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发表SCI、EI等收录的国际论文1577篇。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态与环境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1%。学校在ESI所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也进入了全球科研机构前1%。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各项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度农大3号小型蛋鸡全年销售达8,000万只,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肉鸡健康养殖营养调控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累计在16个省应用39多亿羽;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59.47万亩;作物种子健康保护及良种包衣、嗜热真菌耐热木聚糖酶工业化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动植物、植物转基因新品种、超高压食品非热加工设备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共免疫技术”发明专利转让给美国VGX公司,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金色的希望》
毕业证书石顺义词、张伟曲
歌词:
(女)戴上我们的校徽,就怀揣一片绿色的向往。
(男)走进我们的课堂,就走进田野金色的希望。
(女)翻开我们的书本,就闻到五谷淡淡的清香。
(男)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
(合)啊,燕山脚下,书声琅琅。啊,桃李满园,天高地广。
今天我们在这里奋发向上,
明天我们从这里铺开那万里春光。
团结、朴实、求是、创新
释意:
“团结”原意主旨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的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这里主要是指学校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就是要通过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员工信念,在学校中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
“朴实”原意主旨为质朴诚实、纯真朴实。这里是寄寓中国农业大学学子继承民族优秀品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到朴实无华,体现出农大百年积淀的精神。
“求是”一语,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指人们在占有大量、全面、系统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进而发现其中包含的客观规律性。“求是”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尊重事实,真正把握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
“创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它被称作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教育的灵魂。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截至201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有全日制本科生12510名,全日制研究生7039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307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732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7名。
姜沛民中国农业大学建设有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由东馆(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图书馆)和西馆(原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组成。根据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料显示,合并后图书馆的总面积为21550平方米。其中东馆9550平方米;西馆12000平方米。藏书总量为142万册,期刊2900种,电子资源20多种。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坐落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内,分为地上3层,地下1层。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共设设观众席约8500个,其中拥有固定座席约6000个,临时座席2500个。
校长:柯炳生,男,满族,辽宁凤城人。1955年5月出生,1984年12月参加工作,1981年1月入党,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研究生毕业,博士、教授。2008.01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副校长:傅泽田,郭大,张建华,王涛,李召虎,龚元石
党委副书记:张东军,秦世成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翟志席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楼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170余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含研究员)40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4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1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1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农学家NomanBorlaug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地图东校区: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东校区交通信息:26、85、628、913、419、运通110。静淑苑(农大西门):419、398、运通103、609等
邮编:100083
西校区: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西校区交通信息:333、438、476、509、512、562、575、628、651、952、957快2、968、996、特4、特6、运通114,站点名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邮编:100193
烟台校区: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2006号
邮编:264670
胡锦涛主席参观学校科研成果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
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
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
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
201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王兆国、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何勇、令计划、韩启德等领导同志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理科试验班
中国农业大学理想与目标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修读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强化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等课程,配备优秀师资,单独授课。
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按照专业要求自主选课,插入普通班学习。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畜牧生物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生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公共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楼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1986年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和院系调整,设农学系(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园艺系(果树专业、蔬菜专业、观赏园艺专业),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1995年学校将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合并为植物科技学院,按照农学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果树专业、蔬菜专业、观赏园艺专业等专业招生培养。1999年,学校又将原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分别调整为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分别按照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和园艺专业招生和培养,但具体按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保与植物检疫、果树学、蔬菜学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2001年园艺学院新增园林专业、2002年作物学院新增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2年,学校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将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合并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举全院力量按照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与培养(表1)。多年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已培养了成千上万名各层次的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和种子科学工程等高级人才。近三年,培养博士生20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目前,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普通全日制在读本科生1520人,硕士生752人,博士生360人,外国留学生16人。
学院现设有农学系、植物遗传育种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系、果树学系、蔬菜学系、种子科学系和观赏园艺与园林系等9个教学机构。现有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教育部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分子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玉米育种工程中心等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随着本科专业的拓展,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在该校名列前茅,学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生物学院
学院现设有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系和1个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基础兽医学(与动物医学院共建)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及其利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院也是我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部分科研设施已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2人,副教授5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2个。
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973项目”6项,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近200项,年到位科研经费近4000万。建院以来共获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30项,其中陈文新院士等完成的“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宁教授等完成的“猪高产仔数FSHβ基因的发现及其应用研究”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还在Cell,Nature,PNAS和PlantCell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研究论文。
学院注重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与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如UniversityofCalifornia(RiversideandBerkeley)、UniversityofTexas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农业大学校门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由原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于1995年合并而成,2002年7月前学院一直分东西两个教学科研区,2002年7月实现实质性融合,学院全部迁往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并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四个系和六个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四个系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生物技术系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葡萄酒学院;六个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中日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学院现有14000平米的实验办公大楼,除各教授实验室外,还有可容纳500人的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资料室、开放实验室等硬件设备。
