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创是我太太,2014年3月在五原路租下一间小房子的时候,我们就把它称作“故事公园”,她用蓝色房间创办了故事星球Storyland,我用红色房间经营“中国三明治”。5年半下来,她想回到更彻底的初心,创办一个更纯粹的儿童图书馆,想到了“故事公园”这个名字,刚巧这个名字的商标也注册下来了。于是故事公园的故事又有了新延续。
在中国,图书馆都是公立的产物,几乎没有人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营它。有过无数的绘本馆,但其模式也过于老套,成功者寥寥。只有从一个父母的初心出发,收集全世界的先进理念和图书,无论英文、中文,结合一流的空间设计理念和产品运营,才有可能去做一个可以PK我们当年在伦敦留学时看到的那些社区图书馆。
我们相信图书馆会是一个活化中国教育的细胞,在当下就将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李梓新
文|徐小创Storyland故事星球创始人从第一次成为母亲,因缘际会接触到儿童阅读这个领域,倏然已十年。十年前,我带着四岁的大儿子其乐在伦敦第一次看见五彩斑斓的儿童图书馆,心中充满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羡慕。那是2009年,我们一家搬到了伦敦。英国的孩子5周岁上一年级,所以四岁的其乐上的是学前班(Reception)。我们所住的社区里,出门向左走和向右走,步行十分钟都分别有一家社区图书馆。到伦敦的第一天,我就跑去图书馆办了卡,每个人一次性可以借50本书,借阅期限是三个月,给人以极大的阅读自由。
当年的社区图书馆,是我和4岁的其乐常去的地方那天我办完卡正要离开,图书管理员和我热情地介绍了英国公益机构Bookstart在社区中免费分发的小书袋,简单填个表格就能领到,里面有三本免费的新书和一些小文具,帮助家长更好地和孩子共读。那之后的十年我经历了七八次搬家,但当时领到的绿色小书袋我一直留着。一张伦敦社区图书卡,一个装着三本童书的公益书袋,我就这样开始了和阅读结缘的故事。
Catherine每年圣诞都会和家人一起阅读的无字书《TheSnowman》
后来Catherine的话果然应验了,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其乐已经可以很愉快地上完全天的课,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说着一口漂亮的伦敦音。图书的整理工作非常繁重,不过也很有乐趣,我在那里迷上了童书,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年后图书馆重新开放的日子。
小朋友在新装修后的图书馆里看书那天学校邀请了一位绘本作家来和孩子们交流,同时展出了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书。其中有一本是一群四岁孩子集体创作的故事,每个人画一页成为一本小书。作为全校唯一的中国家长,老师决定让我把这个故事翻译成中文。当看见这本书出现在学校图书馆的窗台上,我想到,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儿童绘本。可爱的小读者就在我眼前翻阅它,对陌生的文字感到好奇,他们专注的神态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孩子们创作的书被展示在窗台上
我把这本由4岁孩子们创作的绘本翻译成了中文
学校图书馆建成后,我的“图书义工”生活仍在继续——我又去到社区里的乐施会书店OxfamBookstore,主要负责整理社区居民捐来的童书。在飘着音乐和咖啡香的小书店里,我有机会见到了许多和阅读有关的日常。拄着拐杖的绅士带着老花眼镜在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历史,音乐发烧友在影碟区摇头晃脑地挖宝,跑步锻炼的人顺路放下一袋书,主妇推着婴儿车来捐书,顺便让小朋友自己挑了两本带回去。慈善书店是超级划算的淘宝地,可以用五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成色很新的二手书,大家在捐出自己不需要但是别人可能会需要的物资时,闲置的资源在社区内得到了自然的流转。我们社区里还有一家常去的很出名的独立儿童书店叫Children’sBookstore。这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小书店开了已有近半个世纪,多次当选为伦敦最好的独立书店。很多著名的儿童作家都常来做客,我在那里曾经和近百个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排队,购买我当年最喜爱的儿童绘本作家AnthonyBrowne的签名新书。
当年和AnthonyBrowne的合影,请忽略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的画质
纽约公共图书馆,展览的海报悬挂在外墙
展览入口的背景墙
现场展出了《TheWonderfulWizardofOZ》《Alice'sAdverturesIntheWonderland》和《TheSecretGarden》等经典作品的珍贵手稿,以及1940年代纽约图书馆刚开放时,图书管理员给孩子们读书的照片,以及复古印刷推动阅读文化的海报。
1940年代纽约图书馆管理员给孩子们读书
展览上展出的1963年的BookWeek海报
这是一个免费的展览。导览员年过六旬、微微驼背,听众从两岁的孩子到满头银发的老人都有。入口处,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绘本《GoodnightMoon》书中的经典场景被还原成了实景,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孙辈同来看展,奶奶像小女孩一样坐在展厅里,和孙女说:“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书。”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绘本GoodnightMoon(《晚安,月亮》)书中的经典场景被还原成了实景看完展览后,我买了一本策展人Leonard写的书,叫做《ShowMeaStory!》,他采访了几十位著名的儿童书籍作者,他们大多经历过战争年代,所以他们的插图艺术与文字的背后是非常多元的人生智慧。我一路读着这本书从纽约到了华盛顿。
