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了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回归人间、兴利除弊复兴运动的必由之路,对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与佛教的因缘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他人间佛教思想形成与倡导的过程,论述了他在上承佛陀和太虚大师遗绪、下应时代要求的人间佛教的理论架构与多个方面的具体实践及给中国大陆佛教带来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人间佛教赵朴初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适应
作者正澄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法源》学报责任编辑。
一、引言
人间佛教在中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讨、实践和弘扬,已经逐渐为海峡两岸众多的佛教徒所普遍认同,并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许,正展现出其蓬勃朝气。在台湾,印顺、星云、圣严、证严等均以自己的方式大力宣扬和践行着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大陆,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赵朴初居士一直是该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以他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佛教协会的带领下,人间佛教思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以大力提倡和推行。关于人间佛教理论的研究,在两岸教内外的学者中持续不断,也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揭示了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必由之路,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考察赵朴初居士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和具体实践,谬漏之处,祈诸贤德方家批评指正。
二、人间佛教——近现代中国佛教纠偏除弊的复兴之路
(一)佛教本具的人间性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由出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伟大历史人物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陀出生在人间、出家在人间、修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在人间、最后的涅槃也是在人间。佛陀还告诉我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2]佛陀在诸多经典中曾多次提醒我们,六道众生之中,人生最堪以修行办道成就道果。如《长阿含经》中云: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耶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弗于逮,……胜郁单曰,……胜饿鬼趣,……胜龙、金翅鸟,……胜阿须伦,……胜四天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3]
佛陀还说:“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4]可见,佛教本来就应该是人间的、人本的,佛教的出世间修证是不离人间的。也就是说,佛教只有立足于人间社会,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才能真正实现其超越人间了脱生死、再回到生死度脱生死的宏伟使命。
佛教要保持对真理独到觉悟与体证的特质,才能成其为佛教;而佛教要延续传承,又必须与承载它的时空环境相谐调、必须与它所处的人间社会相适应、必须与它所面对的时代和其时代人们的机宜相契合。这就是佛陀垂化布教最为根本的原则——契理契机。佛陀常常将自己喻为大医王,将契理契机、应机说法比喻为“应病与药”,如他在《维摩诘经》中说:“佛……为大医王,以慧以善救众生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5];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诸如来转于法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应病与药令得覆除。”[6]契理应机,总起来说,就是在传法布教时要把握住佛法的根本精神,依据当时当地的国情民情、文化习俗,设计确定弘法的内容、形式、策略、方法,因应时代思潮与时势人心,使佛法为更多的人更好地接纳,而不致于与国情民意、传统习俗和时代思潮相违背而受到抵触和抗拒,并且使得弘法对于该地区该社会而言起到改善人生,促进社会道德、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建设的积极效果。
(二)近代中国佛教的危机与拯救
三、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与倡导
(一)赵朴初的佛教因缘
(二)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和倡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结束了旧中国内外交患、动荡混乱的局面,开启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征程。赵朴初居士等一批佛教界志士仁贤继承了太虚大师的未竟事业,顺应时势,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提出革除传统佛教弊疾、进行佛教改革的口号。1950年6月,赵朴初与巨赞、陈铭枢、喜饶嘉措、周叔迦等大德一道,发起成立了现代佛学社,9月开办《现代佛学》月刊,推动大陆佛教契机契理的现代转型。全国性佛教团体和教务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于1953年正式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为会长,赵朴初居士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直至“文革”时被迫停止活动,这期间,实际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的赵朴初及其同人,大力宣扬佛教的真精神,号召广大佛教徒深入世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将中国大陆佛教导向为大众服务、为社会谋福、适应时代的人间化发展方向。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以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中国佛教劫后重生,人间佛教的慧炬开始重新点燃。1980年12月,赵朴初向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会议作工作报告,报告之末号召“大家遵循佛陀的教导,继承历代大德的宏愿,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建立人间净土。”[15]1981年至1983年,赵朴初居士将自己二十多年前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上连续十一期刊载[16],此书的最后一节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巧妙地继承了太虚大师契应时机的人间佛教思想[17],从此中国大陆新时期人间佛教倡导和弘扬的序曲正式奏响了。当然,赵朴初对人间佛教的源头有自己的认识,他曾说“人间佛教这一思想并非后人所创立,……人间佛教是原始佛教本来具有的思想,不过在中国大乘佛教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罢了。”[18]
