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并非一个新概念,其最早源自于政治经济领域,社会上将“弱势群体”定义为“贫困人口及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特定人群。从公共图书馆视域来看,弱势群体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当前公共图书馆领域存在严重的服务不均衡问题,突出体现在无法满足弱势群体信息需求方面,为此,如何对弱势群体进行全面援助以消除服务盲区成为公共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价值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均会产生弱势群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弱势群体问题日趋凸显,他们从事着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的职业,部分群体仍离不开社会救济,收入水平低成为其共性特征,随着时代的推进,此类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少、信息技能水平低而成为处在数字鸿沟边缘的弱势群体。根据形成原因,可将信息弱势群体分为两类:一是因生理状况而无法有效获取、利用信息的自然性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等;二是因经济能力、地域分布、技术条件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及时获取、理解并利用信息而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如贫困失业者、农民工,远离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老、少、边、穷地区人群,缺乏信息技能的家庭妇女及未成年学生、儿童等。总体而言,此类群体在利用图书馆公共资源与服务、使用信息设备、配置信息资源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服务应体现平等与自由的社会价值取向,正如《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指出的:“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现代图书馆要秉承对全社会
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力、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作为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是在免费开放、平等、自由人文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宗旨即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普遍均等、持续高效的信息服务,即便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保障弱势群体有均等的机会共享社会先进物质、文化成果的权利。于鸣摘先生曾指出: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可见,满足社会需要、致力于社会问题解决乃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及使命所在。近年来,信息弱势群体备受社会排斥,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日益遭致社会边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公共图书馆理应将促进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社会为使命,将弱势群体作为特殊服务对象,建立专门的馆藏、设施等配套资源,为其提供多元服务,保障弱势群体获取发展能量,这不仅是促进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最长远、最有效途径,也是公共图书馆彰显社会价值的有力举措。
二、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策略
1.深化服务理念,强化调查反馈
要提升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质量,首先要深化服务理念,加强用户调查和反馈,明确此类群体的服务
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价值与服务策略
文/孟庆宇
作者简介:孟庆宇(1978-),男,汉族,江苏南京人,馆员,学士,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基金项目:江苏省图书馆学会课题项目“转型背景下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