《ShowMeaStory!》和其他从全球各地带回来的书一样,入住了星球图书馆这本书不仅向我展示了许多好故事,更让我创造一座儿童图书馆的念头更加强烈了。于是回到上海后,我跑到喜欢的街区搜寻了一圈,在种满梧桐树的五原路上租了一个60平米的弄堂民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拆旧装修,买了500本英文书,邀请了20个家庭和我们一起来赴一个每周阅读的约定。我把这个地方叫做“故事公园”。后来因为一个商标注册过程中的乌龙,我们改名为Storyland故事星球。
最开始叫“故事公园”这个名字时发给孩子们的棉布书袋
故事公园开始的地方
2014年我们联合栋梁DONGLIANG发起了家庭阅读公益书盒项目
在过去六年,我和几十位同事一起在上海的市中心陆续建了三个故事星球的实体空间。这三个阅读与创意的空间,体现了我在不同阶段的想法,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其中一半以上的面积都是图书馆。我们拜访纽约、华盛顿、东京、伦敦、西雅图、爱丁堡、意大利,洛杉矶,旧金山等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书店来挑选好书。好书是需要肉眼一本本看的。看到的越多,就越感到我们目前阅读教育的不足。因为好书难得,精力有限,我们从来没有把“卖书”当做一个运营模式,反而是花在买书上的钱,累计起来约摸可以在这座城市买下一套小公寓了。
在伦敦的书店为图书馆淘书这些书中,有一些是团队自用的研发书籍,有一些进入了图书馆,有一些进入了我们的家庭阅读书盒,为全国理念先进的数千个家庭提供跨越地域限制的阅读补给。我们聚拢了一群热爱教育、愿意投身于创新实践的年轻人,在孩子们的启发和驱动下原创设计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发了戏剧、电影等培养创意表达能力的教育形式,提倡对IntegratedLearning融合学习能力的重视。但原创的课程的开发永无止境,也仍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知道要真正将阅读文化扎扎实实地做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专注地把当下的事做好吧。
常常有人说,故事星球的图书馆好看得可以成为网红拍照打卡点
今年3月,我和同事们到伦敦参加伦敦国际书展,这一届书展的主题标语是“Takingwordsfurther”。
这句话很难准确翻译成中文。文字有深意,这是阅读和创作带给人类的礼物,向外文字可以把我们带到远方,向内文字可以带我们走进心灵深处。书展上有人读诗,有人谈生意,有人表演,有人欣赏。我在做什么?在吸氧。入场后的第一观感不是书多,而是年纪大的人很多。不管他们是作者插画家,还是工作人员,还是来看展的,平均年龄50+。搬箱子、布展位、戴着老花眼镜看密密麻麻的Catalog书单、随地坐在地上听讲座记笔记,活力十足。
今年3月和同事们在伦敦书展上我也再次来到了10年前给我灵感的街区。当社区图书馆的这座建筑再次出现在眼前,走上二楼看见在记忆中闪回过很多次的空间,好喜悦呀!虽然街道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在十年不变的阳光下,一切都还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也许不只是10年吧,也许再过二三十年也都是如此。书籍还是当年的经典分类,中心区域的舒适阅读区进行了一些调整,显得稍宽敞了些。图书馆里有着例行的活动,我看见一位外婆读书给孙女听。社区图书馆的预算可能一直在减少,但是经年累月,它仍然是一个能量的供给地,是一个将阅读和社区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空间。
重返社区图书馆,那里还是当年的模样
在另外两条相邻的马路上,我还去了当时做义工的Oxfam乐施会慈善书店和Children’sBookshop。同样地,变化也不大。
今年3月在伦敦,回到Children'sBookshop
Children'sBookshop里地方虽然不大,
但图书推荐一点都不含糊
再次回到Oxfam慈善书店逛了逛
伦敦一家Waterstones书店墙面上的标语,这些句子不是口号,而是这座城市阅读文化的一部分
(PS:我对“老母亲”这个称呼一直不太能理解,童颜逆龄一直是亚洲女性的终极追求,但一夜之间这些人都用这个称呼来调侃自己,“老母亲”和“熊孩子”成了主旋律。母亲和孩子应当是这样的关系吗?我们说养孩子,包括滋养、抚养、培养……在养孩子之前或同时,要养自己。如果你自身无法独立思考和生活,这一生恐怕就只能寄望被孩子养了。)
过去一年我面试了一两百人。在面试的时候,我总是犀利地问应聘者:你觉得你有什么资格可以教孩子?被我问这个问题的人,或者是学校体制里的英语老师,或者是英语培训学校的教学甚至研发主管,或者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他们的英文程度评估下来,大多数没有超过北美的孩子五年级程度,可是他们都很自信,因为这就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配置。大多数的教育模式去掉了个体的创造力,进入职场后进行一些安全操作就可以达标,所以TA们无法给予家长工具和科学方法。三岁的孩子可以怎样进行阅读启蒙?给四岁的孩子读书是不是可以勒令他不要总是看图?五岁半的孩子去应考幼升小,一个健康的读写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双语究竟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这些问题,第一次甚至第二次做家长的父母们不太可能知道。但是,作为教育者,必须知道并且懂得啊。在过去半年里,我和同事们重新梳理了“社区图书馆”这个单纯有力的教育模型,改动了现有的图书馆空间布局,并取了一个新的英文名字StoryForest。
它与Storyland故事星球的关系,我不想着急去定义。这座每天都在生长着的故事公园会带来怎样的奇幻旅程,我还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在这里,有一群热爱阅读的教育者,TA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阅读应该是自由的,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独立的自由的阅读者“这个教育目标而努力。TA们有能力来传递阅读的意义与热情,会开足脑洞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去读真正的书“(ToReadRealBooks)。