1983年12月,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重要报告,以文件的形式,强调将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倡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长期指导思想,并与之配套提出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进行国际友好交流的三个优良传统。赵朴初的这些倡导,推进了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和实践。1987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把“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写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宗旨的重要内容之一。1990年1月以后的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将“提倡人间佛教”写在每一期的封面上。赵朴初居士逝世后的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新当选的会长一诚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一次理事会上所作《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号召全国佛教界继承和发扬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19]2003年9月,一诚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致词》中再次强调要“继续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弘扬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20]
四、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
(一)赵朴初人间佛教的基础
1、圆融真俗、协调世俗政治——爱教与爱国、拥护党和政府、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相统一
赵朴初回顾佛教流传的历史经验,通过对古代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是决定着中国佛教生死存亡的大事、对佛教保持与世俗政治的协调关系是它得以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等重大历史经验的深切理解,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指出,时节因缘、国土因缘,是佛法弘扬与延续的必须条件。他说:
无论对个人或团体来说,要培养佛种、绍隆佛种,就要重视因缘,重视时节因缘,重视国土因缘,重视众生因缘,三种因缘具足,佛的种子才能得到滋润发芽,以至开花结果。既是重视时节因缘,就要认识时代,适应时代。既是重视国土因缘,就要报国土恩,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爱护祖国。……[21]
也就是说,新时期中国大陆佛教的弘扬和发展,应该要重视所处的时节——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要重视所处的国土——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
结合新中国建立以来佛教的发展经验和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他指出了爱教、爱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拥护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关系。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
以下三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应该永远记取的:
一、佛教徒必须爱国守法,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爱国,在现今历史条件下,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要正确认识爱国与爱教的关系。我们佛教徒自然爱自己信奉的佛教。不爱佛教,那说明你不信仰它,就不成其为一个佛教徒。对于我们来说,爱教同爱国是统一的,是和谐一致的。……
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们无论从公民还是从佛教徒的角度,都应该拥护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22]
赵朴初不但这样提倡,他自己也模范性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逝世后党和政府、全国人民对他的高度评价中来认识:
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赵朴初同志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他充分地论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问题,指出:党和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宗教徒则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他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3]
他将中国大陆佛教徒的爱教行为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充分协调圆融起来,这也是人间佛教契理并契应所处时代所处地域之机必然的客观要求,这是赵朴初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大前提。赵朴初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的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赵朴初在人间佛教理论建构上迥异与太虚大师、印顺法师的一个根本特点。
2、缘起无常的世界观、菩萨行的人生观
佛教是相信缘起道理的。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宇宙中每一个现象是一切宇宙现象作为它的缘而起的,同时它也是一切宇宙现象生起的缘。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同时又说看待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独生子一样。这就是说明了与众生同体的关系,所以菩萨应当发同体大悲心,“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这便是由缘起的宇宙观,而建立的菩萨行的人生观。[24]
同时,他还说:“佛协的任务是引导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是引导大家行菩萨道。”[25]
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中回答什么是菩萨行时,他说:
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蜜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26]
赵朴初缘起无常世界观和菩萨行人生观的人间佛教理论基础,反映了他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高度。
(二)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
1、赵朴初人间佛教的教义取向——由五戒十善向四摄六度
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中回答什么是五乘佛法,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问题时,对人间佛教的内容作了表述。他说: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种叫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将身、口、意三业分为十种。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不愚痴。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恶。[27]
赵朴初基于人间佛教主要针对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世间的人类,所以他强调必须先把“人”本位的角色做好。他说:
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标。[28]
赵朴初强调指出人间佛教是以五戒十善为学佛的起点,先把人做好,进而再向菩萨行提升。他在回答人间佛教与成佛的关系时说:
