教师们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的稚嫩的心灵受到许多事物的冲击。网络游戏使他们的心灵被“怪兽”占据,被血腥的残杀充斥。海选节目的泛滥又往往使他们变得惟我独尊,任意妄为。他们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容易被这些负面事物扭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培养中学生高品位的审美观迫在眉睫。第一任教育总长老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美育的理念,而今面对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我们更应当将美育进行到底。
一、强化自身,传播美
语文教师必须成为语文教学中“美”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自身要有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出类拔萃的审美修养,不断加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修养的有效途径有很多,笔者归结为以下三点:
(1)读万卷书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在大学,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已经阅读了至少两百本中外名著,有些名著还有资深的教授引导我们去鉴赏。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文化底蕴。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还必须充电,不但要深入探究文学名著、语文教课书,更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阅读当代涌现出的新的文学著作。力争做到教语文不迂腐守旧,常变常新。同时,我们要打开视野,参观博物馆,欣赏影视著作,参加书画展览会。这些活动都是提高我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2)行万里路
(3)多才多艺
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具备了自己敏锐的审美力。我们还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必须逐渐成为一个创造美的多面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唱歌跳舞不硬性要求样样精通,但也应当是略知一二。尤其是我们就职于艺术特色学校,耳濡目染,也可以尝试着和学生一起去创造美。
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审美素质,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美、鉴赏美、传播美,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自觉抵制丑恶、腐朽的不良文化因素和社会风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高尚文明的洗礼。
二、品读文本,发现美
三、引导深入,鉴赏美
四、强化训练,创造美
有了前面发现美、鉴赏美的基石,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才可以进入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实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作文训练。参考文本中美的人、事、物、景,优美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自我创作。用自己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美的人和事,并把它们融于笔下,希望让更多的人去感受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