学院共有11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87人,包括教授26人、副教授39人,正副教授占教师人数75%,教师中有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荷兰、美国等国和国内培养的博士63人,占教师人数72%。
目前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和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7个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一,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农业部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个,此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学院(系)院长(主任)联谊会、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中国园艺学会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分会和葡萄酒分会均挂靠在我院。
学院现在已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系,研究领域涉及畜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果蔬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理论与技术,粮油食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和品质检测技术,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应用技术,功能食品和新食品资源开发,现代农产品流通理论与产业发展战略;转基因食品的理论方法、检测技术和安全性研究;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活性成分的分离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果蔬食品的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学院的宗旨就是立足于解决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需要,倡导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为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业和食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目前与中粮集团、汇源集团、今麦郎、爱普公司、雨润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雀巢、卡夫、联合利华、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日本食品综合研究所、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保持着经常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楼是中国农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历史悠久,始于1955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决定开办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50余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具备电气工程、电子技术应用、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完整学科基础的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群。目前,拥有四个系,三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和七个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教授23名,副教授63名。各类在校生31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0多名、本科生2000多名,每年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600多名。
学院在农业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拥有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遥感培训与应用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农电新技术培训中心,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农村电力和新能源发电研究中心等。
学院承担着大量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2001-2004年,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发表论文35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获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审批专利19项,年均科技推广产值1500多万元。学院与美、德、日、俄等国有长期合作关系,正在进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单位,是国家教委首批颁布的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权的学科点,可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学位。学院还提供MBA、MPA和农业推广等三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MBA教育重点培养期货、食品与农业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产品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等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才,MPA教育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学院设有六个系:农业经济系、国际贸易系、工商管理系、财务与会计系、财政金融系、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两个教育中心:MBA教育中心和MPA教育中心;八个研究机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经济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乡镇企业研究所;一个管理科学实验室。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先进的网络计算机室和藏书8万多册的资料室。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具有广泛的海外联系,每年接待100多人次的海外专家学者。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20余所大学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USDA)、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经济研究所、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发展协会(WinrockInternational)、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局(ABARE)、美国福特基金会(FordFoundation)等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关系,在师资培训、留学生培养和承担科研项目上进行广泛合作。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CollegeofWaterConservancy&CivilEngineering)是在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建于1958年10月。1987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系,1994年撤系建院,1995年随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简称水院。
2002年,面积7000平方米的学院科研实验大楼在学校各学院拟建与在建的实验大楼中率先投入使用,学院还拥有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和会议室等。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全貌现有在校研究生302人,其中博士52人,硕士250人,工程硕士103人,在校本科生1298人,学生总数达1600人。另外,学院现招有成人教育函授生(包括专升本学生)337人。四十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包括部长、省长在内的大批人才。因良好的的培养质量和极大的社会需求,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五年来,学生毕业一次就业率一直居学校前列,每年均在90%以上。2004年,水院各专业的一次就业率超95%。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方向)的一次就业率一直居中国农业大学各专业之首,每年都达到或接近100%。
学院始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科研领域涉及节水、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力机械、农业生物环境、城镇规划、农村能源工程、土木建筑等,参与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工作,获得国家、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教材奖60余项,获国家专利32项。目前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62项。仅2002年,进入学院的纵向科研经费达575万元,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76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9篇。
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学院教师中半数以上曾在日本、美国、英国、以色列、西班牙、俄罗斯等国长期工作、学习或讲学。伴随着中国农业大学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迈进,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正以崭新姿态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人文学院(CollegeofHumanities)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首批设置的四大学院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人文学院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师资力量和雄厚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建立起了基本的教育教学体系。2006年首次招收法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2007年招收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本、专科生,目前,本专、科在校生314人。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人文学院现有在编人员35人,其中专职教师31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60%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首批成立的四个学院之一,学院依托北京校区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教育教学体系,2005年首次招收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近1100人,2006年招收7个专业本专科生600余人,是烟台研究院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
北京校区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单位,可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学位。学院还提供MBA、MPA和农业推广等三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学院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5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30%具有硕士学位,60%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粮食经济、畜牧经济、农村金融、合作经济、项目评估、乡镇企业及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发展规划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校徽商学院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副教授13人,讲师3人,30%具有硕士学位。学院拥有设施先进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将秉承中国农业大学“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造商学院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食品与葡萄酒学院
成立于2006年8月。下设8个教研室: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葡萄与葡萄酒教研室、水产养殖
学院共有33名教职工,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7人,占教师人数57.6%,教师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9人,在读研究生10人。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理工学院
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生,现有环境科学类专业4个班、土地管理专业2个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个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个班,在校生人数达390多人。学院拥有一批知识渊博、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优秀教育人才。学院现有博士(后)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讲师)25人、讲师10人。
学院拥有各类实验室40多个,并且将随着学校发展不断新建各类基础类及专业类实验室以满足学院的教学及科研要求。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监督
罗振玉
1909.04-1912.02
北京农业大学
总支书记
乐天宇
1949.12-1951.03
农学和生物技术
学院涵盖了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和果树学,并且这5个学科已基本建成功能较齐全、设备先进、研究条件良好的开放性实验室,规模宏大,总建设面积达到6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