成佛必须先要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要在作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成佛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29]
后来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赵朴初将五戒十善与四摄六度作为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并提:“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30]四摄即菩萨摄受众生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种方法。六度是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德目。四摄六度,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纲要,一方面菩萨以此契应众生的机宜,善巧摄受引导,度脱众生的生死等种种苦厄,利益群生;另一方面自己在从事利乐、摄化众生的过程中,也得以对治烦恼,提升智慧,从而得以自利。
2、赵朴初人间佛教的传统根基——三大优良传统
我以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32]
并且,对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的现代内涵以及在现实条件下如何继承,赵朴初都给予了精辟的解释和回答。他对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的强调,也说明了他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是对他“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33]这一真理论断的生动诠释,也构成了他与印顺法师的尊重中国佛教、但完全以印度佛教为本位来构建人间佛教主张的显著差异。
3、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目标——建设人间净土
赵朴初把净化世间与引导社会向上提升、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以此来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他说:
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应是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34]
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强调:“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要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35]赵朴初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是非常明了的。
五、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寺院的恢复
我提“人间佛教”实际就是从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角度提的,这在佛教教义上有根据。……协调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方面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一方面佛教徒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光强调一方面不行,这与佛教思想是一致的。今天这样提,是为了更好地鼓励佛教徒为社会主义服务。[37]
他还指出:“宗教要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要圆融宗教。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38]说明了他维护宗教界的利益是站在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来推进的,做到了维护宗教界利益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文革”后期,赵朴初居士就致函周总理、中央统战部的领导人,要求开放急需的佛教活动场所,在周总理和中央党政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南京灵谷寺等若干寺院较早地得到修复和开放。在1980年第四届全国佛代会上,他提出协助党和政府恢复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消除“文革”严重后果的任务;1981年初,赵朴初居士亲赴闽、浙、沪、宁等地考察,推动了福建泉州开元寺等一些寺院交归佛教界管理。
为了解决佛教急需的活动场所,在他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3年批准开放了142座第一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经他多次向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反映情况,直接推动了全国一大批寺院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例如上海龙华寺、北京法源寺、贵阳弘福寺、苏州西园寺、寒山寺、南通狼山广教寺、扬州大明寺、西安慈恩寺、洛阳白马寺、四川大足圣寿寺、广州光孝寺、开封大相国寺、沈阳长安寺等等。他指出:
寺观是僧道主持和管理的佛教徒、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是寺观的基本属性。寺观职能的多元化,都是从宗教活动场所这一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离开了宗教活动场所这一基本职能,寺观的其他职能就丧失了立足点,就发挥不出它的特殊的社会效益。[39]
很显然,赵朴初这么做,不是为了佛教界的一已之私,而是总揽全局,从国家和人民的大局利益来考虑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赵朴初千方百计推动分布于全国各地一大批佛教寺院归还佛教界,为新时期佛教事业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使人间佛教思想的落实有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二)论证和强调“佛教是文化”
(三)推动佛教事业健康发展
1、高度重视佛教人才培养
“文革”后,在赵朴初居士的积极推动下,中国佛学院于1980年恢复办学,1982年11月起改二年的学制,为四年制本科,后来又开办了研究生班。从1980年12月起直至他逝世,赵朴初一直担任中国佛学院院长,高度重视学院的各项建设,还特别聘请日本、韩国等国际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中国佛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佛学院从恢复以来,已有十五届本科学僧和十届研究生共五百余人毕业。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栖霞山分院相继成立。随后,四川尼众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岭东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上海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湖南佛学院、甘肃佛学院等一大批地方佛教院校相继开办或恢复,现今全国初具规模的初、中级佛教院校达三十余所。并且,将长期教育(佛教院校)与短期培训(执事进修班)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先后在北京、九华山等地举办了汉传佛教寺院执事进修班。他积极推动藏传佛教地区和云南上座部佛教地区开办佛学院。改革开放后,经他促成,有近百位法师、居士先后赴日本、斯里兰卡、泰国、韩国、缅甸、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留学深造,有多位获博士学位并回国工作。
赵朴初于1986年和1992年两次主持召开了佛教院校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办学经验,研究推动佛教教育事业发展和佛教人才培养的办法和措施。1986年的会议提出了全国佛教院校“建立高、中、初三级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佛教教育体系”[44]的目标和“全面规划,适当调整,保证重点,协调发展”[45]的方针。在1992年的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赵朴初大声疾呼:“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46]表现出他对佛教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视。这次会议还制订了佛教院校“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47]的办学宗旨,明确了佛教院校修与学的关系。这两次重要的会议极大推动了佛教人才的培养。当前,在全国各大寺院和各级佛教协会主持工作的许多法师,大多是在赵朴初居士关怀下毕业于以中国佛学院为主的众多佛教院校。
2、发展佛教文化事业
3、推动五项建设,全面促进佛教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知恩报恩,回馈社会
1990年,云南上座部佛教地区发生地震,他不但个人捐款救济灾民,并且号召全国佛教界捐款救灾。1991年中国大陆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灾,他自己率先捐款10万元人民币,号召全国佛教界捐款达500余万元。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地震,他号召全国佛教界捐款100余万元救济灾民。1998年中国南方再次发生少有的洪灾,他发起书画义卖活动,自己写了多幅作品参加义卖,义卖活动共计筹款100万元救济灾民;在他的号召下,全国佛教界为水灾捐献的资金达1000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仅1986年到1998年之间,他个人捐给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教育、寺院维修和用于希望工程等社会慈善事业的资金,就高达240余万人民币。他还在生前立下遗嘱,将自己遗体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表达了他彻底无我的菩萨道的奉献精神。
(五)友好往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在开展佛教友好交往方面,1952年赵朴初亲自打开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大门,196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发起纪念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的大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领导中国佛教协会积极扩大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层面和增加友好往来的频率。此后,与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佛教界往来十分频繁。与韩、日二国互派僧人到对方国家佛教寺院体验修行生活,与日本佛教大学互派访问学者,与日本佛教界共同举办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他的带领下,恢复与发展了同东南亚国家佛教界中断多年的友好往来。同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不丹、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亚洲许多国家以及欧洲、北美、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也日益增多。还分别赴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尼泊尔、泰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赵朴初和他领导下的中国佛教协会还积极参加国际宗教组织的工作,出席国际性的宗教首脑会议和佛教学术会议。如“世佛联”、“世宗和”和“亚宗和”等等。
赵朴初和他领导的中国佛教协会,还不断积极开辟和发展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佛教界的联谊工作,从彼此的简单交往发展到庄严祖庭、建造佛像、流通法宝、培养人才、文化学术交流、举办法务、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繁荣经济和统一的大业。
赵朴初与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国佛教界积极开展的同有关地区和国家佛教界的友好往来,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佛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对发展地区和国家之间人民的友好关系,增进相互了解、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六、余论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明确提出和具体实践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环境之中,既有对前贤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的继承,又因时置宜而有所创新和发展,内涵丰富和独具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赵朴初回答了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什么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有哪些内容,人间佛教与文化的关系,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佛教的关系,人间佛教能否和怎样与现实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进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佛教和人类自身建设的关系,人间佛教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当代中国佛教的弘扬与发展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大陆佛教的恢复和建设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实干家,把人间佛教思想置于中国大陆佛教的指导地位,并积极实践与弘扬,使中国大陆的佛教事业得到很快恢复并稳步发展。赵朴初逝世后,中国佛教在他的思想和精神的指引下,正在也必将更好地前进在爱国爱教、适应现实、服务人群、促进社会和世界和谐的道路上。诚如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总结的那样:
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要知恩报恩,护国利民;是甘于奉献的佛教,要慈悲济世,奉献社会;是堪为道德楷模的佛教,要以戒为师,师表人天;是讲求和谐的佛教,要以和为尚,六和为敬。[50]
近年来,中国佛教界没有辜负朴老的遗志和宏愿,成就了一件件护国利民的大事。从2002年佛指舍利赴台供奉,2004年佛指舍利赴港供奉、两岸佛乐世界展演、非典之后在厦门举行的两岸佛教共同祈祷国泰民安的大法会,2005年“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2006年百寺千僧一天内为救助印尼海啸捐款千万元,直到今年(即2007年,本文作者注)“神州和乐”东南亚巡演、“和平钟声到台湾”、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真的是“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特别是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更呈现了中国佛教的大气象,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境界。[51]
现在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事业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蒸蒸日上,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欣欣向荣的人间佛教事业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人间佛教事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间佛教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今世界佛教的一大潮流。正如陈兵教授所言:
综观当代全球佛教,即使未明确打出“人间佛教”的旗帜,而其思想内涵和发展趋势,很多与中国的人间佛教之旨不谋而合。事实证明,人间佛教,是深契佛陀本怀、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模式。可以断言,它将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52]
[1]可参见邓子美《论人间佛教的现代品格》,《中国禅学》第一卷,85-86页,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
[2]《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大正藏》卷2,694页上。
[3]《长阿含经》卷二十〈世记经〉,《大正藏》卷1,135页中—下。阎浮提,也译为南赡部洲,即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拘耶尼,即西牛货洲;弗于逮,即东胜神洲;郁单曰,即北俱卢洲;此四洲为须弥山外咸海中的四大洲。阿须伦,也译阿修罗。
[4]《四十华严》卷十二,《大正藏》卷10,719页上。
[5]《佛说维摩诘经》卷上,《大正藏》卷14,519页上-中。
[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大正藏》卷3,296页下。
[7]《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25册,35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北京。
[8]邓子美《人间佛教释疑》,《法音》2007年第12期,13页,中国佛教协会,2007年12月,北京。
[9]详见陈兵、邓子美合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198-203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北京。
[12]参见文杰《太虚大师在重庆》一文,载《宁波佛教》,1995年第4期,宁波市佛教协会,1995年12月,浙江宁波。
[13]《赵朴初韵文集》,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上海。
[14]《赵朴初韵文集》,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上海。
[15]《赵朴初文集》上卷,45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16]此书从1981年第3期至1983年第3期连载于《法音》。《法音》杂志1981年时为季刊,1982年第1期始改为双月刊,现为月刊。此书国内外现已有多种版本、多种文字的单行本出版发行,2007年为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华文出版社出版了《赵朴初文集》,此书又被整体收录于该文集上卷571-676页。
[17]邓子美教授将赵朴初继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表现总结为提倡菩萨行、出发点一致、目标一致三点。见《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追论》,《佛学研究·2003》,23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4年3月,北京。
[18]《赵朴初文集》下卷,835-836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19]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历届全国代表会议文献汇编》534页,金陵刻经处,2005年,南京。
[20]同上611页。
[21]《赵朴初文集》上卷,271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22]以上引文见《赵朴初文集》上卷,558-559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23]2000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赵朴初同志生平》。
[24]《赵朴初文集》上卷,270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25]《赵朴初文集》上卷,27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26]《赵朴初文集》上卷,674-675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27]《赵朴初文集》上卷,673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28]《赵朴初文集》上卷,674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29]《赵朴初文集》上卷,674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0]《赵朴初文集》上卷,56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1]《赵朴初文集》上卷,56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2]《赵朴初文集》上卷,563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3]《赵朴初文集》下卷,801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4]《赵朴初文集》上卷,675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5]《赵朴初文集》上卷,56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6]赵朴初1957年3月26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赵朴初文集》上卷,246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7]《赵朴初文集》下卷,757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8]《赵朴初文集》下卷,1440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39]转引自圣辉《在赵朴初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法音》2005年第6期,12页,中国佛教协会,2005年6月,北京。
[40]《赵朴初文集》下卷,142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1]《赵朴初文集》上卷,71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2]《赵朴初文集》上卷,19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3]《赵朴初文集》上卷,243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4]《赵朴初文集》下卷,785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5]《赵朴初文集》下卷,783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6]《赵朴初文集》下卷,1121-1122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7]《赵朴初文集》下卷,1123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8]《赵朴初文集》下卷,1237页,华文出版社,2007年,北京。
[49]景伟《忆朴老二三事》,《法音》2007年第12期,39页,中国佛教协会,2007年12月,北京。
[50]叶小文《无尽思,无尽意——在纪念赵朴初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200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法音》2007年第11期,12页,中国佛教协会,2007年11月,北京。
[51]叶小文《赵朴初的“无尽意”》,2007年第11期《中国宗教》,11页,《中国宗教》杂志社,2007年11月,北京。
[52]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法音》2004年第8期,3页,中国佛教协会,2004年8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